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流派形态
宋明理学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的学派分别有多少

宋明理学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学派分别有多少本文导读: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但从总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两个主要的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其所具有的三世因果的彼岸性深深吸引了儒学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佛教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
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滞后的。
在唐一代,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但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化,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李翱思考得相对深入一些,主张援道入儒、以儒包佛,来解决佛教文化的冲击。
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原始儒家大部分典籍失传,直到近代才出土大量竹简,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先秦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列于“六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的道器观,孔子的“仁”学,《孟子》与《中庸》对于“性”与“天”的问题的探讨。
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等等。
宋明理学-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

宋明理学-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宋明理学 - 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免费编辑修改义项名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朝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杨时、朱熹、陆九渊、林希逸以及元朝吴澄、许衡、刘因、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苏天爵等等、明朝湛若水、王阳明、朱得之等,广义上包含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
他们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
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本词条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折叠编辑本段概述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嘉佑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宋明:理学

理学代表人物: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 雍(北宋五子)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 概括为“程朱陆王”。
张载
程颢
程颐
朱熹
王阳明
理学流派: 气学(张载为代表) 数学(邵雍为代表) 理学(程、朱为代表) 心学(陆、王为代表)
民,吾同胞;物,无与也。 ——张载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圣人千 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 欲。 ——《朱子语类》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 ——陆九渊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阳明
鹅湖书院(江西上饶)
理学将中国文化重伦理的传统 精神推至极致,并产生了极为深远 的影响。其一,理学将宇宙论与伦 理学沟通,提高了儒学的理论价值 和社会效果。其二,理学讲求的 “立志”、“修身”等以完成“内 圣”人格的思想观念,强化了中华 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 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研究内容: 张载: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
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是万物的本原。 二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 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熹:提出理为“本题,即人性的来源和
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张载: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心 统性情,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 虚之气。 程颢:心即天,性无内外,心、 性、天统一;程颐:性即理。
宋明: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
宋与元、明时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 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 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 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
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 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 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 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宋明理学

D
清人戴震说过: 酷吏以法杀人, 清人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 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 ”“人死于法 怜之” 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怜之”。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残酷的刑罚 . 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 .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 杀 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 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 .
4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形成了新儒学。 思想 ,形成了新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 ( ) 述,错误的是 A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想 B 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原 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C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等级秩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序 D 主张“心外无理”“致良知” 主张“心外无理”“致良知” ”“致良知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春秋 儒学产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晋南北朝 隋唐儒学复兴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理学的含义: 是儒 是儒、 三家融合的产物)。 理学的含义: (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 。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 时期 学者融合了 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 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的新儒学体系,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 理学” 为“理学”。
程 朱
观 天理是万物本原,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道 观 主 道德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之一,兴起于宋代,达到高峰于明代。
它融合了儒、道、墨、名、法等诸子百家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宋明理学知识点。
一、性理学说的基本观点宋明理学的核心观点是性理学说,它强调人的性与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在宋明理学中,性是人的根本特征,而理则是宇宙间的普遍原则。
人们通过修养和实践,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平衡的境界。
二、理学四大家派宋明理学主要由四个流派组成,分别是程朱理学、陆王理学、王阳明心学和李贽学派。
他们对于性理的理解和实践方法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由程颢、程颐兄弟以及朱熹等人所创立。
程朱理学注重实践和道德修养,强调“致良知”和“格物致知”,通过实践推行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
2. 陆王理学陆王理学由陆九渊和王船山创立,他们提出人的经验和智慧比追求抽象的理念更为重要。
他们强调实践的角度,将心性引入理学中,认为通过内省和反思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
3.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是明代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人心的直觉和内在的良知。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 李贽学派李贽学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对于理学中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看法,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践意义。
李贽学派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宋明理学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学术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社会思潮和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社会道德观念的提升宋明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的提升使得社会道德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和情感,对于社会伦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对政治的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明代。
宋明理学

材料五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二、宋明理学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 (道教) 1思想: (1)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程颢、程颐 (北宋时期)
客观唯心主义
《三教图》(清· 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 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官方)
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 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 “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 “理学”。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 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 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 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 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 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 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同心出版社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宋明理学 2、基本流派: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程门立雪
程朱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理学的宇宙观 天,地得之而为地。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自唐宋之际以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儒家学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是我们学习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一、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1、宋代儒学的兴起宋代可谓是中国儒学的全盛时期,不仅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儒家学说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重要的改进。
诸如程颐、朱熹等后来成为宋代儒学代表人物的学者,都在这个时期开始着手整理儒家经典,设立讲学,推广儒学思想。
2、朱熹的理学思想宋代儒学的发展到了宋理学的时期,朱熹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最高权威。
他提出了“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指针。
朱熹在《大学衍义》、《中庸章句》、《礼记集解》等多篇著作中,把儒家学说从道德伦理层面推向了本体论层面,成为儒家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明代,王阳明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心学”思想,形成另一种儒家思想的流派。
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将“知”放在“行”之后,认为人的理性思维与心灵感悟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
王阳明倡导的“心即理,理即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哲学信仰。
二、宋明理学思想的内涵1、理、气、心三合一宋明理学思想提出“理气心”三合一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气是理的体现,而“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和源泉。
在宋代,朱熹对“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认为“理”是普遍存在的东西,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在明代,王阳明则进一步强调了“心”的作用,认为人的心是智慧的源泉,是寻求真理的阶梯。
2、知行合一宋明理学思想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回应当时朝廷官僚思想的应试教育和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知识和行为的逐渐统一,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魅力,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3、正心诚意宋明理学思想强调了“正心诚意”的概念,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真理,是因为他们保持了纯真的内心。
宋明理学知识点完整梳理

四.目的
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问题以及外来佛教何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通过吸收佛道二教思想,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二.产生原因
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
5.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
6.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
三.主要学派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有哪些主要的流派及其理论形态?
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及理论形态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理本论一一程朱道学(理学)派。
理本论即主张以理为本。
程朱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的本质和人性的根据。
理本论的重心在于回答形而上的存在之理对形而下的气化世界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即理本论的内容体现在理气论的辨析之中。
朱熹坚持理本体对于世界的先在性,并通过理生气、理支配气、理气不离和理气二物几个基本观点和为人性论提供立论根据的“性即理”的原则而予以展开。
第二、心本论一一陆王心学派
心本论即主张以心(良知)为本。
陆王以心为宇宙的本体,重点在论证“心即理”或心理为一。
心与理虽然是同一的实体,但毕竟理源出于心,反对程朱的客观天理论。
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批评程朱的格物穷理是分心与理为二,通过“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的概念过渡,力求将心学的心即理与道学的性即理统一起来。
第三、气本论一一张王气学派
气本论即主强以气为本。
气学主张太虚一实,气化即道,王廷相、王夫之都对程朱的以理为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在认可理气不离的前提下,肯定气外无理,不是理为气本,而是理根于气。
并立足物质不灭的基础,论证了气化世界的绝对性和永恒性。
宋明理学对“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思想倾向。
在格物致知学说上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宋明理学,其中主要可分为两派,程(颢、颐)朱(熹)一派和陆(九渊)王(阳明)一派。
程朱等人释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里的“即物穷理”,是要求人们运用已知的知识,深思客观事物,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领悟。
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内省式的思考过程。
朱熹说:“《大学》设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格物,此为知之至也”。
显然,朱熹所追求的是通过“即物”,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贯通,而不是对客观事物具体内涵、特征的掌握。
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
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
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
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
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
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
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并不在人心之外,
王阳明与陆象山认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