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分类与探析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美学价值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美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的古建筑以其建筑风格、结构、装饰等方面展示出优美、简洁的审美风格,同时也是中国旅游景点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会简要阐述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美学价值。
中国古建筑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宫殿式建筑、道观式建筑、阁式建筑和寺庙式建筑。
这些建筑的外观风格和内部结构都各具特色,反映了历史、地域、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宫殿式建筑是以宫殿为代表的一类建筑。
宫殿式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特点是庄严、大气,富丽堂皇。
早期的宫殿式建筑大多数是皇家建筑,作为君王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进行官方事务的场所。
现代化的宫殿式建筑多数被改造成博物馆或是旅游景点。
例如,广州陈家祠古建筑群就是由明清时期的八座典型宫殿式建筑组成,现用于展览文物和旅游。
其次,道观式建筑是以道观为代表的建筑类型。
道观是中国道教信仰的文化场所,道观式建筑为典型的宗教建筑,其建筑特点为朴素典雅,少有浮夸的装饰,极具哲学气息。
道观式建筑也是一项文化遗产,代表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
岳阳楼道观是中国著名的道观式建筑,典雅古朴,代表了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精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第三,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楼阁飞翘”。
阁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其特点为形体高耸、造型独特。
阁的主要功能为远望、展示和存储文物,阁式建筑既能体现建筑审美,又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如狮子林阁、洛阳白马寺塔等。
而阆中古城则是融合阁式建筑、民居建筑等丰富元素的典型代表,其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气息,对于研究中国民居建筑与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寺庙式建筑则以佛教寺庙为代表。
寺庙式建筑形式就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基础,并根据建筑美学和宗教信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其主要特点为庄重肃穆、底盘高大。
寺庙式建筑中代表性的例子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这些寺庙式建筑不仅体现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元素,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
一、古建筑的概念和分类古建筑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时期,以木材、砖石、土坯等为主要材料所建造的建筑物。
根据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古建筑可以分为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多种类型。
1. 宫殿: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具有严肃庄重的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
故宫、颐和园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宫殿建筑。
2. 寺庙:寺庙是用于修行、祭祀和礼佛的地方,古建筑中的寺庙建筑有着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例如,少林寺、灵隐寺等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
3. 园林:园林是一种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独特建筑形式。
中国的园林建筑以精美的布局、精巧的缀饰和亲近自然的理念而闻名。
拙政园、留园等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建筑。
4. 民居:民居是中国古代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也是反映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南方的四合院、北方的院落式建筑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二、古建筑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建筑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注重用木材搭建结构,以榫卯连接,减少使用钉子和刺槽的方法。
这种结构设计使得古建筑在地震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2. 形式美:古建筑注重形式美,强调对称、谐调和比例。
从整体上看,古建筑呈现出庄重、稳重和谦逊的美感。
3. 装饰艺术:古建筑装饰艺术极其精湛,主要体现在雕刻、彩画、瓦片等方面。
雕刻精美的柱子、漫画精细的壁画、彩瓦上的图案等,都是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4. 自然融合:古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注重自然景观的利用。
建筑中常常有庭院、花园、假山等景观,使得整体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三、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中国古建筑有许多著名的代表作品,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下面介绍几座代表性的古建筑:1.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建于明代,是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中国古建筑赏析

中国古建筑赏析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传统的智慧,代表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中国古建筑广泛分布于江南水乡、北方平原、西南山脉等地,形态各异,风格独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赏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1、寺庙与道观寺庙与道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它们以静谧的氛围和庄重的建筑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如北京的灵光寺、杭州的灵隐寺等,它们以高大的殿堂、雄伟的塔楼和精美的壁画著称。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和信仰,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2、古城与城墙中国古代的城池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防御意识的深厚积淀。
如西安的明城墙、北京的故宫城墙等,它们通过高大厚实的城墙、壮丽的城楼和巍峨的城门,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辉煌与权威。
这些城墙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仍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美感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3、园林与庭院中国的园林建筑以南方园林最为著名,如苏州的留园、扬州的个园等。
