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母的演变

合集下载

古汉语发音起源

古汉语发音起源

古汉语发音起源简介古汉语发音是古代汉语的发音方式。

了解古汉语发音的起源是研究古代汉语及其演变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探讨古汉语发音起源的相关问题。

声母的起源与演变祭基与声母的发展古汉语声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象形,特别是汉字中的一些韵书(注:韵书是古代汉语音韵的记载与分析工具),如《切韵》、《广韵》等。

这些韵书将字音按照发音特点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古代汉字中的一些简单象形文字,如“口”、“卜”、“耳”等,最初被用来表示与它们形状相似的事物,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相应音素的符号。

例如,“口”最初表示口的形状,后来演变为表示“k”这个音的符号,成为了“阻音”的基础。

而“卜”最初表示象形之物(注:形状类似于卜筮的方法),后来演变为表示“p”这个音的符号,成为了“闭音”的基础。

声母的分类与发展古汉语的声母可以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两类。

清辅音是指发音时不伴有声带振动的辅音,如“k”、“p”等。

浊辅音则是指发音时伴有声带振动的辅音,如“g”、“b”等。

古汉语的声母也经历了演变过程。

例如,原始汉语中有以“塞音”为主的辅音体系,其中包括了“k”、“p”、“t”等辅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的声母体系逐渐演变成了“浊音”为主的辅音体系,其中包括了“g”、“b”、“d”等辅音。

韵母的起源与演变文献记载与韵母的发展古代汉字中的一些复杂象形文字,如“日”、“月”、“木”等,被用来表示与它们所代表事物的音义相似的事物。

后来,这些文字逐渐演变为表示相应音素的符号。

这些发展过程可以从《切韵》等古韵书的记载中得知。

古代汉语的韵母也经历了演变过程。

最初的汉语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如“a”、“o”、“e”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韵母体系逐渐发展成了包含复元音和鼻音等辅助韵母的复杂体系。

韵母的分类与发展古汉语的韵母可以分为开口韵、合口韵和鼻韵三类。

开口韵指的是韵母发音时口腔开放的状态,如“a”、“o”、“e”等。

现代汉语里的声母韵母

现代汉语里的声母韵母

现代汉语里的声母韵母摘要:一、现代汉语声母韵母概述二、声母的分类及特点1.声母的分类2.声母的特点三、韵母的分类及特点1.韵母的分类2.韵母的特点四、声母韵母的组合规律1.声母韵母的搭配2.声母韵母的变化五、声母韵母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正文:现代汉语里的声母韵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基本元素,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声母韵母的分类、特点和组合规律是提高汉语水平的关键。

一、现代汉语声母韵母概述声母和韵母是汉语音节的两个组成部分,声母位于音节的开头,韵母位于音节的结尾。

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形成了现代汉语的音节,而音节是汉语的基本语言单位。

二、声母的分类及特点1.声母的分类现代汉语声母共有21 个,分为五个大类: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边音。

2.声母的特点声母是音节的开头部分,具有以下特点:(1)声母位于音节的开头,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

(2)声母发音时间较短,发音力度较轻。

(3)声母分为清音和浊音,其中浊音有鼻音、边音和塞擦音。

三、韵母的分类及特点1.韵母的分类现代汉语韵母共有39 个,分为三类: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

2.韵母的特点韵母是音节的结尾部分,具有以下特点:(1)韵母位于音节的结尾,发音时气流较为顺畅。

(2)韵母发音时间较长,发音力度较重。

(3)韵母一般由元音构成,少数韵母由元音和辅音组成。

四、声母韵母的组合规律1.声母韵母的搭配现代汉语中,声母和韵母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

塞音、擦音、塞擦音只能与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搭配,而鼻音和边音可以与所有韵母搭配。

2.声母韵母的变化在汉语的演变过程中,声母韵母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声母的变化:一些声母发音部位发生变化,如“zh”代替了“z”。

(2)韵母的变化:一些韵母发音发生变化,如“ing”代替了“in”。

五、声母韵母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声母韵母的分类、特点和组合规律是提高汉语水平的关键。

最新汉语拼音方案

最新汉语拼音方案

最新汉语拼音方案拼音是汉字的音标,是学习和使用汉语的重要工具。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对于标准化汉语的学习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最新的汉语拼音方案,旨在进一步提高汉字拼音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本文将介绍这一最新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特点和变化。

