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合集下载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1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2、让学生经历试验等活动会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3、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能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类型作出正确判断。

难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与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摸出红球表示运气好)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只装的全部是红球的不透明盒子,让坐在教室左边部分的三四位同学摸球,显然学生摸到的全是红球,摸到红球的学生个个惊叹自己运气好啊。

2、教师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另一只装的全部是白球的不透明箱盒子,让坐在教室右边部分的三四位同学摸球,而学生摸出的全部是白球,摸到白球的学生个个唉声叹气,叹自己运气怎么就不好呢。

师:真的是教室左边部分的同学运气好,右边部分的同学运气不好吗?我们一起来观察两个盒子里的秘密。

3、教师揭秘,分别展示两个不透明盒子里的球,学生观察第一个盒子里全部是红球,第二个盒子里全部是白球。

师:这个游戏公平吗?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呢?请大家思考生1:第一个盒子里装的全部是红球,必然摸到红球。

第二个盒子里装的全部是白球,摸到红球显然是不可能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坐。

师:如果现在让大家来摸球,你们可以确定摸出的球是什么球吗?生2:在第一个盒子里摸球,摸出的球肯定是红球,在第二个盒子里摸球,摸出的球肯定是白球。

概念:(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2)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概率论是研究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规律性的科学,是近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工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彩票的中奖率,产品的合格率,天气预报,台风预报等都离不开概率。

概率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取随机事件的概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呢?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体会随机事件的随机性和随机性中的规律性,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试验、观察、探究、归纳和总结的思想方法.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3)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抛硬币的试验中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

难点: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对概率含义的正确理解。

四、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了概率,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很大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五、教法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本节课主要采用发现法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有硬币、乒乓球、多媒体。

六、教学设想游戏规则:请出四名志愿者,在一个黑色的口袋中放入三黄一白四个乒乓球,并规定谁摸到白色的球就能获胜.1、当口袋中全部是黄球时,从中摸一个球是黄球,这件事情是否会发生?2、当口袋中全部是黄球时,从中摸一个球是白球,这件事情是否会发生?在一定条件下,事先就能断定发生或不发生某种结果,这种现象就是确定性现象.3、当口袋中既有白球又有黄球时,从中摸一个球是黄球,这件事情是否会发生?在一定条件下,事先不能断定发生或不发生某种结果,这种现象就是随机现象概念学习1定义:⏹1.必然事件:⏹2.不可能事件:3.随机事件:概念探究:“从一堆牌中任意抽一张抽到红牌”这是什么事件?事件的结果是相应于一定条件而言的。