这些园林以巧妙的构造、精美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园林建筑注重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和谐,以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元素打造了一个宜人的环境。
同时,在园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诗词、书画、雕刻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4、宫殿与庙宇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规模和魄力的代表。
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雁塔等,而对外宣誓牢固的防务使国家除了在内外因素都非常和平稳定。
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在这些建筑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威和奢华,庙宇建筑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虔诚和仪式感。
这些建筑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5、民居与茶馆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另一独特形态,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如四川的木构建筑、南方水乡的白墙黑瓦、北方平原的院落等,它们以简洁、实用和环境融合为特点。
最新中国古建筑分类与探析

中国古建筑分类与探析中国古建筑分类与探析姓名郭星源指导老师宋岛风学号 08## ########班级城市规划08级##班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逐渐演化发展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今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产。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类型成因功能目录1.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2.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3.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4.中国古建筑的分类探析5.中国古建筑资源的利用1.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宫殿建筑●亭阁桥梁●帝王陵寝●各地民居●宗教建筑●古代园林●装饰建筑2.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材料:以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砖、瓦、石等为辅●主体结构:栋梁承重,墙面围挡●建筑外观:上有屋顶,中有柱子,下有基座楼梯。
以鸮尾、瑞兽、悬鱼、木雕、彩画等为装饰。
●排列:横向铺排,群体组合,呈现于大地拥抱之势。
3.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萌芽期:新时期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生长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期: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时期●渐进期:明清时期4.中国古建筑的分类探析●中国建筑流派之一(书院建筑)书院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和特色,同时也汲取佛教寺庙讲经说法和官办学校的一些长处,因此其建筑既具学府之精髓,亦有传统民居特色。
同时,书院作为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文化教育机构,成为儒家文化的标志和人文精神的象征。
儒家士人把书院看成独立研究学问的安身立命之所。
书院从萌芽之日起,就和士人“独善其身”的生活道路联系在一起。
创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超世脱俗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儒家人文精神的超越性。
因此,书院创建者总是把书院建在僻静优美的名胜之地。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嵩阳书院在河南嵩山脚下,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
书院既不同于作为一种统治象征的盘据城中的学宫,也有别于一般民间建筑。
它映衬自然,构成了一独立整体,成为地方风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建筑多为一组较为庞大严谨规整的建筑群,但由于重视地形的利用,多依山而建,前卑后高,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山墙起伏,飞檐翘角,构成生动景象,与自然景色取得有机结合,因而收到“骨色相和,神彩互发”之效。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价值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价值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和智慧,还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主要分为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四大类型。
首先是宫殿类型的古建筑,代表性的有北京故宫、西安大雁塔等。
这些宫殿建筑庄严肃穆,雄伟壮观,体现了皇家权威和尊严。
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建筑群,其建筑设计精细,工艺高超,每个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其次是寺庙类型的古建筑,代表性的有少林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
中国寺庙建筑注重于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崇佛教传统,寺庙建筑常常与山水相依,景色宜人。
少林寺作为世界遗产,是佛教中禅宗的发源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第三是园林类型的古建筑,代表性的有苏州园林、扬州瘦西湖等。
中国古代园林注重于造园艺术和风水学的完美结合,追求凝练的自然美和心灵的宁静。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石头活画”、“四园三山”等独特设计元素,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糅合得天衣无缝,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园林景观。
最后是民居类型的古建筑,代表性的有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的民居等。
中国民居建筑注重于人文关怀和实用性,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而备受瞩目。
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城市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布局合理,形式简洁,被誉为“中国建筑奇迹”。
这些古建筑类型各具特色,都拥有重要的旅游价值。
首先,古建筑本身作为历史的见证,可以带领人们穿越时空,感悟历史文化的魅力。
其次,古建筑作为艺术品和建筑工程的杰作,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美学的独到之处,对于研究和传承古代建筑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古建筑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空间和氛围,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求内心宁静和深思熟虑的场所。
古建筑的旅游价值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对当代人的启迪和净化。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个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它们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古建筑(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分类和主要特点

