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2024年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

2024年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李商隐诗两首》。

具体内容包括《锦瑟》和《无题》两首诗的详细解析。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诗歌,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典故。

2. 分析并领会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讨论,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锦瑟》和《无题》两首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及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李商隐诗歌中的朦胧美、含蓄美,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背景。

(2)详细解读《锦瑟》和《无题》两首诗的字词、句子、篇章,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李商隐诗歌的鉴赏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锦瑟》关键词、诗句。

2. 黑板右侧:《无题》关键词、诗句。

3. 黑板中央: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锦瑟》和《无题》两首诗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并领会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并体会李商隐诗歌中的朦胧美、含蓄美,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材概述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殊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劲,特殊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准确的解释。

尽管如此,假如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好像都主见: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同学读诗诵诗的力量,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自己。

根据“阅读——把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同学渐渐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诗歌赏析的要领,培育喜爱诗歌的情感,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老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老师采纳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纳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供应网络让同学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支配:1—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李商隐简介1.1 生平背景讲解李商隐的生活年代,唐朝晚期,约公元813年至858年。

提到他出生于河南焦作,官至秘书省正字。

1.2 文学成就强调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简述他的诗歌风格,以抒发感慨、表达情感见长,形式上注重声律和对仗。

1.3 诗歌特点讲解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点,如含蓄、深沉、意境悠远。

提到他的诗歌中常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富有哲理性。

第二章:《锦瑟》解析2.1 诗歌背景介绍《锦瑟》的创作背景,据传是李商隐为其妻子王氏所作。

提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哀愁。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强调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无端五十弦一弦杂,五十弦上一弦清”。

讲解诗中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的例子,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3 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使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郁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第三章:《无题》解析3.1 诗歌背景介绍《无题》的创作背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提到诗人以“无题”命名,表达了这首诗的广泛情感和普遍性。

3.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强调关键词语和意象,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讲解诗中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的例子,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3 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使用对比、象征等手法。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

第四章:《夜雨寄北》解析4.1 诗歌背景介绍《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

提到诗人以“夜雨寄北”命名,表达了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4.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强调关键词语和意象,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讲解诗中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的例子,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3 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使用问答、寓情于景等手法。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商隐的《锦瑟》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两首诗;(2)能够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3)能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李商隐诗歌的优美词句和深刻情感;(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内容2.1 《锦瑟》(1)诗歌背景介绍:李商隐生平、唐代诗歌发展背景;(2)诗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4)诗歌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主旨和情感。

2.2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诗歌背景介绍:李商隐生平、唐代诗歌发展背景;(2)诗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4)诗歌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主旨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李商隐的《锦瑟》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2)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读。

3.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奥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诗歌创作背景和李商隐生平的关联。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2)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3)采用朗读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手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和图像;(2)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评估5.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2 诗歌解析评估: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诗歌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激趣导入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整体感知旷世情种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

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

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诗人的情怀。

还有一些诗篇激情荡漾,轻薄浮艳。

这些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

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度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

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

使后人如雾里看花,评价极为分歧。

王渔洋诸人,早就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创作背景。

2.掌握《无题》《锦瑟》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及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分析《无题》《锦瑟》两首诗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领悟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李商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无题》1.导入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特点。

2.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无题》,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无题”的含义,探讨诗人为何用“无题”作为。

4.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无题》,体会诗歌的美感。

5.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无题》的理解和感悟,展开讨论。

6.作业布置第二课时:《锦瑟》1.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锦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象征意义,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4.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锦瑟》,体会诗歌的美感。

5.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锦瑟》的理解和感悟,展开讨论。

6.作业布置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李商隐的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2.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七、教学资源1.李商隐诗歌选集。

2.古典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3.互联网资源,如诗词解析、鉴赏文章等。

八、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学生作业评价。

3.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测试。

九、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古典诗词朗诵比赛。

2.引导学生参加诗词鉴赏社团活动。

3.邀请专家进行古典诗词讲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歌,领悟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李商隐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李商隐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2.2 诗歌解析:选取两首李商隐的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以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诗歌解析:分别对两首李商隐的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诗歌文本:准备李商隐的两首诗歌文本,包括原文和注释,以便学生学习和解析。

5.2 相关资料:收集关于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六、教学活动:6.1 诗歌欣赏:让学生朗读李商隐的诗作,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6.2 诗歌解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作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李商隐的诗作,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分析李商隐诗作的艺术特色;3. 品味李商隐诗作中的情感表达;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李商隐生平简介2.1 李商隐的生平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唐代河南郑州人。

李商隐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家境贫寒。

他早年丧父,依靠堂兄抚养。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李商隐的诗作产量丰富,但大部分未能传世,现存诗作约500首。

2.2 李商隐的创作背景李商隐生活在唐朝晚期,这个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人墨客纷纷寻求精神寄托。

