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_挪威的森林_的种种象征意义

合集下载

解读_挪威的森林_的种种象征意义_谢志宇

解读_挪威的森林_的种种象征意义_谢志宇

之梦, , 小说中/ 我0 的恋人 直子是个纯情 而伤感的女
孩, 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大量的笔墨。与/ 我0的名 字不同, 作者从一开始就为她选定了/ 直0这个汉字。 / 直0在日语中作动词使用时, 含有/ 矫正、修正0、/ 治 愈、治疗0、/ 重新、复苏0的意思, 因此小说中直子所 出现的场所大多被涂上了疾病、死亡、阴间等象征色 彩。有关这一 点, 本文将 在后面做进一步 的阐述。 直子文静乖巧, 内心孤独。高中时代, 由于青梅竹马 的男友木月/ 莫名奇妙0 ) ) ) 是作者明显的设定 ) ) ) 的自杀, 直子对生活、前途、社会产生了抵触和恐惧, 后来离开家乡, 独自来到东京读大学。她二十岁生 日的晚上 与/ 我0做爱, 活泼的她竟变得一 言不发。 直子离开东京, 住进了疗养院, 数月后她选择自杀, 告别了人世。从直子/ 短暂的0一生中我们可以领略 作者设定这个名字( 或者这个汉字) 的意图: 直子是 忧郁、疾病和死亡的象 征, 并非是健康、正常的人。 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作者对直子的刻画不像传 统小说那样写实, 呈现出支离破碎、拼凑、含混等特 点。比如作者并没有向读者描述过直子完整的容貌 和体态, 就连是她唯一朋友的/ 我0( 在小说中起着全 知叙述者的作用 ) ) ) 笔者注) 在回忆时也/ 承认0记 不清她的脸: / 大概因为我总是同她并 肩走路的缘 故, 最 先想 起来 的每 每 是她 的侧 影。0 ( 第一 章 3) / , ,我一直跟在离直子一米远的身后, 边走边打量 她的背影和乌黑的头发。0 ( 第二章 21- 22) 。事实 上, 读者在这部小说中根本看不到直子的父母、兄弟 和姐妹, 也看不到她的什么朋友( 除/ 我0以外 ) ) ) 笔 者注) 。在作者的笔下, 直子是个远离社会、家庭成 员、亲情和血缘关系的孤独者, 是个身处社会边缘的 人。她/ 偶然0地出现在/ 我0的面前, 常常又莫名其 妙地离开/ 我0。她从不和/ 我0 谈论家庭, 甚至包括 天气的好坏, 只是喜欢和/ 我0 漫无目标地在街上行 走。直子所表现出的这一特征颇具/ 内向的一代0作 家笔下人物的特点。

