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人体心电图
心电图名词解释

心电图名词解释心电图是电生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它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健康状况。
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脏的节律、传导和收缩情况,有助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
以下是心电图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1. P波:心电图中的一个波峰,代表心脏中的心房收缩活动。
2. QRS波群:心电图中的一个波群,代表心脏中的心室收缩活动。
它由Q波、R波和S波组成。
3. T波:心电图中的一个波峰,代表心脏舒张期的重极化过程。
4. PR间期:从P波的起始到QRS波群的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
它反映了心房传导到心室的时间。
5. QT间期:从QRS波群的开始到T波的结束之间的时间间隔。
它反映了心室收缩和舒张的时间。
6. ST段:从QRS波群的结束到T波的开始之间的时间段。
它代表了心室收缩结束到舒张开始之间的时间。
7. ST段改变:ST段的形态偏移或抬高,可能是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征象。
8. ST段抬高:ST段的上升超过基线水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征象。
9. ST段压低:ST段的下降低于基线水平,可能是心肌缺血的征象。
10. T波倒置:T波倒置通常是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征象之一。
11. 心动过速:心电图上显示的心率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心肌病变、药物作用或心血管疾病引起的。
12. 心动过缓:心电图上显示的心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心房传导障碍、心室传导障碍或药物作用引起的。
13. 心律失常:包括早搏、逸搏和心房颤动等异常的心脏节律。
14.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15.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细胞缺血和坏死。
心电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分析心电图的波形和间期,可以及早发现心脏病变并进行相应治疗。
因此,了解心电图中的常见名词及其含义对于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非常重要。
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报告

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报告
《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了解心脏的电活动特征,探索心脏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进行实验,使用心电图仪器记录心脏电活动,包括心跳频率、心脏节律和心脏电压等指标。
同时,引导志愿者进行不同运动强度的活动,观察心电图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呈现出稳定的心跳频率和规律的心脏节律。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心跳频率和心脏电压均呈现出相应的增加趋势。
在运动后,心电图逐渐恢复至静息状态,心跳频率和心脏电压逐渐减小。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心电图反映了心脏的电活动特征,包括心跳频率、心脏节律和心脏电压等指标。
运动对心电图有明显影响,体力活动会导致心跳频率和心脏电压的增加,而休息状态下则呈现出稳定的心电图特征。
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心脏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验结论:通过生理学心电图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心脏的电活动特征,以及运动对心电图的影响。
这些结果为我们认识心脏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篇一: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心电测量的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器械】RM6240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处理系统、数据输入连接线、电极夹、30%酒精、95%酒精、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1、将连接线连好,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选择“心电实验”。
确保及其妥善接地。
2、受试者摘下眼镜、手表等金属物品及微型电器,在安放电极夹的部位用95%酒精棉球洗脱去油脂,再用30%酒精擦湿以方便导电。
按照标准导联方式(左手接正极,右手接负极,右脚接地,这是标准导联方式之一)接好电极。
电极夹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分,手部在腕关节屈侧上方3-5cm 处,足部在小队下端内踝上方约3-5cm处。
3、调节基线位置、描记速度、信号增益及方向,使心电通道窗口中的波形易于观察。
4、开始观察并记录心电图,截取波形稳定的几个连续周期,保存文件,标明受试者姓名及实验时间。
篇二:生理学实验报告1心电图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二、人体呼吸运动的描记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老师:实验人:合作人:年月日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实验目的】1、了解新电测量的(本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原理】在正常人体,有窦房结发出的兴奋传播到左、右心房,在传播到左、右心室,先后引起心房、心室收缩。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电变化传播方向、途径、次序和时间等都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容积导体),反映到身体表面,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
