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

2.主要代表及思想:
代表 北宋二程 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栏 目 链 接
宇宙观 (1)________ 天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伦理观 认识论
伦理道德 (3)强调“存天理,______” (2)天理和________ 灭人欲 联系起来 格物致知 (4)“穷理格物”,提出“__________”(目的在于 明道德)
栏 目 链 接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点
①都是儒学的新发展和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② 实质上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 专制统治;③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天理” 与“人欲”对立,强调修身养性,塑造民族性格; ④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范畴 理是万物的本原, 理先气后 格物致知
不 同 点 求“理” 方法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
魏晋南北朝 佛教 、 1 .背景: __________ 时期开始,儒学面临 ________ 道教迅速传播的挑战。 2 .含义:以儒学为主,儒学、佛教、道教思想彼此 融合。 温馨指引:三教合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 化和儒学的包容性。
栏 目 链 接
应 用 思 考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 家思想的权威性产生怀疑;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 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栏 目 链 接
二、程朱理学 理 1 . 理 学 的 概 念 : 以 ________ 为核心,融合了 ________ 佛道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的新儒学体系。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三教图》 (清·丁 云鹏), 现藏于北 京故宫博 物院。
一、三教合一
1、含义:魏晋以来儒道佛相互诘难,互相融合的趋势。
2、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①佛、道的盛行。 ②儒学自身的不足。
3、历程: (•1)宋魏明晋以时前期,逐由渐于开佛始教融和合道教发展,儒学的正 (2)统隋地朝位受儒到学了家挑提战出。“三教合一” (•3)韩唐愈朝率先统提治出者复奉兴行儒“学三。教并行”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材料: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
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 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 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 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 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知识回顾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 春秋后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始兴起。 • 战国后期,经过孟、荀发展,成为蔚然大宗。
• 汉武帝时,经董仲舒改造,儒学独尊,成为 正统。
汉武帝以后,儒学又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
宋明理学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课
一、三教合一
1、含义:魏晋以来儒道佛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趋势。 2、原因: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探究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何异同?
相同点:
①都强调意识为本原,属于唯心主义。 ②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收融合佛学、道 教而发展起来的。 ③都强调伦理道德,遏制人的自我欲求。 ④根本目的相同,都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⑤影响相同,都是促进了儒学的思辨化;对中华民族民 族气节的塑造起了积极作用。在扼杀人的自然欲望,成 为统治者专制统治的工具等方面有消极作用。
不同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唐朝:统治者(李姓,初期以信奉道教为主)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在理论
上佛强儒弱,故韩愈提倡复兴儒学,以强固儒家的正 统地位,但他未找到正确途径,企图通过排斥佛老来 扶树儒学,这与他自幼受儒家熏陶,对佛教陌生有关, 表现了儒佛之间的隔阂和矛盾。柳宗元主张儒佛融合, 存其异而求其同,他对佛学和百家有深厚学识。身处 逆境之后,更以佛学为精神依托,不赞成韩愈排佛, 并探索儒佛会通的途径,为儒学通过吸收佛学而发展 的新出路,提供了启示,代表了儒学和中国文化前进 的主流,但他未能形成专论予以说明。李翱避免了韩 柳各自的不足,创造性地从哲学理论上援佛入儒,创 造性地从哲学理论上援佛入儒,……他们三人各从不 同的角度,为宋代理学的兴起,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 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人 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儒 学强调的是“和”,顺应了历史的潮 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数 民族的统治。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 播的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的统 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 民的一种精神工具。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 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 理。”(《小学集解》)
“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 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 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章句序》)
5、程朱理学思想
“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2、隋唐时期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隋唐时期三教并行的原因
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 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 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 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共16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共16张PPT)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5:44:42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62021/9/62021/9/6Sep-216-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6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6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6日星期一2021/9/62021/9/62021/9/6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62021/9/6September 6,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62021/9/62021/9/62021/9/6
第3课 宋明理学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共26张)精品PPT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共26张)精品PPT课件

⑴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学术活跃;
⑵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推动文化思想的发展;
⑶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儒士有重修养、明气节、参政事的风气;
⑷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3、实质:理学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 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陆九渊:“心即理也”;
(1)主要观点:“心即理也”; (2)方法论:“发明本心”。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 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 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材料四: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 处,故良知即天理。
材料五: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
材料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思考: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致良知”。 (1)思想核心:“致良知”; (2)方法论:“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思考:材料六体现了什么观点?
重树思想标准(良知)的重要性; (3)积极: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发奋立志。
试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材料五: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 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⑶ 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格物:研究,接触事物;致
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实践、学习,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先 天存在的“理”。实质: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
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材料三 清·丁云鹏《三教图》。此图 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 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 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fū)坐于 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 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8张)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8张)PPT课件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6
道教为什么能够对儒学产生冲击呢?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道教以“道”为 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 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 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
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 拥有众多的信徒。
11
唐高祖李渊为了自高门第,和老子认本家。唐太宗自称“朕之本系, 起自柱下”,以老子为始祖……。
则天称帝后……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同时广建寺院,普度僧尼,大 兴佛法,佛教迅速发展……。
高宗在封禅泰山后,到曲阜致祭孔子,赠以太师的头衔。武则天天授 元年封孔子为隆道公。玄宗在开元十三年泰山封禅完毕,也到曲阜孔子宅 致祭。开元年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令西京国子监及天下诸州府学内, 孔子均南面而坐,颜回、仲弓、冉有、子路、子游等十哲东西侍列,都封 赠公侯。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与朱熹(集大成者)
19
二、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有 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理学的宇宙观是什么?
①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
——《“三教”并用的大唐时代:尊儒崇道不抑佛》
12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游记”里面, 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13
一、理学产生背景
1. 儒学困境
(1)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儒学地位进一步动摇 <<<< (2)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3课:宋明理学(共1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3课:宋明理学(共18张PPT)