随机事件的概率和性质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随机事件的概率和性质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目标】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正确理解事件A 出现的频率的意义;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明确事件A 发生的频率fn(A)与事件A 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 3.事件的关系及运算、概率的加法公式. 【教法指导】本节重点是事件的关系及运算、概率的加法公式;难点是事件的关系及运算;本节知识的主要学习方法是 动手与观察,思考与交流,归纳与总结.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本导读1.随机事件的含义(1)必然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发生的事件;(2)不可能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3)随机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2.频率与概率 (1)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 下重复n 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 是否出现,称n 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次数n A 为事件A 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f n (A)=nn A为事件A 出现的频率. (2)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 ,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 的概率,简称为A 的概率. 质疑探究1 概率与频率有什么关系?3.事件的包含关系.如果事件A 发生,则事件B 一定发生.则称事件B 包含事件A.例如 事件A ={投掷一个骰子投得向上点数为2},B ={投掷一个骰子投得向上点数为偶数},则事件B 包含事件A ,记作 A ⊆B . 4.相等事件.若B ⊆A 且A ⊆B ,那么事件A 与事件B 相等 5.并(和)事件.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 发生或事件B 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 与B 的并事件(或称和事件),记作 A ∪B.6.交(积)事件.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 发生且事件B 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 与B 的交事件(或称积事件),记作 A ∩B. 7.互斥事件.若A ∩B 为不可能事件,即A ∩B =∅,那么称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 8.对立事件.若A ∩B 为不可能事件,A ∪B 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 与事件B 互为对立事件. 例如 某同学在高考中数学考了150分,与这同学在高考中数学考得130分,这两个事件是互斥事件.9.互斥事件概率加法公式.当事件A 与B 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 P(A ∪B)=P(A)+P(B);若事件A 与B 为对立事件,则A ∪B 为必然事件,所以P (A ∪B )=P(A)+P(B)=1,于是有P (A )=1-P(B).例如 投掷骰子六点向上的概率为16,投得向上点数不为六点的概率为65.质疑探究2 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0.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1)概率的取值范围 0≤P(A)≤1 . (2)必然事件的概率P(E)=1. (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P(F)=0. (4)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①如果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则P(A ∪B)= P(A)+P(B) . ②若事件B 与事件A 互为对立事件,则P(A)=1-P(B). 类型 一 事件的分类1.从一副牌中抽出5张红桃、4张梅花、3张黑桃放在一起洗匀后从中随机抽出10张,恰好红桃、梅花、黑桃三种牌都抽到,这件事件为( )A.不可能事件B.随机事件C.必然事件D.以上均不对2.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三个球全部放入两个盒子,其中必有一个盒子有一个以上的球”是必然事件;②当“x为某一实数时可使x2<0”是不可能事件;③“2016年的国庆节是晴天”是必然事件;④“从100个灯泡(有10个是次品)中取出5个,5个都是次品”是随机事件.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A.4B.3C.2D.1【答案】B【解析】“2016年的国庆节是晴天”是随机事件,故命题③错误,命题①②④正确.故选B.探究一1.必然事件具有什么特点?2.怎样才能断定一个事件为不可能事件?3.判断事件类型的关键是什么?通过本例题让学生理解1.必然事件指的是在给定条件下,某事件一定会发生或已知该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2.如果在给定条件下,某事件一定不会发生或已知该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则可断定这个事件为不可能事件.3.判断事件类型,关键看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如果在给定条件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零,则该事件为不可能事件;若该事件肯定能发生,则为必然事件;若该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则该事件为随机事件.变式训练1.在200件产品中,有192件一级品,8件二级品,则下列事件①在这200件产品中任意选出9件,全部是一级品;②在这200件产品中任意选出9件,全部是二级品;③在这200件产品中任意选出9件,不全是一级品;④在这200件产品中任意选出9件,其中不是一级品的件数小于100,其中 是必然事件, 是不可能事件, 是随机事件.2.已知α,β,γ是平面,a,b 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 ∥b,a ⊥α,则b ⊥α”是随机事件 B.“若a ∥b,a ⊂α,则b ∥α”是必然事件 C.“若α⊥γ,β⊥γ,则α⊥β”是必然事件 D.“若a ⊥α,a ∩b=P,则b ⊥α”是不可能事件题型二 随机事件的频率与概率1.从标有数字1,2,6的号签中,任意抽取两张,抽出后将上面数字相乘,在10次试验中,标有1的号签被抽中4次,那么结果“12”出现的频率为( )107.51.53.52.D C B A2.某企业生产的乒乓球被奥运会指定为乒乓球比赛专用球,有关部门对某批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检查结果如表所示抽取球数n 50 100 200 500 1000 2000 优等品数m 45921944709541902 优等品频率mn(2)从这批乒乓球产品中任取一个,质量检查为优等品的概率是多少?(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探究二、通过本例题让学生明白概率与频率的关系以及随机事件概率的求法1、利用概率的统计定义求事件的概率,即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事件发生的频率会逐渐趋近于某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概率.2、频率反映了一个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繁程度,频率是随机的,而概率是一个确定的值,通常用概率反映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时也用频率 作为随机事件概率的估计值. 