心电图

+20 0
1
R波
0
-60 -90 (mV)
J点
2相(平台期):
为缓慢复极化阶段。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约 占 100 ~ 150ms ,在膜电 位低于 -55 ~ -40mV 时, 膜上的钙通道激活,使 细胞外 Ca++ 缓慢内流, 同时又有少量K+外流, 致使膜内电位保持在零 电位附近不变。相当于 心电图的S-T段。
+2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QT间期 T
3 4
细胞兴奋性时相:
1/绝对不应期—相当 于动作电位0相、1相、 2相、3相的前半段; 2/相对不应期—相当 于动作电位3相-60mV 至4项开始时的-90mV 3/易损期—心房在1/ 的终末段和2/的最初 段,心室2/终和3/起 相当于RonT。
0
-60 -90 (mV) ST T
3
4 相(静息期):
通过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动加强,使 细胞内外的离子浓 度差得到恢复至静 息状态水平。相当 于心电图T波后的等 电位线。
+20 0
1
2
3
T
R波
0
-60 -90 (mV) ST
4
从0相开始 到4相开始的 时间称为动作 电位的时限, 相当于Q-T或 R-T间期。
胸前导联
有1~6个胸前导联。
1~3代表右心室的电压
4~6代表左心室的电压
V1—显示P和QRS
。 V4~6—监测左前降支及回旋支冠 脉支配的心肌,常用V5。
临床上诊断后 壁心肌梗塞还常 用V7~V9导联; 小儿心电图或 诊断右心病变 (例如右室心肌 梗塞),有时需 要选用 V3R ~ V6R 导联,电极放臵 右胸部与 V3 ~ V6 对称处。
实验一 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

实验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介绍1.背景信息生理学实验中,大都需要用电子技术,将生物体的各种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测量。
再应用信号处理的方法,将测量结果作为信息,根据不同目的进行处理,进行后续的研究。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仪器更加微机化、数字化、智能化。
如今,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开发的集生物信号的放大、采集、显示、处理、存储和分析的机电一体化仪器已经普遍用于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实验,为实验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掌握此类仪器的使用,是进行生理学实验的基石。
心电描记术(Electrocardiography,ECG或者EKG)是一种经胸腔的以时间为单位记录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并通过皮肤上的电极捕捉并记录下来的诊疗技术。
这是一种无创性的记录方式。
在1872年,Alexander Muirhead报告其从连接到一个发烧病人手腕上的导线上获得了他心脏搏动的电信号并记录了下来。
1903年,荷兰医生、生理学家威廉·埃因托芬发明了弦线式检流计,从而带来了心电图历史上的第一次突破。
埃因托芬把心电图中的一系列波分别命名为P波,Q波,R波,S波和T波,并且描述了一些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特点。
如今,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是测量和诊断异常心脏节律的最好的方法,其是诊断心电传导组织受损时心脏的节律异常以及由于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的心脏节律的改变。
2.相关资料生物信号的计算机采集,实验室采用RM6240 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在信号的采集过程中,需要对采集频率、通道模式、灵敏度、时间常数与滤波等参数进行调节,获得最佳的实验结果。
正常的人体内,由窦房结发出的兴奋传到左、右心房,在通过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播到左、右心室,先后引起心房和心室的收缩。
心脏各部分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活动经由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传播到身体表面,利用固定于体表的测量电极可以记录到这一系统的电变化,描记为人体心电图(ECG)在正常的心电图的一图1-1正常人心电模式图个周期内,可见三组基本波形(图1-1):首先出现的P波代表心房的去极化,随后的QRS波群代表心室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
生理学理论指导: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

生理学理论指导: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典型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T波(U波)。
1.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波形小而圆钝,0.08-0.11s。
2.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0.06-0.10s。
3.T波:代表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0.05-0.25s,方向与QRS主波方向同。
4.U波:有时在T波后一个低而宽的小波,方向与T波同。
各波之间时程关系的意义:
1.PR/PQ间期: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0.12-0.20s,代表房室传导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时,此期延长。
2.PR段:P波终点到Q波起点,由兴奋传导通过房室交界区形成,非常微弱,回到基线水平。
3.QT间期: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到复极化完毕的时间,与心率成反变关系。
