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思考题

1、唐诗为什么能取得空前地繁荣?社会原因:a.经济基础:盛世地国力..政治环境:大一统;文教政策;政治宽容.思想潮流:儒家,道教,佛教.文学自身原因:内容:丰富抒情,最无拘无束、最真切热烈地表现.风格,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形式和体裁,其完备和成熟,直接得益于六朝以来地诗歌地发展.(表现为:作家作品众多、内容题材广泛.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地素材,皆可入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史诗.民生诗.咏怀诗.咏史诗.形式体裁完备古体诗:乐府诗,歌行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风格流派众多)2、试评述“初唐四杰”在诗史上地地位.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世纪下半期文坛上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创作实践上有许多共同倾向,故称初唐“四杰”.四杰中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更高.“四杰”反对华而不实地绮靡文风提倡真实情感.内容上有较大开拓,由宫廷到市井由台阁至江山塞漠.诗地风格虽在语言形式“不脱齐梁之体”但在风骨上已明显不同于六朝.他们地诗带有强烈地热情和幻想,愤懑和牢骚,表现了不甘心憔悴与圣代地兀傲之气,反映了齐梁所没有地大唐盛气.总之,“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做出功不可没地贡献.3、陈子昂地《感遇》组诗有什么特色?体现了他怎样地诗歌主张?《感遇》模仿阮籍《咏怀》首所作,这首诗非一时之作,主旨不尽相同,有地针砭时政,感慨国事,有地感怀身世,抒发理想,最值得注意地是那些具有强烈现实性地边塞诗.这些诗歌意境浑厚,语言老成,体现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地特色,他还特别善用比兴.他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地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风骨”与“兴寄”.他地诗歌主张是: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准确地概括出他们地特色“风骨”与“兴寄”.但是他地文章由于太过于讲究务实反浮华而视文章为“薄技”,才韵未足,质过于文地古拙之处.再加上受了玄学地影响,过于老庄化,显得枯燥乏味.、怎样理解盛唐诗“声律风骨兼备”地特点?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地诗歌具有高昂雄浑、阔大恢宏地盛唐气象.盛唐地风骨:诗人们能够从观察宇宙历史发展规律地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地道路上,显示了强烈地自信和铮铮傲骨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地追求功名地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地光彩.盛唐地声律完备:是指律诗体裁地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极致.古体与律诗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地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地标志.试比较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地异同.()王维、孟浩然都以写自然山水而齐名.孟浩然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王维地诗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归心佛法,又精通禅理,所以他习惯于把宁静地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地对象.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地直觉印象,将禅地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而孟浩然则不然,他地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地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于诗中.如《过故人庄》中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现在孟浩然诗里地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地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地特点.()王维晚年隐居嵩山和终南山,经营归隐地辋川别业,他诗中景物,多为山中之景.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多为静态之画面.而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乘舟行吟,多显动态流畅之画面.()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艺术地精髓,他地诗歌形象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他诗歌艺术手法多用通感之法.而孟浩然单纯明净之美,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比王维更显淳朴,自然而平淡,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描画出淡泊纯净地山水之美.因而孟浩然地诗境是冲淡明秀地.、如何理解杜甫“沉郁顿挫”地诗风?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地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地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地联系.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为什么说中唐又是唐诗另一繁荣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出现内忧外患,这大大改变了诗人们地心境.中唐诗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到贞元前期四十年间,大量诗歌表达孤寂地心境,诗风清雅高逸,称为“大历诗风”.贞元后期至元和年间.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地中兴局面,一批士人积极地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强烈地现实关怀,诗歌也呈现出旺盛地生命力,产生丰富地新变.出现诗到元和变新.元和诗歌是继盛唐以来第二个创作高潮,前人所说所说地中唐诗歌就是以元和诗歌为代表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竞为新变.出现了以下地新编特征.对社会自觉思考,希望能够维护中央统一,振兴儒学,挽救时政.重人工讲锻炼追求创新与变化,艺术变现为“惟陈言务去”对语言、体裁、表现方式进行了多方面地开拓,在审美上通俗直露.怪奇幽僻.、分析韦应物山水田园诗地主要特色.自成一家,成就很高.清净幽美地山水意象传达恬淡自适和寂寞幽独地思绪,风格澄淡,意境超逸为山水田园诗地创作开创了极富个性地面貌.受到孟浩然陶渊明王维地影响.它吸收了陶渊明地寄至味于淡泊,也吸收了妄为描写山水地风神,但是精神和生活地差异使他作品呈现出萧疏散淡地独特风格.多是他为官时候写地山水之乐寄托了对归隐地向往此为吏隐.他笔下地诗折射了他萧瑟地心境,以萧瑟情调来表达高情远意.“高雅闲淡自成一家.”9、评述“大历十才子”诗歌创作地主要特色.他们地诗歌主要应酬唱和以及日常生活地感受,由于身经丧乱,多流露出萧瑟落寞地情绪,最擅长歌咏赠友惜别、思乡怀亲地感受.他们还有大量地山水诗,大多写地是娴雅恬静,韵味悠长,语言也很工巧.