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勘探1

合集下载

电法勘探-1

电法勘探-1

一、岩土介质的电阻率
(3)岩、矿石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大量实验表明,电子导电矿物或是矿石的电阻率随温度增高而变大, 大量实验表明,电子导电矿物或是矿石的电阻率随温度增高而变大, 但离子导电岩石的电阻率却随温度的增高而变小。 0℃以上的正温区 以上的正温区, 但离子导电岩石的电阻率却随温度的增高而变小。在0℃以上的正温区, 电阻率值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的升高而缓慢减小,变化不明显。 电阻率值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的升高而缓慢减小,变化不明显。说明 在常温条件下,温度变化对岩石电阻率影响不大。 在常温条件下,温度变化对岩石电阻率影响不大。 由于温度的变化将引起水溶液中离子活动的变化, 由于温度的变化将引起水溶液中离子活动的变化,所以岩石中水溶液 的电阻率也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地热勘探中, 的电阻率也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地热勘探中,正是利用这一 特点来圈定地热异常的。 特点来圈定地热异常的。 但是, 0℃以下的负温区内 以下的负温区内, 但是,在0℃以下的负温区内,含水岩石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明 显增高,当温度降到-16℃时 含水砂岩的电阻率高达10 显增高,当温度降到-16℃时。含水砂岩的电阻率高达106Ω·m以上,较 m以上, 冰点以上的电阻率值大三个级次。这是因为岩石孔隙水结冰后, 冰点以上的电阻率值大三个级次。这是因为岩石孔隙水结冰后,岩石 失去了导电性水溶液的缘故。 失去了导电性水溶液的缘故。这对于我国冰冻时间较长的地区冬季施 工时将产生影响。 工时将产生影响。
电法勘探概述 电阻率法的基础知识
§1、岩土介质的电阻率 1、岩土介质的电阻率 2、影响电阻率的因素 3、层状介质的电阻率 §2、大地电阻率的测定 1、基本概念 2、稳定电流场的基本规律 3、点电源的电场 4、大地电阻率的测定
一、岩土介质的电阻率(概念) 岩土介质的电阻率(概念)

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

第三部分 电法勘探第一节 电法勘探简介 一、什么叫电法勘探电法勘探就是以岩石的电性差异为依据,并通过观测和研究天然的或人工的电场(或电磁场)来解决各种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总称。

二、油气勘探常用哪些电法勘探方法目前用于油气田勘探的主要有直流电阻率法和大地电磁测探法。

三、电法勘探在油气勘探中的主要目的A 、解决区域地质问题B 、解决局部构造问题C 、直接找油 第二节 直流电阻率法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有关术语的理解电阻率、视电阻率、地电断面、电性标准层、电流密度、电场强度、电位 1、岩石的电阻率(ρ) (1)定义:P282电流平行柱轴通过横截面为一平方米,长度为一米的岩柱时所呈现的电阻。

即(如右图):(2)实用单位电阻率是描述物体导电性能的一个物理量,其实用单位是欧姆•米(Ω• m) 2、岩石的视电阻率(ρs) (1)定义:P294由上式计算出的电阻率值称为岩石的视电阻率。

式中:K 电极装置系数;ΔVMN 为测量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I 为供电电极之间的电流(2)实用单位:欧姆•米(Ω• m) (3)实质:ρs 是在电流场作用范围内,各种岩石电阻率的 综合反映。

3、地电断面(P287) (1)概念:根据岩层的电学(或电磁学)性质来划分的地质界面。

(2)注意:A 、 地质界面与地电断面不一定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P287图3.1.5所示)B 、地电断面能客观地反映工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可以利用电测井资料来建立地电断面。

C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常以电阻率划分地电断面。

4、电性标准层 P288 (1)概念:是指地电断面中那些在电性上和围岩差别大,本身电性稳定,分布范围广,而且厚度较大的能在整个测区对比追踪的具有代表性的电性层。

(2)注意: 1)、 电性标准层可与地震标准层作一对比来理解; 2)、 在一个地区进行电法勘探之前,应根据该地区的地质断面及其他物探资料,选择可能存在的电性标准层。

5、电流密度( j ) P288(1)定义:垂直穿过导体横截面上单位面积的电流强度。

电法勘探简介

电法勘探简介

什么是电法勘探?电法勘探(electrical prospecting)是根据岩石和矿石电学性质(如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电磁感应特性和介电性,即所谓“电性差异”)来找矿和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它是通过仪器观测人工的、天然的电场或交变电磁场,分析、解释这些场的特点和规律达到找矿勘探的目的。

