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举与元代文学发展
科举制发展历程

科举制发展历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被誉为“千古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朝,而最为完善和发达的阶段则是宋代。
下面将从隋朝开始,向大家介绍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隋朝是科举制的起源,当时的科举制度主要针对官员的选拔。
隋朝实行了明经科和明法科两种科举制度,选拔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和都官员。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在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起来,考试科目逐渐增加,考试内容广泛涉及经书、诗词、文章等。
唐朝的科举制发展了近30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宋代科举制的特点是讲究经史典籍的学习和考察。
宋代设置了明经、明法、明艺三种科目,其中明经科是主要的科目,考察学生对经史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此外,宋朝还发展了进士科和举人科,分别是选拔士人和普通百姓的科举科目。
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可成为进士,进入官场担任高级官员。
举人科是次一级别的考试,合格者可以担任低级官员。
宋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实行了一千年左右。
元代是科举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元代的科举制度延续了宋代的模式,但却带有特殊的色彩。
元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强调实际能力与学术能力的结合。
元代兼采儒释两家经典,且为了使考试更具实际意义,还增加了军事科目。
元朝的科举考试从各个方面考察官员的能力,选拔了一些有才能的人才。
明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设立了更多的科目和等级,提高了考试的难度,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
明朝的科举制度沿用了元代的模式,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一些调整。
明代诗人文学才子甚多,不少名人都出自科举制度,充分证明了科举制的作用和价值。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但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清代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由县级或州级官员组织,考察的重点是文化教育;会试由省级政府组织,考察考生的文化素质和品德;殿试由朝廷主持,考察的是考生的才智和能力。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之一,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演变和改革。
这一制度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也使得许多人从中获得了晋升的机会。
本文将介绍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一、元代科举制度改革在元代,科举制度经历了较大的改革和发展。
元初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不高,但随着统治者的意识觉醒和对官员选拔机制的需求,科举制度逐渐得到了改革和完善。
首先,元代在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变革。
元初的科举考试主要以策问为主,即考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
但到了中期,科举考试开始倾向于文学才能的评价,将经义、经史、经传等等纳入考试范围。
此举不仅保证了科举制度的严肃性,也为后来的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其次,元代对科举制度的考官选拔也进行了改革。
元初的考官多为行政官员,考试成绩往往受到官员的个人因素影响较大。
然而,后来的元代在《庙训》中规定,科举考试的考官必须是经过选拔的学者,避免了行政官员对考试结果的过多干预。
这一改革为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公信力打下了基础。
二、明代科举制度改革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于明代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改革的第一个方面是科举考试的范围和内容的进一步扩大。
明代的科举考试不仅考核文学才能,还考察政治觉悟和治理能力。
通过科举考试,明代政府试图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为国家的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除了考试内容的扩大,明代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增加乡试、廷试的环节,完善考试制度。
在明代,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关,通过乡试的考生才能参加殿试(廷试)。
这一改革一方面提高了选拔官员的门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
