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两则》阅读练习卷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教案及习题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 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
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 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 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 的是“天鹅”呢?(“之”字。)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 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 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不过有一次, 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 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 “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不过学习效果 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 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 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四、 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解读及训练 21文言文二则(含答案解析)

21.文言文二则知识点一:识字与写字知识点解读1.正确认读以下生字:哉、巍、弦、轴、锦、曝、汤、拊、搐、谬、矣要点提示:“哉”是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口”,读“zāi”;“巍”字是上下结构,“山”字旁,要注意与魏字的区别;“弦”字读音为“xián”不是“xuán”;“曝”是多音字,文中读“pù”,另一个读音为“bào”,可以组词“曝光”。
拓展:能给本组生字组词。
2.正确认读以下词语:锺子期巍巍汤汤破琴绝弦戴嵩蜀中处士好书画以百数锦囊玉轴曝书画拊掌大笑搐入谬矣要点提示:“汤汤”读音为“shāng shāng”,意为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好书画”的读音为“hào”,意为“喜欢”。
拓展: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3.正确书写以下生字:哉、巍、弦、轴、曝要点提示:“哉”字左下角是“口”,右上角不要少写“丶”,“巍”字是上下结构,部首是“山”,“曝”字的偏旁是“日”,不要写成“目”。
拓展:说字写词,听写过关。
4.多音字组词。
曝汤轴要点提示:“曝”字有两种读音,一种读“pù”,文中读曝晒(用强烈阳光照晒),一曝十寒(喻无恒心),第二种读“bào”,曝光,使感光纸或摄影胶片感光。
“汤”字有两种读音,一种读“tāng”,第二种读“shāng”,也就是文中的读音,意为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拓展:区分多音字不同读音的意义。
知识点训练1.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乎如流水(tāng shāng) 拊.掌大笑(fǔfù) 锺.子期(zhōngzōng) 汤汤..2.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正确、规范、美观。
jǐn náng wēi é huà zhóu yī pù shí hán ( ) ( ) ( ) ( )3.生字词拓展。
①“一日曝书画”中的“曝”读作( ),意思是( )。
《记游松风亭》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记游松风亭》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一)临皋闲题临皋亭①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②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③及助役钱④耳。
(二)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⑤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⑥,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⑦,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临皋亭:在黄州。
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②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
③两税:夏秋两税。
④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
⑤惠州:今属广东,苏轼曾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⑥木末:树梢。
⑦死法:死于军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①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胜 ___________②虽.兵阵相接虽 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若”与“若人悟此”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B. 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C.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D.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谈谈你对《临皋闲题》中“闲者”一词的理解。
(2分)(5)两则短文虽作于不同时期,但其中表达的情怀却有共同之处。
请概括写出。
(2分)【参考答案】(1)①优美,美好②即使(每小题1分,共2分)(2)C(2分)(3)因此(我)就像挂在钩上的鱼,一下子获得了解脱。
(2分)(4)“闲者”在这里指有空闲时间且拥有自由、审美心灵的的人。
(2分)(5)热爱自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乐观旷达,追求心灵自由。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
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传》曰:“君子可贵可贱,可刑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
《春秋》不以寡犯众,诛绝之义有所止,不兼怨恶也。
故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
夫以巧璠之玳,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
晁生言诸侯之地大,富则骄奢,急即合从。
故因吴之过而削之会稽,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所以均轻重,分其权,而为万世虑也。
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
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扬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节选自《盐铁论·卷二·晁错》) 材料二:昔者,晁错尝忠于汉矣,而其知不足以任天下之大权也,是以轻发七国之难,而其身先戮于一人之言。
可不谓愚乎?彼错者为申韩之学锐气而寡恩好谋而喜功之臣也。
自孝景之居东宫,而错锐之以人主之术数也,固以知宠之矣。
及其即位,而以天下听之。
彼挟其君以天下听之也,欲就其所谓术数之效.。
是以轻为而不疑,决发而不顾,卒以忧君危国,几成刘氏之大变。
而后世之士,犹或知之,独子云乃谓之愚。
子云之愚错也,非以其知不足以卫身而愚之也,亦以其不能杜.七国未发之祸而故趣之于乱也。
东诸侯之势诚强矣。
强而骄,骄而反,其理也。
然而,束之而使无骄,御之而使无反者,岂固无术耶?而错之策曰:“削之、不削,皆且反也。
削之,则反速而祸小;不削,则反迟而祸大。
”是错之术无他,趣之以速反而已。
错之所谓祸小者,以吾朝削其地,而暮得其民也。
安有数十年拊循之民,一旦而遂不为之役也?吴王所发五十万之众者,皆其削郡之民也。
连七国百万之师西向而图危关中,乃曰祸小者,真愚也。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晁错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学弈》字词荟萃1.给加点的字注音.诲.()二人奕鸿.()鹄.()将至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1)使弈.(yìyí)秋诲.(huìhuǐ)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 wèi)听.(2)为.(wéi wèi)是其智弗.(fó fú)若与.(yú yǔ)?(3)弗若之矣.(yǐyì).(4)鸿鹄.(hú háo)(5)思援弓缴.(zhuó jiǎo)而射之(6)曰.(rìyuē):非/然也.3.形近字组词.弈()诲()俱()援()奕()悔()惧()缓()4.选字填空.诲悔(1)我会牢记老师的教()的.(2)对以前的事;他感到很后().至致(3)他离开后()今还没有来信.(4)由于他粗心大意;()使公司损失一百万.5.写出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2)使弈秋诲()二人弈()(3)惟()弈秋之为听(4)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5)思援()弓缴()而射之(6)虽与之俱()学(8)非然()也(7)为是其智()弗若()与?7.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句段集锦8.用“/”划分朗读节奏.(1)使弈秋诲二人弈(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9.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10.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惟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链接11.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理解课文;回答问题.(1)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3)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两小儿辩日》字词荟萃1.给加点的字注音.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孰.()为汝.()多知.()乎?2.用“/”画出朗读停顿.(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3)及()日中则如盘盂(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5)孔子不能决()也.(6)孰()为汝()多知()乎?5.