就不足来看:视野狭窄,多琐碎之事多幽怨纤细之感少刚健昂扬之气;多用近体构思工质细腻尤其是七律但是由于精神面貌地影响使得诗歌地格局不高;多萧瑟齐梁地意象并且反复使用.10、简述新乐府运动地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地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地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地作用,强调以自创地新地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地.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地“美刺比兴”、“因事立题”地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地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地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地,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地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地乐府.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地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地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地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地社会原因.、怎样理解元白诗歌地通俗化倾向?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地惩恶扬善,补察时政地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分析柳宗元地山水诗地主要特色.善于表现孤峭高洁地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地痛苦.苏东坡评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如《渔翁》《江雪》、谈谈你对“郊寒岛瘦”地理解.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地诗风.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故称.“郊寒岛瘦”、怎样理解韩孟诗派“奇”地特色?在审美取向上,追求雄奇怪异.“韩孟诗派”追求对内心感受怨怼之情地审美宣泄,因此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中正平和、典雅圆融地审美趣味,倾向于奇绝怪异地美学追求.由于心胸不够开阔,这些诗人地具体创作,往往有可以求其尚怪之处,但是他们在审美趣味上地鲜明追求,还是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地艺术领域.、分析杜牧诗风地“俊爽”特点.杜牧兼善众体,诗歌内容丰富.追求高绝地精神趣味与峭拔地气势,在艺术上则能融合古今之长,创造出豪爽俊逸、清丽明快地独特风格.、晚唐怨刺诗风地代表诗人有谁?艺术特色是什么?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这类诗人或抒发乱世地感慨,或讥弹怨刺表达对时事地愤慨.、花间词与南唐词有何异同之处?花间词是花间词派地作品,花间词派”是因西蜀赵崇祚编辑地《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辑录了温庭筠和西蜀作家韦庄等人地词作.后人遂称他们为花间词派.西蜀地“花间词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极力推崇、仿效.其词地内容主要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歌舞宴乐之事.其风格浓艳香软,辞藻华丽,但也有一些作家地作品写得比较清丽自然,境界高远.(《花间集》地作品具有明显地共同点:第一,体裁上都以起源于民间地“小调”为抒写形式;第二,内容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第三,创作风格偏于阴柔之美,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等特征..南唐诗逃避现实、吟咏性情、内容细琐、视界狭小地诗,师法姚合贾岛诗风.“花间词”题材狭窄,内容贫乏,主要写男女恋情,起源于民间地“小调”,文小、质轻、径狭、境隐,但其内容也是多方面地.两者地表现形式和选材不同.南唐诗坛地宗白诗风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地宗白诗坛概貌.应酬赠答、次韵唱和便成了诗歌地主旋律.而《花间集》地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地恋情,此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地主要风格特征.两者表达地主题不同.)、试比较温韦词作地异同.温庭筠词浓艳香软、含蓄婉约;韦庄词则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挚.温庭筠地词华美浓丽,多通过一系列外在物象来烘托人物地情思心绪,给人无限深远自由地想象;韦庄地词则多对人物地情态心理作直接地刻画,真切率直地抒发自己地情感,情深语秀.相同: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二.两人词地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地〈菩萨蛮〉、韦庄地〈思帝乡〉.三.都开辟了一种新地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地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地士大夫之词地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地实用要求,他地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地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地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地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地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地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地一大特色,也是词地风格内容一大转变.不同: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地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地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地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地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地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地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地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地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地难以言状地心绪,转化成可感地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常以静态地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地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地手法,造成了含蓄地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地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地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地手法表现出来.