《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象解读

《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象解读

第43卷第5期2020年9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n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V o l .43 N o .5S e p. 2020 D O I :10.16216/j.c n k i .l s x b w k .202005128 收稿日期:2019-12-11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多元文化视阙下的阿部知二翻译文学研究 (L 17C WW 001);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中日文学经典的重读与青年心理建设 (WQ 2019006)作者简介:刘凤斌(1985-),男,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㊂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21-122.②中村善也,中務哲郎.ギリシア神話[M ].東京:岩波書店,2006:108.‘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象解读刘凤斌(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自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死亡常常选择避而不谈,这也是导致当今青少年死亡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㊂因不知而迷惘,甚至心向往之㊂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面对这样的现实,文学应该担起一定的疏导之责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青年男女的喜爱,它正是引导青年人积极思考生死问题的绝佳媒介㊂小说中出现的诸如 红色 绿色 阿美寮 等意象都蕴含着关于生死问题的深刻哲学思考,亦体现着日本传统的美意识㊂对这些象征意象的解读不但能促进青年读者对小说中晦涩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导青年读者亲身经历一番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㊂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红色;绿色;阿美寮;象征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20)05-0128-06一㊁引 言孔子尝答其弟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未知生,焉知死 ;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①㊂从中可见,儒家自古以来对 死亡云云 存而不论,它只引导世人看到了人生的一个侧面,而刻意忽略了另一个侧面,这种思维惯性使得生命的意义片面化,生命的可能性凝固化㊂由于诸多传统观念上的桎梏,生活里我们也很少接受负面情感教育,大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是 成功的荣耀 有志者事必成 ,却不会告诉孩子 放弃后的眼泪 失败者的悲伤 ,所以更别提死亡教育了,如同是天大的忌讳,人人都三缄其口㊂从这点来看,作为西方文明两大源头的希腊神话与‘圣经“却有所不同㊂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关于死亡的表述相比儒教典籍更为清楚而深入②㊂玫瑰虽美终究带刺,但无刺便不可谓之为玫瑰,只愿陶醉于花的美艳与沁人心脾的芳香,而不愿瞥一眼丑陋的花刺,这注就定了审美的缺失㊂人生亦是如此,只愿笑对它夏花般绚烂的绽放,却不愿正视它悲秋里的凋零,这也注定了人生的不完整㊂与其无视花刺的存在,不如学会欣赏带刺的玫瑰;与其回避 死亡教育 负面情感教育 ,不如适时地引导青年人多思考有关生死与人生的问题,给他们一个自主认知㊁自主判断㊁自主选择的机会㊂人的思考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但需要反复练习,而且需要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基础之上才能达成㊂因此,青年人的 自由思考 需要以多读书多训刘凤斌:‘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象解读129练为基础,而不是向壁虚构,放任自流,否则必然要走上错误的思想道路㊂如果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没有经历过对生死问题的切身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人生困惑时,必然会迷惘,难以自处,甚至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解决问题㊂血的教训使人们意识到,青年人多思考有关生死与人生的问题是其成长道路上必经的训练㊂生活中引导青年人多经历这项训练,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㊂二㊁走进 挪威的森林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中村光夫说: 生 与 死 是文学永恒的两大主题,承载这两大主题的是爱情①㊂世人理想中的爱情是美好的,但现实生活里的爱情却不能理想化㊂爱情是 生 与 死 的交汇,它有明有暗,有阴有阳㊂这大概就是刘禹锡所说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的道理㊂爱情也罢,人生也罢,有晴天必然有雨天,晴天虽然美好,但雨天也未必带给青年人惆怅㊂给他们一个认识雨天㊁选择经历雨水洗礼的机会未必是坏事㊂如何认识并恰当地处理人生中的负面情感,如何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这正是研读‘挪威的森林“带给青年男女的一番切身思考㊂1987年,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由日本讲谈社出版,这已是他踏入文坛后的第八个年头㊂这部长篇小说使他从 文学爱好者所关注的日本作家 一跃成为 日本文坛最具人气的小说家 ㊂小说以第一人称 我 ( 我 的名字为 渡边彻 )的回忆为主线展开, 我 乘坐的波音747飞机抵达汉堡机场,机内传来‘挪威的森林“的曲调,激发了 我 内心深处的种种回忆,小说以此为开端展开叙述㊂之后在东京中央线电车上 我 遇到了高中旧友直子,不久后直子不告而别,独自去了京都一处精神疗养所 阿美寮 ,而 我 也接受了绿子的告白,开始了另一段感情㊂除此之外,小说中还讲到了永泽㊁初美㊁玲子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烦恼与不幸,但最后有的人淹没在情感的洪流中,有的人却爬上了岸㊂故事情节在各式人物的心理畸变㊁生死抉择中展开,各种象征意象散布其间,它们有的是可见之象,有的为可察之态,不尽相同㊂如果说‘挪威的森林“中青年男女的苦痛经历使读者感受到如长夜般的黑暗,阴沉而忧郁,那散布在小说文字间的种种意象,就如掠过苍穹的雷电,划开无垠的黑夜,给予读者些许启迪的光芒㊂对种种象征意象的解读会促进读者个人的思考,同时读者个人的思考也是对小说中种种象征意象最好的诠释㊂三㊁ 红色 绿色 的象征内涵‘挪威的森林“中多次出现 红色 意象与 绿色 意象,而且它们都具有 一体二元 的结构㊂以 红色 为体,构成其象征内涵的二元是 生 与 死 ;以 绿色 为体,构成其象征内涵的二元亦是 生 与 死 ,而 红色 与 绿色 本身也是 二元 因子,它们共同构成了 一体 ,即是 黑 ㊂(一) 红色 的象征内涵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会唤起很多人血腥暴力的印象②,并与死亡相联系㊂但又如耶稣所言: 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 ㊂直到18世纪,在西方还有许多人相信喝下去的葡萄酒会在身体中变成红色的血液,甚至有疫病流行时很多人还会喝酒辟邪,所以红色并非只代表死亡,还可以代表生命㊂‘挪威的森林“中的红色意象亦是如此㊂小说第一章写道:汉莎航空的飞机在汉堡降落后,飞机中播放的歌曲激起了 我 的回忆,使 我 忆起了十八年前与直子在草原漫步的景象: 我 看到 两只火团样的小鸟,受惊似的从草丛中腾起,朝杂木林方向飞去 ③㊂不言自明,草原是 绿色 的意象,之后写到在这片绿色的草原上两只遍体通红的鸟儿因惊吓而飞走㊂第一章中 我 的回忆本就是一片虚实相生的境界,在这片境界里出现的人㊁事㊁物不一定存在于现实世界㊂比如,渡边看到的通身赤红的鸟㊂这种鸟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在渡边回忆中出现的通体赤红的鸟儿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而是反映渡边心理状态的心像描写㊂①②③中村光夫.近代の文学と文学者[M].東京:朝日新聞社,1978:第一章文学とは何か.伍卓.英汉颜色词及其文化内涵之比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1):138-139.