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Born to win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 <<<点击加入点击加入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即人的劳动、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的意义。

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同样的意义。

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资料进行生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资料进行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一、名词解释1.社会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答: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为:Ⅰ(v+m)=Ⅱc。

第一部类产出中的Ⅰc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一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第二部类产出中的Ⅱ(v+m)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二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Ⅰ(v+m)价值上表示第一部类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而其使用价值形态却仍然是生产资料;Ⅱc则在价值上表示第二部类生产中所消耗的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但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是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

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得到补偿,第二部类的生产耗费得到替换。

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答: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这个过程是在市场上完成的。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

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

3.社会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答: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为:Ⅰ(v+m)=Ⅱc。

第一部类产出中的Ⅰc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一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第二部类产出中的Ⅱ(v+m)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二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历史发展: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Economy(家庭管理),⑴14-15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开始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流通领域。

⑵真正近代经济学,是在理论研究转向生产领域开始的。

⑶法国重农主义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首先把研究领域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限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看作是创造纯产品(剩余价值)的领域,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⑷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由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古典政经有,①科学成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②庸俗成分——西方经济学⑸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经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政经,其代表当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对政经做了根本的改造。

主要表现在: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经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1、按研究对象区分:①资本主义部分②社会主义部分2、按所处的阶段分:两者均可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①处于资本主义的政经②处于社会主义的政经(现阶段):a.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b.分析与社会主义并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体现2个开放,即:A.向实践开放 B.向西方经济学开放)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突出表现在: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9.1 复习笔记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

(2)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变化。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2)经济发展又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量的增加而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3.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1)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3)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4)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5)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程度(6)制度和体制(7)对外开放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三步走”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已完成两步,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但却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货币与货币流通量)【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货币与货币流通量)【圣才出品】

第3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一、名词解释1.货币答: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普通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还具有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的使用价值。

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通货膨胀答: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的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使用非实物性的信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所发生的现象。

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的发生,归根结底,必然有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加。

一般说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和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二、辨析题1.从简单个别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每一种价值形式的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原因如下: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然是一种物物交换。

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但是在第三种形式过渡到第四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为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无本质区别,仅仅在于金银商品取代了一般等价物。

2.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原因如下:货币是从商品世界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最新《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最新《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目录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3)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6)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8)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12)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14)第七章竞争与垄断 (18)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22)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 (26)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29)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31)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34)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37)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40)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42)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44)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46)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49)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51)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55)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56)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名词解释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卷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力。

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圣才出品】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名词解释1.经济制度的两种规定[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答: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1)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2)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2.生产关系[南京财经大学2008研]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体制[中央财经大学2007研]答:经济体制是一个经济机体为了配置资源,对其成员分配利益所必然具有的、组织协调内部各种经济要素和全部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研究的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一定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结构、经济决策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和动力结构、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等基本要素,是由这些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及其运行的有机整体。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资本主义的分配)【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资本主义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9章资本主义的分配一、名词解释1.纯粹流通费用(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研)答:由商品价值的运动引起的流通费用,即在商品买卖过程中,由商品变为货币和货币变为商品而支出的费用,是纯粹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包括用于商业簿记、邮资、通信、广告及商业职工的工资等的费用。

这类费用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变化所发生的费用,它与使用价值的运动无关,纯属非生产性开支,所花费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因此,它不产生价值和剩余价值。

对它的补偿,从现象上看,是通过商品售卖价格的加价来补偿的;从源泉上看,是通过对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扣除而得到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及纯粹流通费用所要得到的平均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生产价格(南京财经大学2005、2009研;中央财经大学2008、2010研)答: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出现后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由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构成。

从本质上说,商品是按照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的。

但是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是不等的,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同,从而利润率不同。

由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资本便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随着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这时商品就按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价格出售。

由于许多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不等,因此绝大多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其价值。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而且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其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3.土地价格答:土地价格是指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原始的土地是天生的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被私人占有,能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地租收入,因而也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也有价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价值答: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

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

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

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2.抽象劳动答: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3.超额剩余价值答: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资本有机构成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5.平均利润答:平均利润指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等于预付资本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国企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行间接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所要求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也是商品经济,因而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体有如下特征:(1)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同时并存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或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的收入分配体系。

(3)坚持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

(4)有完善的商品、要素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财政金融体制和价格体系,以保证充分发挥在宏观计划主导下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8.经济发展答: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变化。

这就是说,看经济有无发展,主要看其经济结构是否优化和升级。

如果经济结构没有变化,经济就只有数量上的增长,而无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反映国民经济量的变化,经济发展则指国民经济在结构上要有质的变化。

二、简答题1.价值规律是如何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答:(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途径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形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

所以价值规律也是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要求按照这样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如果某些商品生产者生产条件比较好,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在市场上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就可以得到较多的价值。

而那些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仍按社会价值出售,结果就会有一部分劳动消耗得不到补偿而亏本。

这一得一失之别,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

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答:(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一种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

但是,资本的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机器、厂房等,这使人们误以为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

这是把物的自然属性和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起来了。

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正如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存在一样。

但是,生产资料等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一源泉。

②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为剩余价值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3.资本积累的动因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资本积累的动因实现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

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

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在市场上运营的资本扩大自身规模,以便提高其竞争力;这种外在的竞争压力会转变为内在的资本积累的动力。

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不仅都是资本积累的动因,而且二者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现价值增殖的本质欲望,推动着资本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成败又影响着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①在剩余价值量一定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率来决定。

剩余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资本家用作个人消费,另一部分用作资本或积累起来。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大小。

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