变式训练1.在掷骰子游戏中,将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共抛掷6次,则点数4( ) A.一定会出现B.出现的频率为61 C.出现的概率为61 D.出现的频率为322.如图所示,A 地到火车站共有两条路径L1和L2现随机抽取100位从A 地到达火车站的人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所用时间(分钟)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选择L 1的人数 6 12 18 12 12 选择L 2的人数416164(2)分别求通过路径L1和L2所用时间落在上表中各时间段内的频率;(3)现甲、乙两人分别有40分钟和50分钟时间用于赶往火车站,为了尽量最大可能在允许的时间内赶到火车站,试通过计算说明,他们应如何选择各自的路径.类型三、事件间关系的判断1.把红、黑、蓝、白4张纸牌随机地分发给甲、乙、丙、丁4个人,每人分得1张,事件“甲分得红牌”与事件“乙分得红牌”是()A.对立事件B.不可能事件C.互斥但不对立事件D.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甲分得红牌”与“乙分得红牌”不会同时发生,但分得红牌的还可能是丙或丁,所以不是对立事件.故选C.2.某小组有3名男生和2名女生,从中任选2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判断下列每对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对立事件(1)“恰有1名男生”与“恰有2名男生”;(2)“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男生”;(3)“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4)“至少有一名男生”与“至少有一名女生”.解析从3名男生和2名女生中任选2人有如下三种结果 2名男生,2名女生,1男1女.(1)“恰有1名男生”指1男1女,与“恰有2名男生”不能同时发生,它们是互斥事件;但是当选取的结果是2名女生时,该两事件都不发生,所以它们不是对立事件.(2)“至少1名男生”包括2名男生和1男1女两种结果,与事件“全是男生”可能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不是互斥事件.(3)“至少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互斥,由于它们必有一个发生,所以它们是对立事件.(4)“至少有1名女生”包括1男1女与2名女生两种结果,当选出的是1男1女时,“至少有1名男生”与“至少有1名女生”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不是互斥事件.探究三、1.两个事件A,B是互斥事件,它们的概率有什么关系?能否通过概率关系判断两个互斥事件是否对立?如何判断?2.判断两个事件是互斥事件的关键是什么?探究提示1.P(A+B)=P(A)+P(B).可以利用概率关系判断互斥事件是否对立,如果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和为1,则两事件对立,否则不对立.2.判断两个事件是否互斥主要看两事件能否同时发生,能同时发生不是互斥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是互斥事件.变式训练从装有两个红球和两个黑球的口袋内任取两个球,那么互斥而不对立的两个事件是( )A.“至少有一个黑球”与“都是黑球”B.“至少有一个黑球”与“至少有一个红球”C.“恰有一个黑球”与“恰有两个黑球”D.“至少有一个黑球”与“都是红球”2.从装有红球和绿球的口袋内任取2球(已知口袋中的红球、绿球数都大于2),那么互斥而不对立的两个事件是( )A.至少有一个是红球,至少有一个是绿球B.恰有一个红球,恰有两个绿球C.至少有一个红球,都是红球D.至少有一个红球,都是绿球类型四、概率加法公式的应用1.根据某医疗研究所的调查,某地区居民血型的分布为 O型50 ,A型15 ,B型30 ,AB型5 .现有一血液为A型的病人需要输血,若在该地区任选一人,那么能为病人输血的概率为( )A.15B.20C.45D.652.某射手在一次射击训练中,射中10环,9环,8环,7环的概率分别为0.21,0.23,0.25,0.28,计算这个射手在一次射击中(1)射中10环或7环的概率;(2)不够7环的概率.【解析】(1)设“射中10环”为事件A,“射中7环”为事件B,由于在一次射击中,A与B不可能同时发生,故A与B是互斥事件.“射中10环或7环”的事件为A∪B.故P(A∪B)=P(A)+P(B)=0.21+0.28=0.49.∴射中10环或7环的概率为0.49.(2)不够7环从正面考虑有以下几种情况射中6环,5环,4环,3环,2环,1环,0环,但由于这些概率都未知,故不能直接求解,可考虑从反面入手,不够7环的反面大于等于7环,即7环,8环,9环,10环,由于此两事件必有一个发生,另一个不发生,故是对立事件,可用对立事件的方法处理.设“不够7环”为事件E,则事件E为“射中7环或8环或9环或10环”,由(1)可知“射中7环”、“射中8环”等彼此是互斥事件,∴P(E)=0.21+0.23+0.25+0.28=0.97,从而P(E)=1-P(E)=1-0.97=0.03.∴不够7环的概率是0.03.3.经统计,在某储蓄所一个营业窗口等候的人数相应的概率如下排队人数012345人及5人以上概率0.10.160.30.30.10.04求 (1)至多2人排队等候的概率是多少?(2)至少3人排队等候的概率是多少?探究四、通过本例题让学生理解应用概率加法公式的两个注意点以及利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求概率的步骤.1.注意点 (1)应用概率加法公式的前提条件是事件互斥.(2)复杂事件要拆分成若干个互斥事件,化繁为简,通过公式求解.拆分时,要注意不重不漏.2.步骤 (1)确定各个事件是两两互斥的.(2)求出各个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3)利用公式求事件的概率.变式训练1.某射手射击一次击中10环、9环、8环的概率分别是0.3,0.3,0.2,那么他射击一次不够8环的概率是.2.一盒中装有各色球12个,其中5个红球、4个黑球、2个白球、1个绿球.从中随机取出1球,求(1)取出1球是红球或黑球的概率; (2)取出的1球是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概率. 答案 (1) 34 (2) 1112解析 法一 (1)从12个球中任取1球,红球有5种取法,黑球有4种取法,得红球或黑球共有5+4=9种不同取法,任取1球有12种取法.∴任取1球得红球或黑球的概率为P 1=912=34.(2)从12个球中任取1球,红球有5种取法,黑球有4种取法,得白球有2种取法,从而得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概率为5+4+212=1112. 法二 (利用互斥事件求概率)记事件A 1={}任取1球为红球,A 2={}任取1球为黑球,A 3={}任取1球为白球,A 4={}任取1球为绿球,则P (A 1)=512,P (A 2)=412,P (A 3)=212,P (A 4)=112. 根据题意知,事件A 1,A 2,A 3,A 4彼此互斥,由互斥事件概率公式,得 (1)取出1球为红球或黑球的概率为P (A 1∪A 2)=P (A 1)+P (A 2)=512+412=34.(2)取出1球为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概率为P (A 1∪A 2∪A 3)=P (A 1)+P (A 2)+P (A 3)=512+412+212=1112. 学3.在数学考试中,小明的成绩在90分以上的概率是0.18,在80~89分的概率是0.51,在70~79分的概率是0.15,在60~69分的概率是0.09,在60分以下的概率是0.07.试计算 (1)小明在数学考试中取得80分以上成绩的概率. (2)小明考试及格的概率(60分及格).4.某战士射击一次,问(1)若中靶的概率为0.95,则不中靶的概率为多少?(2)若命中10环的概率是0.27,命中9环的概率为0.21,命中8环的概率为0.24,则至少命中8环的概率为多少?不够9环的概率为多少?课堂小结1.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与事件A 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11。

