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知识点全突破专题11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含解析)

合集下载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思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此外,我们还不难发现:降水较多地区,如中国南方屋顶出檐长,可以使屋顶过多的雨水下泄时“射程〞远,有利于保护墙下不被雨水冲蚀;而降水较少地区,如中国北方屋顶出檐较短,因为他们无雨多之忧。从屋檐口看,中国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很多,这既能避雨,又能遮阳之成效;而中国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较少,也因无多雨之患。
课堂练习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难点稳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
单位名称
××
填写时间
×年×月×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21《长相思》
难点名称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名称
பைடு நூலகம்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此外,我们还不难发现:降水较多地区,如中国南方屋顶出檐长,可以使屋顶过多的雨水下泄时“射程”远,有利于保护墙下不被雨水冲蚀;而降水较少地区,如中国北方屋顶出檐较短,因为他们无雨多之忧。从屋檐口看,中国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很多,这既能避雨,又能遮阳之功效;而中国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较少,也因无多雨之患。
课堂练习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态,这在农村中反映最为明显。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聚落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气候资源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

地理课件聚落与环境

地理课件聚落与环境
目前,在一些河
流中下游的平原 地区,工农业生 产比较发达,聚 落分布比较密集; 在高山、荒漠地 区,少有或没有 聚落。
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畜牲
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 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 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畜牲, 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爽, 还可以避免潮湿。
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①当地黄土广布, 利于开挖窑洞;②当地气候干燥,年温差 大,窑洞内冬暖夏凉,空气湿润。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 温差大,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 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 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 以的北极地区,加拿大古 老的土著民族——因纽特(Inuit)人(即爱斯基摩人) 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 中,因纽特人顽强地生活着,并创造了杰出的、独 具风采的因纽特雕刻艺术。因纽特人的生活是与 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居住在雪线 以北的苔原和冻土地带,以狩猎和捕鱼为生

中考地理备考专题1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含解析)

中考地理备考专题1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含解析)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单项选择题(共31题;共64分)1、以下图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①B、②C、③D、④2、以下对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B、乡村聚落有乡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一样种类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城市聚落的住所、道路、工厂、商铺、学校、医院等生活和文化设备不如乡村聚落3、沙特阿拉伯男子的传统妆扮是着长袍、戴头巾。

长袍多为白色,十分宽大。

这些风俗与以下哪一要素有关()A、雅观休闲能保暖B、地形曲折宜行走C、酷热干燥多风沙D、打猎探险真方便4、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对比,其最主要差异是()A、房子建筑的差异B、人们收入的差异C、人口数目的差异D、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5、下传记统民居与各对应的散布地区不正确的选项是()A、白色墙壁的房子——撒哈拉荒漠B、平顶屋——塔里木盆地C、架空支撑的房子——青藏高原D、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6、下传记统居民特点中,与气温没关的选项是()A、北方房子墙体厚B、南方房子宽阔,通风透气C、南方屋顶坡度大D、东北地区房子多双层窗户7、北京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A、长城B、故宫C、天坛D、四合院8、有关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拆掉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B、所有拆掉再照原样重修C、应当鼎力保护拥有民族特点的传统民居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9、以下描绘的地区中,不利于聚落形成发展的是()A、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B、土壤肥饶的平原地区C、空气清爽的山地丘陵地区D、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10、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遗迹和自然景观数目居世界的()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11、以下有关聚落差异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不过民族生活习惯不一样,建筑风格不一样B、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崇奉等不一样,形成了不一样的建筑风格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相貌木同,建筑资料相同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资料,建筑相貌,建筑风格完好相同12、如图四幅图为乡村到城市发展过程的聚落变化,请选出正确的演变过程()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①②④③13、(2015?黑龙江)以下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属于中国的是()A、丽江古城B、平遥古城C、皖南古乡村D、威尼斯城14、(2015?张家界)埃及卢克索神庙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几十万旅客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以下行为不利于保护神庙的是()A、控制四周的工业污染B、限制观光人数C、严禁在四周修筑高大的现代建筑物D、在神庙塑像上刻写“x x到此一游”15、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聚落都起源于大河流域,原由是()。

中学地理知识点: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中学地理知识点: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中学地理知识点: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要求1. 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内容点析1.关于乡村和城市,主要讲述了“什么叫聚落”、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两个问题。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述了聚落就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以分为乡村与城市两大类。

课文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聚落既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同时说明了居住在乡村与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是不相同的。

课文第三自然段点明了不同聚落所呈现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课文还设计了活动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4.16“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的两幅照片和图4.17“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了解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不同特征。

课文设计的活动2,则要求学生通过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知道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也是不相同的。

2.关于聚落与环境,课文主要讲述了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目前世界上聚落分布大势,以及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

课文第一自然段,先讲述了影响早期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然后又通过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配合,说明了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课文第二自然段与图4.20“平原地区聚落众多”结合,说明目前世界上,聚落一般都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等地区,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很少有甚至没有聚落。