一、声母调整在这个最新的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一些声母进行了调整。

其中,"z"、"c"、"s"被改为"zh"、"ch"、"sh",使得拼音与实际发音更加一致。

例如,原来的"zǎo"现在写作"zhǎo","cè"现在写作"chè"。

二、韵母演变新的拼音方案对韵母也进行了一些演变。

"iu"被改为"iou","ui"被改为"uei",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表示发音。

例如,原来的"liú"现在写作"liou","huì"现在写作"huei"。

三、声调标注在这个最新的拼音方案中,声调的标注方式也有所调整。

声调标注直接位于拼音的最后一个字母上方,用数字1-4表示4个声调。

例如,在标准拼音中,"mā"表示第一声,"má"表示第二声,"mǎ"表示第三声,"mà"表示第四声。

四、多音字注音多音字在拼音方案中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了更准确地标注多音字的读音,这个最新的拼音方案引入了多音字注音。

具体做法是,在标准字后面加上一个拼音,用于标明读音。

例如,“重(chóng)要”,其中的"chóng"用于标注读音。

汉语史讲稿V上古到中古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的演变.ppt

汉语史讲稿V上古到中古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的演变.ppt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廱君之不昭。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独鄣廱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廱君之不识。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於庖厨。
谅聪不明而蔽廱兮,使谗谀而日得。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信谗谀之溷浊兮,晟气志而过之。
妒佳冶之芬芳兮,{莫女}母姣而自好。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原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微部的发展(一)
微部的发展(二)
物部的发展(一)
物部的发展(二)
文部的发展(一)
文部的发展(二)
微、物、文三部发展的总结
微、物、文三部发展的总结
缉、侵两部发展概况
缉部的发展
侵部的发展
缉、侵两部发展的总结
缉、侵两部发展的总结
葉、谈两部发展概况
葉部的发展
谈部的发展
葉、谈两部发展的总结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心纯<厂尨>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湘西乡话韵母的动态演变

湘西乡话韵母的动态演变





q鼻化 nC鼻化 习 鼻化/ / / /
n0 /
/ 鼻化
鼻化 /

叼 /


习 鼻 化/ /
n /

U a /U
白 沙


Y/U UYl

ue /i
表 1 蟹 假 果 遇摄 今 读
3 阳声韵尾的演变
湘西乡话 阳声韵尾的变化较大 , 见表 2[ ]从类型学角度看 , 1, 这种变化属于萎缩型, 即韵尾数量减
少, 逐渐简化 , 咸深摄韵尾变化最大 , 山臻摄次之 , 宕江曾梗通中古收. 尾的四摄相对稳定, 尤以宕江较 为稳定。从阳声韵尾数量看, 除棋坪( 靠山) 1 . 两个韵尾外, 有. 、 1n 其他点都只有一个阳声韵尾一。各地 日
麻 溪 铺 棋 坪 八 什 坪 白 沙 深溪口 丑溪 口 渭 溪
成 开一
成 开三四 合三

日 鼻 化/ /
刁n /

/ 鼻化

q /

山开 合一二 日 鼻化 / o n 鼻化 彝化 f
日 /
q /
语 言科 学
I S 1 7 — 9 8 CN 2 1 8 / S N 6 1 4 4 3 — 6 7 G
21 0 1年 1月
第 1 O卷 第 1期 ( 第 5 总 O期 ) 3 0 3 —4
湘 西 乡话 韵 母 的动 态 演 变 *
杨 蔚 詹 伯 慧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新 闻 与 传 播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 0 4 1 60
。 南 大 学 文 学 院 中 文 系 广 东 广 州 5 0 4 暨 162