电法勘探分为两大类。

研究直流电场的,统称为直流电法,包括有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和直流激发极化法等;研究交变电磁场的,统称为交流电法,包括有交流激发极化法、电磁法、大地电磁场法、无线电波透视法和微波法等。

按工作场所的差别,电法勘探又分为地面电法、坑道和井中电法、航空电法、海洋电法等。

电法勘探的发展历史电法勘探方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P.Fox在硫化金属矿上发现自然电场现象,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国电法勘探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当时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顾功叙光生所开创。

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电法勘探无论在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使电法成为应用地球物理学中方法种类最多、应用面最广、适应性最强的一门分支学科。

同时,经过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不懈努力,在深部构造、矿产资源、水文及工程地质、考古、环保、地质灾害、反恐等领域,电法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几种主要方法,如:高密度电法、激发极化法、CSAMT等作简要介绍,并就这些方法在水文和工程地质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供广大水文和工程地质、工程物探人员参考电法勘探原理电法勘探是根据岩石和矿石电学性质(如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导磁性和介电性,即所谓“电性差异”)来找矿和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它是通过仪器观测人工的、天然的电场或交变电磁场,分析、解释这些场的特点和规律,达到找矿勘探的目的。

电法勘探分为两大类研究直流电场的,统称为直流电法,就是研究与地质体有关的直流电场分布特点和规律来找矿和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和直流激发极化法等研究交变电磁场的,统称为交流电法,就是研究与地体有关的交变电磁场的建立、分布、传播特点和规律来找矿和解决某些地质问题。

电法勘探1-岩矿石电性

电法勘探1-岩矿石电性

1、岩、矿石电阻率与其成分和结构的关系



大多数岩石和矿石,可视为均匀相连的 胶结物和不同形状的矿物颗粒所组成。 岩、矿石的电 阻率决定于这些胶结物和 矿物颗粒的电阻率、形状及其百分含量。 研究不同结构岩、矿石的电阻率与其成 份和含量的关系:


假设胶结物的电阻率为ρ1,矿物颗粒的 电阻率为ρ2 ,矿物颗粒的百分体积含量 为V。根据等效电阻率的近似理论: 矿物颗粒为球形的岩、矿石(如砂岩、砾 岩、浸染状的金属矿石)电阻率为:
几乎所有的天然岩石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水分。 这些存在岩石裂隙或孔隙中的水分(统称孔隙 水)通常对岩、矿石的导电性质有影响。 纯的蒸馏水的导电性极差,几乎可以看成是缘 绝体。 但是,天然岩石中的孔隙水总是在不同程度上 含有某些盐份(电解质),当电解质溶于水形成 电解液时,其中一部分电解质的正、负离子会 彼止分开,并可在溶液中互不依赖地自由运动, 即所谓电离或离解。
孔隙中充满水分的砂、砾石的电阻率ρ与 其体积含水量(湿度)和孔隙水电阻率ρ水 的关系:


3

式中: ρ水为孔隙水的电阻率,ω为岩石 的体积含水量,并有ω=1-V


对于孔隙未被水充满的岩石,电阻率与 ω和ρ水的关系比较复杂,但总的规律仍 是岩石电阻率与ρ水成正比,并随ω增大 而减小。 因此,岩石所含水分的多少和孔隙水电 阻率的高、低乃是决定含水岩石电阻率 的两个基本因素。


各地的地温增加率是不同的,在我国平 均为40m左右增高1℃。这样,在地下 1600m深处的地温将比地面约高40℃。在 那里金属矿物的电阻率增高20%,而含水 岩石的电阻率差不多降低一半。 通过对深部岩石电阻率的观测,给出某 地区地下温度场的变化特征,可用于寻 找地热资源或研究 地质构造。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勘探