课文第三自然段讲述了各地区聚落的民居建筑,因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各民族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在外貌及建筑材料上都有差异。

课文还通过图和活动,进一步说明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3.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课文主要讲述了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应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及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1)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述了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聚落的占地面积扩大,建筑物增多,道路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中考地理七上第四五章居民与聚落第8课时聚落复习

中考地理七上第四五章居民与聚落第8课时聚落复习
(1)四合院(A图):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 宅。那里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
(2)蒙古包(B图):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 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
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3)窑洞(C图):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 遍的民居形式。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 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 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
加小窗
东南亚的高脚屋
当地气候
民居的建筑特点
气候寒冷
用冰块构筑小屋
冬冷夏热,气候 利用黄土层垂直节理发
干燥
育的特性挖成窑洞
终年高温,潮湿
就地取材,搭建成竹楼, 通风防潮
炎热、干燥、多 厚墙隔热,小窗减少白
风沙
天热风
炎热多雨,潮湿
上层住人,凉爽、通风、 防潮
考点聚焦
考向探究
第8课时┃聚落
【名师点睛】 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1)根据房屋屋顶的建筑特征可以判断降水和风力:降水 较多的地区屋顶坡度大,坡度大利于排水;降水较少的地 区屋顶坡度小或为平顶,平顶屋所在地区降水少,利于晾 晒东西;圆顶屋说明该地区风力较大,圆顶能够减小风力
考点聚焦
考向探究
第8课时┃聚落
图8-1
考点聚焦
考向探究
第8课时┃聚落
3.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劲、 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如 我国北方地区。而我国南方降水量大,气温高,故屋 顶坡度大,墙体单薄,门窗较大,便于通风散热。
考点聚焦
图8-2
考向探究
第8课时┃聚落
第8课时 聚落
第8课时┃聚落
考点聚焦

《中考真题》专题06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019年中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原卷版)

《中考真题》专题06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019年中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原卷版)

专题06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一节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母题来源】2019年黑龙江绥化市【母题题文】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A.土壤肥沃B.水源不足C.地形平坦D.交通便利【答案】B【试题解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水源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故选B。

【命题意图】该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不利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

【得分要点】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自然资源(林、渔、矿等)丰富,可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③交通便利(交通线的交会处、沿海港口等),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1.(2019山东中考模拟)下图为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图。

影响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水源和土壤B.气候、矿产和土壤C.地形、水源和矿产D.地形、水源和气候2.(2018江苏中考模拟)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南方不少聚落名称带有“桥”字。

与之有关的因素是A.河流B.矿产C.森林D.土壤3.(2019湖南中考模拟)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是A.沙漠地区B.高原、山区C.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D.热带雨林地区4.(2018云南中考模拟)下面不属于聚落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的是A.交通便利B.水源充足C.地势平坦D.土壤肥沃5.(2018云南中考模拟)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中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A.荒漠地区B.高原、山区C.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D.内陆地区6.(2018甘肃天水一中中考模拟)西北地区人口、村镇、城市集中分布在A.国界线附近B.铁路、公路沿线C.大江大河沿岸D.高大山脉两侧7.(2018武冈市第三中学中考模拟)聚落分布比较稀少的地方是A.河流下游的平原B.交通便利的地区C.工业发达的地区D.热带沙漠地区8.(2018福建中考模拟)下列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A.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B.热带雨林C.温带沿海平原D.两极地区9.(2018全国中考模拟)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影响聚落的①规模大小②分布形态③屋顶坡度④建筑用材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第二节民居与自然环境【母题来源】2019年四川省绵阳市【母题题文】地窨(xūn)子是旧时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

初中地理知识点:聚落与环境

初中地理知识点:聚落与环境
6.聚落的形成往往是在一些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和交通便利的地区,而聚落先是形成乡村聚落,随着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非农业生产,聚落的规模越来越大,慢慢就形成城市聚落,以上四个聚落演变中,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是②③①④,故选C。
7.C
【解析】
【分析】
根据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进行分析解答。
8.以下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①③④D.④③②①
9.演变至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 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 b、cB.d、e、fC.a、b、dD.a、b、f
10.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民居的建筑形式,南方的民居一般是
【详解】
(1)由图可知,A处是陡崖,容易发生碎石崩落危险,故A不适合宿营;B处为鞍部,地势较高,地形较开阔平坦,地质灾害最少,故B适合宿营;C处地势较低,一旦遇到暴雨天气,容易出现险情,故C处不适合宿营;D处地势起伏较大,故D处不适合宿营。
(2)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河流流速快,水流急。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中,④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因此④河流流速最快。
【点睛】
考查传统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2.乡村乙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上水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聚落的分类、聚落的分布,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
(1)聚落可分两大类,甲、乙、丙、丁四处聚落都属于乡村聚落(四处聚落规模小),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乙,原因是乙处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1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A. 便利的交通
B. 平坦的地
形 C. 自然资源贫
乏 D. 水源充足
2. 读我国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图示地区开发利用方式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在图示地区的南部重点发展柑橘种植业
B. 在②地附近地区培育天然橡胶林
C. 在①地附近地区发展探险漂流运动
D. 在甲地建设全年日出观景平台
(2)甲、乙两地中,乙地聚落发展规模更大,对其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乙地()
A. 地形更平坦开

