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钉螺学-目录、第一章钉螺的发现及演化
钉 螺 生 态 学

3.稻田:稻田中钉螺大多分布在进出水 口和田埂附近,特别是和有螺沟相连接的进 出水口。在距田埂3m以上的田中,钉螺往往 极少,这种现象在面积较大的稻田中特别显 著。荒田和没有积水的冬闲田内钉螺密度最 高,积水的冬闲田次之,二熟田内很低。 4.沟渠:水流缓慢的沟渠适于钉螺栖息, 因此密度较高。沟渠中的钉螺常年以陆栖为 主,集中于近水地带,水退后,钉螺密集于 潮湿的沟底。
钉螺在干燥环境中虽然不能活动,但成螺却具 有一定的耐干能力。钉螺的耐干能力与温度有关。 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钉螺的耐干时间较短,而在 低温下则较长。幼螺的耐干能力要远远低于成螺。 至于水质和钉螺分布的关系,一般钉螺孳生地 的水的PH值为中性或微碱、微酸;但据观察,有的 地方钉螺在PH8.0左右的水中也可生活,在PH9.75~ 9.80的水中尚可有部分钉螺爬行,但在PH9.80以上的 水中,钉螺即闭厣不动。另据苏北沿海地区观察和 分析,钉螺也能适应和自下而上于含有0.26%可溶 性盐的水中;也可适应总硬度为1.40度、氢氧化合物 及碳酸盐为0~2.52度、酸式碳酸盐为6.72~29.4度的 水中。
2.迁移扩散方式 (1)游动:从钉螺的构造来看,没有专门的游泳 器官。但幼螺能足向上地浮动于水 面,如不受外界影响,不致翻转下沉。成螺可以 伸张腹足,例悬水面游动或摄食。钉螺游动的速 度和水温成正比,水温6℃以下时,虽能浮在水 面,但不能游动,坚持时间一般不超过5 min。在 静水面游动时间,约为36.15h,每分钟游动速度 约2.2cm;在流动水面游动最长时间为20min,每 分钟平均移动速度为1.55m,这与水的流动有关。 虽然钉螺可能在水面游动,但毕竟有限,因此钉 螺游动不是造成扩散的主要原因。
二、钉螺的分布、活动与扩散 钉螺的分布、 钉螺分布于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北 至北纬36。附近,南至赤道附近。分布的国 家有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钉螺的分布取决于自然因素。我国大陆钉 螺分布地区的1月份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 雨量都有在750mm以上。另外,钉螺分布 与土壤、植被也有一定的关系。
云南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生态学研究及应用

云南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生态学研究及应用[摘要] 云南钉螺呈割裂状分布,以坝区为主。
钉螺面积以田居多,其次是灌溉沟。
坝区钉螺主要分布在小的灌溉沟和稻田埂,山区钉螺主要分布在梯田高埂壁。
春季是钉螺交配高峰期,钉螺平均寿命为10.59月。
钉螺孳生环境比较稳定,扩散不明显。
感染性钉螺则散在性分布在各类环境中,坝区感染性钉螺主要分布在沟道,山区感染性钉螺主要分布在梯田高埂壁。
全年均可查见感染性钉螺,但每年有1个高峰,阳性螺点的疫源性也相对稳定。
云南感染性钉螺生存期平均逸蚴量为673条/只,阳性钉螺的寿命,从首次逸蚴算起,平均为171.6 d。
感染性钉螺有转阴现象。
根据云南钉螺生态学特征查灭螺工作可逐片、逐块推开,做到查1块、灭1块、巩固1块,且以春、秋2季各开展1次灭螺最好。
云南钉螺孳生环境比较稳定,钉螺调查以历史有螺区为主,兼顾毗邻地带,不宜盲目扩大。
阳性螺点灭螺应适当扩大范围,最好扩大到阳性螺点所在的整个自然片,阳性螺点实施灭螺后要经常开展监测或进行巩固性灭螺。
[关键词] 钉螺;感染性钉螺;生态学;应用钉螺控制是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钉螺生态学是开展查灭螺工作的基础,对钉螺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云南钉螺为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壳上无纵肋,其外形及大小均与湖北钉螺不同。
云南血吸虫病流行区无论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均不同于湖沼、水网地区,云南钉螺的生态也必然有所差异。
对云南钉螺生态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旨为更好地做好查灭螺工作、进一步提高查螺灭螺质量和因地制宜制订钉螺控制措施、规划提供依据。
1 钉螺生态1.1 地理分布云南血吸虫病流行于大理、丽江、楚雄、红河4个州(市)的18个县(市、区)、84个乡镇、461个行政村、3014个自然村。
钉螺分布与血吸虫病的分布基本一致。
钉螺分布区的海拔高度在1 350 m(南涧县德胜乡的坡脚村)至2 450 m(丽江市金山乡的新团村)[1]之间,年均降雨量785~890 mm,年平均气温13.1~16.4℃[2]横断山脉的云岭、苍山、无量山、哀牢山纵贯境内,呈北南走向。
钉螺控制技术