三、清代科举制度改革在清代,科举制度经历了最后一次的重要改革,不仅保持了明代的基本框架,还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乡试差役诏》的颁布。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时达标: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三)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他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解析(1)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级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知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等几个角度说明即可。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一、引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开始,探讨其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初步发展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的“明经”,但真正形成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唐朝的进士科举。
进士科举制度在唐朝初期并不完善,通过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并不稳定,而且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学才能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经历了明确考试科目、举行国子监考试、实行乡试省试制等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三、科举制度的演变与改革1.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在宋代,科举制度经历了重要的改革,特点是实行了三元及第制。
这一制度将考试从富贵人家的私塾引入到官办学校,不再局限于文学才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科举考试中。
此外,还规定了考生须在乡试、省试、殿试中脱颖而出方可入仕,使选拔更加严格。
2. 元明清三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元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是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许多严苛的手段,如限制考试规模、增加考试难度等。
明代科举制度继承了宋代的改革举措,特别是明太祖创设的解缙教育制度有力推动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清代科举考试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晚清时期,科举制度越来越被贪污、腐败所侵蚀,不再能有效选拔人才。
四、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1. 社会地位的晋升机会科举制度为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机会,使个人不再仅限于所生之地的身份。
此外,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无论出身何种阶层,只要有才能,都有机会晋升到官僚阶层,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2. 文化传承与繁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举考试的题目往往要求考生涉猎诗词、经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促使了文化的广泛传承和发展。
同时,文人墨客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而大量创作文学作品,使得文化的繁荣不断推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知识点整理全】

第一章关汉卿与元代前期杂剧
元代前期是杂剧的全盛期。所谓“元曲四大家”;而王实甫以其不朽名作《西厢记》,与他们同时高居与元代最杰出的剧作家行列。
中国文学史(下)
第六编元代文学
概说
元朝历史阶段划分
1)自成吉思汗在漠北统一各蒙古部落、建立大蒙古国,至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为第一阶段;
2)由此至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即蒙古人统治中国北方时期,为第二阶段;
3)由此至元顺帝退出大都、明王朝建立,即元王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
元代文学重要的、与文学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现象,是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对科举的轻忽,使得大批文化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从而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元杂剧之首”、“杂剧班头”“初为杂剧之始”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起
戏曲: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又称戏曲。
元杂剧的直接源头主要是两条:一是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一是宋到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他民间伎艺中吸取了某些成分发展起来的。
2.散曲的句法大都比较完整,不大省略虚词语助一类,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也比较连贯,一般在精炼含蓄方面不太讲究;
3.常常通过一个短小的情节写出人物正在进行活动着的情绪。
大量文人参与散曲的写作体现出:当元代文人摆脱了对政权的依赖而与市民社会接近,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伦理的束缚,散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更加充分自由表达其思想情感的工具。
如何评价元好问的文学贡献?