主要岩矿石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 ρ 沉<ρ 变<ρ 火 沉积岩:10~10²Ω ·m;火成岩:10²~10 Ω ·m 变质岩:介于两者之间
6
(二)、影响电阻率的因素 ①岩、矿石矿物成分(良导金属含量) 一般来说,岩、矿石中良导金属含量增高,电阻率就 降低。但 相比之下岩石的结构更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②结构
U E
AB M
U U
A M
B M
I 1 1 ( ) 2 AM BM
AB M
I 1 AM 1 BM ( ) 2 2 2 AM AM BM BM
结论: ①靠近电极,电位变化越大 ②在A极(正极)附近,电位迅速升高;在B极(负极)附近, 电位迅速下降。在 AB(正负极)中点 电位为零。 ③在AB中部(1/2— 1/3)地段,电位梯 度很小,场强也较均 匀,在AB中点电位 为零,电场强度为一 常数。(中间梯度法 的原理)
介绍最基本的电阻率法
电阻率法是传导类电法勘探方法之一。建立在地壳中各种岩 矿石具有各种导电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 有关的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查明地下构造 或者寻找有用矿产的目的。
第一节
一、电阻率法的理论基础
电阻率法
(一)、岩土介质的电阻率 岩土介质的电阻率差异是电阻率法的物理前提,电阻率是 描述物质导电性能的一个电性参数,从中学物理中我们知道, 当电流沿着一段导体的延伸方向流过时,导体的电阻R与其长 度L成正比,与垂直于电流方向的导体横截面积S成反比,即 R=ρl/s 式中比例系数ρ成为该导体的电阻率。因此电阻率在数值 上等于电流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立方体截面时,该导体所呈现的 电阻。 电阻率的倒数即为导电率ν,直接表征了岩石的导电性能。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一、引言电法勘探是一种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来获取地质信息的技术方法。

它基于电流通过地下岩石和土壤时的电阻特性不同,通过测量电阻率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的岩石类型、层位结构、液体含量等地质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电法勘探实验的具体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该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学习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电法勘探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3. 进行电法勘探实验,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

4. 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判断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和矿产资源。

三、实验仪器与原理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电法勘探仪器包括:电源、电极、电流控制仪和电阻率测量仪。

原理基于地下岩石的电阻率与其类型、含水量和孔隙度等因素相关。

导流电极用于通过电流,而测量电极用于测量电位差。

在实验中,电流从导流电极注入地下,经过不同类型的地层,通过测量电位差,可以计算出地下岩石的电阻率。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确定实验区域,清理测量点的地表杂物,布置测量线路。

2. 确定电极布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导流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布置方式,确保电流均匀注入地下,以及获得较好的电位差测量结果。

3. 连接仪器:将电源、电流控制仪和电阻率测量仪连接好。

4. 设定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合适的电流强度和测量时间。

5. 开始测量:将电流通过导流电极注入地下,保持电流稳定后,进行电位差测量。

记录测量数据。

6. 移动电极:根据需要,移动测量电极的位置,重复步骤5,直至完成整个测区的覆盖。

7. 数据处理: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不同测点的电阻率,并绘制电阻率剖面图。

8. 结果分析:根据电阻率剖面图,分析地下地质结构、液体含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和矿产资源。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根据实验采集的数据,经过计算和处理,得到如下电阻率剖面图:(在此插入电阻率剖面图)根据电阻率剖面图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地质结构特征。

例如,电阻率较低的区域可能存在水体,电阻率较高的区域可能是岩石层或矿物矿床。

电法勘探-基础知识

电法勘探-基础知识

MN
s
jMN j0
MN
S
重新分析: (a)
1
X
A(+I)
(b)
2
3
1
B(-I)
3.视电阻率的定性分析公式 视电阻率与电流密度的关系式,即
s
jMN j0
S
jMN j0
MN
ρ剖面曲线的变化能清楚的反映出地 下导电性不均匀体的位置及电阻率 的相对高低
• 当地下只有一种岩石时,两式是相同的,故按视电阻率的
计算式算得的ρs值等于岩石真电阻率ρ值。 ρs剖面曲线乃 为一条数值等于p的直线。
视电阻率的计算 公式
视电阻率的分析 公式
s
K
UMN I
s
jMN j0
1、电阻率法的理论基础 岩、矿石的电阻率 1.电阻率基本公式
R l
s
2.电阻率单位
SI制中
Rs
S
l
lI
电阻R(Ω) 长度(m) 截面积(m²)
电阻率ρ( Ω ·m)
3.导电机制
⑴溶液:带电离子 ⑵金属导体:自由离子,
如自然铜、金、银和石墨,电阻率低 ⑶半导体:“空穴”导电,
大多数金属硫化物,金属氧化物体,电阻率较低 ⑷固体电解质:离子导电,绝大多数造岩矿物, 如石英、云母、方解石、长石等,电阻率高
稳定电流场的基本规律
欧姆定律
稳定电流场的边界条件
衔接条件
电流通过介质分界面,界面两边电位连续 界面两边电流密度法向分量和电场强度切向分量连续
自然边界条件
接近点电流源的点上,趋于正常电位 距离场源无限远处,电位趋于零 地面上除电源点外,电流密度法向分量为零
2、电阻率法常用电流源的正常电场

