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一个小型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小型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题目: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班级:计122(杏)学号:1213023075姓名:贾苏日期:2014/06/231.实验平台(1)软件平台:开发系统平台:Windows 7 (64)Microsoft visual c++ 6.0测试系统平台:Windows 7 (64)(2)硬件平台:cpu:AMD A6-3420 APU内存:4GB硬盘:500G2.所需实现的功能及相应的阐述:(1)进程调度管理为了贴切现实中的os,采用RR(轮转调度算法),且不提供用户显式的选择调度算法,即对用户是透明的。
现实中的处理器主频为1Ghz~3Ghz,选取中间点为1.5Ghz,得时间片大小为0.7ns ,为方便计算*10,则时间片大小定为7ns。
假设进程之间的调度和切换不耗费cpu时间。
(2)死锁的检测与处理检测当然采用的是银行家算法处理:让用户选择kill一个进程,释放他所占有的所有资源。
(3)虚拟分页调度管理虚拟分页:给出的是逻辑值访问磁盘将那个数据块放入到内存中内存中的地址采用一定的算法相对应于磁盘的地址。
特规定访存采用的是按字节寻址内存的大小128KB外存的大小1MB即整个系统可以提供1MB的逻辑地址空间供进程进行访问(在地址总线足够扫描内存的情况下)。
虚拟地址映射采用:直接映射法规定的8kB为一个页面,故内存有16个页面,外存有128个页面。
如果产生了内存已满,便会产生缺页中断,淘汰采用FIFO算法,利用一个队列来做。
部分内外存的对应表0 0,128,2*128+0.......1 1,129,2*128+1.......2 2,130,2*128+2.......16 127,128+16,2*128+16.........(4)I/O中断处理设中断来自两个方面:1.DMA输送开始和结束时的中断设定一个宏定义为DMA一次传输的数据量的大小->DmaNum 假定为10kb每次DMA开始:耗费1ns cpu时间进行中断处理DMA 结束:耗费2ns cpu 时间进行中断处理由操作系统课程知,DMA 传输数据时不需要CPU 的干预。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以Linux为例)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学号:姓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年9月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目录目录 (1)一、实验环境 (2)二、实验报告总体要求 (2)实验一编译L INUX内核 (3)实验二观察L INUX行为 (7)实验三进程间通信 (14)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环境Linux平台◆硬件平台:普通PC机硬件环境。
◆操作系统:Linux环境,例如,红旗Linux或Red Hat Linux;启动管理器使用GRUB。
◆编译环境:伴随着操作系统的默认gcc环境。
◆工作源码环境:一个调试的内核源码,版本不低于2.4.20。
二、实验报告总体要求在2013年11月25日前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至少要求包含以下内容:1.引言:概述本次实验所讨论的问题,工作步骤,结果,以及发现的意义。
2.问题提出:叙述本篇报告要解决什么问题。
注意不可以抄写实验要求中的表述,要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我们这里所提出的问题。
3.解决方案:叙述如何解决自己上面提出的问题,可以用小标题 3.1,3.2…等分开。
这是实验报告的关键部分,请尽量展开来写。
注意,这部分是最终课程设计的基本分的部分。
这部分不完成,本课程设计不会及格。
4.实验结果:按照自己的解决方案,有哪些结果。
结果有异常吗?能解释一下这些结果吗?同别人的结果比较过吗?注意,这部分是实验报告出彩的地方。
本课程设计要得高分,应该在这部分下功夫。
5.结束语:小结并叙述本次课程设计的经验、教训、体会、难点、收获、为解决的问题、新的疑惑等。
6.附录:加了注释的程序清单,注释行数目至少同源程序行数目比1:2,即10行源程序,至少要给出5行注释。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验一编译Linux内核实验时间6小时实验目的认识Linux内核的组成,掌握配置、编译、安装Linux内核的步骤。
实验目标下载2.6.19或更新的Linux内核,配置该内核使其支持NTFS,并在新的内核中修改其版本为Linux NameTestKernel x.x.x,其中,Name是你的名字(汉语拼音);x.x.x是新内核的版本号,最后在你的机器上编译安装这个新内核。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作用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作用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作用旨在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发展和分类。
(2)掌握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模块: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和用户接口。
(3)熟悉操作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吞吐量等。
(4)了解操作系统的主要实例,如Windows、Linux、macOS等。
2.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进行基本操作,如创建、删除文件和文件夹,设置系统参数等。
(2)能够运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工具进行系统性能监测和优化。
(3)能够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编程接口(如API)开发简单的应用程序。