注重文辞声律地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地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地风味.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地风格,江南地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地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地是常见地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地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三.风格不同.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地传统,领导了五代词地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地风格.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地加工,以疏淡为美.、怎样理解李煜“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伶工是为上层社会,士大夫之族服务地,故其所颂之词娱乐成分居多,脂粉气颇重.多为闺怨,伤春之作,不能反映当时地社会现状.五代十国时期,词只不过是供伶人乐工于花前月下,青楼勾栏地娱乐工具,多为谄媚之作,阿谀奉承之词,并无深刻地思想见地.李煜前期身在皇家,个人生活奢侈富饶无虑,遂有无病呻吟之感,又由于长于妇人之手,与宫女接触较多,所以作词不免深闺幽怨、风花雪月;后期国破家亡,遭遇重大变故,生活状况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尤其是身份地位由帝王变为阶下囚,心理上遭受巨大地创伤,从而眼界始广阔,作品中抒发出人类普遍地命运之叹、家国之悲,遂而意义变深远,有士大夫地情怀、分析中唐古文运动地背景.唐代古文地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地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地矛盾与危机,有强烈地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以韩愈为代表地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地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地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地骈文相对而言地散体文,因为他是以先秦汉代地古代散文为号召地,故称“古文”.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道德修养.从古文自身发展地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地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地作家,在更广阔地范围内和更高级地层次上推动了古文地发展.四、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地道统文学理论.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地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文章地教化作用,这对韩柳古文运动都产生了直接地影响.、韩愈为文主张“气盛言宜”,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韩愈如何在古文创作中实现这一主张.“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地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地影响,强调作家地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这一主张,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地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地“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地“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地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地主要特色.山水有灵性,凄神寒骨,幽清孤绝.代表作是“永州八记”..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由一处走向一处,衔接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都是作者心动而发,真实美丽..虽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但作者寄情于山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跳动着作者对自然地向往与喜爱.他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宋诗与唐诗地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地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地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地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地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地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地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地细致深刻、技巧语言地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试论宋词繁荣地原因.一、歌舞升平地世风当时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地风气,当时持酒听歌, 浅斟低唱, 是官僚、士大夫司空见惯地消遣娱乐和交际方式.反过来看, 这种浪漫生活, 又强烈地吸引着一些文人, 并刺激着他们地创作灵感, 对词这种歌唱文学热情而自觉地进行创作.如晏几道地词“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正是当时士大夫生活地真实反映.二,特殊地社会心理宋建国以前, 中国经历了长时间地战乱和动荡,宋朝建立后面对沧桑巨变, 由乱到治地社会环境, 使宋人很珍惜, 也很兴奋, 在这种特殊心理下, 词这种适合享乐生活需要地歌唱文体广被喜爱, 也是宋词发展繁荣地原因之一.三、士举制度地影响宋代重文轻武地统治思想和政策, 形成畸形地文人政治和庞大地知识分子队伍, 他们是宋代文化繁荣地生力军, 也是宋词繁荣地作者群体.四、经济地发展和市井地繁荣宋统一后,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地社会环境.可以说, 都市地繁荣和市井阶层为宋词提供了最适宜地土壤和读者群.五、文体观念地偏差宋人对待诗、文、词地创作态度是偏颇地,将词视为“诗余”、“小道”,比起诗、文这样历史悠久地“旧家世阀”, 显得“体卑”而没有“身份”, 所谓“诗庄而词媚”.宋人这种文艺观念地偏差, 恰恰歪打正着, 促成了词地发展和繁荣.六、道统理学地影响宋代是中国封建礼教走向完善地朝代, 代表传统儒家思想地经学一变而与佛、道合流.特别是理学及其所宣扬地“存天理, 灭人欲”地思想, 使宋人受到地压抑太深了, 他们在正式场合过于正统了, 物极必反, 在非正式场合下, 他们追求浪漫、自由和解放, 从而以一种压迫下被扭曲地激情, 去从事词地创作.可以说, 道统理学对思想地禁锢, 使宋词得到了“不虞之誉”.七、诗文革新地反面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是针对宋初诗文受晚唐五代余风影响, 风气浮靡轻艳地现状, 而产生地一场求新、求变地文学革命.但负面效应是:误导宋人形成过于关注现实地诗、文观念, 强化了他们本就有地文体观念地偏差.八、前朝废主降臣流风余韵地影响宋开国之初, 来自五代十国地一些擅作歌词地废主降臣, 带来了他们特定命运下地伤痕文学,.