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题:第3课 宋明理学0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三教合一1程朱理学23陆王心学5综合4、 67一、选择题1.唐代期间诗人王维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炼丹 , 又忠诚礼佛 , 柳宗元公然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 , 这说明唐代期间 ()A. 出现三教合一趋向B. 儒学开始出现危机C. 佛教获得统治地位D. 道教快速发展分析 :A此题考察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有关知识, 旨在考察学生正确解读资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资料联合所学知识可知, 资料说明唐代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向 ,A 项正确 ; 儒学开始出现危机是在魏晋期间, 且与资料要旨不符,B 项错误 , 清除 ;C 、D两项与资料要旨信息不符, 清除。
应选A。
2.(2019 ·河南郑州期中)“理睬得熟时, 道理便在上边。
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 , 都要理睬 , 虽未能洞研其精微, 然也要识个规模大体, 道理方泱洽通透。
”这段话倡议的是()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知行合一D.致良心分析 :A依据资料“理睬得熟时, 道理便在上边虽未能洞研其精微, 然也要识个规模大体,道理方泱洽通透” 可知 , 重申了深刻研究万物, 才能理解此中道理, 故 A项正确 ;“发明本心”“知行合一”“致良心”属于心学的范围, 重申心即是理, 故 B、 C、 D三项错误。
3. 一位大学者的诗曰: “闻道西园春光深, 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 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领会“买卖”的本源, 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 藉以识“仁”。
与此思想看法最为靠近的是()A. 格物致知B. 致良心C. 心即理也D.存公理 , 灭人欲分析 :A资料显示的是从春意盎然中领会“买卖”的本源, 切合格物致知的内容, 故 A 项正确。
4.(2019 ·福建永春期中) 公元 1181 年 , 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
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一章, 听者感人不已, 至有泣下者 , 朱熹也立即离座向大家说: “熹当与诸生共守 , 以无忘陆先生之训。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3: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答案』C『解析』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答案』C『解析』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故选C项。
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影响,『答案』为D项。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D『解析』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论化、思辨化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体现了朱熹的这一思想特点。
5.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A.民为贵,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答案』C『解析』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根据其主张应选C。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篇稳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西方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 )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而获得新开展解析:唐代出现了儒、佛、道并行的局面 ,到宋代,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儒学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而开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应选D项。
答案:D2.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发端于宋代 ,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宋代的学术环境比较宽松。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应是宋代( )商品经济高度兴旺B.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C.统治者“以文立国〞D.始终没有实现大一统解析:宋代统治者采取“以文立国〞的治国策略,重用文官,文人有一定的讲学自由和著书立说的自由,这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答案:C1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论述及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的是( )A.一事不穷,那么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那么阙了一物道理B.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C.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D.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解析:B、C两项都在强调“心〞的重要性,是心学的观点;D项是攻击理学的观点;A项强调格物的重要性,与朱熹的观点相符。
答案:A4. 导学号10234006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历史解释受时代的影响。
孔子处在春秋时期 ,他主张恢复周礼 ;朱熹处在南宋时期,他主张克服人的私欲以满足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2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项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 尔无天理!” 乙骂甲:“ 尔欺心!” 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
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 天理”“ 欺心” 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C. 提倡“ 知行合一D. 赞成穿衣吃饭等“ 人伦物理”2. 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处也。
……”。
当时“明道先生”讲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C. “知行合一”D. “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3. 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效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
”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是A. 程颐B. 朱熹C. 王守仁D. 黄宗羲4.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 不变的中国’ 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 内在生命与动力”’ 。
这表明作者认为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5. 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有的认为“万物于我为一”,有的提出“天者理也”,有的主张“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庄子②程颢③普罗泰戈拉④薄伽丘.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 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
2021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

2021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少林寺内有一“三教合一”碑(如图)。
整幅画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一边,左面就是老子侧像,遮住另一边,下面则是孔子侧像。
与这幅画寓意最相近的现象是A.“天人感应”B.“独尊儒术”C.理学的形成D.佛教的传入2.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袄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
这一现象A.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B.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C.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征D.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冲突3.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
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C.趋于世俗化大众化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4.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以此倡导A.人性本善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C.格物致知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5.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
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本思想深入人心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D.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6.如图讽刺的是西方某位哲学家,与他的主张相类似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7.“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这首诗反映了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朱熹的“格物致知”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8.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提能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 A.佛教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存有相通之处答案:D解析:“浮图”代指佛教。
唐朝时期,佛教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佛教思想也没有成为正统思想,只是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B两项错误;柳宗元主要是说明佛教和儒学的一致性,没有提及儒学的弊端,故C项错误;“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
2.宋朝倾向于务实,却造就了许多或严谨或浪漫,长于思辨的杰出历史人物。
其主要原因是()A.君权加强,相权削弱B.重文轻武,理学盛行C.交通发达,贸易兴盛D.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答案:B解析:宋朝在治国方面重文轻武,且理学盛行,因为理学使儒学走向思辨化,故出现了许多长于思辨的杰出历史人物。
3.宋代学者河南程氏说:“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人伦者,天理也”。
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有()①“河南程氏”是指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他们开创了“洛派”②“天理”指宇宙和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③创立了以“理”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④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程”即程颢、程颐,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①④正确,②不正确。