(4)能够分析操作系统产生的日志文件,排查和解决常见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操作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发展和分类。
2.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讲解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和用户接口等五大功能模块。
3.操作系统性能分析:介绍操作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吞吐量等,以及性能监测和优化方法。
4.常用操作系统实例:介绍Windows、Linux、macOS等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5.操作系统编程接口:讲解操作系统提供的编程接口(如API)及其使用方法。
6.操作系统常见问题排查:分析操作系统产生的日志文件,排查和解决常见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功能。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应用场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linux操作系统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教学大纲《操作系统》实训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计算机软件课程)一、本课程课时:80课时学分:4实训课时:40二、实训性质与目的:《操作系统》课程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围绕操作“系统干什么,操作系统如何干”等基本问题展开。
课程以Linnx操作系统为背景,讲述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本课程在内容上力求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保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练、做的学习方法强化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本课程实训目的是通过学习,要求学员能够灵活掌握Linnx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方法、常用命令和shell编程、用户管理和文件管理等操作方法,为今后就业提前打基础。
为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在学习之前要求有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作为其先修课程,并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水平。
三、实训内容与要求(一)内容:基本目标:掌握Linnx操作系统基础知识,通过Linnx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常用命令的操作应用了解操作系统的五大管理功能,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具体目标:Linnx操作系统的安装是以Red Had Linux为蓝本,在完成安装的基础上,完成Linux系统的图形界面的使用,Linnx系统的基本操作,vi编辑器和简单shell编程,Linux系统管理、Linnx网络配置等一系列实训。
(二)要求1、Red Had Linux安装:要求了解操作系统的发行版本,了解Linux系统对硬件资源的要求,掌握分区的方法和具体的安装过程。
2、Linux系统的图形界面的使用:设置系统面板,桌面图标的设置、桌面环境的设置,Nautilus文件管理器的设置,添加/删除应用程序。
3、Linnx系统的基本操作: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启动/登录及关闭方法、掌握Linux的常用命令及文件管理。
4、vi编辑器和简单shell编程:掌握vi编辑器的使用方法,熟悉shell的种类及基本功能。
2.6小型信息系统的组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2019)必修2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数据库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新车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小型信息系统组建的基本概念、组建步骤和数据库设计方法。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随堂练习中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 数据库表的设计方法
- SQL语言的基本语法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
② 教学难点
- 数据库表的设计原则和规范
- SQL语言的复杂查询和数据操作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性能优化
③ 艺术性和趣味性
- 利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数据库表的设计过程
- 使用生动的比喻和案例来说明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1)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推荐的相关书籍,加深对数据库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鼓励学生观看推荐的视频资源,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尝试使用MySQL、Oracle等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表的设计、数据的添加、查询和修改等操作,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应用项目,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