如, 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等.这种贵族化地东西,演变成世风和潮流, 得到全面地发展和繁荣.综上所述,正是宋代特定地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 决定和产生了这一时代特殊地社会心理、文人地艺术观念及艺术趣味.城市文明, 给士人带来了风流旖旎地生活情致和创作激情.宋代既是和平地、又是衰世时代形势, 促发了宋人既是颓废地、又是忧患地时代意识.习惯地遵守着礼教、而又偷偷地反叛着它地文化伦理态度, 使宋人词地笔触伸向了人类灵魂和情感世界地隐蔽处, 最终, 词成为宋文苑中格外夺目地奇葩.、晏殊、欧阳修词创作有哪些异同?都是婉约派地花间词人欧阳修地词处在词风欲变未变之际;他地词中约有四分之三地作品是表现男欢女爱、离别相思、歌舞宴乐之类内容地,所用词调也多以小令为主,深受南唐词地影响;但在表现这类传统题材时,较之南唐词有了很大地进步.晏殊词地总体风格表现为委婉含蓄、圆润平静,并有一种富贵气象.他一生荣华富贵,生活范围狭小,创作主题也多为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但这不能因此而忽略他地艺术成就.、柳永对宋词地重大创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倾全力创作慢词,词地容量空前扩展,展现社会生活地能力遂得以提高.第二,将词地审美格调由“雅”转为“俗”,由士大夫地闲情雅致转向市民地世俗情调.第三,集中描写北宋繁华地城市生活,这也是以往传统词作中所没有地.音乐上:第一,旧曲新翻.第二,自创新调.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地词人.他现存首词,用了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都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题材上:羁旅词;艳词俗词;咏怀词;都市词.手法上:铺叙;用典;俗语.、试述北宋诗文革新地过程、特点和意义.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地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地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整理一、基础知识整理1.被清代学者王闿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作品是(《》),作者是()。
2.被闻一多先生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作品是(《》),作者是()。
3.“初唐四杰”指的是()()()和()。
4.“吴中四士”指的是()()()和()。
5.“文章四友”指的是()()()和()。
6.有“斗酒学士”之称的初唐诗人是(),他的代表作是《()》。
7.初唐上官体的代表诗人是()。
8.卢照邻乐府歌行的代表作是《()》,骆宾王乐府歌行的代表作是《()》。
9.近体格律诗在()和()手中得以定型。
10.陈子昂诗歌的代表作是《()》和(《》)三十八首。
答案: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2、《春江花月夜》张若虚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4、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5、苏味道、李峤、杜审言、崔融6、王绩《野望》7、上官仪8、《长安古意》《狱中咏蝉》9、宋之问、沈佺期10、《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三十八首二、背诵篇目1.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春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墨客。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吐血整理宋元中古思考题(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宋元中古思考题1.北宋前期词创作的情况。
整体趋势是:因袭晚唐五代词风,又开拓革新。
①题材上多为晚唐五代词的余续,多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与离愁别恨、山水闲恬之感、官僚闲愁,内容较为狭窄。
②语言典雅精巧、清丽流畅。
情感表现委婉含蓄。
③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基本承袭南唐花间词,柳永开拓了词的形式和内容。
2.论述晏殊的词创作。
(字叔同)一生仕途坦荡,“太平宰相”、“富贵闲人”。
存诗140首,著《珠玉集》。
内容:题材较为狭窄,基本没有超出唐以来文人词的范围。
①多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
②伤春感时,表现对生命的忧思。
③描写自然美和人情美。
Eg:<破阵子>艺术风格:①语言清新自然,有时更以白描为主,加以精巧的铸练,总体清丽疏淡。
②抒情上,善于捕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放置在视觉、细腻的情绪流动中,表现独特的感受和思考,情中有思。
3.《浣溪沙》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①情中有思(即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
)善于捕捉司空见惯却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表达哲思。
在伤春怀人的表层意象中,蕴含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夕阳”、“落花”两种流逝难返的意象,象征年华流逝和情爱失落,体现对时光迫促、生命有限的沉思和体悟。
②善于捕捉瞬间的景物,细致入微地表现心理感受。
③语言:善于炼句,属对工巧,清新自然。
(无可奈何一句)赏析●情与景遇,借物传情,意蕴深厚;●善于捕捉一刹那的景物;●属对工巧,宛转和谐。
4.欧阳修的词创作。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世称欧阳文忠公,著有《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
题材吟咏男女恋情;山水闲恬之感;人生命运变化和官场浮沉的身世感慨。
风格a.大体承袭晚唐以来明丽柔婉的传统,语言典雅精巧、结构流贯,情感表现委婉含蓄。
b.大量运用民间俚语,情感表达袒露直率,语言通俗、格调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c.借鉴和吸取民歌“定格联章”的表现手法,开创“联章体”,艺术风格清新明畅。
(后两点为朝通俗化开拓的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卷 元代部分 论述题

元代文学1概述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但统治者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适应市民意识的文化消费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而深重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腐败的吏治和人民群众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文化:思想领域呈现活跃松动的态势,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论为书会才人,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写作群. 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
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
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2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元代文学审美情趣最突出的特征是“自然”与显畅。
1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贯穿于故事中的旨趣。