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5.130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43卷书名‘挪威的森林“取自英国披头士乐队的名曲N o r w e g i a n W o o d,原曲的副标题是T h i sB i r d H a s F l o w n㊂在原曲中 飞走了的鸟儿 指代歌词中写到的 女孩 ㊂而小说里直子与鸟儿的联系也十分密切,第六章反复写到直子在阿美寮照看鸟舍的细节㊂因此,此处受惊而去的小鸟或许可以看作是直子的化身,它暗示了直子因无法从现实生活的诸多苦闷中解脱,最后选择前往阿美寮避世求生的后续情节,但同时也暗示了直子这只孤独的红色小鸟离去后的最终归宿 自杀㊂所以小说中的红色意象既象征着生命,也象征着死亡㊂(二)绿色 的象征内涵‘挪威的森林“中绿色的象征内涵也未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命㊂在中国古典诗词里 绿是生命之征,红是生命之精 ①,新绿往往给人以生命的活力,所以陆机说: 喜柔条于芳春 ㊂在日语里新生婴儿叫 みどりご ,写成汉字就是 緑児 ㊂从语源角度看,日语里的 绿 字确有生机勃勃之意②㊂但当 绿色 与‘挪威的森林“中有特指意义的 那片森林 的意象相结合, 绿色 就不再只代表一般意义上的生命,而是代表着小说中直子自杀的那一片树林,代表着死亡领域㊂第四章中写到了 绿子 小姐㊂绿子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女孩,她 全身迸发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只小动物㊂眸子宛如独立的生命体那样快活地转动不已,或笑或恼,或惊讶或气馁 ③㊂绿子给他人的感觉如同春天里小动物一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㊂如此看来,绿子的 绿 字似乎表征着生命,但在后文绿子却说道: 我呀,名叫绿子㊂却跟绿色格格不入,好笑不?你不觉得这样太可悲了吗?简直是可诅咒的人生! ④绿子认为,她的人生与绿色完全不相称㊂因为从童年开始,绿子一直压抑着心理上的痛苦,这种折磨是超过死亡百般的煎熬㊂所以绿色意象与红色意象相似,既象征着生命,也象征着死亡㊂(三) 红绿互补 的象征内涵‘挪威的森林“中还有一种 红绿互补 意象,它最先出现在该书的日文版封面上㊂虽然‘挪威的森林“被翻译成36种语言,传播到42个国家,单日语版到2013年就卖了一千三百万部⑤㊂只有阅读日文版,读者才有机会体悟村上春树本人对‘挪威的森林“的解读㊂1987年9月10日出版的日文文库本‘挪威的森林“分上下两册,每一册封面皆由村上春树本人亲手设计㊂上册底色为红色,而作品名与作者名皆为绿色㊂下册与之相反,底色为绿色,作品名与作者名则皆为红色㊂红色与绿色的互补搭配,加之文字周边模糊感的处理产生了与恐怖电影封面相同的视觉效果,使人沉浸在一种阴郁的氛围里,而这种阴郁的气息正是‘挪威的森林“的主基调㊂比如直子说起姐姐上吊自杀的情景时提到的那条笔直的 直线 ⑥,越想越使人感到不寒而栗,似乎看到㊁听到㊁感觉到了当时的一切而心有余悸㊂第二章也出现了红绿互补的意象㊂木月是渡边高中时代的死党,可是有一天木月突然自杀了㊂他自杀的地方正是在红色的本田车中,而自杀当日,木月和渡边还在绿绒垫的桌球台上玩台球㊂渡边高中毕业后选择离开神户,去了东京一所私立大学㊂小说此处再一次提到了红色本田车与绿色桌球台㊂ 到了东京,住进宿舍开始新生活时,我要做的仅有一件事,那就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得过于深刻,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定距离㊂什么敷有绿绒垫的桌球台呀,红色的N360车呀,课桌上的白花呀,我决定一股脑儿把它们丢到脑后 ⑦㊂小说中两次提及 红色的车与绿色的桌球台 红绿互补的意象,这强化了红绿互补意象蕴含象征意义的可能性,同时也为解读其象征意义提供了线索㊂从补色原理看,红色与①②③④⑤⑥⑦周汝昌.周汝昌讲唐诗宋词:千秋一寸心[M].北京:中华书局,2016:17-20.広辞苑[M].三省堂編集所,编.東京:三省堂,1992.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66-67.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69.三浦玲一.村上春树与后现代日本[M].陈明霞,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3.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189.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32.刘凤斌:‘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象解读131绿色 这两种互补色产生了黑色,或者可以理解为黑色本来是混沌的,当它被分割成红色与绿色时才得以表现出来㊂上文中本田车的红色与桌球台的绿色交织而成的正是黑色帷幕,搭配上 课桌上的白花 ,这无形中恰好成了为好友木月送葬的氛围㊂此外,第一章中也出现了由 红绿互补 形成的 黑色 意象㊂在直子与渡边的对话中讲到一口若有若无的 荒井 ㊂ 荒井 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隐和黑㊂ 隐 指荒井暗藏于杳无人烟的野草之中,位置隐蔽,无法察知㊂也许你踏出的下一步就会掉进荒井,在井中任你声嘶力竭的呼喊也无济于事,陪伴你的只有井中的皑皑白骨㊂对不可预见的无力感,让人恐惧,惶恐不安㊂ 黑 指文中说到的荒井: 里面充塞着浓密的黑,黑得如同把世间所有种类的黑一股脑儿煮在了里边㊂ ①这样一口暗黑的荒井,因其隐蔽性,所以无法被发现,无法为人所知㊂但仔细揣摩直子与渡边的叙述,有两条明显的线索可以用来追踪这口荒井㊂首先荒井大致位于草地与杂木林的交界处,附近有青草㊂其次,荒井附近可能生存着一种通体赤红的鸟㊂可见在红色与绿色的互补作用下, 黑色 所代表的荒井逐渐显化㊂黑色 的象征内涵与荒井的象征内涵是重合的㊂有的研究论文认为荒井象征着死亡②③,原因是小说中直子说到 (那口井)确确实实很深 ④,所以显然直子一定是掉下去过,不然她不会知晓㊂换言之,此时的直子是幽灵㊂如此推论的话, 黑色 的象征内涵也应该是死亡,那么以 黑色 为体,其二元因子 红色 与 绿色 的象征内涵也应该皆为死亡,但这个结论与笔者上述对红色与绿色 皆兼具 生 死 内涵的分析存在矛盾㊂因此笔者认为,荒井的象征意义并不是死亡,而是混沌㊂在超现实的观念中,直子可以是幽灵㊂同样,在超现实的观念中 幽灵 形态的存在也可以视为不同于肉身形态的另一种形态的 生 ㊂生于混沌,归于混沌,再生于混沌 大宇宙观中的 生 与 死 本就不是对立的,只不过是存在形态的一种延续㊂对于生死的这般思考,亦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着重强调的一行文字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⑤⑥所蕴含的道理㊂ 红绿 与 生 死 之间存在着意象与内涵的关系,但它们并非一一对应㊂红色可以意味着 生 ,但随之也会转化为 死 ,就像通体赤红的鸟儿的离去意味着直子离开渡边去阿美寮静养,本是静心求生,最后却香消玉殒㊂同样绿色可以意味着 生 ,如同绿子开朗的性格㊁灵动的双眸流露出的活力,但绿色也可以意味 死 ,如同绿子人生中经历过的那些苦痛煎熬㊂ 红绿互补 意味着 黑色 混沌,亦是兼具生死的内涵㊂由此可见,小说中 红色 绿色 红绿互补 的象征内涵正是对 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 的完美诠释㊂这种生死观不仅仅属于村上春树个人或这部小说,它是深深植根于日本传统美意识 无常观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世人本就是活在距离 生 与 死 很近的世界之中而生发的㊂就如日本古典名著‘徒然草“第93段,吉田兼好(1283-1352)所言: 人がみな㊁生を楽しまないのは㊁死を恐れないからである㊂死を恐れないのではなくて㊁死の近いことを忘れているからである㊂あるいはまた㊁生死の差別相に関与しないというならば㊁真理を悟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ができよう㊂ ⑦兼好说:众生之所以不乐生,实乃未知死之将近的缘故㊂像直子终日忧心自己的抑郁症,绿子终日忧心自己的家族遗传病,虽然她们都意识到了 死之将近 ,但整个人生却又陷入了 杞人忧天 的苦境,惶惶不可终日㊂所以兼好续言之:能够从对生死的执着中跳脱出来才是真正的悟道㊂因此直到小说的结尾,依然继续走在人 生 道路上的人物 例如渡边与绿子,也①②③④⑤⑥⑦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7.谢志宇.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J].外语研究,2004(4):76.田中励儀ɛノルウェイの森ɑ―現実界と他界との間で[J].(日本)国文学,1995,40(4):78-81.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7.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32.小说中也有提及这段文字的出处,它源自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㊃曼(T h o m a sM a n n,1875-1955)的‘魔山“(1924)㊂吉田兼好.徒然草[M].日本古典文学全集:27.永積安明,校訳.