河南城建学院《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UNIX/Linux文件系统分析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教师:邵国金耿永军陈红军班级:0614082学号:061408261姓名:贠炳森同组人:叶矿辉、陈宇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11年1月7日前言在现在计算机更新如此迅速的时代要学好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别是操作系统的学习,不仅要努力学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经常在图书馆看些有关这方面的书籍,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也要注重和同学的交流,经常尝试性的做些小的操作系统,对自己技术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技术,除了需要刻苦努力外,还需要掌握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原理与设计技巧。
如何学习和掌握操作系统技术的原理与实际技巧呢?除了听课和读书之外,最好的方法恐怕就是在实践中练习。
例如,自己设计一个小型操作系统,多使用操作系统,多阅读和分析操作源代码等。
但由于我们的条件和学时有限,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没有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
本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是给同学提供一个集中实验的机会。
希望同学们通过该设计加深对所学习课程的理解。
本设计是基于课程中学到的UNIX系统调用,使用操作系统环境是Red Hat Linux 9,言语开发环境是Linux的GNU C或C++。
我做的课程设计是:Linux/Unix文件系统分析。
在Linux系统下,使用与文件相关的系统调用实现对物理设备文件的读写,参照Linux系统源代码以及Grub 系统的源代码,对不同介质上的FAT格式文件系统进行分析。
要求在Linux环境下设计出C语言程序,实现以下功能:1)分析UNIX SysV/Linux系统引导记录的作用;2)分析UNIX SysV/Linux的超级块及其结构,并建立相关数据结构,通过编程实现UNIX SysV/Linux文件系统内各部分的定位。
3)至少要实现对给定i节点文件的只读访问目录一.系统环境 (3)1.1硬件环境 (3)1.2软件环境 (3)二.设计目的及要求 (3)三.总体设计 (5)四.详细设计 (6)五.调试与测试 (6)六.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七.Linux/Unix文件系统分析源程序清单 (7)7.1 头文件 (7)7.2 示例程序 (10)八.运行结果及分析 (16)8.1 linux文件系统读取 (16)8.2 UNIX文件系统读取 (18)九.心得体会 (19)十.参考文献 (20)Linux/Unix文件系统分析一.系统环境1.1硬件环境cpu为pentium4双线程技术,频率为2.8GHZ,内存为256MB。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pintos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pintos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学习Pintos操作系统,使学生能够理解操作系统的核心机制,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等。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能够使用Pintos进行简单的操作系统设计和实现,提升编程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应培养对计算机科学和操作系统的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按照Pintos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包括:1. 操作系统的概述和基本概念;2. 进程管理,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和同步;3. 内存管理,包括物理内存管理和虚拟内存管理;4. 文件系统,包括文件和目录的、文件系统的实现;5. 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驱动程序和中断处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用于讲解操作系统的原理和概念;2. 讨论法,用于讨论操作系统的实现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操作系统案例,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4.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现操作系统的核心机制。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1. Pintos操作系统的教材和相关参考书;2. 多媒体资料,包括操作系统的教学视频和PPT;3. 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的硬件设备。
这些教学资源将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提问和讨论等,占总评的20%;2.作业,包括理论和实践作业,占总评的30%;3. 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