古建筑(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分类和主要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分类1.帝王建筑物具有国家性质的大型宫殿,包括有陵寝、城防、苑囿、坛庙、王府、衙署等建筑。
帝王建筑体现了古代的一套社会和自然观念,王权和神权的统一,是中国建筑体系主流。
主要有北京保存的明清两朝的宫殿集群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承德避暑山庄2.民间建筑物与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私家园林和住宅民居,以及祠堂、会馆、楼阁、书院、戏台等公共性建筑。
园林通过对山、水、建筑、植被四要素的有机结合,起到了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主要有以北京的颐和园为代表的华北皇家园林和以苏州拙政园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
民居则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宗法伦理思想,根据自然环境分为北方院落、西北窑洞、南方院落、岭南客家等。
苏州拙政园西北地区古窑洞客家土楼3.技术建筑物人们生产和技术的建筑物是为技术建筑物。
这类建筑主要是起造福人民的作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直至明清,有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的水利工程,也有隋代赵州桥、宋代安平桥、洛阳桥、金代卢沟桥等的桥梁工程,还有登封元代观星台、北京明清观星台等的古观象台。
北京观星台赵州桥4.宗教建筑物佛教从公元1世纪在中国传播以后,逐渐形成了完全的中国形式的佛寺佛塔,明清以来,伊斯兰教的传入,也出现了中西结合的伊斯兰教建筑。
现存主要有最高的木构建筑辽代应县木塔、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佛光寺等、还有西藏地区藏传佛教的布达拉宫和大量的喇嘛庙。
应县木塔布达拉宫5.纪念建筑物为纪念著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所建造的建筑物。
这类建筑与帝王的倡导有直接的关系,在对于历史资料的保存和研究都有重大的意义。
这类建筑著名的有山东曲阜的孔庙、山西运城的关帝庙等。
孔庙关帝庙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有1.严整而灵活的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秉承轴线分明、均衡对称和因地制宜、灵活布置两种形式。
前者多在庄严和反映礼制制度的建筑中采用,后者多在山区腹地、江河湖岸、村镇山城类建筑中采用。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价值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价值第一篇:浅析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价值浅析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价值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中国的古建筑,主要是指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纪念意义、今天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有的在当时主要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是人们某种思想、意志、信仰的体现,有的是为人类居住服务的。
同时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古建筑的种类繁多,形式也极为多样。
主要包括古城建筑,宫廷建筑,陵墓建筑,寺庙建筑,石窟建筑,佛塔建筑,桥梁建筑,大宅院建筑等。
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黄泉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宏伟的建筑物。
几千年来,历代皇帝耗费众多人力,物力、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
宫廷建筑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宫廷建筑大都采用金碧辉煌的大屋顶:第二,用木材建造房屋,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宫廷建筑的梁柱、门窗等,都是用木材建造的,而且被漆成了象征喜、富的朱红色。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第三,洁净宽阔的汉白玉台基,是雄伟宫殿的基座。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建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
台基四周的石柱和台阶上,雕刻着精美的石龙和各种花纹。
中间皇帝专用的通道,用巨大的石料雕刻着海浪、流云和翻腾的巨龙,十分壮观。
宫廷建筑的旅游价值极高,游客可以在审美的同时了解到宫廷建筑的艺术特色,也可感受到当时皇家的威严。
宫廷建筑多以庑殿顶、歇山顶为主,其中太和殿重檐庑殿顶得等级最高。
屋顶形式最丰富的是宫廷花园建筑,宫殿建筑的屋顶,无论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轮廓还是造型艺术、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丰富而有秩序的美感。
宫廷建筑中的台基四平八稳,无一点浮躁轻飘感,既无呆板之感,也实现了稳中求变的艺术效果。
宫廷建筑的每个部分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是游客游览必选之一。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中国古建筑知识汇编

中国古建筑知识汇编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为您呈现一份中国古建筑的知识汇编,让您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概述1.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建造独特的建筑物,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
2.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特点包括风雨廊架、宏伟的屋顶、精美的彩绘、传统的工艺和独特的结构等。
3.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中国古建筑根据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宫殿、寺庙、园林、墓葬和民居等。
每种建筑都展现了不同的艺术和建筑风格。
二、宫殿建筑1. 故宫故宫是中国最著名的宫殿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2.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的西郊。
它是一座由山水园林和宫殿建筑组成的皇家花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三、寺庙建筑1. 法门寺法门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它建于公元68年,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法门寺的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2. 洪崖洞洪崖洞是重庆市一座著名的道教寺庙,也是重庆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它位于崖壁上,建筑主体几乎全部依附于山体,给人一种悬空而建的感觉。
四、园林建筑1.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人间仙境”。
它以小巧玲珑的布局、精巧的建筑和精美的景观闻名于世。
2. 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皇家园林。
它曾经是中国最宏伟的园林之一,但在19世纪末的英法联军入侵中被烧毁,如今只剩下了一些残址。
五、墓葬建筑1.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帝王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的西北部。