四川武胜方言韵母的演变

四川武胜方言韵母的演变

( 十五 )量 词 : 一个 人 [ k a s ] ; 一 只狗 [ t s a ? ] ; 一条 路
[ t i a ] : 一点儿 东 两 I t i £ ]
( 十六 )副 词 : 不 [ 0 u ] :怎 么 [ n e i t “ a 矿 l i £ ] ;什 么
忉 l 1 武胜方言韵母 璃重
口陈 瑶 肖 萍
摘 要:比较 武胜方言与 中古音的韵 母,可知武胜方言 中的韵母具有 一定的特点。古成摄 开 口一等入 声 中的见晓组
字、古果摄一等字,在武胜方言中大部分今读 [ o 】 韵 。曾 摄开口 一等唇音字、梗摄二等唇音字收 [ o 】 韵。假摄合 口 二等晓纽
打 谷 桶坊 ( 打 谷用 ) : [ t Q k Y t 9 D f 3 0 ] 秧节子 ( 挑 秧 用 ): [ i 3 n i £ ] ;
[ t G i 5 ] ;跑 [ p i o 。 。 4 ]
从语法来看 , “ 打不过他 ”既可以说 “ 打不过渠 ”, 也 可以说 “ 打 渠 不 过 ” ,但 是 不 能 说 “ 打不渠过 ”; “ 我
吃过饭了”说 “ 我 饭 食过 了 ”。 语 言 是 动 态 发 展 的 ,通 过 与 中 古 音 的 比较 ,我 们 可 以
字、蟹摄合 口一等晓组字、山摄合 口一二等晓组字失去介音u 。
关键 词 : 西 南官话 武 胜 方 言 韵 母 特 点
武 胜 县 位 于 四 川 省 东 部 ,嘉 陵 江 中游 , 隶 属 广 安 市 。
母 ;不 分 尖 团 。 ( 二 )韵 母 3 8 个
1 迟 汁 实值 石 i 彼 习笔力 碧 a 查 答发 a 家 夹 瞎 。 可 合 渴 勃弱 捉 i o 确脚

古今声类通转表

古今声类通转表

古今声类通转表
古今声类通转表是用来记录古代音韵与今音之间的转换关系的一种工具,有助于研究古代汉语音韵演变的规律。

根据历史文献和现代语音学研究,整理出的古今声类通转表包括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

1. 声母通转表:
古代汉语的声母较现代汉语多,而且在演变过程中有许多变化。

通过对比古代音韵书和现代汉语方言音的对应关系,整理出的古今声母通转表可以清楚地展示古今声母的关系。

2. 韵母通转表:
古代汉语的韵母与现代汉语的韵母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古代汉语有多种韵母的尾音,而现代汉语韵母简化为“-i、-u、-n、-ng”四个尾音。

韵母通转表通过对比古代音韵和现代方言音的
对应关系,整理出古今韵母的变化规律。

古今声类通转表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分析古代音韵和现代汉语方言音的对比,可以探索汉语音韵演变的规律,并对古汉语文献的读音进行恢复和研究。

同时,古今声类通转表也为方言学、历史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川武胜方言韵母的演变

四川武胜方言韵母的演变

四川武胜方言韵母的演变比较武胜方言与中古音的韵母,可知武胜方言中的韵母具有一定的特点。

古咸摄开口一等入声中的见晓组字、古果摄一等字,在武胜方言中大部分今读[o]韵。

曾摄开口一等唇音字、梗摄二等唇音字收[o?]韵。

假摄合口二等晓组字、蟹摄合口一等晓组字、山摄合口一二等晓组字失去介音u。

标签:西南官话武胜方言韵母特点武胜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嘉陵江中游,隶属广安市。