考试内容将涵盖操作系统的原理、概念和实验操作。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本课程计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安排2次课时,每次课时1小时。
北邮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北邮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操作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具备分析和设计简单操作系统的能力。
此外,学生应掌握常用的操作系统工具和命令,能够进行基本的开源操作系统开发和调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操作系统的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分类和发展历程。
2.进程管理:讲述进程的概念、进程控制块、进程调度算法、同步与互斥、死锁和进程通信等内容。
3.内存管理:包括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虚拟内存技术、页面置换算法、内存保护机制等。
4.文件系统:介绍文件和目录的结构、文件存储管理、文件访问控制、磁盘空间分配策略等。
5.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管理、中断处理、直接内存访问(DMA)、设备驱动程序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操作系统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操作系统的应用和设计。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本课程将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如《操作系统概念》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加深对操作系统知识的理解。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课程内容。
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室环境,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时间:操作系统模拟算法课程设计报告设计要求将本学期三次的实验集成实现:A.处理机管理;B.存储器管理;C.虚拟存储器的缺页调度。
设计流程图主流程图A.处理机调度1)先来先服务FCFS先来先服务算法流程2)时间片轮转法时间片轮转算法流程图B.存储器管理(可变式分区管理)1)首次适应法分配流程图首次适应算法回收流程图2)最佳适应法回收内存流程C.虚拟存储器的缺页调度1)先进先出FIFO2)LRU实现原理主界面设计一个框架分别去链接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和缺页调度相关的程序。
A.处理机调度1)先来先服务FCFS(一)任务先来先服务的调度算法实现处理机调度。
(二)要求1.实现对FCFS算法的模拟实现2.计算出该算法的平均作业周转时间、平均带权作业周转时间。
(三)原理按作业到达CPU时间先后顺序进行非剥夺式调度,先到达CPU的作业先被执行。
(四)数据结构struct task_struct{char name; /*进程名称*/int number; /*进程编号*/float come_time; /*到达时间*/float run_begin_time; /*开始运行时间*/float run_time; /*运行时间*/float run_end_time; /*运行结束时间*/int priority; /*优先级*/int order; /*运行次序*/int run_flag; /*调度标志*/}tasks[MAX];*/进程名链接指针到达时间估计运行时间进程状态(五)实现方法建立一个链表按照到达CPU的时间从小到大排列,只需从第一个作业(头结点)依次调度到最后一个作业(尾结点)。
(六)运行界面测试数据:作业名到达时间运行时间A 0 28B 0 9C 0 3执行FCFS算法如下:2)时间片轮转法(一)任务只对进程的运行模拟,将其运行时间加一,判断要求运行时间与已运行时间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表示进程结束,进程退出调度,释放资源。
(二)要求1.实现对RR算法的模拟实现2.显示执行完一个时间片的结果。
(三)原理时间片轮转算法中,系统将所有的就程序按先来先服务的原则排成一个队列,每次调度时,把CPU分配给队首进程,并令其执行一个时间片。
当执行的时间片用完时,调度程序停止该进程的执行,并将它送往就绪队列的末尾;然后,再把处理机分配给就绪队列中新的队首进程,同时也让它执行一个时间片。
(四)数据结构temp->state='R'; //初始状态每个进程均为运行态temp->allocation=0; //初始时进程均不占用cpunum+=temp->need_time; //用num来限制循环的次数(五)实现方法处理器调度总是选择标志单元指示的进程运行。
执行:已运行时间+1来模拟进程的一次运行,表示进程已经运行过一个单位的时间。
当一个进程被选中运行时,必须设置该进程可以运行的时间片值,以及恢复进程的现场,让它占有处理器运行,直到出现等待事件或运行满一个时间片进程运行一次后,应把该进程的进程控制块中的指针值送到标志单元,以指示下一个轮到运行的进程。
同时,应判断该进程的要求运行时间与已运行时间,若该进程的要求运行时间 已运行时间,则表示它尚未执行结束,应待到下一轮时再运行。
若该进程的要求运行时间=已运行时间,则表示它已经执行结束,应指导它的状态修改成“结束”且退出队列。
此时,应把该进程的进程控制块中的指针值送到前面一个进程的指针位置。
进程名链接指针到达时间估计运行时间进程状态进程控制块结构(六)运行界面测试数据:作业号执行时间/sA 1B 2C 1执行时间片轮转算法RR如下:B.存储器管理(可变式分区管理)1)首次适应法(一)任务通过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内存的分配与回收,并可以查看和显示当前内存现状。
(二)要求1.实现对FF算法的模拟实现2.输入要进行分配内存的进程ID和相应所需内存大小,回收内存时输入已运行的进程ID。
(三)原理FF算法要求空闲链已地址递增的次序连接。