电法勘探知识总结(精华)

电法勘探知识总结(精华)

(二)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点电源的电场
在物理学中,恒定电场是用三个相互有联系的物理量V(电位) 、E(电场强度)和 j(电流密 度)来描述的,其间的关系为:
dv=-Edr
,
E=j ·ρ
设地面水平,与不导电的空气接触,介质充满整个地下半空间,且电阻率在介质中处处相等, 称这样的介质模型为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 (地面水平、地下为均匀、无限、各向同性介质)
判断矿体是否相连相邻不相连导电矿脉上两个相邻且相连导电矿脉上的的电位梯度异常曲线电位梯度异常曲线充电法电位平面等值线图判断矿体倾向充电法判断相邻两露头矿体是否相连一自然电场法自然条件下无需向地下供电通过一定的装置形式地面两点间通常也能观测到一定大小的电位差这表明地下存在天然电流场简称自然电场
电法勘探
s
jM N MN j0
在分析一些理论计算、模型实验及野外 地面观测结果时,经常要用到它。
重新分析:
S
(a)
s

jM N j0
M N
1
X
A(+I) (b)
B(-I)
2
1
3
结论:当地下只有一种岩石时,两式是相同的,故按视电阻率的计算式算得的ρs 值等于
岩石真电阻率ρ值。ρs 剖面曲线乃为一条数值等于 p 的直线。
B M
A(I)
L h
o
L
B(-I)
jA h =
I 2(L + h )
2 2
= jB M
jB M
j h 2 j hA cos
jh 的方向平行于地表
Iຫໍສະໝຸດ L ( L2 h 2 ) 3 / 2
M
jh
jA M
上式表明,AB 中垂线上任意一点 M 处 j 的大小,除与 I 有关外,还与 M 点的深度(h) 及电极距大小有关 当 h→∞, jh →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 1.0Ω.Μ 。而雨水较高可达103 Ω.Μ 以上。
5
电阻率近似关系式: 式中 e, n, v 分别为正、负离子的带电量,数量,单位体积和运移速度。 ③ 温度 物理学实验表明:
ρ水 =
1 e n v + e −n −v −
+ + +
ρ电子 = ρ( 0 1 + αt )
ρ离子 ∝ T −1
ρ=
∆ U MN S I L
式中 ρUMN—标本两端电位差; I—供电电流强度;S—标本等截面积;L—标本长度。 (2)露头测定 条件:露头岩石表面视为电性均匀、各向同性的下半无限大空间平面 。 电阻率计算公式: ① 地表点电流源电位式:
UA =

Iρ 1 2π rA
UB = −
Iρ 1 2π rB
2
三、应用领域 1.地球科学研究,查明地壳结构与构造分布; 2.矿产资源勘查,查明金属、非金属、煤田、石油、天然气、稀有元素等矿产分布; 3.水资源勘查,查明地下储水构造和含水层及地热分布; 4.工程地质勘查与地基勘察,查明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5. 工程质检,建筑物、路面、桥涵、堤坝、灌浆及地基加固处理质量检测; 6. 环境检测,污染分布、地质灾害调查。
以水为例:
α = −5 ×10 −4

α 金 = 0.004
T=-200C , ρ 水 = 10 6 ΩΜ
2 T=150C, ρ 水 = 10 ΩΜ
强调 高寒地区冻土层 ,其中冰呈高阻; 地温与深度呈正比,一般梯度为: 1C0/40m 。 h=1600m ,T≥400C:金属矿物电阻率增加 20%,含水岩石电阻率减少 50%。 3、岩、矿石电阻率的测定 (1)标本测定 条件:岩性均一,形状规则。 电阻率计算式:
k=

-----------测量装置系数
1 1 1 1 − − + AM AN BM BN
强调:测量电阻率值与测量装置类型和电流强度无关。 (3)钻孔测定 条件: 孔内待测岩、 矿石分布范围相对测量极系分布尺度视为 无穷大全空间均匀、各向同性的介质 。 由: 全空间均匀、 各向同性的介质 内的电电流源电位表达式:
ρ=n
∏ρ
i
n
i
r
r
r r ∆ U MN E ⋅dl , ρ s = k N I j j + ∆jMN ρ s = MN .ρ MN = 0 ρ MN j0 j0

