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笔记:感官与距离
竹显毫《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一、简介:《交往与空间》的作者是丹麦建筑师扬·盖尔。
这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二、本书主要:内容从四大章来对交往与空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本章以户外活动为基点,从宏观层面概述了物质环境和户外活动之间的关系。
首先讲述了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以及每一种类型活动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指出建筑师和规划人员能通过适宜的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人们相遇以及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机遇,这种机遇构成了其他形式交往的背景和起点。
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不得不发生的室外行为,包括上班的路上,接见朋友,出行等,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不受室外环境质量的影响,但好的室外环境可以延长人们在室外的停留时间。
自发性活动主要指个人的室外行为,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主行为,行为的发生并以与别人的交往为目的,但是这种自发性行为可以诱发社会性活动,这个自发性活动受室外空间环境影响,因为面对混乱的交通,相信你也没有室外散步的心情。
社会性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信息,较低一级的交流主要就是看与被看的这样一种关系,可以获得简单的信息,高级的交流,包括具有各种活动内容的语言交流。
第二,规划的先决条件本章主要讲述建筑布局过程中如何处理社会关系以达到促进人们交往的目的,并且从人类行为心理学方面分析了适宜性交往空间的条件。
作者指出,聊天和交谈并不是交往,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
对于社会关系和建筑布局间的联系,一方面,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考虑到存在于每个地区的现有条件以及该地区不同居民的各种兴趣和需求;另一方面,物质结构,也就是建筑的规划布局,在视觉上和功能上要支持住宅区内理想的社会结构。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话题:交往与空间,心理学家《交往与空间》一书出版于1971年,作者杨·盖尔(Jan 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
全书共四章,首先分析户外活动的种类和需求动因,其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剖析场地规划的原则,最后提出一些关于场地设计的见解。
1.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户外活动的类型: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1.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2.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高强度亲密的朋友必然性朋友↓熟人随机性偶然的接触↓低强度被动式接触(“视听”接触)组织性结论:1. 户外活动主要是位于强度列表下面的低强度接触,也就是说很多接触都是浅层次的。
2. 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这种发展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发生的,难以预测。
3. 关注这些低强度接触,是为了可以深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
户外活动的定量研究参考书目,得到墨尔本街头生活研究数据活动与行为的习惯:1. 举例:马路上画家在地面上作画的过程中,总是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一旦画家离开了这个区域,人们便毫不犹豫地从画上面踏过。
音乐也是如此,从唱片商店门口的音箱中飘出的音乐毫不引起人的注意,而手舞足蹈的街头艺人总会赢得过人的浓厚兴趣。
2. 《交往的天性》——人们不只是去看建筑,更主要的是去看别的人。
人们天生就是彼此面向的人的。
结论:1.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高,交谈也越多。
2.低强度的接触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3.通过规划决策可以影响活动的类型。
既可以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的条件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也可能破坏户外活动的环境,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
2. 规划的先决条件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1. 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互相的交往的基础。
读书笔记-《交往与空间》

