古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莫不寄言上德,托意
《老子》第三十八章有“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就以“上德”
玄珠。
代称老子的学说。《庄子·天地》中
《谢灵运传论》
说黄帝“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就 用“玄珠”代称庄子的学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马车车厢为舆,代称马车。
《荀子·劝学》
12
借代-以原料代物品
许子以釜甑爨(zèngcuàn ),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侍郎董允。
忠纯。
《出师表》
18
并提-举例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小学;惑之不解,或
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否焉,大遗。
人且吉凶,妖祥先见。
人且吉,祥先见;
《论衡·订鬼》 人且凶,妖先见。
古汉语的修辞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 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并不多见。 并不多见。 • 谚所谓“ 楚之谓矣。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十九年》) 左传昭十九年》
• •
←→ ←→ 或有孤臣危 孽子坠 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余鹦鹉 栖老凤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⒊避免孤平 竹喧归 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喧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 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⒋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引事 历史故事 • 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 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 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 是。 •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 李广难封。屈 冯唐 李广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贾谊 梁鸿 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 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 舛 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 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 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互文。 •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入 出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焦仲卿妻》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 夸饰。夸张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汉语修辞常识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 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 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 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 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 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 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 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 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 “倒是无晴胜有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 源记》)
•
(二)以官名、地名代人 。 白起为秦将,北抗马服。(《史记·项羽本纪》
) (三)以职业、劳动代人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大雅·板》
•
(四)以人或事物的属性代人或事物。 (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古汉语修辞方式
•
一、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它是指引用 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 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 情。《文心雕龙·事类》“据事以类义,援古 以证今。”
从引用的方式看,用典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 类。指明出处或来源的是明引,没有指明出 处或来源,而把它跟作者自己的文章融为一 体的是暗引。
•
暗引: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曹操《短歌行》)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割裂
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只取用 其中的一部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割裂。割裂可 以看作是用典的一种特殊情况。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互见”,是指在 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 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 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互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 板,或适应文体(主要是诗歌)表达的需要 。
互文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
•
当句互文: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 如梦令》)
(五)以数量代人或事物 (1)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扬雄《解 嘲》) (2)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汉书 ·高帝纪》)
•
(六)以人名或地名代事物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 (2)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杜甫《自就 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常恐夜寒花索寞,锦茵银烛按凉州。(陆 游《花时遍游诸家花园》)
(七)以部分代整体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 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 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八)以材料代事物 (1)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九)以具体代抽象 (1)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 岳阳楼》) )
•
其次,由于任意割裂,随便拼凑,导致了一 大批畸形词语的产生,比如把原本是意义完 整的词语强行分割,把意义毫不相干的词生 硬组合在一起,结果造出一些奇形怪状的词 语来。
《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意思 是说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必定对兄弟友爱。 后人截取其中“友于”二字来指代兄弟。
•
二、互文
例如《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 左衽矣。”后人截取其中的“微管”二字, 用来指代管仲或像管仲一样的功业,六朝时 文人经常用这个词颂扬功勋卓著的大臣,一 时成为套语。如《宋书·谢灵运传》:“但 谢玄勋参微管,宜宥及后世。”
•
割裂的基本特征
首先,割裂的方式是随意的,几乎无章法可循。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外,有时还在两个句子之 间相互截取替代,比如截取下句的一部分来表示上 句话中某一部分的意思,《诗经·大雅·行苇》: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亲近的兄弟,不要疏 远而都应该亲密相处。戚戚:亲近。具:同俱。尔 :通迩,亲近。)后人截取下句的“具尔”来指代 上句的“兄弟”,如晋陆机《叹逝赋》:“痛灵根 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灵根:灵木之根,比 喻祖先,这里指父亲。哀痛父亲过早去世,悲愤很 多兄弟早亡。)
•
同类连及: (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孔雀东
南飞》) (2)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宜耳目之 观。(李渔《芙蕖》) 反类连及: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 表》)
•
五、委婉
说话时不直接说出本意,而用曲折含蓄 的话暗示出来,叫做委婉。
1、避粗俗: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岳阳楼记》) 比较复杂的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 甫《客至》)
•
三、合叙
合叙,又名合说、并提或分承。是指在形 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 着两套或两套以上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 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 。
1、 对于古书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截取其 中的一部分,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另一部分的意 思。例如: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陶渊明《饮酒》其 四) “不惑”指四十岁,《论语·为政》:“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2、对古书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截取其 中的一部分,表示的是整个句子的意思。
壁之战》)
•
2、避忌讳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事有不可知 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 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 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君卒 然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 填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
《史记集解》应劭曰:“天子当晨起早作,如方 崩殒,故称晏驾。”韦昭驾而晚出。”
•
3、避冒犯(谦敬)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司马迁《报 任安书》)
古人很讲究谦敬,所以人称代词的礼貌替代形式在 古书中十分普遍,比如对人不用第二人称代词,而 是使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 、“陛下”等替代形式;对自己则尽量不用第一人 称代词,而是使用“仆”、“愚”、“妾”、“小 人”、“下走”、“下臣”、“不榖”、“寡人” 等替代形式。另外,使用“请”、“幸”、“谨” 、“敬”、“惠”、“辱”等表敬副词来表示对对 方所作所为的尊敬,使用“窃”、“忝”、“猥” 、“伏”等表谦副词表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贬斥, 也是古人委婉修辞的常见方式。
•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 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3)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汉书·魏 豹传》)
并提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 易使人产生误解,所以后来这种修辞手法较 少使用了。
•
《史记·孝景本纪》“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 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子左车为安阳侯。”
《汉书·景帝纪》“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 为列侯。”
•
四、连及
说甲事物时又连带说及与甲事物有关的乙事 物,但其意只指甲事物,这就叫连及。连及 可分为同类连及和反类连及两类。同类连及 是指连及的乙事物与甲事物属于相关或同一 类别;反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与甲事物 属于相对或相反的类别。
连及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音节的匀称而以词足 句。
•
4、外交辞令: 例如在《鞌之战》中,韩厥追上齐侯的战
车以后,对齐侯说:“寡君使群臣为鲁卫 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 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
六、借代(代称)
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用同 它有密切关系的特征、身份、属性等来代 替它,叫借代。
用典的作用,一是用来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 和思想指导,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二是使 语言典雅精炼,富于表现力。
•
明引:
(1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 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2)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 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
。(王昌龄《出塞》) (2)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
对句互文: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
诗集·木兰诗》)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例如《尚书·仲虺之诰》:“徯予后,后 来其苏。”意思是等待我们的君主,君主 来了,我们可会获得重生。后人截取“来 苏”二字,表示敌国的民众盼望本国君主 前去解放他们。如晋刘琨《劝进表》:“ 四海望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
•
3、对古书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截取其 中的一部分,截取的这一部分既不表示另一 部分的意思,也不表示整个句子或词组的意 思,而是表示另外经过变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