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顺序查找,直到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空间并分配给进程,把分配后余下的空间仍然留在链表中。
若从链首至链尾都不满足要求,则分配失败。
该算法倾向于优先使用低地址的空间。
(四)数据结构int const MEMO=256;//初始化常类型MEMO,用MEMO表示内存大小(常类型的变量或对象的值是不能被更新的)struct FreeMemory{int ID;int StartAdd;int Size;bool State;//定义state 为布尔型变量,其值只有真(TRUE) 和假(FALSE) FreeMemory* Next;};FreeMemory* AllocTable=new FreeMemory;//建立全局管理表用于内与回收FreeMemory* PtrforCycleFit=AllocTable;//为循环首次适应定义的指针,此指针用于指向当前查找的起始地址;//初始化内存函数void MemoryInit(FreeMemory* &tempAdd){tempAdd->ID=0;//初始化当前进程为空tempAdd->Size=MEMO;//初始化可分配空间为内存大小tempAdd->StartAdd=0;//初始化起始地址为0tempAdd->State=false;// 初始化状态为未分配tempAdd->Next=NULL;//初始化下一个进程也为空}//反馈内存现态void DispMemory(){FreeMemory* temp=AllocTable;//全局管理表反映内存状态cout<<"系统总内存: "<<MEMO<<endl;for(;temp;temp=temp->Next)cout<<"进程ID:"<<temp->ID<<" "<<"大小:"<<temp->Size<<" "<<"起始地址:"<<temp->StartAdd<<" "<<"是否已分配:"<<temp->State<<endl;}// 输出内存的各个变量(五)实现方法可变式分区管理是指在处理作业过程中建立分区,使分区大小正好适合作业的需要,并且分区的个数是可以调整的。
当需要装入一个作业时,根据作业需要的贮存量,查看是否有足够的空闲空间,若有,则按需求量分割一部分给作业;若无,则作业等待。
随着作业的装入、完成,主存空间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分区。
有的分区被分配作业占用,有的分区空闲。
在空闲区表中,按空闲区首地址从低到高进行登记。
当一个作业执行完成时,作业所占用的分区应归还给系统。
在归还时,要考虑相邻空间区合并问题。
作业的释放区与空闲区的邻接分以下4种情况考虑:A、释放区下邻空闲区;B、释放区上邻空闲区;C、释放区上下都与空闲区邻接;D、释放区上邻空闲区不邻接。
(六)运行界面系统总内存为256时,分别为进程1、2、3分配大小为64、128、64的内存。
执行首次适应算法分配内存如下:若回收进程2的内存,执行结果如下:2)最佳适应法(一)任务通过采用最佳适应算法实现内存的分配与回收,并可以查看和显示当前内存现状。
(二)要求1.实现对BF算法的模拟实现2.输入要进行分配内存的进程ID和相应所需内存大小,回收内存时输入需要回收的内存块。
(三)原理最佳适应算法扫描整个未分配表或链表,从空闲区中挑选一个能满足用户进程要求的最小分区进行分配。
此算法保证不会分割一个更大的区域,使得装入大作业的要求容易得到满足,同时,通常把空闲区按长度递增顺序排列,查找时总是从最小的一个空闲区开始,直至找到满足要求的分区为止,这时,最佳适应分配算法等同于首次适应算法。
此算法的主存利用率好,所找出的分区如果最好满足要求则是最合适的。
(四)数据结构int const MEMO=256;//初始化常类型MEMO,用MEMO表示内存大小(常类型的变量或对象的值是不能被更新的)struct FreeMemory{int ID;int StartAdd;int Size;bool State;//定义state 为布尔型变量,其值只有真(TRUE) 和假(FALSE) FreeMemory* Next;};bool Alloc_BestFit(int id,int TrySize){//查找满足此条件的x1<=TrySize<=x2 的分区,然后将其放置在x2中,并将x2拆分成两个分区SortPartition(true);//使用快速排序算法,升序排序for(;temp;temp=temp->Next){/*回收操作,回收过程中,要用到三个指针,上一个Last,当前temp,下一个temp->next当temp指向表头或表尾时需要特殊考虑*///当要退出工作时,就要回收//此退出的工作由执行函数调用void EndJob(int id){Free_Memory(id);}(五)实现方法(六)运行界面测试数据如下:所需内存25 34 45 12 13 10执行最佳适应算法为其分配内存如下:若回收进程4,执行结果如下:C.虚拟存储器的缺页调度1)先进先出FIFO(一)任务采用先进先出FIFO算法实现分页管理的缺页调度,并输出每次调入调出的页号和运行结果。
(二)要求1.实现对FIFO算法的模拟实现2.输出每次执行的结果。
(三)原理基于程序总是按线性顺序来访问物理空间这一假设,总是淘汰最先调入主存的页面,即淘汰在主存中驻留时间最长的页面,认为驻留时间最长的页不再使用的可能性较大。
(四)数据结构void FIFO(){int length;int fifo[100]={0};int pageLength;int fifoPage[100]={0};int i,j;cout<<" ***********************先进先出算法**************************"<<endl;pageLength=3;length=9;for(i=1;i<=length;i++){int flag=0;for(j=1;j<=pageLength;j++){if(fifo[i]==fifoPage[j]){flag=1;j=pageLength+1;}else if(fifoPage[j]==0){fifoPage[j]=fifo[i];j=pageLength+1;flag=1;}}if(flag==1){}else{cout<<" →淘汰"<<fifoPage[1]<<endl;for(j=1;j<=pageLength;j++){fifoPage[j]=fifoPage[j+1];}fifoPage[pageLength]=fifo[i];}(五)实现方法当采用先进先出算法时,用一个数组构成先进先出队列,数组中各个元素为进程已在主存的页号,其队列头指针初始化为0.假设分配给每个进程的内存块数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