交往与空间本书是北欧出版的最为成功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名著之一,书中对于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者阻碍社会交往,进行广泛的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创造的充满活力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
(本书出版商简介)读的很简略,为什么呢?主要是读书的心情要慢慢培养的,从这本开始就在豆瓣开始刷书,就好像刷怪一样的刷。
但是我要说,这本书的确是适合建筑规划师,对于我们地理规划师来说,也算是一种新的视野,通过长期的跟踪调研关注,对尺度的重视体现建筑师的特有视角,而从人的交往可以说是参考了大量行为心理学的东西。
其实有时候说这个东西,就是个人意愿,但是当大家的意愿都趋向一个方向时,就说明一些道理,随然不成理论,但是作为经验却绰绰有余了。
本书和《街道的美学》似乎都是作为入门级的书来介绍给建筑师培养人文关怀的。
确实这两本书的风格也有类似的,对于街道的重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公共空间的重视。
也难怪作者说,城市街道和广场是城市最有活力的地区。
而我们的经验也确实如此,如北门广场那集结的几千号人,可见这个广场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1.3个活动,2个效应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作者类似的区分,能很好地论述社会性活动对于社会的重要程度。
类似的区分,也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5种意象的假设。
很有说服力,也很好用。
)正效应,负效应:有活动是由于有活动产生;没有活动是由于没有活动产生。
2.量的问题大多说人每次步行的活动半径通常为400M-500M,根据不同情况,人们可能看清楚别人和活动过程的距离在20-100M的范围之间。
这2个因素对于集中机制是很重要的。
在市场和百货商店中,摊位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3M,这样距离可以保证步行交通和两侧的生意,并且能看清两侧的商铺。
在威尼斯,街道的平均宽度正好是3M ,这个尺度每分钟可以通过40-50个人。
(建筑学对于规划的就是较为客观具体,多少就多少,起码有个量的概念,对于我们学地理做规划更是如此,量的问题是最为实质的问题)3.建筑立面形式为了解决立面鼓噪和缺乏生气的问题,15座丹麦城市通过了建筑法令,限制在街面一层设立银行和办公机构,其他丹麦城市允许,但是沿街立面不得超过5M。
读书笔记《交往与空间》

读书笔记《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交往与空间》(2010-03-19 23:57:16)转载▼标签:杂谈分类: 14亿帆/13宇昕/11馨匀/09宇环/为“生活”而“建筑”——读《交往与空间》书本信息:《交往与空间》一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尽管欧美各国的具体条件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但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世界性的,我们能从扬·盖尔先生的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本书中文第四版是根据2001年的最新英文版翻译出版。
本书英文原版初版于1971年,从整个西方社会形态来讲,1971年处于从现代主义时期向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转折阶段,这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现代主义时期的机械理性法则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开始不适用;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元的生存方式及行为准则:多元、人性化、美学的追求、混乱、模糊、虚构、分裂、拼贴、折中等等关键词都与一元、理性、刻板、功能、原则、机械的现代主义尖锐地对立着。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性的全盘否定,而不过是再一次求同存异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社会转折的历史时期,建筑作为社会活动的构成部分,既受到社会转折的影响同时也参与其中。
在近现代西方建筑史中,1971年也正值现代主义开始遭受广泛质疑,后现代主义(注: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不同于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有明确的风格和理论体系,而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涵义则十分丰富且含糊不清)、地域主义、新都市主义、文脉主义等等接踵而至的时期。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指出建筑设计不只是功能至上的理性规划,不能用一成不变的原则来设定人的生活;而应该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关注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及心理,从而创造更加宜人舒适的生活环境。
社交中空间距离该如何把握

社交中空间距离该如何把握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的频繁,根据人之间的关系亲密、身份地位等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这样对于双方都是合适的而不至于感觉有压力或者尴尬,那么社交中空间距离该如何把握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把握社交空间距离的方法。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社交中空间距离该如何把握1 .亲密距离。