如何评价元好问的文学贡献?元好问(1235年-1292年)是中国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他在文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对元好问文学贡献的评价:1.科举改革的倡导者:元好问是元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倡以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员,主张注重实际能力,反对排斥才人和贵族化的倾向。
他的观点对于当时的科举制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对后世科举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文学创作风格的开创者:元好问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在元代文坛中独树一帜。
他提倡“诗可参天地之运,格成一气鸣锵”,追求高古文风格,注重音韵的和谐和意境的深远,主张以文学来表达真实的感情和思想。
他的文学作品在语言和艺术性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推动了元代文学的发展。
3.文学理论的贡献:元好问对文学理论也有一定的贡献。
他提出了“咏志”、“咏史”、“咏物”等多种创作主题的理论,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探索。
他注重以文人的个性和情感为出发点,追求创作的真实性和自由性。
他的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世文学扩展了创作主题和方法。
4.文化人才的扶持和推广:元好问拥护才干和学问,积极寻觅文化人才,并致力于传承和推广优秀的文化传统。
他在自己的家学“四明堂”中聚集了许多文化人才,并通过筹建书院、修撰史书等途径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为元代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元好问在科举改革、文学创作风格的开创、文学理论的贡献以及文化人才的扶持和推广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对元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事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

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科举制度在汉代的最初形式是由朝廷设立的官方考试,用来选拔政府官员。
汉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包括乡试和会试两个阶段。
乡试是在各地举行的地方性考试,选拔出一部分考生进入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范围考试,最终确定官员的选拔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
唐代时,科举考试已经转变为以文选文为主的制度,考生需要参加文科考试,通过后才能晋升为文官。
科举考试的题目涉及文学、史学、经学、法学等多个科目,要求考生广泛学习,全面发展。
宋代时,科举制度进一步扩大化。
宋代政府推行了制科考试制度,设立了更多的考试科目,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和军事学等。
同时,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也扩大到了各个社会阶层,甚至农民和商人也有机会参加考试。
元代时,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些变革。
元代的科举考试更加强调实践能力,考生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
此外,元代还设立了特殊的科举考试,如军事考试和电仪考试,用于选拔与政府相关的专业人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社会的主要晋升途径,对于官员的选拔影响巨大。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各省举行的地方考试,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考生进入会试。
会试在京城举行,会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进入殿试,最终确定官员的资格和级别。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
科举制度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贵族特权、程式化的考试内容等,但它也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广泛公平的选拔机制,让许多有才华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为国家做贡献。
元代的文书及制度

元代的文书及制度
《元代的文书及制度》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文书及制度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
元代的文书体裁丰富多样,包括官方文书、法律文书、文学文书等。
在元代,官方文书是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
官方文书包括诏书、谕旨、诏敕、札子、密诏等,这些文书记录了皇帝的重要命令和政策,以及统治者对各地官员的任免、考核和奖赏等。
此外,官方文书还包括战报、贡献表、功绩册等,记录了军事事件和官员的表现。
而法律文书则是元代社会秩序的重要维护者。
元代实行的法律制度包括律、令、敕、诏、诰、册、奏给等。
这些法律文书规定了各种刑罚、赏赐,以及民事和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定,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元代的文学文书也是独具特色。
元代以元曲、元杂剧等为代表的剧本文学、元赋、元文为代表的散文文学等,都是当时的重要文学形式。