李商隐的诗作受到唐代前期诗歌的影响,也有自己的创新。

他的诗作主题广泛,涉及政治、社会、人生、爱情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章:李商隐诗作的艺术特色3.1 诗歌手法李商隐的诗作手法多样,善于运用典故、比喻、象征等手法,使诗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

他的诗作中,意象鲜明,情感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3.2 诗歌结构李商隐的诗作结构紧凑,对仗工整。

他善于运用平平仄仄的韵律,使诗行长短交错,富有音乐性。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转折、递进、呼应等结构,使诗歌层次分明,意味深长。

第四章:李商隐诗作中的情感表达4.1 政治情怀李商隐的诗作中,政治情怀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关注国家兴衰,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现象表示强烈不满。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4.2 爱情题材李商隐的诗作中,爱情题材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爱情诗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深沉的爱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的诗作中,以《无题》最为著名,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千古绝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2.《锦瑟》:能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能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蕴含的深刻寓意;能结合诗句对诗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马嵬》:能结合“马嵬之变”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能理解诗中采用的倒叙的章法结构;能分析本诗中运用的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能结合本诗理解前人对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评价。

4. 熟读成诵,并默写该诗。

课时安排:2课时前置作业1.温故知新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了解作者3.这两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锦瑟》教学过程一.导入初中所学名句(前置作业1)导入追问:这些名句出自谁的作品?(李商隐),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李商隐。

二.作者及其背景(前置作业2)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广为传颂。

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著作有《李义山诗集》等。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

凡读过此2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斯之谜”。

三.解析题目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锦瑟》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四.(伤感哀怨)所以读的时候语速要缓慢低?1、听朗诵录音。

提问:这首诗歌感情基调是如何沉。

、生自由读后请一学生朗读。

思考问题: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2参考: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沧海明月高照,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变成蹁跹的蝴蝶;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周在清晨的梦中,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暖照,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一切早已惘然。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五.合作探究1:诗歌首联为何要从锦瑟写起?问题【明确】“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诗人以锦瑟起兴,写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

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又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本诗哪些句子用了典故?请结合课本注释品味进行赏析。

问题2 【明确】本诗以下句子用了典故。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1.庄生晓梦迷蝴蝶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

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2.望帝春心托杜鹃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3.沧海月明珠有泪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

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远察如发,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蓝田日暖玉生烟4.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近观却无。

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与典三所涵一致。

3:《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3问题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语言华美,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

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明确】第一联以“锦瑟”起兴,思忆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第二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第三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最后一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说明:问题4【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也有区别。

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却极难追究其具体所指。

5问题: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明确】综观全诗,诗人因聆听弹奏锦瑟产生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等情思,是用锦瑟、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五个意象传达的。

这些意象是迷离的,又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象征什么又难以确切的解读。

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却具有共同特点,那就是都被诗人心灵化了,是多种体验的复合,富于非客观的色彩,因而表现的情思是迷惘的。

这些意象在构成诗以后,形成雾里看花般的朦胧意境,具有凄美费解的艺术风格。

六.小结懂与不懂,朦胧或哀婉,总之这首诗是美的。

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马嵬》一.解题,马嵬驿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以西的地方。

《马嵬(其二)》,是李12 看注释故事为抒))、杨玉环(贵妃唐玄宗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情对象,重点写唐玄宗在马嵬驿被“六军”所逼,亲赐爱妃杨玉环死一事。

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听朗诵录音。

提问:这首诗歌感情基调是如何(讥诮讽刺)1 2、生自由读后请一学生朗读。

思考问题: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参考: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4三.合作探究、白居易《长恨歌》里说道,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到宫里,“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1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上天入地,最终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杨妃生活在那在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上,托方士带回了金,“世世为夫妻”誓约。

钗之类的饰物,还信守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可信吗?本诗首联中哪个词语戳破了这种说法?——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渺茫难求。

祥林嫂对自己的来生产生恐惧,就曾问过鲁迅人死后有没有灵魂,鲁迅闪烁其词,无言以对。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来生呢?活着的人,无从知晓,死了的人,无法言说。

这真是一个世界难题。

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荒诞离奇之中,尽显玄宗之悲。

玄宗之悲(荒诞)板书:3、马嵬事件中,羽林军按兵不行,杨妃赐死。

诗中,哪几句写了马嵬之变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4、颔联、颈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对比,“宵柝”之声和宫内“报晓”声的对比。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逃离了皇宫,在逃难途中的狼狈和慌乱。

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指向以往,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当时”与“此日”对比,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

的离散?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板书:马嵬之变(对比)小结:古时大臣进言,除言谏外,还有两种特殊的上谏方式,一种是兵谏,一种是尸谏,。

当属于“兵谏”马嵬事变,就如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性质一样,又称死谏。

、对于这段史实,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试用文章句子回答,并结合句子修辞手法5 进行分析。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爱妃,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反问。

启发世人记取也没有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这也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板书:、根据时间的先后,应该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6 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5,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倒叙——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