M
7
注意:该式仅适用于 MN 测量电极间电场和电性均匀的条件下,理论上 MN→0。 由上式可知: (1)地下岩、矿石的导电性呈现不均匀分布和地表起伏,相对均匀介质分布、地表水平条 件下的电流场,其地下电流场将产生扰动量 △jMN 或δUMN , △j 或δUMN 既是地电 分布和位置的函数,又是测量方式(装置类型、供电强度)和地形条件的函数。 (2) 电阻率法以视电阻率作为地电分布消息的载体 , 综合反映了地下电流场有效作用范围 内的电性分布和地形特征。即:ρs= ρo+ ρs 地形+ ρs 不均。 在不考虑地形影响的条件下,地下为均匀介质时ρs> ρ0 若地下存在高阻体将向地表排斥 电流,使△jMN 或δUMN 增大,ρs> ρ0 的高阻异常;相反,若地下存在低阻体将向地下 吸引电流,使△jMN 或δUMN 减小,ρs< ρ0 的高阻异常。 (3)不同测量装置类型,对地下电性分布的反映有不同侧重。 一般点电流源不同测量装置类型侧重反映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地电目标体。 有效作用范围: 指现有的仪器设备和装置类型条件下, 地表可观测到地下人工电流场中不均匀电阻率介质所 引起的扰动电流场δUMN 的最大探测范围。 影响有效作用范围的主要因素有: 仪器测量精度, 装置类型, 地电分布, 目标体形状和大小, 场源强度。 视电阻率异常原理示意图 思考题 :
ρt ,
λ = 1.41 − 2.25
ρn ρ t ——各向异性系数;如:层状粘土 λ = 1.02 − 1.05 ,页岩
ρ m = ρ n ρ t ——平均电阻率。
(2)含水量: 由 于 水 含 有 一 定 成 分 的 盐 离 子 , 所 以 电 阻 率 一 般 偏 低 . ρ 水 < 10 2 Ω.Μ , 有 的 可 达
l s
l 、s 分别为长度和截面积 式中 R 为电阻, 其导电率: σ = 1 S/m;
ρ
(3) 磁导率:
µ = µ r µ0
r r
定义式 : B = µH r r 式中 B 、 H 分别为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矢量 其中
µ 0 = 4π × 10−7 H / M
0.159 [氧化态] ------电化学性质 lg n [还原态]
——
石英砂岩模型
ρ = ρ1
( ρ1 + 2 ρ 2 ) − ( ρ1 − ρ 2 )V ( ρ1 + 2 ρ 2 ) + 2( ρ1 − ρ 2 )V
ρ1:胶结物电阻率; ρ2:矿物颗粒电阻率; V : 矿物颗粒百分比。
(b)针状(拉长椭圆体)颗粒:——流纹岩模型 ( ρ1 + ρ 2 ) − ( ρ1 − ρ 2 )V 垂直方向: 平行方向: ρ t = ρ1
其规律:金属矿电阻率比造岩类矿物偏低,而每一种矿物变化范围很大 ②岩石电阻率 一般规律为: 沉积岩电阻率较低:100—105ΩM 火成岩与变质岩较高:102—105ΩM
2、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诸主要因 素: (1)成分和结构:胶结物,矿物颗粒 的电阻率, 矿物颗粒形状和相对含量 和胶结物连通形式
4
(a)球形颗粒
UN = Iρ 1 1 ( − ) 2π AN BN
地表两个异性点电流源场
UM =
Iρ 1 1 ( − ) 2π AM BM
∆ U MN = U M − U N =
③ 由△UMN 式可解出
6
1 1 1 Iρ 1 ( − − + ) 2π AM AN BM BNρ=k式中∆ Nhomakorabea MN I
---------电阻率计算公式。
(5)电极电位:ϕ = ϕ 0 标准值 +
其中 ϕ 0 标准值 为溶液中某种金属离子浓度为 1 摩尔/升的电位,如:锌元素为:-0.763(v), n 为氧化还原过程的交换电子数。 [氧化态]、[还原态]为氧化还原物质的浓度。 、 2、研究对象:电场、或电磁场 (1)人工场: a、直流电场:
1