在制度方面,元代的制度将蒙古、汉、西亚等不同民族的传统制度相融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度体系。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度、三法制度、科举制度等,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元代的文书及制度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为当时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科举与元代文学发展元初重经济、义理而斥词章的学术取向和人才倾向,科举长期废而不行。
士子文人失去传统的上进之路,对元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文人因此而疏离了政治和权力,淡出了治国和明道,唤醒了独立人格意识,以纯文人的心态和眼光读书和创作;元代中期,自元仁宗恢复科举制度后,吸引了各族文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兴起了一个全面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
元代科举吸引各族士子文人参加,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依然有着无法言说的吸引力,尽显大国气象和盛世之感,促成了元代盛世的时代精神和“平、易、雅、正”盛世文风的形成。
标签:元代文人;科举;文学发展;盛世文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主宰中国的王朝,统治民族蒙古族以其固有的政治及文化传统影响着元代社会发展。
作为收揽士人与建立正统的重要手段,汉族的科举选官则是以“学而优则仕”为原则评准行政菁英的征募方式,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是为打破世袭与贵族的特权,这和蒙古社会的用人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元代初期,蒙古统治者选用官吏,沿袭蒙古族重世家的体制,以“根脚”取才,对中原汉族自唐宋以来实施的科举取士不重视,导致了科举制度文化的断裂。
元代初期,官府用人以实用为目的,不重科举,元朝的学术取向和人才倾向重经济、义理而斥词章,重德行、经术为先、词章次之的方针。
元前期科举迟迟未开,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在李孟等儒臣的建议下正式开科取士。
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因中书平章蔑儿乞氏伯颜坚决反对,科举考试再度停废。
隔七年之后,顺帝至正元年(1341),重又恢复。
此后一直到元朝灭亡,“科场,每三岁一次开试”①。
元代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到1368年元朝灭亡,期间一共162年,元朝科举施行52年,扣除中断6年,实际上只有45年的时间,仅开科16次,最多一次是元统元年(1333)取士100人,终元之世,左、右两榜共取士1139人。
显而易见,元代科举执行时间短、规模较小、擢用人数较少。
所以有人说:“元代是中国科举史上最低落的一代。
”②元代名臣胡祗遹针对元代科举及选人的种种弊端有过鞭辟入里地论述:“世官既不可行,取人之法未立,是以有素无行检,恃利口而得官者;素无才望,纳贿行赂而得官者;不经历试,以虚声浮举而得官者;似有实无,耄不知耻,厚貌深情而得官者。
致使缄默谨约者为无能,贫窭寡交者为退缩无用,逃名务实者为无闻,壮年豪迈、思深虑远、直言谠论切中时病者为狂妄诽谤。
当此之际,而处选举铨衡之任,不亦艰哉!”③不过,即使元代恢复科举后也没有像前朝那样给文人儒士提供多少飞黄腾达的机会。
一、科举不兴唤醒了元代文人独立人格意识在元代,以儒术经邦治国在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一向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观念受到了冲击,且元代官员入仕途径较多;与唐宋和明清相比较,通过科举入仕的文人在选官中所占比例少之又少。
元代选官用人着重“根脚”(根源、出身),高官厚禄几乎为少数“大根脚”即与皇室渊源深厚的勋臣世家和“老奴婢根脚”的宗族所总揽垄断。
元代文士即使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谋得官职,但待遇和地位也远不能和宋代相比,文士地位和待遇都低落了许多。
宋代早已形成了尊师重道、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士人在社会上声望和地位极高。
而宋元易代之后,文人不仅失去了在宋代所拥有的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而且宋朝以及半汉化的金朝给读书人所提供的通过科举获得种种荣誉荣耀、衣食无忧之途也变得坎坷起来。
元代存续的百多年间,只有小部分汉人菁英能进入统治阶层而获居高位,大部分汉族文士被抛出权利圈之外。
虽然汉族文人在文化上占有优势,但元朝统治者所实行时断时续的科举政策,给他们提供的通过读书入仕为官的机会非常少,多数文人不能在政界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把自己融入统治者、国家、社会体系,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生涯不再有了。
元代文士在政治权力上已被边缘化。
元末余阙曾论及元代文人非常尴尬的地位和处境:“我国初有金宋,天下之人,惟才是用之,无所专主,然用儒者居多也。
自至元以下,始浸用吏,虽执政大臣亦以吏为之。
由是中州小民粗识字能识文书者,得入台阁,共笔札,累日积月,皆可以致通显,而中州之士见用者遂浸寡。
况南方之地远士多,不能自至京师,其抱材蕴者又往往不屑为吏,故其用者尤寡也。
其久也,则南北之士亦自町畦以相訾,甚若晋之与秦,不可与同中国。
故夫南方之士微矣。
延祐中,仁皇初设科目亦有所不屑,而甘自没溺于山林之间者不可胜道。
是可惜也。
”④不过,汉族士人又往往代表着先进的文化,虽然大多数汉族儒士文人失去了治国的权利,但并未失去文化和文学领域的话语权。
在元代这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文人更能展现其群体意识,在文化领域享有卓有成效的掌控权。
元代的文人,他们人生价值的认定已经不能以政治权力圈为归依了;他们似乎更爱以归隐为人生追求,复返自然,在读书、吟诗、作文、田园中营造生命的和谐。
他们中的大多数更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和文士的独立品格。
正如程颐所说:“是贤人君子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不累于世务者也。
