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中考诗歌语言赏析专题复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及答案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及答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它是初中毕业证书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
考试时间一般在六月中旬。
全国省市不统一,按当地时间计算。
初中学业体育水平考试一般在3-4月份举行。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及答案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及答案1一、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答案:23.⑴(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6分)【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2分)9.(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3分)(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1分)答案:8.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9.(1)《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2)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三、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试题含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5.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 “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 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垂钓碧溪上”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
“乘舟梦日边”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借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作者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2.阅读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艾青大堰河,深受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土,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1)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节选部分有哪几个细节描写了母亲深爱乳儿?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3)大堰河做了个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既然“不能说”,为什么“我”知道她梦的内容?【答案】(1)土地;太阳(2)①年节里为乳儿切冬米糖;②把乳儿画的画贴在灶边的墙上;③对邻居夸口赞美乳儿。
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附答案)

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附答案)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复习目标】1、认识并总结出诗歌赏析常见的题型、考点及答题方法。
2、通过练习来巩固做诗歌赏析题的方法,加深对课内诗歌的理解。
考点分析(第一课时)绝句二首杜甫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江面碧波荡漾,白色的小鸟,掠翅江面,格外醒目,山青翠欲滴,盛开的鲜花,简直像燃烧的火焰,红艳无比。
(重点是描绘出几种景物的颜色。
2分)(内容形象)2、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答:作者通过本诗抒发了思乡盼归之情。
(思想感情2分)3、“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答:“燃”突出了花朵色彩的火红、艳丽(1分),同时与“青山A”相互映衬,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1分)(表现手法)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本诗绘形绘色,突出了景物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写桃花、柳丝、春雨等,抓住了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用“红”、“绿”、两字,使景物色彩鲜亮怡目;渲染了桃花、柳丝在春雨、水雾中的婀娜多姿,柔和可爱;诗句细致描绘,层层渲染,构成了一副浓墨重彩的美丽的图画。
(内容形象表现手法)2、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答:营造了清晨一种清幽的意境,如诗歌最后一句用“莺啼”的声音衬托了“犹眠”的静。
(或用“未扫”、“犹眠”等写出了幽静也可)(内容形象思想感情)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简要回答。
答:黄四娘家鲜花盛开景象的描绘。
黄四娘家的庭院花团锦簇,把人行小路都遮盖了,那千朵万朵花把枝头都压低了。
诗人用夸张手法来写花的繁盛。
后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来写花香。
花香招来了蝴蝶,花香引来了黄莺,那留连忘返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那歌喉宛转的黄莺也不停地啼鸣,真是鸟语花香的世界。
1.九上九下古诗词曲鉴赏中考真题含答案

(九上•古诗词曲鉴赏)中考真题【全系列精品】1.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020抚顺、铁岭)选出下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
(2)(2018河南)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2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3)(2018新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4)(2020百色)这首诗的诗眼为“行路难”。
请按照以下格式,找出表现“难”的一句诗,谈谈困难中李白的形象。
(4分)我从的诗句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因为。
(5)(补充设问)《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020徐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来揭示的哲理。
(2分)(2)(2019辽阳)选出下列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诗的首联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字里行间饱含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诗的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归来的感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中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项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中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项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春 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 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 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 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 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 , ,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做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城南曾 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 ( )A.《蒹葭》B.《将进酒》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江 上董颖①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摩挲:用手抚摸。
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蜡梅杨万里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人知。
殷勤滴蜡缄封却,偷被霜风折一枝。
九年级语文中考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中考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解析】“水何”六句描写了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以及海岛上草木茂盛的景色,为后文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做了铺垫。
因此这一景物的描写目的不是突出自然环境的美好,而是渲染一种气氛,为抒情服务。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题目:《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和自然风光。
通过形容楼前广阔的河流、远处的青山和附近的乡村田野,作者展示了自己在高处俯瞰大地时的壮美感受。
- 主题: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 感情色彩:作者经历到了山川河流的辽阔壮丽,体味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伟大,并产生了敬畏和自省之情。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登鹳雀楼”来比喻作者所在的高处,突出其观察的角度和高度。
- 反问:通过反问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强调了自然界的广阔无边和永无止境的奇观。