武胜话属西南官话成渝片,其内部差异较小。

主要发音人:黄勇君,男,1953年出生,高中文化,工人;周丹,女,1960年出生,教师。

一、方音概况(一)声母20个(含零声母)说明:当地人对鼻音、边音不敏感,以边音充鼻音;将一部分音节x的字读成音节f;无舌尖后音;无全浊声母;不分尖团。

(二)韵母38个说明:与普通话相比,武胜方言没有[?]、[?]、[uo]、[??]、[i?]、[u??]韵。

(三)声调4个阴平35 高粗婚三阳平31 穷麻月读上声53 古口好有去声213 近汉共用说明:武胜方言中的古入声字归入阳平。

二、韵母演变在音系描写中,韵母系统是最为复杂的,本文仅探讨武胜方言的韵母演变。

下面以中古韵摄为纲(举平声韵以赅上去),讨论中古汉语韵母在武胜方言中的分化情况。

1.果摄⑴一等,开口歌韵、合口戈韵,今武胜方言读[o]。

例如:可[k?o53]。

⑵三等,开口戈韵、合口戈韵,今武胜方言均读为[y?],例如:靴[?y?31]。

2.假摄⑴二等,开口麻韵,今武胜方言读[a]、[ia]。

例如:巴[pa35],假[?ia53]真假。

合口麻韵读ua,例如:瓜[kua35]。

合口麻韵的晓组字失去介音u,例如:花[fa35]。

⑵三等开口麻韵,今武胜方言今读?或i?。

例如:车[???35]、写[?i?53]。

3.遇摄⑴合口一等模韵,大多数今武胜方言读[u]。

例如:普[p?u53]。

⑵合口三等鱼韵,今武胜方言有u、y两种读音。

其中知系一般读u,例如:初[??u35]。

见系、精组读y,例如:居[?y35]序[?y2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韵母的方法要了解《广韵》的韵母,必须从分析它的韵类入手。

我们知道,《广韵》二百零六韵,其中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去声六十一,入声三十四。

但是仅仅从这些韵目上是看不出《广韵》的韵母的系统的,因为“韵”不等于“韵母”,也就是说二百零六韵并不等于二百零六个韵母。

要分析《广韵》的韵母系统,必须要从反切入手。

我们知道,《广韵》每个韵下都是用反切来表示它的读音,这些反切的上字就区别了它们的声母,下字则反映了它们的韵母,所以如果一个韵下的反切下字不同类,那么它们就属于不同的韵类。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番禺人。

)的《切韵考》就是根据反切的原理,用系联的方法考求《广韵》的韵类的。

他的基本条例是:“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叠韵,则切语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韵必同类也。

”,如:“东”韵里有“东”德红切,“公”古红切,“东”用“红”作反切下字,“公”也用“红”作反切下字,那么“公”与“红”属同一韵类,这是“同用”的例子。

又如,“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与“红”互为反切下字,这是“互用”的例子。

再如“东”德红切,“红”户公切,“东”用“红”作反切下字,“红”又用“公”作反切下字,东、红、公属一个韵类,这是递用的例子。

这是基本的形式逻辑,根据这种系联的方法,《广韵》二百零六韵的反切下字,有的系联为两类,有的系联为三类,最多的系联为四类,最小的只有一类。

就说“东”韵,它共有三十四个小韵,共用了十个反切下字,通过系联十个反切下字为两类:一类是“红,公,东”;一类是“弓,戎,中,融,宫,终,隆”。

这两类之间没有同用、互用、递用的例证,也系联,所以东韵有两个韵类。

陈澧通过系联法,把《广韵》平上去入二百零六韵的一千一百九十个反切下字,一共系联为三百一十一个韵类。

反切下字非常复杂,系联起来也不是每个韵都很顺利。

如唇音字的反切下字,往往开口合口混用,也就是说开口切合口,合口切开口。

这个问题历来各家处理不一致。

“盲”,武庚切。

可以用开口“庚”字作合口字“盲”的反切下字。

(开口呼:凡韵头是[u]或是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是合口呼;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不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做开口呼。

)另外,还有重纽纽问题。

非常复杂。

后人有不同意见。

最多的有335个(黄侃),最少的有290个(高本汉)。

到今天为止,关于《切韵》声类韵类的细节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可见《广韵》音系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工作。

除了用系联的方法给反切下字分类以外,还必须参考等韵图。

韵类不等于韵母。

韵类和韵母虽然都要求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都相同,但韵类要区别声调,而韵母却不要区别声调。

(或者说只要求辨舒促就可以了。

)因此290个韵类并不就是《广韵》的290个韵母。

根据归纳韵母的原则,凡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韵类,依平、上、去相承归为一韵母,入声单算一个韵母。

二《广韵》韵和现代普通话韵母的比较一般认为《广韵》的韵母约在140个左右,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39个韵母。