4.ST段:QRS波终点到T波起点,代表2心室均处于去极化状态,一段等电位线。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心电图(ECG)表现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心电图(ECG)表现的关系运动和心电图(ECG)表现的关系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不同运动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和适应规律的科学。
心电图(ECG)是记录人体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方法,也是评价心脏功能的重要工具之一。
运动和心电图(ECG)表现之间的关系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运动对心电图(ECG)的影响在静态状态下,心电图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身体代谢能量的需要增加,心肌自身代谢增加而引起的心脏电生理和机械性改变,会导致ECG表现出不同的变化。
根据运动的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ECG表现出的变化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率变化:运动时心率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心脏需要满足身体代谢需求,同时借助心率的增加提高心排出量。
这种心率增加通常表现为PR间期缩短和RR间期缩短。
2.心电轴偏移:在不同运动强度下,心电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
轻微运动时,心电轴向右上方偏移,较重负荷运动时,心电轴向左下方偏移。
3. ST段的变化:在轻度运动时,ST段可能出现轻微的上斜或平坦化,较重负荷运动时,ST段下降或上斜,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加重,缺血区域电势变化引起了ST段改变。
4. Q-T间期改变:在运动过程中,Q-T间期可显著缩短,这是由于心率增加和交感神经系统刺激导致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缩短,使得心室复极时间缩短。
二、ECG评价运动状态下的心脏功能通过ECG可以评价运动状态下心脏功能的变化,包括运动反应和运动耐受能力两个方面。
1.运动反应:ECG可以记录运动前、运动时和运动后的心电图变化,以了解心脏对运动的反应。
在运动前,ECG可以评估是否存在心电图异常、QT间期延长等情况,以预测运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运动时,ECG可以评估心脏的变化,例如心率、ST段变化等,以指导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调整。
运动后,可以根据恢复过程中的ECG变化评估心脏的应对能力。
2.运动耐受能力:通过测定运动期间与运动后的心电图变化,可以评估每个人对不同运动负荷的心脏耐受性。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知识1.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人体心脏是由心脏肌肉组织构成,心脏肌细胞具有自律兴奋性、传导性和可兴奋性。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主要包括兴奋传导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心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等。
2. 心脏电活动的来源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His束和心室肌细胞四部分组成,并由这些组成传导系统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
二、心电图的概念和原理1. 心电图的概念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诊断方法。
通过将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图形,用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及诊断心脏疾病。
通常通过电极将心脏的电信号转化为实时的图像来显示。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的记录原理是利用一定数量的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身体表面,电极感受到的心脏电信号被放大并记录下来。
记录的信号通过一定的仪器转换为图像,并由医生来解读。
三、心电图的图形识别1. 心电图的形态心电图通常由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组成。
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ST段和T波代表心室收极化。
2. 心电图的基本识别通过观察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心电图的正常与异常。
3.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心室颤动等。
这些异常波形通常代表着心脏疾病的存在。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1. 心电图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节律的规律性,检测心脏肥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变。
2. 心电图在急救中的应用心电图在心脏急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通过心电图可以及时评估心脏活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3. 心电图在心脏病患者的长期监测中的应用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电生理异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信号输入线接仪器第一输入通道。打开计算 机采集系统,选择“心电实验”模块,连接好心电 引导肢体电极,确保妥善接地。
注意:
实验中的受试者,