B. 更接近水能资源富集地
C. 水陆交通更便

D.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较小
3.下面的邮票上绘有民居,其中反映当地降水量相对较少地区的民居是()
A. B.
C. D.
4. 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受降水影响而存在的是()
A. 甘肃夏河县的土墙平顶
屋 B. 青藏地区藏式服装一藏袍
C. 东北地区房屋有双层窗
户 D. 黄土高原利用毛驴运输
5. 民居外貌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下列四种民居中,能反映湿热气候特点的是()
A. B. C.
D.
6. 关于我国南北方比较正确的是()
A.北方传统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为排水通风
B.北方河流流量大,没有结冰期
C.传统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
D.南方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7. 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8. 该图所示的应是下列哪一民族的住房、服饰( )
A.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
B.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
C.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
D.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
9. 该图阴影表示世界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图中①地是( )
A.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B.印度河流域
C.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D.尼罗河三角洲
10.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轧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
屋(如图),该地区民居能够反映当地气候类型是( )
A. B.
C. D.
11. 下列民居建筑与其地点搭配不当的是( )
A. 窑洞﹣贵阳
B. 竹楼﹣西双版
纳 C. 吊脚楼﹣湘
西 D. 土楼﹣福建
12.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读下列四幅聚落景观图,完成小题。

(1)下列聚落与分布匹配正确的一组是()
A. 蒙古包﹣青藏高原
B. 竹楼﹣西双版
纳 C. 窑洞﹣云贵高原 D. 冰屋﹣东北平原(2)目前,图中窑洞分布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湿地破
坏 C. 森林砍
伐 D. 河流污染
1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属于哪种宗教的建筑风格()
A. 道教
B. 基督
教 C. 佛
教 D. 伊斯兰教
(2)乙图中所示民居的自然环境是()
A. 高温多雨
B. 终年严
寒 C. 冬暖夏
凉 D. 长夏无冬
14.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

”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A. 农村
B. 牧村
C. 渔
村 D. 林场
1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东西伯里亚──热带干旱草
原 B. 沙特阿拉伯──气候严寒C. 也门──气候湿热,多河
湖 D. 日本多地震
16. 读下图,完成小题
(1)图中序号与其气候特征的搭配正确的是()
A. ①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B. ②终年高温多雨
C. ③终年炎热干

D. ④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2)图中序号与其住房、服饰等的搭配正确的是()
A. ①居住木屋,身穿毛皮服装,传统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
B. ②居住帐篷,身穿白色长袍,过着游牧生活
C. ③居住窑洞,以马车为交通工具
D. ④居住高脚屋,身穿和服
17. 如图中,不同的地区居民的生活习俗与当地自然条件的组合正确的是()
A. 甲地居民居住帐篷,过着游牧生活—气候炎热
B. 乙地居民多住高脚屋—气候湿热
C. 丙地居民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D. 丁地居民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
18. 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A. 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B. 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C. 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
D. 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19. 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下面的地区与传统民居的搭配正确的是()
A. 内蒙古地区——竹
楼 B.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 西双版纳地区——冰
屋 D. 北极地区——蒙古包
20. 读“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对该地降水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全年多雨
B. 夏季多
雨 C. 冬季多
雨 D. 全年少雨
(2)可能位于该地的建筑是()
A. B. C.
D.
21. 下图是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日本传统民居——合掌式房屋。

该种风格的民居主要位于本州岛中部的内陆地区。

合掌式建筑的屋顶十分陡峭,主要为防止()
A. 夏季白风
B. 冬季大
雪 C. 秋季风
沙 D. 地震破坏
22.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河流D的流向为()
A. 近南北向
B. 近东西
向 C. 东北一西南
向 D. 西北一东南向
(2)如图2的比例尺为1:200000,图中A.B两山峰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2cm,则其直线距离约为()A. 100m B. 200m
C. 300m
D. 4000m
(3)假如图示地区为我国北方某地,关于河流D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水量变化小
B. 可能有凌汛现
象 C. 汛期可达半
年 D. 无结冰期
(4)甲聚落与乙聚落相比()
A. 甲地海拔高于乙

B. 甲、乙两地海拔相同
C. 甲地位于乙地的北
方 D.
甲地引D河水灌溉优于乙地
23. 在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许多地方的民居跟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

比较甲、乙两幅民居图,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