……不屈道以徇时,既不得施设于天下,则自善其身,尊高敦尚其事,守其志节而已。
士之自高尚,亦非一道:有怀抱道德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者;有知止足之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独洁其身者。
所处虽有得失小大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也。
”⑤《周易·蛊》之上九爻辞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若不为王侯做事,高尚以自守,那么可以过一种雅化的生活。
关于雅,有很多理解,主要是指与鄙俗、俚俗、浅俗、庸俗等“俗”相对立的概念。
張高评曾这样评价宋代的文人:“大多出身平民,虽由科举仕宦而居庙堂,仍不脱平民气息,故文人心态,较之隋唐元明,为更加注重涵养丰富、品节持重、高逸典雅之人文内涵追求,诸如博学、深思、广识、彻悟、超脱、旷达、清高、自信、自立、自由、老成诸意趣……而成文质彬彬之君子。
”⑥正因为是具有博学、持重等君子品格,其作品的主体风格才称得上雅。
“雅,指雅正、雅致、雅洁、古雅、醇雅、风雅、典雅、文雅、渊雅、有书卷气,以及含有恬静、幽深、温厚、古硬、萧清、悠闲、平淡、飘逸之韵,具有精巧、庄重、峻洁、清新之长,这是文人作品的主体风格。
”⑦宋代文人向往宁静的生活,回避或者忽略世俗生活;那种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对他们没有诱惑力,清心且静心,优美且平和,憧憬高雅清净的理想生活境界。
元代文人追求雅化的生活与此有些出入,他们不回避市井,不回避平凡,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文士的独立品格,是一种个性的张扬。
元儒胡祗遹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儒士文人:“今之儒者平居无事,务铅椠,博学多闻,洞究往古,问无不知。
至于当世切务,恬不加问,窒无所闻。
户口之多寡,政治之美恶,国势之本末,竟莫之知。
一旦乘虚名而宠召论上前,掇陈编,拾烂语,枝离浩漫,施之于今,无一言之可用。
”⑧似乎元代文人远离了政治,也少了经世致用的责任和义务,只退守于书斋“掇陈编,拾烂语”,虽博古而无需通今,看书终身但于国于民毫无用处。
胡祗遹是以元代儒士普遍观点重实用重治生来批评当时儒士泥于学古而不善用的现象,但却指明了一点,元代儒士文人不再关心经世致用的治国大业,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读书上了。
元朝科举不兴,让一些文人疏离了政治和权力,唤醒了他们的独立人格意识。
他们中的多数淡出了治国和明道这两种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途径,不再囿于陈规的事务而回到自己本身所拥有的文;他们不参与政治,远离朝廷,仅仅追求精神和文化上的超越。
无论是隐居田园山林也罢,还是为了生计出任教职,亦或在城市过着普通人的家居生活也罢,他们只是单纯的读书、属文,写诗,吟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文论艺,题字赏画,无意于权势富贵,追求的仅是文人生活雅趣之乐。
元代文人这种以笔墨情趣和诗书自娱的纯文士的清雅旨趣生活,是摆脱世俗干扰之后的适兴、自然而富有审美情趣的生活;元代文人对人生中的自足自乐之追求,也促成了元代雅文学特别是元曲的丰富多彩和繁荣。
二、科举考试促使多族子弟学习中华文化虽然元世祖忽必烈在治国上采用汉法,但他还要顾及蒙古族贵族的利益,在用人上兼顾蒙古族的世家和“根脚”取才制度,在采用汉法上是有所保留的。
“元代用人取才最重世家,即当时所谓‘根脚’。
此一‘根脚’取才制,与唐宋以来中原取士以科举为主要渠道可说是南辕北辙,大不相同。
元朝中期以前,一直未恢复科举制度,汉族士人遂丧失此一主要的入仕管道。
”⑨其后,元仁宗推行科举也考虑到蒙古族和汉族的区别,科举取士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区别对待,这对以前依靠科举一途谋仕途的汉族读书人来说是一个打击,以科举谋求官职机会变得非常少。
不过,科举实施中,用于保障蒙古、色目人仕进特权的两榜制,吸引了各族士子文人参加科举考试。
元朝的科举选人原则是:“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
浮华过实,朕所不取。
”⑩元朝皇帝要选拔的不是能用文墨歌功颂德的文学之士,而是以经术义理和经济治理国家的人才。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明令科场考试,《四书》《五经》均“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通制条格》卷五《科举类》皇庆二年十月条);所考内容都是儒学经典。
随后,朝廷更以“朱子之说为主,定为国是,而曲学异说,悉罢默之”(《伊洛渊源录序》)B11。
至此,“朱子之说”成为元朝立国之本,程朱理学的官学地位开始确立。
元代的科举考试以程朱之学为科考的固定内容,要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者必须学习中华文化,攻读儒家经典。
元代科举的恢复,自然吸引了广大民众读书应试的热情,而且不同于唐宋两朝,是多族士子共同参与。
因为科举让出身低微的平民百姓通过读书也可以中举、登科,拿到功名,甚至高官厚禄,这就激励了各族子弟学习儒学的热情;科举考试也给多族士子文人提供了入仕和交流的一个机会。
元代中期开科取士,推动了各族子弟学习中华文化,研习儒学。
不止是通过科举取得功名者考中科举者,还有科举考试所淘汰的大批各族读书人,他们必然也要学习中华文化和儒学经典。
雍古人马祖常在《送李公敏之官序》中记述了色目子弟学习儒学的盛况:天子有意乎礼乐之事,则人皆慕义向化矣。
延祐初,诏举进士三百人,会试春官五十人。
或朔方、于阗、大食、康居诸土之士,咸囊书橐笔,联裳造庭而待问于有司,于时可谓盛矣。
然其进之道虽则曰应诏对策,皆不过文艺细碎,矫诬情实,求合乎有司而蕲得一官于天子也;未闻其不为利禄而不干世用,特立而独行,违今而趋古,孟轲所谓“虽无文王犹兴”者也。
余在河南,即闻于阗人李君公敏能尊孔子之教而变其俗,其学日肆以衍,浸渍乎六经,汪濊乎百家,蔚然而为儒者。
流离困苦,益自刻厉,教授于青齐之间,赖公卿大夫知其贤名,荐牍交上,用是乃起家而入官焉。
且公敏始有志乎古道也,岂必欲公卿大夫之知哉?B12自科举之兴,“诸部子弟,类多感励奋发,以读书稽古为事”。
(《泰不华小传》)B13要适应当时的社会整体环境和科举考试之情势所需,学习和接受儒家文化是必然的,要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也是他们学习中华文化、攻读儒家经典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