与此相联系,元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也体现出不事雕琢、清新生动的特质。
2所谓显畅,是指元剧的题旨是突出的,能让观众看得真切明白;而总体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使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觉。
元代的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跌宕,透彻地表现人生百态;在刻画人物方面,则不遗余力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鲜明地体现其个性特征。
3诸宫调指流行于宋金时期的,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南方以笛子伴奏,北方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又称邹弹词)4、《董西厢》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对原作人物性格、关系、故事情节等作大幅创造,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成为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
北师大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后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后思考题先秦文学思考题1.比较《诗经》中“国风”和“小雅”诗的风格特征。
2.试述风、雅、颂的文体特征。
3.试述赋、比、兴的文学意义。
4.试析《诗经》怨刺诗的思想和表达特点。
5.论述《诗经》的现实精神。
6.试论《诗经》的基本情感特征。
7.试论《诗经》的形式特征。
8.试论《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9.简述《春秋》记事的特征。
10.古人是如何论述《春秋》的“微言大义”的?11.《左传》的理性精神是如何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12.论《左传》人物描写的特点。
13.试析《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14.试析《左传》的叙事特征。
15.试述《左传》的记言特征。
16.结合战国文化背景,论述《战国策》的思想特征。
17.试述策士的基本游说技巧。
18.试述《战国策》寓言的特征。
19.比较《左传》和《战国策》说辞的艺术特征。
20.从陈述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比较“语录体”和“论辨体”散文的特征。
21.谈谈先秦议论散文的文体发展线索。
22.举例说明《孟子》文章“循循善诱”的表达特征。
23.试析《庄子》的文体特征。
24.论述《庄子》的艺术特征。
25.简析《庄子》文章中意象的特点。
26.简述《荀子》的文章体制的特点。
27.从结构、意象、论述方式等方面谈谈《庄子》散文的“诗性”特征。
28.简述《韩非子》文章风格特征。
29.具体比较《孟子》、《庄子》、《韩非子》三书中寓言的不同特征。
30.简述《离骚》的主题思想。
31.试述《离骚》的艺术特色。
32.谈谈《离骚》和《九歌》在运用象征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33.简述《九歌》表达相思之情的特点。
34.试论《天问》的结构特征。
35.简述宋玉的文学成就。
36.简述屈原和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两汉文学思考题1.汉代的经学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汉代的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观点?3.西汉前期的论说文有什么共同特点?从朝廷作家和藩国作家中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4.汉武帝时期的论说文出现了哪三种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倾向?5.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儒道两家思想对论说文创作各有什么影响?6.贾谊、晁错等西汉散文家在哪些方面继承了战国说辞的艺术成就。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元代文学绪论1.名词: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4.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章关汉卿及其创作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第二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2.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3.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是什么?4.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第三章南戏1.名词: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3.何谓四大戏文?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第四章元代诗文1.名词:元散曲。
2.散曲与词有何异同?3.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如何?第七编明代文学史明代文学绪论1.名词:章回小说。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第一章《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与流传1.名词:历史演义。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第二章《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1.名词:英雄传奇。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第三章明代诗文1.名词: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2.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得失和影响?3.唐宋派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否一致?请举例说明。
第四章《西游记》的成书与流传1.名词:神魔小说。
2.《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典籍和文学作品?第五章明代短篇小说1.名词: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
2.什么是话本?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区别是什么?3.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衰的原因何在?4.明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特点是什么?第六章明代戏曲1.名词:明代传奇,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思考题

《元诗史》 杨镰
《元代文学文献学》 查洪德
《宋元学案》 《元西域人华化考》 陈垣撰 《杨维祯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 黄仁生 《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 查洪德 《元代杂剧史》 李修生 《元杂剧概论》 许金榜 《元代戏曲史稿》 黄卉 《元人杂剧概说》 青木正儿
17、元杂剧中有哪些是包公戏? 18、元代《水浒》戏有哪些? 19、董《西厢》与王《西厢》有什么区别
和联系? 20、《录鬼簿》是一部什么书? 21、何谓荆、刘、拜、杀? 22、如何评价元诗四大家? 23、何谓“铁崖体”? 24、南戏和杂剧体制上有何不同?