请坐在椅子上,全身 放松即可。
连接肢体电极
心电图记录用四肢板状电极
信号源、电极和放大器输入端等效电路
5、调节基线位置、描记速度、信号增益及方向,使心 电图通道窗口中的波形易于观察。
6、开始观察并记录心电图,截取波形稳定的几个连续
周期,保存文件,标明受试者的姓名及实验时间。
7、对记录到的心电图进行测量和统计。直接在采集窗
口中测量P波、R波、T波的振幅以及P-R、Q-T、R-R间
期的时长。观察结果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注意事项】
1、受试者应坐在椅子上,四肢松弛,保持安静。最 好将身上所有金属的东西取下,避免加大(心室肌细胞3期复极)过 程中的电位变化,波幅一 般为0.1-0.8mV。在R波较 高的导联中 T 波不应低于 R
波的 1/10 。 T 波历时 0.050.25s 。 T 波的方向与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
在心电图中,除了上述各波的形状有特定的意义之外,
各波以及它们之间的时程关系也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其
(二)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心电图记录纸上有横线和纵线划出长和宽均为1mm的小
方格。记录心电图时,首先调节仪器放大倍数,使输入
1mV电压信号时,描笔在纵向上产生10mm偏移,这样,纵 线上每一小格相当于 0.1mV 的电位差。横向小格表示时间,
每一小格相当于0.04s(即走纸速度为每秒25mm)。
同一水平。 PR 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兴奋冲动通过心房之后
在向心室传导过程中,要通过房室交界区;兴奋通过此区传
导非常缓慢,形成的电位变化也很微弱,一般记录不出来, 故在P波之后,曲线又回到基线水平,成为PR段。
• QT间期
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
兴奋去极到完全复极到静息状态的时间。
2、描记心电图时,受试者应尽量放松,电极要紧贴
皮肤,保证记录过程中电极接触良好。
3、测量波幅幅值时,注意向上波应测量基线上缘至
波峰顶点距离;向下波为基线下缘至谷底距离。对实验 数据的测量,如心率等,可采用多种方法(手动或自动 等)、多次进行测量后求平均。
(一)体表心电图
在正常人体,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 中出现的电变化传播方向、途径、次序和时间等都有一定 的规律。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 (容积导体 ),反映到身体表面,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
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
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就是临床 上记录的体表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ECG )。 心电 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标准导联 I、Ⅱ、III
【方法与步骤】
1、受试者平卧或静坐,摘下眼镜、手表等金属 物品及微型电器,全身放松。 2、将电极夹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分,手部应在 腕关节屈侧上方 3~5cm处,足部在左侧小腿下段内 踝上方约3~5cm处。在安放电极夹的部位用酒精棉 球脱脂,再用生理盐水擦湿。按三种标准肢体导联 方式接好电极,进行测量。
• ST段
指从QRS波群终了到T波起点之间的与基线平齐的
线段,它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细胞均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 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又恢复到基线水平。
异 常 心 电 图
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三)心电导联
将两电极放在体表指定部位,并与心电描记装置相连 接,就可以将体表两点间的电位差或一点电位变化导入 描记器进行描记。这种导入体表电位差或电位的联接线 路的方式叫做心电导联。(电极放置的位置不同,记录 的心电图波形也不相同。)常用的心电导联有 标量心电 图的导联和向量心电图的导联。
测量电极安放位置和连线方式(称导联方式)不同所记
录到的心电图,在波形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一个P
波,一个QRS波群和一个T波,有时在T波后,还出现一个 小的U波。
(1)P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P波波形小而圆
钝,历时0.08-0.11s,波幅不超过0.25mV。
(2)QRS波群 代表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电位波动:第一个 向下波为 Q 波,以后是高而尖峭的向上的 R 波,最后是一 个向下的 S 波。但在不同导联中,这三个波不一定都出现。 正常QRS波群历时约0.06-0.10s,代表心室肌兴奋扩布所 需的时间;各波波幅在不同导联中变化较大。
人体体表心电图的描记
心脏兴奋活动产生的电信号是心肌自律活动
的指标,周期性产生,不需要外界的刺激来
生成。称这类生理现象为自发电活动。实验
模仿临床检测记录体表心电图的方法,在受
试者体表安放电极,拾取心电信号,并加以
记录分析,通过实验,实际掌握生理信号采
集系统等仪器的使用和调节。
【目的要求】
1. 了解心电测量的原理,并学习用计算机采 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 学习微弱电信号通过容积导体直接被金属 电极引导、记录的实验方法。 3. 掌握电学测量中减小干扰的方法。
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项:
• PR 间期 (或 PQ间期) 是指从P 波起点到 QRS波起点之
间的时程,为0.12-0.20s。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 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 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在房室传 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
• PR段
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