如果是亲近的人如情侣,闺蜜,死党,父子母子等交往,可以采用此距离,是在45CM以内。
2 .私人距离。
一般的朋友交往常用到这个距离,在45 ~120 厘米之间,这个距离伸手可以握到对方手但不容易接触到身体,适合讨论个人问题。
3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一般为正式交往,如工作场合的交往交谈,属于礼节上的,120 ~ 360 厘米之间距离。
4 .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多于360 厘米的距离,多为不相认识,用于演讲者和听众关系上的距离。
55、在社会交往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在商务活动中,要根据社交活动的对象和交往目的,选择、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
延伸阅读:从距离看出你的人际关系对方和你的关系如何,可以通过他与你保持的距离来判断。
同时,彼此间的对话,也和双方距离的远近有很大关系。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埃特瓦特、霍尔的观察,人际关系可通过八种距离来断定。
1.密切距离——接近型(0.15米)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具有的距离。
这时语言的作用很小。
2.密切距离——较近型(0.15~0.45米)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到对方的距离。
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
3.个体距离——接近型(0.45~0.75米)这是能够拥抱或抓住对方的距离。
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
男人的妻子处于这种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生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产生误解。
4.个体距离——稍近型(0.75~1.20米)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到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国内外住区案例
PART THREE
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风景与道路最有 益于所有居民
街道与步行道可通向 海滩和城镇中心
社区服务半径 0.4—0.6KM
规划设计原则
鼓励社区间相互联系, 明确社区中心
城镇格局,遵循”五 分钟“步行原则
优先布置公共空间 和文化教育机构
道路交通体系的综合,看似杂乱但是能够 和谐共处,为人们得到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的街道。 同时道路系统鼓励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规划的先决条件
公共关系建立的触发点寻找一种或多种有意义的共同点,如共同经历,共同兴趣,共同活动。
住宅、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不同层级建立起来,是希望加强社区感,和整个组团的各项
自主活动; 由不同的心理感受、个人基本需求,形成不同的建筑布局; 因此,不同领域安全、从属感的建立: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2016-03-07汇报
1
《交往与空间》节选
C
ONTENTS
2
《交往与空间》启示
目 录
3
国内外住区案例
《交往与空间》节选
PART ONE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必要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包括了那些不由自主地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日常 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
社区主干道实行人车分行,车辆可从入 口处直接进入地下车库,社区内部商业 街区次要道路采取人车混行与步行两种 形式。 人车混行街道布置与可移动景观盆栽相 结合,在满足人行车行的前提下,控制 街道尺寸,约18m。
交往与空间

开放或封闭
1. 通用的规划是,很少有活动和功能在视觉上是沟通的大多数情况下有意或无意将人分开来是值得商 榷的,有的就是“我家就是我城堡”公共空间都做成封闭的不够开放。
步行空间—逗留场所
1. 空间利用频率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它们 2. 户外活动与户外空间质量,众多细小活动促进了大型活动。 3. 在小尺度上改善质量的努力 4. 儿童、成年和老人
4. 小尺度的综合,抛弃单一功能的分区综合各种类型的人和活动的一个前提,小尺度上的规划设计成 了决定性因素。城市或其他城市设施沿街布置,或者设于公共空间之中。不同功能和人群之间的边 界就不复存在了,每一项活动都相互贯通。
5. 交通的综合或分散:通常交通被划分成步行和机动交通,由于人流与其余的城市生活相互隔离,使 得驾车、步行以及沿街或沿道路变得更加枯燥无味。
3. 对比:层级考虑:心理感受、个人基本需求,
4. 领域安全、从属感的建立:公共空间、半公共空 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不能太生硬)
知觉·交流·尺度