二 走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二 走理学之路
程 朱
“理”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观 三纲五常即“理”、“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学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二 走理学之路
陆王心学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明中后期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 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 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 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三 寻理学之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范仲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三 寻理学之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3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目录
一 探中理央学集之权源的发展 二 走理学之路 三三 寻理学之果
一 探理学之源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 探理学之源
(一)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1、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 ⑴佛教盛行。 ⑵道教在民间传播。 ⑶儒学本身的缺陷。
二 走理学之路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1: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真理”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 原,理在心中, “心”就是“理”。
主观唯心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共23张PPT)

探究:你能不能从《西游记》《红 楼梦》中找到“三教合一”的痕迹?
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道教 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遇到 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救援,这里面既有佛教的观音菩 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在取经路上伸张正义的 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孙悟空本 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 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
(1)局限: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扼杀人性。 (2)可取: 有利于塑造民族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自我 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 凸显人性庄严。
2.应对态度:批判地继承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学 展 发展:陆王心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探究:
探究一:三教合一 1、从汉武帝以后到隋唐期间,儒学的发展情 况 2、理学产生的背景(历史因素、现实因素)
探究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 要内容、影响
探究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1、儒学的发展情况:
3、时代:与宋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探究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概念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2、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欣赏诗作 品味其学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1)含义:尊道、礼佛、崇儒
• (2)影响:
• ①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 ②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 ③三教并行,有利于儒佛道各自独立的发展 并在发展中相互争论,相互融合;
韩愈被后人尊为
【概念贯通·理学】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为,天地立心,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为学生。民立命,
儒(根本)
为往圣继绝学—(北宋)张载
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
二、理学的形成
创立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成熟
程颢
程颐
发展
8
道之本源
清静无为
长生不老
得道成仙
老君岩
…………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武当山
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 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东汉末年,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 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 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儒学自身来看,儒学正统地位为 何会受到佛、道的冲击?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儒学本身在思辩性 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这正是佛、道思想的优势。
10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2.隋朝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请思考】什么是“三教合一”? 它对儒学的发展有何作用?
7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白马寺
龙门石窟
佛教: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迅速传播,逐渐完成中 国本土化。
兴盛原因: ①佛教教义本身的欺骗性、迷惑性。 基本教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四大皆空、禁欲苦行等,宣 扬来生幸福,给处在战乱中的人民提供精神寄托。 ②统治者推崇佛教。 如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赎钱分别为一亿、两亿、三亿。 如唐皇七迎佛骨。佛骨,又称舍利。法门寺(到西安大约125公 里)辗转得到佛祖释迦摩尼一指骨舍利,遂定为皇家寺院。 ③ 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 量投身寺院。
第3课 宋明理学
1
宋明2+2理=4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儒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2, 概括汉唐以来儒学的境遇 思考理学兴起的原因。
【回顾旧知】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
魏晋南北朝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国家分裂 ,政治混乱,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课后拓展·北宋五子】
理学的开创者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各自主张:
(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太极图》)。
⑵邵雍重排64卦;周邵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横渠四句)
⑷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把天理和儒家道的联 系起来;探究万物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修养 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二、理学的形成 (一)程朱理学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3, 什么是程朱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从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观)。 谈谈程朱理学的地位。
(1)含义: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
佛教、道教的理论。 (2)作用:
使儒学的发展更为辉煌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泰山名胜
︱ 红门宫
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 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之孙悟空
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 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 就是向道家师傅学的。孙悟空遇 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救援,这里 面即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 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在西 天取经路中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 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孙 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 手心”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思 想的痕迹。
“唐宋八大家”之
首,著有《韩昌黎
集》《师说》等。
小结: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⑴必要性:
①发展需要:佛、道兴盛,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统治需要: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
③良好环境: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 会环境,激发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⑵可能性:
①儒学自身:儒学兼容并蓄,进行自我更新(魏晋以来儒学吸收 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②经济: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 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
唐代对道教特别推崇。唐代皇帝为了神化统治,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将道教的 地位排在三教之先。代表人物陶弘景,葛洪。
9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 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 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柏杨 《中国人史纲》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挑战
受佛、道冲击
雨多十南 中少寺朝
楼四 台百 烟八
“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 其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 可 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 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 心则已。”——《宋元学案》卷二
魏晋时期,服食五石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曹 操 挟 天 子 以 令 诸 侯
唐有天下…曹…操三纲不正……君不君,李臣世不民臣,故藩镇不宾,武权则臣天跋扈,
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5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 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 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 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 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 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