一词多义:(1)为: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__________②孰为汝多知乎为:__________③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为:__________(2)其①问其故其:__________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③未有其比其:__________6.古今异义:(1)日中如探汤.汤:古义:今义:(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今义:7.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写出本义.通假字___;本义______8.找出课文中的3对反义词;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成语加法.(1)()丝不苟+()霄云外=()万火急(2)()全其美+()神无主=()面威风(3)()思而行+()海为家=()零八落(4)()长()短+()上()下=()全()美(5)朝()暮()+()丝()毫=()分()裂句段集锦10.翻译句子.(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11.选出正确的翻译(1)孔子不能决也. ()A、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B、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2)孰为汝多知乎?()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B、谁说你多知识呢?12.抄写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这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1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课文链接(课内同步阅读)14.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2)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并写出层意.第一层(____段~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段~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段~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孔子不能决也(4)结合文章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分别说明两个小孩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依据和结论.一个小孩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小孩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15.语言表达训练(1)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3)孔子为什么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的问题?(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5)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6)两小儿辩日对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孔子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有关《两小儿辨日》中的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___________;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___________.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___________射大地;中午太阳___________射大地.文学常识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这部书记录了____的思想和言行;他是我国古代的____家、____家.2.《两小儿辩日》选自《》;据说是____时期____所作.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____家、____家、____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写两句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练习(一)精卫填海——《山海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用文中原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理解词句意思.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渴;欲得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邓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夸父追日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理解词句意思.履:____________ 度:____________遂:____________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是一则_________故事;告诫我们做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精卫填海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2、持之以恒、艰苦奋斗(二)刻舟求剑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2、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夸父追日1、夸父与太阳竞跑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化成桃林2、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四)郑人买履1.鞋子量长短于是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寓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文言文阅读题)文言文比较阅读《醉翁亭记》郑燮《游江》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醉翁亭记》郑燮《游江》答案文言文阅读题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②醉翁之意不在酒③心窃乐之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林壑尤/美B.作亭/者谁C.饮少辄/醉D.昨/游江上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9.读懂山水(5分)(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
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3分)参考答案:6.(4分)要求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临:靠近(高踞)。
②意:情趣(乐趣)。
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确实(果真;实在)。
7. D (2分)8.(4分)要求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
每句2分。
①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欧阳修《醉翁亭记》曾巩《醒心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⑥,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构:搭建。
④直:当,临。
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伛偻提携伛偻:..②泉香而酒洌.洌:③杂然而前陈者杂然:..④则必即.丰乐以饮即:(2)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B.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①。
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注】①主簿:官名。
②狱:案件。
③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③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④将弃官去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甲】文中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君子。
请结合对莲的描写体会莲具有哪些君子品性?(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阅读【乙】文,说说文中的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B.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D.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言文两则》阅读练习卷
姓名:
一、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的)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指弈秋的教导)(它,指鸿鹄)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他,指前一个人)
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用文中的话回答)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1.《学奕》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在相同的条件下持不同的态度做事,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四、一词多义: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孰为.汝多知乎?(说)
2、问其.故。
(指两个小孩)及其.日中如探汤。
(无意思)
五、古今异义。
1、日中如探汤。
汤:古义(热水)今义(汤水)。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古义(离)今义(到)
六、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七、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视觉)角度出发,一个从(感觉)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