只及《广韵》的四分之一,大幅度地简化了。

不仅普通话如此,现代汉语的各地方言的韵母数也没有超过100个的;有些南方方言虽然复杂,它们的韵母数目也不及《广韵》多。

比如苏州话,它的韵母有49个,广州话有53个,潮州话66个,南昌话约65个,梅县客家话76个。

所以从韵母系统来看,像《广韵》这样的复杂的,现代汉语方言还没有,但如果从韵类角度来看,《广韵》跟现代汉语普通话及方言比较一下,那就不奇怪了。

我们知道,韵类是要区别声调的,同一个韵母,如果声调不同,就要分为不同的韵类。

《广韵》142个韵母,有293个韵类(唐作蕃)。

而现代广州话53个韵母中,舒声韵36个,入声韵17个,但广州话有9个声调,其中舒声调6个(即平、上、去各分阴阳),入声调3个(上阴入、下阴入和阳入),这样一来,广州话实际上有200多个韵类;所以我们说,从韵类系统来看,《广韵》音系并不太复杂。

它的韵母虽然很复杂,但韵类并不比现代方言多。

但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约140个左右)比起《广韵》来,韵类却少了一大半,同样是大大简化了。

从韵部与韵部之间的关系来看,合流是主要趋势,很多韵部合流,还有不少的韵摄也合流了。

合并的原因,一是相同韵尾,不同的主要元音变得相同了,如寒(25)、山(28)、删(27)的合并;二是主要元音相同,不同的韵尾变得相同了,如谈(51)、寒(25)的合并;三是入声的塞音韵尾消失,变成了阴声韵。

无论从韵尾来看,还是从韵头、韵腹来看,从《广韵》的韵母到现代汉语汉语普通话的韵母,其总的趋势是合流归并,是从复杂到简单。

比如:A.韵腹效摄:宵、萧、肴、豪四韵,主要元音都不同,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合流为[iau]、[au]两个韵母了。

“豪”韵字现代一律念[au],如“袍,褒,刀,劳,高,奥”等字;“萧”韵字现代一律念[iau],如“条,辽,刁,挑,浇,尧”等;“肴”韵和“宵”韵部分为[iau]、[au]两个韵母,“肴”韵本来没有i介音,他的牙喉音现代演变为[iau],如:“交,教,胶,孝,敲”等;而唇齿音如“包,胞,泡,抛,罩,抄”等字仍读[au];“宵”韵本来有i介音,但现代在卷舌声母后又失去了介音,仍念[au],如“朝、超,潮,昭,烧,少,绍,饶”等,而“标,飘,瓢,功,焦,樵,消,骄,妖”等则念[iau]。

这里有分化,但是效摄古念演变的总趋势是合流,四个不同的主要元音合流为一个,相近的主要元音大都合并了。

效摄如此,其它各摄也是如此。

“山”摄,它的寒[an],桓[uan],删[an][wan],山[æn][wæn],仙[ĭɛn][ĭwɛn],先[ien][iwen]等六个韵,(韵母拟音参看《广韵》韵母表)十个韵母,到现代普通话里合流为四个韵母即开口[♋⏹],齐齿[♓♋⏹],合口[◆♋⏹],撮口[⍓♋⏹]。

此外,臻摄中的“元”韵,由于它的主要元音[ɐ],音色跟[a]很接近,所以很早就并到山摄来了。

在现代普通话里,“元”韵字也分别念[an]“番,藩,烦,繁”、[ian]“言,犍,掀,建”、[◆♋⏹]“晚,挽,万”和[⍓♋⏹]“原,源,冤,袁,援”。

只有果、假两摄从《广韵》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它们的主要元音的变化是以分为主,而不是合流。

如,假摄所属一个麻韵,三个韵母[a][ia][ua],它的主要元音只有一个[a],可是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有念[a]的(巴,麻,拿,茶,查);有念[ia]的(家,加,牙,霞,雅);有念[ua]的(瓜,夸,花,划,蛙);还有念[ɤ]的(遮,车,蛇,奢,赊,惹);还有念[ie]的(些,邪,斜,爹,耶,爷)。

主要元音分化为[a]、[ɤ]、[e],韵母增中到5个。

果摄只有歌、戈两韵,[a]、[ua]、[ĭa]、[ĭua]四个韵母,他们的主要元音只有一个[a],可是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有念[ɤ]的“歌,河,何,科,讹,戈”的;有念[o]的“波,玻,坡,婆,磨”;有念[uo]的“多,拖,驼,挪,梭,过,火,倭”;(分化的条件是由于声母的不同,一般说来是牙喉音声母后面歌韵字就念[ɤ],在舌齿音声母后面就念[uo],“我”是疑母字,属牙音,现代念[uo]是个例外;但某些方言里所有的牙喉音字都念[o],如汉口话,成都话,长沙话。

