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下语文《蒲柳人家》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对农民的同情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品质,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题,能够分析和解读课文内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

2. 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 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关注,增强对农民的同情和理解。

1. 课文《蒲柳人家》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农村风光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蒲柳人家》,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学生合作探讨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5.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课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农村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现状和问题。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陈映真及其作品的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改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通过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陈映真及其作品的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把握。

3. 学生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等。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陈映真及其作品的特点。

2.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3. 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和分析问题。

4. 第三课时:进行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5.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展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蒲柳人家(节选)》名师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蒲柳人家(节选)》名师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蒲柳人家(节选)》名师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蒲柳人家》(节选)是我国著名作家刘绍棠的一部小说。

本文节选自小说第一章,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运河滩上的一个农村家庭,在旧社会受到欺压,但在新社会的阳光下,勇敢站起来,争取自己权益的故事。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本文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所差距,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品的魅力。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背景和方言词汇有所不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给予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感受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4.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感受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真实性。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音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20世纪30年代农村生活的资料,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3.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为学生提供查阅词语的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聆听课文,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蒲柳人家》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的看法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内容,掌握课文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3. 利用情感共鸣法,激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8蒲柳人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8蒲柳人家》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故事,展现了蒲柳人家勤劳、善良、淳朴的美德。

本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有一定的把握。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生活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农村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敬劳动的美德。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节。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并在班上分享。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的难点进行讲解,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农村生活的看法,以及如何看待勤劳、善良、淳朴的美德。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重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

8.板书(随教学过程进行)板书课文关键词语、人物形象、教育意义等。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情境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蒲柳人家》,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挖掘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蒲柳人家》的作者、成书时间、历史背景等。

2. 人物关系: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情节,理解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4. 形象刻画: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技巧,如外貌、心理、动作等。

5. 思想内涵:探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人物关系的梳理、形象刻画的分析、故事情节的概括。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蒲柳人家》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小说,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外貌、动作等。

4. 讨论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

5. 深入挖掘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蒲柳人家》与其他相关作品,如《家》、《春》、《秋》等,分析作品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2. 影视作品欣赏:观看根据《蒲柳人家》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2. 角色扮演:选取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农村有什么了解?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有哪些不同?”通过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他们关注农村生活。
3.引入课文《蒲柳人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家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重点讲解课文的生词、成语、俗语以及描写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认知,增进对课文背景的理解。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
2.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等。
3.培养学生关注农村生活,理解劳动人民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农村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背景,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对农村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体验农村生活,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开展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4.情感教育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组织课后实践活动,如采访农村老人、写信给农民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语文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蒲柳人家》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蒲柳人家》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蒲柳人家》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蒲柳人家》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前言《蒲柳人家》是著名作家茅盾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旧式中国社会下普通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生活状态。

作为九年级下册的教材,本文将针对该课文的内容进行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了解茅盾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增强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第一部分引入如果把中国近代文学比作一座高山,那茅盾一定是山顶上的景色。

他代表的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他本人则是中国新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几乎涉及所有文学体裁,尤其在小说创作上成就最为显著。

他写作的历程成为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代表作之一《蒲柳人家》被广大读者所青睐,并深受教育工作者的喜爱,作为中学语文课所必读的经典之一,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内容2.1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晚清初期社会生活的特点与变迁。

(2)理解茅盾创作的背景、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3)感受《蒲柳人家》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化素养。

2.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茅盾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2)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提升阅读能力与思辨能力。

(3)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中营造积极、严谨、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3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语文课第一课时1. 教学进入:利用图片或者短片介绍晚清社会变革的名人、事件、背景等,并联想提问,引起学生思考。

让学生有矛盾与思考,留下困惑和追寻的征兆。

2. 正文教学:2.1 理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着重介绍作品的背景、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以及引导学生理解茅盾创作背景、文化内涵、文学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2.2 阅读剖析针对课文进行逐段注解,让学生理解词语、短语、句子中的文化内涵、语境和语言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蒲柳人家(节选)
教学目标
1.通过变体式阅读,概括内容,赏读人物。

2.通过选读美点,体悟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刘绍棠的小说节选《蒲柳人家》。

所谓“蒲柳人家”,就是指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在文中是指普通的贫苦农家。

二、紧扣文眼,资料助推
《蒲柳人家》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

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

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望日莲与周檎顺利完婚。

全篇小说共分12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表现了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

本文是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节选,原小说共12节。

课文节选的是第1、2节。

课文浓墨重彩描写的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儿童视角串起了整个故事,为我们勾勒了几个世代栖息于北运河边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

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则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蒲柳人家》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

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

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望日莲与周檎顺利完婚。

全篇小说共分12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表现了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

本文是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节选,原小说共12节。

课文节选的是第1、2节。

课文浓墨重彩描写的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儿童视角串起了整个故事,为我们勾勒了几个世代栖息于北运河边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

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则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三、整体感知
(一)字词穿插
纤qiàn夫腌臜āzā捯dáo气唿hū哨戏谑xuè荣膺yīng
断壁残垣yuán坍tān塌tā驾驭yù咯吧kā
咬牙切齿人高马大膀bǎng阔腰圆
两肋lèi插刀三顾茅庐腰缠万贯咬文嚼jiáo字望影而逃天伦之乐如坐针毡zhān
望眼欲穿影影绰绰chuò一气呵成妙手回春断壁残垣yuán芒刺在背
(二)自读课文:(一节6~8段)
1.在课文中圈画积累的词语。

2.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主要内容(结合记叙文的六要素)
晌午一丈青大娘在运河滩放鸭时,因几个年轻纤夫的无礼,她大打出手,最后在众人的调解下才平息事态。

四、选读式评价人物
具体要求:
默读6~8段,来读一读、评一评“一丈青”。

问题预设:
一丈青大娘
(1)她“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可见,她泼辣胆大,善于骂人。

其中“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

“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

说明她是个勤劳的人。

“一双大脚”还可以看出她不愿裹脚,有反叛精神。

语言方面,“雨打芭蕉”是很有诗意的,“鼓点”是有节奏的。

可见,一丈青大娘骂人比唱歌还好听。

“四六体”指骂人时词汇丰富,语气连贯。

“不倒嗓门”说明她有一副骂人的好嗓子。

(2)她“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

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可见她心灵手巧,十分能干。

(3)她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可见一丈青大娘凶狠地对待纤夫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了大姑娘小媳妇,她会为别人着想。

五、选点式寻找美点
具体要求:
精读6~8段,以批注的方式来赏一赏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问题预设:
(1)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诙谐幽默。

(2)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六、课堂小结
用手中的笔记录本节课收获。

1.动作描写精彩
2.修辞手法妙用
3.概写细写结合
4.正面侧面描写
5.详写略写结合
6.围绕中心取材
结束语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

“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

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身强体壮能干泼辣
性格豪爽勤劳善良
何大学问
侠肝义胆仗义轻财
慷慨豁达打抱不平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