1. 向前和水平的知觉器官 2. 人类的自然运动主要限于水平方向上的行走,速度大约为5km/h。当一个人向前看的时候,水平方向的视域 可达到两侧的90。。向上和向下的视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行走的需要看清楚道路的原因,此时视轴线会向 下偏移10。左右。(剧院、电影院和体育馆等座位的安排都与视角有密切关系) 3. 距离型感受器官与直接型感受器官 4. 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Hall)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分析了人类最重要的知觉以及它们与 人际交往和体验外部世界有关的功能。根据霍尔的研究,人类有两种知觉器官: 1. 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 2. 直接型感受器官——皮肤、肌肉 嗅觉——嗅觉只能够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感知到不同的气味。 ≤1m,能闻到从别人头发、皮肤和衣服上散发出来的较弱的气味 2m-3m,能够闻到香水或者别的较浓的气味。 ≥3m,只能够闻到很浓烈的气味。 听觉——具有较大的工作范围 ≤7m,能够进行交谈 30m左右,仍然能够听清楚演讲,但已经不能进行实际的交谈。 ≥35m,听觉就会大大减弱,能够听到有人大声叫喊,但是已经听不清楚内容。 超过1km或者更远,就只能听见大炮声或者高空的喷气飞机这样极强的噪音。 视觉——具有比嗅觉和听觉更加大的工作范围。 社会性视域——0-100m 1-3m内,能够体验到有意义的人际交流所必需的细节。 30m内,才能够具体看清楚每一个人,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都能够看到;当距离缩小到20-25m,大多数人 能够看清别人的表情和心绪。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70-100m,比较有把握地得到一个人的信息,比如性别、大概年龄以及这个人在干什么。这个距离也影响了 足球场等各种体育场馆中观众席的位置,如果超过70m,实际上就很难看清楚比赛。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篇一: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
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
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亲密距离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
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
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
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
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
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篇二: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
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
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交流与尺度
向前和水平的知觉器官
人类自然的运动主要局限于水平方向上的行走,其速度大约是5km每小时。
人类的知觉器官很好的适应这一条件,他们基础上都是面向前方的,其中发展的最完善,也是最有用的是视觉,他显然是水平的方向的。
水平视阈比竖向视阈要宽广的多。
如果一个人向前看,可以观察到两侧90度水平范围内发生的事情。
向下的视阈比水平视阈要窄的多,向上的视阈也很有限,而且还会减少的更多一些。
为看清行走的路线,人行走时的视线向下偏了10度左右。
人们在街道上行走时,实际上只看见建筑物的底层,路面以及街道空间本身发生的事情。
因此,观看的对象必须是与观众大致在同一水平面的前方。
这一点反应在各种类型的观赏空间的设计中。
如剧院、电影院、体育馆等。
剧院的楼座票价要低一些,因为楼座上难以用“正确”的方式观看演出。
同样,也没有人愿意坐在比舞台地的位子上。
超级市场的商品陈列也说明了竖向视阈的局限。
日常家用产品放在低于人眼高度、接近地面的货架上,而在然眼高度上的货架里塞满了那些商店认为顾客一时冲动才会买下的非必需品。
距离型感受器官与直接型感受器官
嗅觉
嗅觉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感知到不同的气味。
只有在小于1m的距离内,才能闻到从别人头发、皮肤和衣服上散发出来的微弱的气味。
香水或者别的较浓的气味可以在2—3m 远处感觉到。
超过这一距离,人只能嗅出很浓烈的气味。
听觉
听觉具有较大的工作范围。
在7m以内,耳朵是非常灵敏的,在这一距离进行交谈没有什么困难。
大约35m的距离,仍能听清楚演讲,比如建立起一种问—答式的关系,但已不可能进行实际的交谈。
超过35m倾听别人的能力就大大降低了。
有可能听见人的大声喊叫,但很难听清他在喊什么。
如果距离达到1km以上,就只能听见大炮声或者高空喷气式飞机这样极强的噪音。
视觉
视觉具有更大的工作范围,可以看见天上的星星,也可以看见一听不到声音的飞机。
但是就感受他人来说是决也有明确的局限。
社会性视阈——0—100m
在0.5—1km的距离之内,人们根据背景、光照、特别是说观察的人群移动与否等因素,可以看见和分辨出人群。
大约在100m远处,在更远聚林看到的人影就形成具体的个人。
这一发为可以称之为社会性视阈。
下面的例子就说明这一范围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在人不太多的海滩上,只要有组的足够的空间,没一群游泳的人都自行以100m间距分布。
在这样的距离,每一群人都可以观察到远处海滩友人,但不可能看清他们是谁或者他们在干什么。
在70—100m远处就可以有把握的确认一个人的性别、大概年龄以及这个人在干什么。
在这样的距离,常常可以根据其服饰和走路姿势人出熟悉的人。
70—100m远这一距离也影响了足球场等各种体育场馆中观众席的布置。
例如,从最远的座席到球场中心的距离通常为70m,否则观众就无法看清比赛。
距离近到可以看清细节时,才有可能具体看清每一个人。