随机事件的概率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随机事件的概率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随机现象教学目标:了解随机现象,概率论的历史教学重点:了解随机现象,概率论的历史教学过程:1.从随机现象说起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

在它们彼此间的联系和发展中,根据它们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可以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确定性的现象。

这类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会导致某种确定的结果。

举例来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就必然会沸腾。

事物间的这种联系是属于必然性的。

通常的自然学各学就是专门研究和认识这种必然性的,寻求这类必然现象的因果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数量规律。

另一类是不确定性的现象。

这类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举例来说,同一个工人在同一台机床上加工同一种零件若干个,它们的尺寸总会有一点差异。

又如,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小麦品种的人工催芽试验,各棵种子的发芽情况也不尽相同,有强弱和早晚的分别等等。

为什么在相同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不确定的结果呢?这是因为,我们说的“相同条件”是指一些主要条件来说的,除了这些主要条件外,还会有许多次要条件和偶然因素又是人们无法事先一一能够掌握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这一类现象中,就无法用必然性的因果关系,对个别现象的结果事先做出确定的答案。

事物间的这种关系是属于偶然性的,这种现象叫做偶然现象,或者叫做随机现象。

在自然界,在生产、生活中,随机现象十分普遍,也就是说随机现象是大量存在的。

比如:每期体育彩票的中奖号码、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的灯泡的寿命等,都是随机现象。

因此,我们说:随机现象就是:在同样条件下,多次进行同一试验或调查同一现象,所的结果不完全一样,而且无法准确地预测下一次所得结果的现象。

随机现象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一些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影响所造成的。