接地供电方式的点电流源产生的稳定电流场,可组成 :二极、三极、五极点电流源场 和偶极电流源场。 b、交变电磁场 接地方式:电偶极场和异性二电极场 非接地方式:电偶极发射场、平板点源耦合场、线圈磁偶极发射场、大回线圈感应电磁场; c、阶跃场 接地:电偶极源阶跃电场、二极异性点电源阶跃电场 非接地:磁偶极线圈阶跃磁场、大回线圈阶跃磁场 (2)天然场 交变电磁场:周期交变电磁场、随机交变电磁场 稳定电流场 3、电场异常、或电磁异常场 由地下介质的电性不均匀而引起电场或电磁场的空间分布、或随时间变化状态的相应变化, 它与地下介质电性分布有关,但并非具有唯一性。 4、地电分布 由地下介质某种电性参数差异所划分的介质单元的分布。 或理解为以某类电性界划分的介质 空间分布。 强调:地电分布与地质分布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也常存在不一致现象 二、电法勘探的分类 1、按场源性质分类 人工场(主动源)法、天然场(被动源)法 前者信噪比高,后者经济(信噪比低,具有随机性) 2、按观测空间分类 航空电法、地面电法、地下(包括坑、孔、隧)电法、海洋电法 3、按电场随时间的变化分类 稳定直流电法(时间域电法) 、交变电磁法(频率域电法) 、过渡场法、电化学场法 4、按产生异常电磁场的机制分类 (1)传导类: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 (2)感应类: 电磁剖面 (n×10 ~ n×104 Hz) 、 大地电磁法 ( n×10-2Hz ~ n×103 Hz ) 、 电磁测深法 ( n ×10Hz~n×104Hz ) 、 瞬变电磁场法、探地雷达法( n×10MHz ~ nG Hz ) 、无线电透视 法( n×102Hz ~ nkHz ) 、甚低频法(nkHz ~ n×10MHz) 5、按观测异常成分分类:纯异常法和综合场法。 6、按其原理分类:电阻率法、自电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
本章基本要求: 1. 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 2.了解电法勘探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3.熟悉电法勘探的分类
3
第一章 电阻率法
直流电阻率法—以介质的导电性差异为物质基础, 通过观测和研究地下人工稳定电流场的空 间分布规律,达到勘查目的的一组电法勘探方法,简称电阻率法。 强调: 地球物理前提条件:勘查目标物与围岩存在着电阻率(或电导)差异。 属主动源法,即需人工接地方式建立地下稳定电流场。 §1.1 电阻率法基础 一、岩(矿)石的电阻率: 从物理学中可知: 导电介质中的稳定电流场的分布将受到电流源形状与强度, 不同导电 介质的空间分布和边界条件等因素制约。 当人工场源和工作场地确给定后, 勘探有效空间内 的介质电阻率的相对大小和空间分布形态,将决定着电流场的分布状态。为此,开展电阻率 法首先要了解各类岩(矿)石电阻率的分布规律。 1、各类岩、矿石电阻率分布规律 ① 矿物电阻率:金属导体,半导体,电介质,
UA =
Iρ 1 4π rA
UB → 0
∆ U MN I K = 4π AM . AN MN
类似的推导方式,可得到电阻率计算式: ρ = k
(4)测定数据的统计整理 电阻率测定中的常用统计量如下: ①几何平均值 n<30 ②常见值 将 n 分为若干组,每组计算出相应百分值 △ni/n , 绘制直方图,确定常见值 ③ 若岩、矿石存在着各向异性,需分不同方向统计整理ρ∥和 ρ⊥。 二、视电阻率与电阻率法的实质 1、视电阻率 测定岩、矿石真实电阻率,待测岩、矿石必须满足:下半 空间岩、矿石均匀各向同性,地表水平。 实际地形和地下介质的分布并不能满足其条件,仍利用该 方法测得的电性参数。将其称之为视电阻率值,记作 ------Apparent resistivity 。可视为等效理想条件下的电阻率 。 决定视电阻率的因素 ① 地电空间分布、或地电断面分布; ② 观测位置; ③ 地形条件:水平,正地形,负地形; ④ 电极装置类型(K) :电极间的排列形式和极距大小。 强调:与 I 值无关,但影响其观测精度和电场的有效作用范围。 2、电阻率法的实质 利用 E = j ρ , ∆ U MN = 视电阻率的分析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