大约在30m远处,面部特征、发行和年纪都能看到,不常见面的人也能认出。
当距离小到20—25m,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
在这种情况下,见面才开始变得真正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个相关的例子就是剧院。
剧场舞台到最远的观众席的距离最大为30—35m。
剧场中,一些
重要的感情都能得到交流。
尽管演员能通过化装和夸张的动作等方式来“扩大”视觉表现,但为了使人们完全理解剧情,观众席的距离还是有严格的规定的。
如果距离更近一些,信息的数量和强度都会大大增加,这是因为别的知觉开始补充视觉。
在1—3m的距离内就能进行一般的交谈,体验大有意义的人际交流所必需的细节。
如果在靠近一些,印象和感觉就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距离和交流
感官印象的距离与强度之间的互相关系被广泛用于人际交流。
非常亲密的感情交流发生于0—0.5m这一很小的范围。
在这范围内,所有感官一齐起作用,所有细节都一览无遗。
轻轻一些接触则发生于0.5—0.7m这样较大的距离。
几乎在所有的接触中都会有意识地利用距离因素。
如果共同感兴趣和感情的加深,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人们会走得更近或在椅子上向对方靠拢,气氛就会变得更加“亲切”和融洽。
相反,如果兴致淡薄了,距离就会拉大。
例如,谈话进入尾声,距离就会加大。
如果参与者之一希望结束交谈,他就会后退几步——“退场”。
另外,语言也反映了接触的距离与强度之间的联系,比如“亲近的朋友”、“近亲”、“远亲”、“于某人保持一段距离”等说法。
距离既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中用来调解互相关系的强度,也可以用来控制每次交谈的开头和结尾,这就说明交谈需要特定的空间。
例如,电梯空间就不适合于邻里间的日常交谈,进深只有1m的前院也是如此。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无法避免不喜欢不喜欢的接触或者尴尬的局面。
另一方面,如果前院太深,交谈也无法开始。
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丹麦等地的调查表明,在这一特定情形下,3.25m的距离似乎是很有用的。
社会距离
西欧及美国文化圈中不同交往形式的习惯距离。
亲密距离(0—45cm)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爱抚以及激愤等强烈感情的距离。
个人距离(0.45—1.30m)是亲近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家庭餐桌上人们的距离就是一个例子。
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谈距离。
有咖啡桌和扶手椅构成的休息空间布局就表现了这种社会距离。
最后,公共距离(大于3.75m)是由于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一参与这样一些比较拘谨场合的距离。
小尺度与大尺度
在各种交往场合中,距离与强度,既密切和热烈程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推广到人们对于建筑尺度的感受。
在吃独食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见深切体会到。
这些城市和空间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见体会到。
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受到温馨和亲切宜人。
反之,那些有巨大空间、宽广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是人感受到冷漠无情。
体验的时间
为了感知物体和活动,就要使他们处于眼睛平面附近并考虑到人类史玉的局限。
除了这些条件之外,感知事物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一定的实践与分析和处理视觉印象。
大多数感觉器官天生关于感受和处理以每小时5—15km的速度步行和小跑所获得的细节和印象。
如果运动的速度增加,观察细节和处理有意义的信息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在公路上可以看到一个不太愉快的例子。
当公路上一天车道发生事故,另一条车道上的交通往往也会停顿,因为驾驶员把车速降到了每小时8km,已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另一个例子就是放幻灯片,如果换片过快,观众就会要求放慢速度,以看清内容。
当两人相视而过时,从他们互相看清或认出对方,打他们走到一起大约需要30秒。
在
这段时间里,获得的信息量和细节的详尽程度都逐渐增加,使双方都有时间对这种情形作出反应。
如果这种反应时间急剧减少,对情况进行观察和反映的能力就丧失了,正如在公路上向搭便车的人从身边闪过一样。
汽车城市尺度与步行城市的尺度
如果使快速运动的人看清物体和人,就必须讲特们的形象大大夸张。
因此,汽车城市和步行城市就有完全不同的规模和尺度。
在汽车城市中,标志和告示牌都必须巨大而醒目才能看清。
因为无法观赏细节,建筑物是缺少细节处理的庞然大物。
人们的面容和面部表情在这种尺度下显得渺小,完全看不清。
生活始于足下
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深切地感受、交谈和关怀都在人们停留、坐着、躺卧或步行时发生。
人们可以从汽车或火车的窗户看到别人的掠影,但生活总是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为交往和获取信息创造有利条件,使每一个人都轻松自在,并有时间去感受停留乃至参与。
孤独或交往的物质规划
总结5种方式
孤独交往
有隔墙无隔墙
间距长间距短
高速度慢速度
不同标高同一标高
接近他人接近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