東京:小学館,1971:167.132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43卷应该是参悟到了这些㊂四㊁避世 桃花源 阿美寮许多读者觉得似乎读懂了‘挪威的森林“,却又总有些记挂于心的困惑,忽明忽暗㊁亦轻亦重㊁正反对立之处比比皆是,给人一种无可名状之感㊂这种 似是而非 也是‘挪威的森林“的魅力所在㊂正因如此,无数读者才会不断深入挖掘小说情节,追寻属于自己的答案㊂而在无数读者个性化的解读中,文学作品的内涵亦被不断拓展深化,文学作品的生命得以无限延续㊂情节内涵丰富的文学佳作,比如‘挪威的森林“,从一开始作家便有意识地构局布线,事无巨细地筹谋是不可能的,那样的小说也必然是容量狭小的器皿,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㊂而一名优秀作家或者天才作家更为 情动于中㊁随意而行 ,这样的作品中包含更多的 无意识 ①,这种 无意识 就如无形的器皿,可以承载后世读者对其无限的解读㊂‘挪威的森林“之所以一经问世便受到日本青年男女的喜爱,甚至引起世界范围内的一股村上文学热潮,是因为作家的无意识与读者的无意识之间产生了共鸣㊂至于小说中何种 质 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情感波澜,成为作家无意识与读者无意识的共鸣介质,此间答案因人而异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㊂虽然作品不会改变,但是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会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地解读㊂而在种种个性化的解读中,有一处共性般的存在 阿美寮㊂对于‘挪威的森林“整体故事情节的分析存在两种视角㊂第一种解读视角是基于村上春树本人对‘挪威的森林“的阐释,即将其视作一部百分百的恋爱小说㊂爱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是渡边,女主人公是绿子,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不幸与无奈㊂渡边身处三角恋之中,他夹在直子与绿子之间左右为难,不能自处㊂而因家族遗传病的困扰,绿子的身心亦备受煎熬;另一种解读视角则聚焦于小说中的关键场所 阿美寮 ,小说情节正是在这个安逸平静的共同体与污浊的现实世界的对立中展开㊂阿美寮 是极具魅力的地方,使现代读者心生向往㊂它是地处京都府深山中的一处精神疗养院,有七十名左右的患者和二十名左右的工作人员,加一起不过百人之数的小团体㊂据小说描绘, 阿美寮 地处偏僻,远离城市的喧嚣杂沓㊂在这样一个没有电视㊁报纸,远离市井尔虞我诈的 桃花源 中,患者种菜㊁养鸡,在食物供给上基本自给自足,每天的生活就是听音乐㊁读书㊁做体育运动,没有乱耳之丝竹,不为案牍而劳形,一切都随心所欲,自由自在㊂与其说这里是一处收容精神病人的地方,不如说它是医生与患者互助合作㊁和谐生活的 共同体 ㊂在集团意识强烈的日本社会中,人们一直追求理想的人际关系㊂正如渡边在阿美寮遇到玲子时,玲子如此向他描述阿美寮的人际关系: 这最大的好处在于大家互相帮助㊂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不健全,因此都想互相帮助㊂而其他地方不是这样㊂遗憾的是,其他地方,医生始终是医生,患者一直是患者,患者求助于医生,医生给患者以帮助㊂但这里却是互相帮助,互相引以为鉴㊂而且医生是我们的同伴㊂ ②从玲子坚定而虔诚的语气中,不难看出阿美寮中的人际关系与外界社会有着极大的差别㊂在外界社会,医生与患者有着明显的权利上的强弱之别㊁地位上的高低之分,医生可以恃才傲物,患者只能卑微请求,而阿美寮中医生与患者㊁患者与患者之间却完全是相互尊重㊁平等互助的存在状态㊂面对这种安逸美好的生活,许多读者都会心生向往㊂因为对于日日为生活所累㊁为生存压抑自我㊁在现实的无奈中不断被驱赶追逐的现代人而言,实在向往这样一处生活上无拘无束㊁精神上自由自在的地方㊂当许多人沉浸在一片向往的心情时,男主人公渡边却道出一句: 四周依然不见人影,阒无声息㊂我觉得自己似乎孤零零地置身于整理得井井有条的一片废墟之中㊂ ③周遭悄无生息的寂静之感,使他感①②③此处的 无意识 并非指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有意识与无意识,而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中,如创造㊁反映㊁心理㊁社会㊁道德㊁游戏㊁语言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或者说由文学作品的整体性结构关系生成的新质㊂其理论基础是 格式塔质 ㊂参见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21-223.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128.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137.刘凤斌:‘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象解读133到如同生活在一片废墟之中㊂阿美寮如同被遗忘在世界的角落,虽然安静,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并非是久居之所㊂在阿美寮生活的人大多受亲情与爱情的羁绊,在留恋与迷惘中难以自处,无奈之下才逃入阿美寮㊂这些人在外界生活中受到了心理创伤,郁郁难舒,内心的伤口久久难以愈合㊂存在于他们眼里和言说中的阿美寮的美好,只不过是一剂镇痛药,因为心伤苦痛最难消;或是一碗黄粱酒,饮后长醉不复醒㊂每个人心里隐忍不发的伤口正是他们对现实世界恐惧与绝望的最好证明㊂在自我压抑之中,阿美寮的人们找到了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各自最宝贵的一个人㊁一段情㊂五㊁结语在 生 与 死 之间如何活着,是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会谈及的问题㊂有的作品是在和煦中散播芬腴幸福,有的作品则是在黑暗中寻求一线光明,‘挪威的森林“恰恰就是后者㊂但从这些作品中得到的永远不会是本质主义式的 答案 ,‘挪威的森林“亦是如此㊂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会完全相同,所以每位读者只会得到一种属于自己的 体悟 ㊂通过对‘挪威的森林“中种种象征意象的思考,再回望孔子的 未知生,焉知死 和吉田兼好的 不拘生死之异者,可谓悟真理者也 ,方知这不是古圣先贤的高深莫测,更像是历经沧桑的长者对后辈青年一番语重心长的期盼:要好好活着㊂活着或许不易,就像余华笔下的‘活着“㊂又如庄子所说: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㊂ ①但把 生 与 死 极端化地分离开来,以为舍生向死,到了另一个极端便是苦之结束,才是真的痴愚㊂人活一世,七难八苦,不是每一种苦痛都能放下,但又为何非得放下,无须放下,即便再悲伤也要担下来继续前行,因为这就是活着的力量㊂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h e s y m b o l s i n N o r u u e iN oM o r iL i uF e n g b i n(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L i a o n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D a l i a n11602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f f e c t e d b y C o n f u c i a n i s m,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a l w a y s c h o o s e t o a v o i d t a l k i n g a b o u t d e a t h,w h i c h l e a d t h e d e f i c i e n c y o fd e a t he d u c a t i o nt oa d o l e s c e n t sa n dc a u s e sc o n s e q u e n c e s:s o m ec o n f u s ea b o u t i t a n d s o m eb e c a m e f a s c i n a t e dw i t h i t.I t i s p a r t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s d u t y t o g u i d e t h e y o u n gp e o p l e c o r r e c t l y.N o r u u e i n oM o r i w r i t t e n b y H a r u k iM u r a k a m i i s v e r y m u c hb e l o v e d a m o n g y o u n g p e o p l e a l l o v e r t h ew o r l d s i n c e i t s f i r s t p u b l i c a t i o n,a n d i s a ne x t r e m e l yp o w e r f u lm e a n s f o r g u i d i n gy o u n gp e o p l e t o p o s i t i v e l y t h i n ka b o u t t h e l i f e a n d d e a t h.T h e s y m b o l s l i k e r e d g r e e n A m iH o s t e l i m p l i c a t e i n-d e p t h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t h o u g h t s o n l i f e a n dd e a t h,a n d a l s o e m b o d y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e s t h e t i c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 J a p a n.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h e s e s y m b o l s n o d o u b t c a n p r o m o t e t h e r e a d e r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o c o n v o l u t e d p l o t s,a n dw h a t sm o r e,m a k e t h e y o u n gp e o p l e e x p e r i e n c e ad e e p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o f l i f e a n dd e a t hb y t h e m s e l v e s.K e y w o r d s:N o r u u e iN oM o r i;r e d;g r e e n;A m iH o s t e l;t h e s y m b o l s责任编辑:许凤才①张元山.庄子复原本注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310.。