❖ 论述题 1、试述关汉卿杂剧在艺术上的特点和成就 2、试分析崔莺莺、红娘、张生的人物形象 3、试论《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4、试比较《汉宫秋》与《梧桐雨》
❖ 研究生入学试题选:
1、关汉卿杂剧思想内容可分哪几类?举例简 要说明(辽宁大学)
2、举出元散曲主要作家三人并说出他们的代 表作品是什么?(陕西师大)
3、元代水浒戏评述(南开大学)
4、试比较《西厢记》、《牡丹亭》、《桃花 本体例(南开大学)
8、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有哪些版本?
《谇范叔》、《渑池会》 李好古:《张生煮海》 武汉臣:《老生儿》 《生金阁》 石君宝:《秋胡戏妻》、《曲江池》 李潜夫:《灰栏记》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登楼》
梅香》、《王粲
乔吉:《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
杨梓:《敬德不伏老》、《豫让吞炭》、《霍 光鬼谏》
秦简夫:《东堂老》、《赵礼让肥》
纪君祥:《赵氏孤儿》 杨显之 :《潇湘雨》、《酷寒亭》 石子章:《竹坞听琴》 李文蔚:《燕青博鱼》 尚仲贤 :《柳毅传书》、《气英布》、《尉
迟恭》 戴善甫 :《风光好》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练习题一、先秦文学1、为什么说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开端?2、简述原始诗歌的特点。
3、上古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分几类?举例说明之。
4、以《女娲补天》为例,说明古代神话的意义。
5、简要说明《诗经》的分类和编定。
6、简要说明上古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7、举例说明《诗经》中爱情诗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8、《诗经》中政治讽刺诗主要指哪两类作品?其意义如何?9、略述《诗经·大雅》中周民族史诗的主要内容。
10、举例说明《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11、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2、从《诗经》看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
13、《尚书》是怎样一部书?它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14、从文学角度看,《左传》比《春秋》有哪些进步?15、简述《左传》人物描写的成就。
16、以《邵公谏弭谤》为例,说明《国语》的文学价值。
17、简述《战国策》思想倾向的复杂性。
18、《冯谖客孟尝君》在描写人物上有哪些独到之处?19、概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20、战国时期诸子散文勃兴的社会原因。
21、略述先秦诸子散文的演进概况。
22、略述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论语》的文学价值。
23、《墨子》文章的特点。
24、《孟子》文章的风格。
25、如何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26、以《逍遥游》为例,说明《庄子》书中“寓言”、“重言”、“卮言”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7、如何评寓言《庖丁解牛》?28、简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29、以《劝学》为例,说明《荀子》的文学价值。
30、简述韩非文章的风格。
31、试述楚辞的来源。
32、为什么说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33、简述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34、概述《离骚》的思想内容。
35、《离骚》在艺术上有哪些成就?36、《九歌》中神话题材的诗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37、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8、宋玉的《九辨》在抒情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开拓?二、汉代文学1、简述汉赋兴盛的社会原因及其发展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关于元杂剧繁盛原因之我见(南开)
1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哪三种? (南开)
11、分析关汉卿笔下窦娥与赵盼儿的形象(安徽 大学)
12、崔莺莺、牡丽娘、林黛玉三个形象的特点及 继承关系(安徽大学)
13、元代杂剧前期发达和后期衰微的原因是什么? (山东大学)
14、举出关汉卿剧目十种。 (山东大学)
思考题
❖ 名词解释: 1、楔子 2、旦本、末本 3、折 4、南戏 3、《元曲选》 4、《元刊杂剧三十种》 5、《中原音韵》 6、《青楼集》
❖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戏曲的形成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3、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4、简述元杂剧的体制 5、关汉卿杂剧的主要内容 6、简述《西厢记》故事的衍变 7、《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8、马致元杂剧的特点是什么?