随机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什么规律的现象。

但实践证明,如果同类的随机现象大量重复出现,它的总体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大量同类随机现象所呈现的这种规律性,随着我们观察的次数的增多而愈加明显。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247 0.494
波251动最0小.502
262 0.524
0.8 27 0.54 258 0.516
历史上有人曾经做过大量重复 掷硬币的试验,如下表所示:
试 验 者 试验次数 正面朝上的次数 正面朝上的比例
棣莫佛 蒲丰 费勒
2048 4040 10000
1061 2048 4979
0.5181 0.5069 0.4979
试验要求:要求每组的学生人数要相等,使得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
第三步:请同学上讲台进行电脑模拟试验
试验总次数 正面朝上总的次数 正面朝上的比例
使用计算机模拟抛硬币试验
教师总结excel
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是不确定的,但是在大量 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它的发生会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抛掷硬币试验
试验
抽取球数 n
50
100 200 500 1000 2000
优等品数 m
45
92 194 470 954 1902
优等品频 率m/n
0.9
0.92 0.97 0.94 0.954 0.951
则这批乒乓球优等品的概率约是多少?为什么?
五、小结作业
1、提问: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 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①事件的分类:确定事件;随机事件. ②随机事件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 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③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定义: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 时,事件A 发生的频率总是稳定于某个常数,这时就 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
皮 尔 逊 12000
6019
0.5016
皮 尔 逊 24000
12012
0.5005
归纳出概率的统计定义: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照应:通过试验,我们知道抛两枚硬币,得到“两个正面朝上”的概率为0.25,那狄青抛100个铜钱都正面朝上,这种事情你敢相信吗?
揭示迷底:狄青所抛铜钱正面朝上是必然事件,而不是随机事件。因为他所抛的铜钱两面是相同的。
区分频率和概率,也就是初步理解了随机性和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接受了概率概念,学生自然会问,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有何意义?
第二步,小组统计,上报数据,每小组顺次将试验结果汇报给老师。
第三步,班级统计,分析数据。
组别
第一大组
第二大组
小组
正面朝上次数
正面朝上比例
正面朝上次数
正面朝上比例
1
2
3
4
5
6
合计
第四步:数据汇总,统计“正面朝上”次数的频数及频率。
第五步:对比研究,探讨“正面朝上”的规律性。(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稳定在0.5附近。
(2)抛掷相同次数的硬币,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不是一成不变的。
提问:如果再做一次试验,试验结果还会这样吗?(不会,具有随机性)
历史上一些抛掷硬币的试验结果
试验者
抛掷次数(n)
正面向上的次数(频数m)
频率( )
棣莫弗
2048
1061
0.5181
布丰
4040
2048
0.5069
费勒
10000
4979
0.4979
最后通过例题分析,课堂小结,分享成长体会,达到教学的目的。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狄青征讨侬智高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故事:北宋仁宗年间,西南蛮夷侬智高起兵作乱,大将狄青奉命征讨,出征之前,他召集将士说:“此次作战,前途未卜,只有老天知道结果,我这里有100枚铜钱,现在抛到地上,如果全部正面朝上,则表明天助我军,此战必胜。”言罢,便将铜钱抛出,100枚铜钱居然全部正面朝上!将士闻讯,欢声雷动,士气大振!宋军也势如破竹,最终全胜而归。

随机事件的概率-获奖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获奖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获奖说课稿随机事件的概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研究随机事件的概念,概率的概念及意义,是学生进入概率学习的钥匙。

学生对概念及意义的理解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概率知识的学习。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它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素材。

而且概率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指导我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该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对事件进行判断的过程,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概率的概念和意义;能利用概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亲身经历概率定义的形成过程和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探究过程,学习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验研究1式学习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概率的定义及概率定义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再现概率定义的形成过程,实现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转化。

二、教法学法教法:我采取的是“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以问题为载体,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实现研究方法的渗透以及数学知识的建构。

与此同时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加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学法: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动手试验、收集数据、绘制图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研究过程,体验合作参与、自主构建知识的快乐。

三、教学程序新课标倡导:教学过程设计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尽可能带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数学概念仅靠单纯的记忆模仿的误区。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概率是高二数学课本(B)第11章。

它既是排列组合的具体应用和延续。

也是高三我们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这一章的第一小节,包括随机事件及其概率和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两点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应该分5个课时完成,本节课是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根据刚才的知识结构图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这样三类。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理解随机事件概率的统计概念。

难点是认识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和联系。

二。

教法分析为了突出重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依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考虑到高二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加上我校是省优秀重点中学,学生基础较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等具体学情。

本节课我选择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

三。

教学手段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学地点选择在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的想法是:按照探究式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围绕概率定义产生的思维过程,从定义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两方面不断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以研究者和探索者的身份,参与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统计规律的抽象概括过程,参与概率定义的过程。

设计上力图体现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等基本原则。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尽量为他们提供思维策略上的指导。

具体分五个阶段:(一) 设置情境,明确目标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里我利用摇奖来进行情境的设置。

首先给出这个事件,并请学生任意写出一个号码,看其是否是中奖号码,接着播放一段摇奖录像,在学生的翘首期盼中,当场开奖。

(二) 探索实践、建构知识接下来,围绕这一探究目标组织探究过程,这就是第二个阶段探索实践、建构知识。

我又准备分三个环节完成,首先让学生观察试验数据,认识频率的偶然性,初步体会频率的统计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数学必修3中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研究事件的分类,概率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

它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而本节课所涉及的不确定性与稳定性、随机性与规律性也突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概率初步,对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很不喜欢概念课,觉得概念课总是枯燥无味的;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成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2)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动手试验,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2)在试验、探究和讨论过程中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学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方
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试验、观察、归纳和总结的技能,
培育学生团结协作探究、合作交流表达的团队意识。

4、重点、难点:
重点:事件的分类;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统计定义。

四、教法学法分析:
1、在教法上,因为分组实验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们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借
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在学法上,先学后教,以学生动手为中心,以探究、试验为主线,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程序: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