读书心得——《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象解读

读书心得——《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象解读

读书心得——《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象解读一、引言孔子尝答其弟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中可见,儒家自古以来对“死亡云云”存而不论,它只引导世人看到了人生的一个侧面,而刻意忽略了另一个侧面,这种思维惯性使得生命的意义片面化,生命的可能性凝固化。

由于诸多传统观念上的桎梏,生活里我们也很少接受负面情感教育,大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是“成功的荣耀”“有志者事必成”,却不会告诉孩子“放弃后的眼泪”“失败者的悲伤”,所以更别提死亡教育了,如同是天大的忌讳,人人都三缄其口。

从这点来看,作为西方文明两大源头的希腊神话与《圣经》却有所不同。

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关于死亡的表述相比儒教典籍更为清楚而深入(2)。

玫瑰虽美终究带刺,但无刺便不可谓之为玫瑰,只愿陶醉于花的美艳与沁人心脾的芳香,而不愿瞥一眼丑陋的花刺,这注就定了审美的缺失。

人生亦是如此,只愿笑对它夏花般绚烂的绽放,却不愿正视它悲秋里的凋零,这也注定了人生的不完整。

与其无视花刺的存在,不如学会欣赏带刺的玫瑰;与其回避“死亡教育”“负面情感教育”,不如适时地引导青年人多思考有关生死与人生的问题,给他们一个自主认知、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的机会。

人的思考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但需要反复练习,而且需要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基础之上才能达成。

因此,青年人的“自由思考”需要以多读书多训练为基础,而不是向壁虚构,放任自流,否则必然要走上错误的思想道路。

如果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没有经历过对生死问题的切身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人生困惑时,必然会迷惘,难以自处,甚至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解决问题。

血的教训使人们意识到,青年人多思考有关生死与人生的问题是其成长道路上必经的训练。

生活中引导青年人多经历这项训练,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走进“挪威的森林”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中村光夫说:“生”与“死”是文学永恒的两大主题,承载这两大主题的是爱情(3)。

读书心得——评《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手法

读书心得——评《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手法

读书心得——评《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手法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人们的精神危机剧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生活在大都市里充斥着无边的孤独、虚无,繁化的都市生活也无法抹去人们内心的焦虑。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作家,敏锐的捕捉到这一现象,创作了青春恋爱小说《挪威的森林》。

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长篇爱情小说,这部作品问世后引发了巨大反响,打破了日本文坛的沉寂。

小说讲述了主角渡边与木月是好友,后来木月自杀留下了恋人直子。

直子情绪不稳定且有点精神疾病,渡边与直子巧遇后交往但后来直子悄悄的走了,她去了一家精神疗养院。

渡边去看望直子,还认识了与直子同住一起的玲子,并许诺说要等着直子。

后来渡边了认识了阿绿。

阿绿活泼开朗,渡边无法拒绝阿绿的大胆表白。

他一直纠结、苦闷、彷徨,后来直子自杀了,渡边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在玲子的鼓励帮助下开始寻找新的人生。

作家在《挪威的森林》中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挪威的森林》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主要人物之间的命运,书中象征手法的运用通过场景的描绘和道具的应用进行了表现,主要目的是表达那个时代青年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同时象征性的传达了当代人的理想在工业社会的脆弱性。

一、“我”的象征《挪威的森林》里“我”、直子、阿绿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了解这三个主人公名字的象征,首先要了解作者写作《挪威的森林》一书的由来,村上春树还有一部作品叫作《萤火虫》,《萤火虫》里的主人公名字叫“我”“木月”和“直子”。

“木月”是“我”的好友,“直子”是“我”的女友,《萤火虫》一书与《挪威的森林》在故事情节上有着很深的联系,《萤火虫》讲的内容主要是《挪威的森林》里的2、3章的内容[1]。

讲的是“我”与好友‘木月’”和“直子”在大学时期的故事,主人公在“木月”在自杀后,与“直子”断了交往,后来“我”在街上遇到了“直子”,一起散步后,在直子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我”与“直子”做爱后直子不辞而别,“我”在经历那个晚上后通过不断写信祈求直子原谅他的莽撞,在一天“我”收到了“直子”的来信才知道她在一家疗养院,在当天夜晚“我”得到了舍友给的一只萤火虫,在黑暗的夜晚“我”看着迷失方向的萤火虫,心中感到无限的悲哀,作者后来决定写《萤火虫》续集的时候,给“我”起了一个“watanabe toru”的名字,同时又新增了“阿绿”这个新的主人公,在日本文化中,起名通常都使用汉字来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日本女性名字中常见的“静子”便是很直观的象征,在《挪威的森林》中作者用日语假名给主人公起名便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挪威的森林》中中文出版物对于“我”的译名翻译为“渡边彻”的比较常见,这是根据读音来直译的名字,但根据全书的故事内容进行“我”的名字译名时,可以翻译为“渡边通”,一方面是“toru”可以翻译的汉字比较多,另一方面这么翻译更紧密结合了作者对于主人公的设计,“我”在《挪威的森林》中有自负的一面,也有懦弱的一面,他对学生运动持否定态度,却又喜欢具有个性主义的英雄,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其在生活中如同那只黑暗中的萤火虫一样迷失了方向,村上春树通过“我”来象征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全共斗运动,这场运动由于一开始缺乏明确的目标,因此最终失败了,其动力始终来自学生的狂热,也最终在狂热过后开始幻灭,正如“我”与两位女主人公的爱情一样,“我”一直在两者之间徘徊,最终却只能在东京的人海中迷失方向,春上椿树通过“toru”这个名字的象征,表达了《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孤独感。