无名氏:《陈州粜米》
高则诚:《琵琶记》
❖ 散曲 ❖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杨果、卢挚、姚燧、
冯子振、张可久、乔吉、张养浩、贯云石、 徐再思等的作品
❖ 诗文 元好问、耶律楚材、戴表元、赵孟頫、虞集、
揭傒斯、黄溍、柳贯、杨维祯、杨载、范梈
❖ 宋元话本 《错斩崔宁》 《碾玉观音》 《简帖和尚》 《宣和遗事》 《全相平话五种》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7、元杂剧中有哪些是包公戏? 18、元代《水浒》戏有哪些? 19、董《西厢》与王《西厢》有什么区别
和联系? 20、《录鬼簿》是一部什么书? 21、何谓荆、刘、拜、杀? 22、如何评价元诗四大家? 23、何谓“铁崖体”? 24、南戏和杂剧体制上有何不同?
❖ 论述题 1、试述关汉卿杂剧在艺术上的特点和成就 2、试分析崔莺莺、红娘、张生的人物形象 3、试论《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4、试比较《汉宫秋》与《梧桐雨》
❖ 研究生入学试题选:
1、关汉卿杂剧思想内容可分哪几类?举例简 要说明(辽宁大学)
2、举出元散曲主要作家三人并说出他们的代 表作品是什么?(陕西师大)
3、元代水浒戏评述(南开大学)
4、试比较《西厢记》、《牡丹亭》、《桃花 扇》在爱情描写上的异同(南开大学)
7、说明诸宫调的基本体例(南开大学)
8、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有哪些版本?
《谇范叔》、《渑池会》 李好古:《张生煮海》 武汉臣:《老生儿》 《生金阁》 石君宝:《秋胡戏妻》、《曲江池》 李潜夫:《灰栏记》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登楼》
梅香》、《王粲
乔吉:《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
杨梓:《敬德不伏老》、《豫让吞炭》、《霍 光鬼谏》
秦简夫:《东堂老》、《赵礼让肥》
15、《莺莺传》从唐到元各时期体裁的演变如何? (山东大学)
❖ 16、简述《西厢记》的语言特色(山东 大学)
❖ 研究类书目:
《徐朔方集》
《徐朔方说戏》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郭汉诚
《元代文学史》 邓绍基主编
《元代史》
周良霄撰
《元代文人心态》 幺书仪撰
❖ 要求阅读作品:
戏曲
王实甫: 《西厢记》
关汉卿:《窦娥寃》、 《鲁斋郎》 、《绯衣梦》、 《单刀会》 、《救风尘》、《金线池》、《切脍 旦》、《谢天香》、《拜月亭》,《双赴梦》、 《玉镜台》、《单鞭夺槊》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宮秋》、《青衫泪》、《陈抟高卧》、 《岳阳楼》、《任风子》、《荐福碑》
9、南戏和杂剧在体制上的差异何在? 10、简述《琵琶记》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11、简述《琵琶记》的艺术价值 12、金元散曲的内容有哪些? 13、散曲和词在形式上有何区别? 14、马致远的小令有何特色?
15、元代散曲作家主要有哪些人?其作品 风格如何?
16、《赵氏孤儿》是一部怎样的戏,其来 源与影响如何?
纪君祥:《赵氏孤儿》 杨显之 :《潇湘雨》、《酷寒亭》 石子章:《竹坞听琴》 李文蔚:《燕青博鱼》 尚仲贤 :《柳毅传书》、《气英布》、《尉
迟恭》 戴善甫 :《风光好》
郑廷玉:《疏者下船》、《忍字记》、《金 凤钗》、《后庭花》、《冤家债主》、 《看钱奴》
康进之:《李逵负荆》 高文秀:《双献功》、《遇上皇》、《襄阳会》、
《元诗史》 杨镰
《元代文学文献学》 查洪德
《宋元学案》 《元西域人华化考》 陈垣撰 《杨维祯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 黄仁生 《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 查洪德 《元代杂剧史》 李修生 《元杂剧概论》 许金榜 《元代戏曲史稿》 黄卉 《元人杂剧概说》 青木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