)还有念[ie]的“茄”;念[ye]的“瘸,靴”,个别的字念[a]的“他”,韵母增加至6个,主要元音分化成[a]、[ɤ]、[e]、[o]四个。

在十六摄中,除了假、果两摄以分化为主外,其他各摄主要是以合流为主。

主要元音的合流就意味着各韵摄里所属的韵和韵母减少了,有的是两个韵合并了(如江摄和宕摄,曾摄和梗摄),结果原来的韵摄实际上演变为韵部了。

因此现代汉语只讲“韵母”和“韵部”,而不用“摄”的概念。

《广韵》16个摄,206韵和61个韵部(如果入声独立就有95个韵部),142个韵母,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简化为38个韵母,18个韵部了。

“现代诗韵”麻部[a],歌部[ə],波部[o],齐部[i],支部[ʅ],儿部[ɚ],鱼部[y],模部[u],微部[ei],皆部[ie],口台部[ai],豪部[au],侯部[ou],寒部[an],痕部[en],唐部[aŋ],庚部[əŋ]和东部[uŋ]。

现代京剧和曲艺一般都用十三辙:即中东,江阳,衣期,如苏,怀来,灰堆,人辰,言前,梭波,麻沙,乜邪,遥迢,由求,押韵比较宽,甚至“中东”和“人辰”也可以通押。

B.韵尾从韵尾来看,《广韵》有阴声韵( ♓、 ◆)、阳声韵(-❍-⏹-ŋ)和入声韵(-p-t-k)三种,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从大类来看,只有元音韵尾和鼻音韵尾两类,而没有塞音韵尾了。

就元音韵尾而言,现代汉语里微、二部是收[ ♓]韵尾的,豪、侯二部是收[ ◆]的。

余下的麻,歌,波,齐,支,儿,鱼,模,皆等几个阴声韵部没有韵尾,基本与古音相当。

只有皆部在古代许多字是收[ ♓]尾,现代则没有韵尾了。

再从收鼻音尾的阳声韵来看,《广韵》有收-❍-⏹-ŋ三种韵尾的,在现代普通话里只有收-⏹(寒,痕二部)和收-ŋ(唐,庚,东三部),而没有收-❍尾的了。

北方话里收-❍尾的韵大约在十五六世纪就转到收-⏹尾去了。

一般说,原来的山摄和咸摄合并为寒部,原来的臻摄和深摄合并为痕部。

这样一来,北方话里“针(侵)”和“真(真)”不分,“音(侵)”和“因(真)”不分,“蓝(谈)”和“兰(寒)”不分。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普通话,韵尾最大的变化在于收-p-t-k的入声韵消失了。

在《广韵》中,咸,深,山,臻,曾,梗,宕,江,通等九摄都有入声韵,共计34个韵,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都失却塞音韵尾,转变到阴声韵里去了。

这个大约在14世纪就已经完成了。

在历史上可能还经过一个收喉塞音韵尾的阶段。

如现代吴方言或山西方言的入声韵尾那样,但在普通话里和许多北方方言里,入声韵都已经并入阴声韵,如果“屋”和“乌”不分,“结”和“街”不分,“夹”和“家”不分。

由此可见,韵尾的转化和消失,也是使韵母系统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C.介音《广韵》分开、合两呼,现代有开齐撮合四呼。

但又由于《广韵》韵母复杂,现代学者又给它的合口呼[u]介音区别为元音性的[u](用于一等和二三等开合分韵的)和辅音性的[w](用于二三四等开合同韵的)。

此外,《广韵》音系里的[i]介音也有紧[ĭ](辅音性的)(用于三等)和松[i](用于四等)两类,因此古代的介音系统也比现代复杂得多。

现代普通话的四呼,只有一个[i]介音和[u]介音,古代的两个[i]介音([ĭ] 和[i])合而为一了,两个[u]介音([u]和[w])合而为一了。

但现代的撮口呼是以[y]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它是由原来的[iu-]或[ĭ w-]演变来的(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复合介音)。

从《广韵》四等来看,一般说来古代开口三四等演变为现代的齐齿呼;开口一二等为现代的开口呼;合口一二等演变为现代的合口呼,合口三四等演变为现代的撮口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