《挪威的森林》:生活的真谛

《挪威的森林》:生活的真谛

《挪威的森林》:生活的真谛《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主人公渡边以及他身边的人在探寻生命真谛的过程中,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磨难。

本文将探讨从这本小说中我们能够领悟到的生活的真谛。

1. 真正的爱情是一种自由小说中的渡边爱上了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的红叶,但由于红叶的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渡边并没有选择和她在一起,而是选择了同情和支持她。

身处不幸的境地,红叶却一直散发着温柔、独立和自由的光辉,她的失落与孤独从未依附在别人身上,这正是她最美的一面。

所以,真正的爱情不应该被束缚,在尊重和自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发扬光大。

2. 生命不是完美的童话在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忧伤和经历,正情、离别、生死,所有的人物都在向前不断地前行,向“明日”注视。

生命中总有许多无奈和无解的离别,生命不是完美童话,而是现实的,有时会让人无助的。

3. 生命本身就是艺术小说中,红叶自杀前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倡导了不以获得成就为目的的生活态度。

作者通过红叶的言行为我们展现了这种态度,并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件大艺术品。

生活中的每一刻,无论是忧伤还是欣慰,都是一种艺术品,人生只有不断地创作和发现,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4. 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小说中,渡边和他的朋友们都在探索人生道路,各有追求。

像草壁这样的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音乐,做自己的音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而渡边所在的学校的“主人公”则选择了学业和未来的事业。

生命中的每一分一秒都是宝贵的,我们有权选择生活的道路,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理念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但也需要明白,在自由的选择中,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代价。

结语《挪威的森林》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它不完美,但充满着无限的可能,需要我们学会接纳和面对每一个阶段,学会在迷茫和困惑中寻求自我的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向生命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用自己的方法和手段,用心去创造,传承,发掘生命中的美好与韵味。

挪威的森林赏析

挪威的森林赏析

挪威的森林赏析“挪威的森林”赏析《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以一个春天的中旬为开端,展示了主人公渡边一年多来的生活点滴。

本文对《挪威的森林》进行赏析,探讨其文学价值、主题意义及人物形象等方面。

一、文学情感的表达小说以渡边回忆起19岁时与好友纳佳宅前坐着谈天的场景拉开帷幕,既回忆了自己和纳佳宝もの的友情,也表现了渡边对于逝去的青春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对纳佳的深深思念。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通过对少年回忆的描写,表达了一个主题:青春是短暂而美好的,它不仅意味着希望与勇气,还意味着许多无法言说的痛苦与忧愁。

作者以超现实的手法将主人公与从事奇怪行当的小岛连接在一起,这种奇妙的布局促使了主人公的变异性格异变,这种变异现象在文中以“做领子卖领子”的意识流手法被表达出来。

二、主题意义的探讨《挪威的森林》主要探讨了爱情与死亡、生活与自杀之间的矛盾与关系,通过描写一系列特殊而扭曲的情感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存在和人类情感的矛盾思考。

小说中的爱情主题,既有渡边与纳佳之间暧昧而执着的友情,也有渡边与直子之间奇特而纠结的爱情。

通过这些情感的描写,村上春树拓宽了对于爱情的理解,并通过情感的交织与错位展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与痛苦。

而自杀在小说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以对死亡的深刻思考和对孤独无助主题的现实反映,以寂寥的画面和无声冷却的笔触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同时,通过对自杀者遗书与投身将死的直子的描写,加深了对于人性的思考,令人们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无助。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挪威的森林》中人物形象极其丰满,突出的代表了日本文化和社会风气。

渡边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内向、敏感的人,对待爱情一直在犹豫不决,对生活抱有迷茫的态度。

他周围的人物,如纳佳和直子,都给予了他生命的激情和思考的力量,同时也造成了他内心的困惑与挣扎。

纳佳是渡边的挚友,他具有开朗豪放、热情洋溢、自由态度的特点。

纳佳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骄傲,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却有着一种真实的脆弱,他在渡边的记忆中也表达了对于逝去青春的思念。

《挪威的森林》给启示

《挪威的森林》给启示

《挪威的森林》给启示《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曾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情感小说,更是一部对现代人生、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探讨。

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不仅能看到主人公们的喜怒哀乐,还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愁绪和启发,下面我就来探讨一下《挪威的森林》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启示。

1. 感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小说中的主人公渡边是一个热衷于读书而放弃学业的大学生,他身边的两个女人——自杀的红花和疯狂的直子,都深深地爱着他。

然而,他却始终不知道自己对她们的感情到底是什么,他需要的是自己的空间和从人际关系的约束中解脱出来。

感情是一个人际之间的交流,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应该考虑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选择,这才是一段健康的感情,而不是一种单方面掌控另一方的情感。

2. 善待自己,接受自己渡边这个角色一开始是一个迷茫的年轻人,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计划。

但是在和红花的相处中,他慢慢地发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某种信念,这个信念是可以带领他前进的方向。

我们都会有迷茫的时候,但是我们不能一直在这种情绪中徘徊,要学会善待自己,坚信自己,不要害怕失败和挫折,正视内心的弱点和不足,接受自己身上的缺陷和不完美,这样才能够得到内心更充实的满足感。

3.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在小说中,直子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虽然她一开始找到渡边,并以他为支撑,但是她在失去了渡边的支持之后,变得越来越疯狂,最终自杀。

直子的命运不仅仅只是对于她个人的损失,也是对于她周围人的伤害和对于整个社会的警醒。

逃避不会让问题自动解决,面对现实,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世界细微处散发美好小说中存在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片段,比如渡边与透明少女直子在寒冬里往返长凳;渡边在往返布满落叶的小路时偶遇迷失的百合三郎和正在铺路的志村,他们在彼此的帮助下完成了铺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虽然遇到很多磨难,但是只要我们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它们就会让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迎接未来。

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

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

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主人公渡边松永的视角叙述了他与两个女孩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对生死、爱情、青春等诸多主题的思考。

小说通过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启发和思考。

本文将围绕《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展开探讨,以期进一步解读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首先,在小说中,森林被描绘为一个重要的象征意象。