由“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皆有此理”可知“二程”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可见③正确。
故D正确。
4.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答案:A5.请在下面表格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语句()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视听言动,非理不为”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答案:B解析:由表格中朱熹的观点可知,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二程关于伦理观方面的主张,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了“视听言动,非理不为”的主张。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同步课时训练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 )A.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B.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C.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D.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5、孟子主张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
二程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由此可推知二程(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6、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7、朱熹指出:“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8、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反驳“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9、“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随堂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随堂作业——练双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知识点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是()①佛教的盛行②道教的发展③儒学自身的缺陷④统治者对儒学的摧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对儒学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儒家以孝悌仁义治理天下的纲常名教在当时社会动乱的背景下,也遭到摒弃。
2.如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答案:B解析:“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是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之一。
本题属于图片型材料选择题,需要认真观察图片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图片材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儒者、道士、僧人三者并坐在一起,由此可知他们是并立的。
而这种局面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
”由此可知() 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B.道学成为统治思想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D.此举旨在巩固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可知,唐朝统治者把道教放在第一位,这是与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姓氏有关的,有利于加强教化和巩固统治,故选D。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A、C错误;此时道教虽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B错误。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4.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分析】
【详解】
(1)内涵: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可以概括为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得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由“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者说是“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题目要求“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明其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其中的包容和创新还需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其包容体现在:由材料二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再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来源可知,宋明理学融合了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由所学宋明理学的不同流派可知,其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由材料二中的“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得出,理学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由材料一中先秦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后来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可以得出,它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点睛】
解题关键在于知道“忠义”是儒家思想内容,统治者认可关羽正是因为儒家思想赋予了其精神内涵,由此思路解答即可。
2.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影响社会审美
8.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
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4.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代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排除。
【解析】
A不符合材料;“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表明宋朝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儒学治学的方法不同,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 10 分)
10.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5.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主较普遍
B.理学影响力有限
C.对外贸易较发达
D.市民阶层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作业推荐》02——宋明理学
一、单选题(共 90 分)
1.关公形象早为中国人所熟知,元朝政权逐渐认可对关公的敬奉,关公成为“忠义”的化身,《三国演义》问世后,关羽更是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据材料可知
A.小说的影响力决定了价值观念
B.统治思想与民众认识趋于一致
C.关公崇拜成为了社会思想主流
D.儒家思想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
B.商品经济异常活跃
C.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D.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个人道德修养,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念体现在服饰上就是淡雅恬静之以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更多、更加严格,故A正确;商品经济活跃与宋代服饰的风格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B排除;“科举制度臻于完善”说法过于绝对,而且科举制与服饰的风格变化无关,故C排除;宋代的等级秩序并未受到冲击,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D排除。
9.(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这表明
A.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D.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答案】B
6.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早在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形成。中国人饮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故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体现了
A.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
B.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
D.士人阶层追求享乐之风
【答案】B
【点睛】
这一题的第一小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难度较低,考生只要是将材料一中的信息分层概括就能得出答案。第二小题则考查考生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首先理解“包容”和“创新”的含义,然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来论证宋明理学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考查考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需要能够迅速迁移所学知识才能做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A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故C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D错误。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茶事过程中贯穿了儒家“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说明儒家思想对饮茶生活的渗入,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选项A排除;材料强调饮茶过程中体现的理念,与道家养生理念无必然联系,选项C排除;材料中“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未特指士人阶层,选项D排除。
【详解】
理学家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妇女改嫁,材料中士大夫允许、帮助妇女改嫁,可知当时理学影响力有限,故B正确;虽然此时士大夫允许妇女改嫁,不过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缺乏自主性,故A错误;对外贸易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是士大夫阶层,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
【点睛】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7.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3.五代时因历仕四朝、官位不坠而被人称羡的冯道,北宋时则被斥为“无耻之尤”,受到士大夫阶层的严厉抨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完成了儒家伦理信仰的重建
B.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D.重塑了儒家传统道德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