它包括了13座皇家陵墓和一座神道,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园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分类与探析姓名郭星源指导老师宋岛风学号 08## ########班级城市规划08级##班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逐渐演化发展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今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产。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类型成因功能目录1.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2.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3.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4.中国古建筑的分类探析5.中国古建筑资源的利用1.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宫殿建筑●亭阁桥梁●帝王陵寝●各地民居●宗教建筑●古代园林●装饰建筑2.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材料:以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砖、瓦、石等为辅●主体结构:栋梁承重,墙面围挡●建筑外观:上有屋顶,中有柱子,下有基座楼梯。
以鸮尾、瑞兽、悬鱼、木雕、彩画等为装饰。
●排列:横向铺排,群体组合,呈现于大地拥抱之势。
3.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萌芽期:新时期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生长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期: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时期●渐进期:明清时期4.中国古建筑的分类探析●中国建筑流派之一(书院建筑)书院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和特色,同时也汲取佛教寺庙讲经说法和官办学校的一些长处,因此其建筑既具学府之精髓,亦有传统民居特色。
同时,书院作为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文化教育机构,成为儒家文化的标志和人文精神的象征。
儒家士人把书院看成独立研究学问的安身立命之所。
书院从萌芽之日起,就和士人“独善其身”的生活道路联系在一起。
创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超世脱俗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儒家人文精神的超越性。
因此,书院创建者总是把书院建在僻静优美的名胜之地。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嵩阳书院在河南嵩山脚下,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
书院既不同于作为一种统治象征的盘据城中的学宫,也有别于一般民间建筑。
它映衬自然,构成了一独立整体,成为地方风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建筑多为一组较为庞大严谨规整的建筑群,但由于重视地形的利用,多依山而建,前卑后高,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山墙起伏,飞檐翘角,构成生动景象,与自然景色取得有机结合,因而收到“骨色相和,神彩互发”之效。
书院建筑虽较封闭,而环境的开拓则十分开敞,两者相互映发,构成有机联系,反映了书院教育的特点,成为沟通天人关系的一种显现。
儒家士大夫们在其中把置身宁静闲适的大自然、寄情山水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自然恬淡的心境和宁静幽美的山水悠然合一,也体现了儒家之道的超越性的一面。
书院建筑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庭院天井组合,布局严整。
中轴一般三、四进,即由大门、讲堂、祭殿和书楼,或两者结合,依次排列,亦有增设二门、文昌阁等建筑,多达五、六进,体现了书院以讲学、藏书、供祀的“三大事业”的主体地位。
斋舍则对称分列于中轴两侧,或前或后,各成院落,以满足居学读书的需要,少则数间,多则数十、百间。
其它厨湢仓廒、亭台楼阁,则因院因地有别,相应配置,不拘一格。
书院建筑群力求中轴对称的理想布局,以居中为尊;通过轴线层次序列,以别尊卑、上下、主次、内外,达到由序达敬的目的;又通过不同特点的庭院天井的空间组合,达到以和至亲的目的;以此形成一个序中有和,和中有序,和序统一的整体。
书院建筑的朴实美,还反映在忠实于材料结构的表现,而不追求雕饰之华。
书院外部显露其清水山墙,灰白相间,虚实对比,格外清新明快;内部显露其清水构架,装修简洁,更显素雅大方。
远观其势,近取其质。
既无官式画栋雕梁之华,也少民间堆塑造作之俗,给人自然淡雅的感受。
如今,最为完整保存着书院建筑格局的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教学斋、半学斋分列两侧,前后四进,每进建筑均有数级台阶缓缓升高,层层叠进,给人一种深邃、幽远、威严、庄重的感觉,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的社会伦理关系。
御书楼位于中轴末端,是书院惟一的三层楼阁建筑,显示书楼在书院的重要地位。
北侧有专祠五处,供祀名儒先贤,反映它在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和道统源流。
院侧有文庙与书院平行,自成院落,既保持了书院中轴的突出群体,不致使文庙喧宾夺主,又表现出文庙“圣域”的独立特殊地位。
各部分建筑互相连接,互为整体,完整体现了我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的格局。
中国建筑流派之二(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
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
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
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
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
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
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
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形成原因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中国建筑流派之三(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四合院内生活用水的排泄多采用渗坑的形式,俗称“渗井”、“渗沟”。
四合院内一般不设厕所,厕所多设于胡同之中,称“官茅房”。
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又称四合房,其布局特点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和厨房等。
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窗。
通常分前、内两院,两院之间设垂花门。
内院是住宅的中心。
在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坐南朝北的房称南房,两侧为厢房。
大型住宅可由多个院子组成。
因受风水说的影响,大门不开在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
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
大门内外设影壁。
正房一般为三开间,两侧各有一或二间较为低小的耳房,从垂花门到各房有廊互相连通。
北京四合院的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可日照入室,庭院是户外活动场地。
四合院房屋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屋顶苫背极厚,上铺阴阳瓦。
山墙和后檐也是很厚的砖墙或土坯墙。
前檐下部为坎墙,上部为窗。
室内多为砖墁地。
平面布局和建筑做法都考虑到适应北方比较寒冷干燥的气候。
规划和形式的特点:一般来说,四合院是过去人们最理想的建筑形式。
而北京四合院又是四合院住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它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这与现代公寓住宅永远紧闭大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环境特点: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中国传统住宅多为内向型院落式布局,是封闭性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也非常适合看重隐私的现代人独家居住。
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