森林是人与自然相连的地方,也是人们寻求自由和逃避尘俗世界的地方。

在小说中,森林被描绘得非常美丽、宁静,而且是渡边松永和其他角色心灵的栖息地。

森林代表着灵魂的寄托,象征着人们对真实自我的向往。

在渡边松永的记忆里,年幼的红菜苔曾说她想住在一个没有信号的地方,这个愿望正是对于森林这个象征的延伸。

红菜苔认为森林是一个远离物欲和世俗束缚的理想世界,进一步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纯真的追求。

其次,小说中的雨以及与之相关的雨具等事物也具有象征意义。

雨常常出现在小说中的关键场景中,它意味着寂寞、哀伤和沉重的压力。

比如,当渡边松永悲伤地望着下雨的鱼缸时,雨水在鱼缸上凝结成一滴滴像眼泪般的水珠,正象征着他内心深处的痛楚。

此外,小说中雨具的描写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雨伞被描绘为一种遮挡雨水、保护身体的物品,体现了人们对于保护自己、避免受伤害的渴望。

而雨衣的象征意义则更进一步,它被描绘为一种防止外界侵入的屏障,代表着人们对于保护心灵不受外界伤害的愿望。

此外,小说中的死亡也是一种重要的象征意象。

死亡在小说中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表现,它代表了更深层次的解脱和成长。

渡边松永的密友名取以及他的初恋情人纳兰并未能走到与渡边松永一起的路上,他们遭遇了不同形式的悲剧性死亡。

他们的死并非只是简单的结束,而是与他们的性格、思想与成长密切相关的。

名取憧憬着没有负担的自由,纳兰则深爱着名取,却无法完全拥有和理解他。

他们的死正是一种解脱和超越,象征着他们对于自己内心深处追求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名字 :命运的象征 《挪威的森林》的主人公有三个 “: 我”、直子和阿 绿 。这部长篇小说原本是在短篇小说《萤火虫》的基 础上扩写的 。《萤火虫》的主人公也有三个 “: 我”(始 终没有姓名 ———笔者注) 、好友木月和他的女友直 子 。《萤火虫》讲述的大抵就是《挪威的森林》第二 、 第三章的故事内容 :六十年代末“我”在东京读大学 , 过着集体宿舍的生活 。过去与木月 、直子交往 ,木月 后来自杀 “, 我”与直子的交往中断 。一天 “, 我”在街 上偶遇了也在东京读大学的直子 ,开始一起散步 。 直子二十岁生日的晚上“我”去她住所庆祝 ,后来我 们做爱 。第二天直子忽然不辞而别 。“我”痛恨自己 一时的莽撞 ,并不断写信给她 ,祈求谅解 。数月后 “我”接到直子的信 ,得知她住进京都的一所叫“阿美 寮”的疗养院 。当晚 “, 我”从室友那里得到一只萤火 虫 。看着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萤火虫 “, 我”抑制不 住阵阵悲哀 。 村上春树决定扩充这篇小说 ,并给“我”取了个 名字 ,叫“watanabe toru”,同时还设定了另外一个女 主人公 ———阿绿 。 一般来说 ,日本人的姓名都使用汉字 ,表达相应 的意思 ,如女子名字中的“静子”“、纯子”“、敏子”;男
— 74 —
等 。②受这些观点的启发 ,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 ,笔者以主人公的名字为切入点 ,对名字 、场景等 关键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做了一番梳理 ,探讨它们 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分析名字背后所隐藏的人 物生存范式 。笔者认为 ,在这部作品中 ,主人公的名 字具有深刻的内涵 ,它不仅暗示着人物的生存范式 , 同时反映出作者对这部长篇小说的总体构思 。名字 与场景等道具相辅相成 ,如催化剂一般 ,积极地推动 着这部小说情节的发展 。
小说主人公“我”尤其喜欢阅读美国作家菲茨 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曾多次提到它 。作者 的这一设定恐怕寓意着这部小说试图表达的与《了 不起的盖茨比》相同的主题 :幻灭和死亡 ,并如同《了 不起的盖茨比》中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一样 《, 挪 威的森林》中也随处可见这种表现技巧 。有些学者 早已注意到这一点 ,发表了一些见解独到的论文 。 如李柯将《挪威的森林》中的灯光 、萤火虫 、水井与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灯光 、盖茨比的别墅 、峡谷所具 有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前者的灯光象 征了主人公“我”的爱人和精神寄托 ,萤火虫象征着 主人公孤独 、微弱的生命之光 ,水井象征着死亡 。该 作者还进一步指出 ,虽然村上春树在创作手法上颇 受菲茨杰拉德的影响 ,但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模仿 之上 ,而是充分发扬了日本文学的民族风格 ,使作品 人物更具有日本“私小说”人物的特点 ,描述手法也 更委婉细腻 ,富于阴柔之美 。①还有学者分析了《挪 威的森林》中森林 、草原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指出它 们是“使人迷失自我的森林”以及“阴阳界的边界”
所谓“内向的一代”作家指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以后登上日本文坛的作家 ,如有古井由吉 、后藤明 生 、黑井千次 、阿部昭 、柏原兵三 、小川国夫等 。文艺 评论家秋山骏对“内向的一代”的文学特点做过如下 的总结 : (1) 对那些知识权威有关社会的论述感到抵 触和不信任 ; (2) 给日常社会引入“非现实的世界”; (3) 描写都市生活 、都市人的生存 ,远离“家庭”、“血 缘”“、故乡”等 ,甚至离开自然 、现实 ; (4) 描写无意义 的人 、无意义的场所和无意义的生存 。村上春树秉 承了“内向的一代”的本质 ,甚至有进一步的发挥 。
2004 年第 4 期 总第 86 期