- 对偶:通过对偶结构的运用,如“何必见庙墓,心中只有诗书间”,突出了作者对名利财富等虚无的态度,强调了内心追求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七律四十九字,平仄工整,较为优美。
2.《静夜思》 - 李白- 题目:《静夜思》- 作者:李白这首诗是李白在夜晚时刻的自省之作。
诗中写道,作者独自思索着远方家乡的事情,念及家人和朋友,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
- 主题:表达作者在夜晚时思念远方故乡和重要人物的情感。
- 感情色彩:作者通过表达对远方家乡和重要人物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一种离别的伤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疑是地上霜”来比喻夜晚时地面上的露水,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 借代: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月光和露水来象征夜晚和离别的情感,增加了诗意的含蓄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五言绝句,四句皆押韵,节奏明快,抒情自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杜甫这首诗是杜甫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离散的思考。
- 主题:表达离别时的思念和友谊的珍贵。
- 感情色彩: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和表达离别之情,作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九年级语文中考诗歌语言赏析专题复习(含答案)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炼字和炼句两方面入手。
1.(陕西、云南推荐)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4分)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分)(2)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2分)(1)【答案】(2分)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解析】此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诗词赏析。
解答时先明,然后分析颔联的意思:潮水涨满,两确“阔”字的本意“宽广”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
可见“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
(2)【答案】(2分)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
(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要回答诗句蕴含的哲理,需要对这一联有个全面地理解。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有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渐呈现,这一“生”字着实形象。
太阳刚刚升起,大地还处于黑暗中,但黑夜已被撕破,“残”字写出了不可抗的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
“入”字更生动,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这些字简洁而极有分量。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
2.(陕西、云南推荐)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2分)“辅”或“望”字。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分)(1)【答案】(2分)示例一:“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二:“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中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2分)【解析】这句诗中的两个动词分别是“辅”和“望”。
作答时,,然后展开首先解释该字的句中义,“辅”是“守护”,“望”是“眺望”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描述景象:三秦大地护卫长安。
第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出一片雄伟气势,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第二句写京城的风烟眺望蜀中五津,结合该诗背景,作者正是在京城送朋友前往蜀中时写了这首诗,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两个地方就这样联系了起来,生动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2)【答案】(2分)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解析】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怀,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只要我们心意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据此概括即可。
3.(河北推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5分)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信心。
(2)简要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2分)(1)【答案】(3分)B【解析】A项结合第二联“不能食”“心茫然”可知“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表述不正确。
C项诗人用姜尚、伊尹的典故,旨在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遇到明君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愿望。
“直接表达”表述不正确。
D项表现诗人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最终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突出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并不是简单的“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信心”。
故选B项。
(2)【答案】(2分)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赏析时首先要明确这一句运用了南北朝时期宗悫的典故,是诗人在面对坎坷的现实之路、对前途迷惘的情况下发出的最强音,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奋起,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突出表现了诗人准备突破一切阻力去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不断追求理想的乐观积极心态。
4.(河南、河北推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4分)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炼字的角度请赏析首联。
(2分)(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摧”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军的人马(1)【答案】(2分)“压”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也衬托出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解析】首联中,“黑云”和“日光”并非实景,只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
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敌军人马多,双方力量悬殊,突出守城将士的英雄气概,据此分析总结即可。
(2)【答案】(2分)表达出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展现出的视死如归、坚决杀敌的壮志豪情。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读诗句,明确诗句意思,这句写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据此可知,“黄金台”在这里是运用典故,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视死如归、报效朝廷的决心。
5.(陕西、河南推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此句深刻内涵的理解。
(2分)(2)本诗中颔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1)【答案】(2分)示例一: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示例二: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景中寓理,蕴含着事物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深刻道理,不能因眼前的困境而沉沦,我们应对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诗句的含义: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再结合句意中自然景物的变化,来理解深层含义,即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也可以从修辞手法等角度来分析,扣住“积极向上”“充满希望与信心”等意思便可。
(2)【答案】(2分)写作手法:用典。
表达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解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为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回到家乡倒好像烂柯之人。
结合诗人写作背景(被贬多年回乡),扣住“空吟”“翻似”二词,则可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由此可得出答案。
6.(江西推荐)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2题。
(4分)途中宋·赵汝鐩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全诗描写了诗人雨中路途上的所见所闻。
B.首联写诗人于行路途中忽遇风卷云开,雨过天晴的喜悦。
C.颔联描绘了一幅春日里乳燕习飞,鸠鸟唤妇的动人图画。
D.颈联营造了热闹喜庆的气氛,其中有画面,有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