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4 , №4 Serial №86
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
谢志宇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8)
摘 要 :《挪威的森林》以“我”的独白和回忆 ,讲述二十岁左右的“我”和直子 、阿绿 (又译为绿子 ———笔者注) 两位姑娘之间纯真而忧伤的爱情故事 。作者为主人公设定了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 ,暗示了他们不同的 生活范式和命运 。作者同时还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印象式描述 ,借助于场景 、植物 、乐曲等道具 ,展现了 现代青年一幕幕苦涩的爱情美梦 ,由此寓意现代人理想 、信念的最终破灭 ,揭示了工业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独 和相互间的不可交流性 。 关键词 :《挪威的森林》; 名字 ; 场景 ; 象征 ; 幻灭 中图分类号 : I1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 7242 (2004) 04 - 0074 - 05
— 75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再以这部作品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阿绿为例来 看 ,她身上同样具有类似的特点 。阿绿大方开朗 ,与 直子的性格似乎完全不同 。“绿”显然是生命旺盛的 符号 ,也是生命复苏的象征 。这一点与日语的“直” 字带有“重新 、复苏”的意思是一致的 。但将《挪威的 森林》与《萤火虫》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考虑的话 ,读 者不难发现阿绿是作者笔下的另一个直子 。在小说 中 ,当直子住进“阿美寮”后 ,阿绿便“及时”地出现在 “我”面前 。笔者注意到了小说中“我”与阿绿第一次 见面时的描述 :阿绿剪掉了长发 (请注意 ,直子过去 是长发 ———笔者注) ,戴上了一副太阳镜 。她说 “: 头 发一下变短 ,觉得什么保护层都没有了似的 。就像 赤身裸体地被扔到人堆里 ,心里慌得不行 ,所以才戴 这太阳镜 。”(第四章 61) 笔者同时注意到“我”在“阿 美寮”第一眼看到直子时的描写 “: 她像小女学生一 样剪着整齐利落的发型 ,一侧仍像以往那样 用发卡 一丝不乱地拢住 ……”并且说 “: 我嫌麻烦 ,就请玲子 剪掉了 。”(第六章 124) 两位女主人公同时以“短发” 出现在扩充后的小说中 ,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精心的 设定 。阿绿是直子生命的复苏 ,是她在现实世界的 替身 。因此 ,比起直子来 ,阿绿这一人物所带有的现 实性要浓厚得多 。小说中的她有父母 (虽先后去世 ———笔者注) ,有一个始终未露面的姐姐和自己的 家 。作者不仅在描述她家时花了一些笔墨 ,也大篇 幅地展示了“我”去医院照看阿绿父亲的情景 。但阿 绿终究是作者笔下的人物 ,她的身上无时不凸显着 作者笔下人物所带有的共同特质 ,如家庭关系的含 糊性 、日常行为的怪异性 。我们倘若仔细分析一下 阿绿的种种行为 ,定会更加确定阿绿的内心深处其 实与直子同样难以捕捉 ,如同直子所具有的不确定 性一样 ,阿绿也犹如天外来客一般 ,常常来无影去无 踪 ,似乎永远没有自己固定的归属 。她常常失约 ,不 来学校上课 ,当我按照电话号码 “( 我”是在学校的学 生管理处查到的 ———笔者注) 打过去询问时 ,却被告 知没有这个人 。等到下次见面时 ,她却依旧一幅漫 不经心的样子 。作者和“我”从来也没有 (给读者) 一 个合理的解释 。其实无法解释 。因为“我”根本就不 了解阿绿 。作者笔下的阿绿同样也是支离破碎 、散 乱的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子的“太郎”“、秀夫”“、勇”等等 。但“我”的名字在小 说中却始终以日语假名出现 。显然 ,作者有意避开 汉字 ,期待读者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挪威的森林》 的中文译者林少华将“我”的名字译为“渡边彻”(下 线为笔者所加 ,下同) ,从读音上来看这一译法虽然 并没有错 ,但纵观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 ,选择“彻”这 个汉字似乎欠妥 。日语中的“toru”可以写成好几个 汉字 。除了“彻”以外 ,还可以写成“通”、“亨”、“透” 等 。笔者认为在这里译成“通”最好 。“通”在日语中 有“往来于 ……”、“通过”、“穿过”的意思 ,这个汉字 最能表现主人公“我”在这部小说中的生存范式和命 运 ,颇具象征意义 。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懦弱胆怯但心高气傲的 人 。“我”鄙视 (六十年代那些) 虚伪的学生运动领 袖 ,对革命运动的意义持怀疑态度 “; 我”无法容忍身 边那些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知识精英”。 “我”喜欢阅读欧美的经典小说 ,仰慕靠个人努力而 成功的英雄 ,但在现实中“我”却找不到生活的理想 。 小说中那只迷失方向的萤火虫就象征着“我”“: 萤火 虫消失之后 ,那光的轨迹仍久久地印在我脑海中 。 那微弱浅淡的光点 ,仿佛迷失方向的魂灵 ,在漆黑厚 重的夜幕中往来彷徨 。”③从作者对“我”的这一设定 来看 “, 我”属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些参加日本“全 共斗”运动 ,经历失败而陷入迷惘的青年 。对于那场 运动和那些青年 ,有人曾这样评述道 “: 他们想去解 放这个社会 ,可他们却没有从真正客观的 (也就是马 克思主义者的) 社会关注出发 ,而是仅仅着眼于一种 自恋式的快乐原则 。”④“全共斗”是“全日本学生共 同斗争阵线”的简称 ,是六十年代后期掀起反对运动 的学生团体 。这场运动在日本起到过类似 1968 年 法国巴黎“五月风暴”的颠覆作用 。表面上 ,爆发这 场运动的导火线是青年学生们反对签订“日美安全 保障条约”,但实质上是反对战后日本不合理的政治 体制 、教育体制 ,反对将经济实力当作衡量一切事物 标准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价值观 。这场运动事实 上并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行动 纲领 ,伴随着这一运动的只是学生们的狂热 。因此 当这一运动最终如同一个畸形胎儿一样流产时 ,没 有一个人为此感到惊讶 ,甚至包括那些激进的学生 领袖 。对于经历过这场运动的“我”来讲 ,事后有相 当一段时期是在激情与麻木 、理想与幻灭的徘徊中 度过的 。“通”这一汉字的象征意义在这里被显露得 淋漓尽致 。另外 ,在对爱情的追逐中 “, 我”既喜爱性 格文静的直子 ,但同时也喜欢活泼大方的阿绿。 “我”穿梭于她们两者之间 ,编织着自己美好的爱情
11 序言 《挪威的森林》由十一章和一篇“后记”构成 。小
说以“我”的独白和回忆 ,讲述二十岁左右的“我”与 直子 、阿绿两位姑娘之间纯真而忧伤的爱情故事 。 作者为主人公设定了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 , 并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印象式描述 ,以二十世纪 六十年代 ———那个世界变革时代 ———的事件 、生活 、 个人感受为背景 ,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串联起现 代青年一幕幕苦涩的爱情美梦 。从“我”拥有恋人和 爱情到最终失去她们 ,小说借此寓意了现代人理想 、 信念的破灭 ,表现了工业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孤独和 相互间的不可交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