荣宝(即石灰氮、氰氨化氮) 宁夏大荣集团有限公司出品,适合喷粉。 对斑马鱼LC50为140.7mg/L。实验室荣宝80mg/L浸泡钉 螺2天后,钉螺死亡率为90%; 喷洒荣宝30g/m2 天d后,钉螺死亡率为100%; 现场自然沟渠中荣宝50mg/L浸泡钉螺7天后钉螺死亡 率为97.18%; 荣宝30g/m2喷洒和喷粉15天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 74.15%和81.11%。现场观察对植物(单叶)有明显毒 性。
烟酰苯胺
在25℃室内浸杀时,钉螺接触药液24h的LC50为 0.275mg/L;0.4mg/L浸杀48h钉螺死亡率为100%。 现场0.4mg/L浸杀24、48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7%和100%; 现场1.0g/m2喷洒后30天钉螺死亡率为87~100%。 杀螺作用不受阳光及土壤的影响。 小鼠口服烟酰苯胺的急性毒性LD50为1850mg/kg;对兔皮 肤和眼刺激性试验反应极小;在超过现场杀螺浓度5000倍 的情况下,妊娠鼠活胎率不受影响;Ames法未见明显致 突变作用。鲢鱼96h的LC50为127mg/L,鳙鱼96h的LC50为 113.3mg/L。 该药杀螺活性高,对鱼类毒性低,但水溶性差,成本较 大,钉螺接触后离水上爬。
钉螺控制技术
江苏省血防研究所血吸虫病室 黄轶昕 huang_yixin@
主要内容 药物灭螺 生态灭螺(环境改造) 物理灭螺 生物灭螺 植物灭螺 防螺(扩散)技术
一、药物灭螺
定义:药物灭螺是利用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质(包括 化学杀螺剂和植物杀螺剂),通过适当的方式杀灭钉 螺的方法。 特点:省时省力、见效快、可反复使用、价格低廉。 使用目的: 降低感染性钉螺密度或消除感染性钉螺。 降低山丘、水网和垸内环境的钉螺密度,压缩钉 螺面积(需反复使用) 。 提高或巩固环境改造灭螺的效果。
实用钉螺学-第七章钉螺的生态学

多为当地的常见植物种类。
这些草本植物种类与无钉螺孳生的同类环境无差别,但植物的盖度和多样性指数高的环境更易发现钉螺,似乎这样的环境比植物盖度和多样性指数低的环境更适合钉螺孳生。
根据植物与钉螺分布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生态工程控制植被因子,达到抑制钉螺孳生的目的。
滩地植被还为钉螺迁移扩散创造了条件。
洪水能引起钉螺扩散,但是如果洪水将钉螺带到一个无植被的环境,钉螺不久便会死亡,很难形成新的钉螺孳生地。
在其他条件都能满足时,又遇到适宜的植被,钉螺便能在该地孳生繁殖,有螺面积逐渐扩大,在有传染源介入后便形成新的流行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生洲滩露出水面后,起初几年无植被或植被甚少,也无钉螺孳生。
一旦有植被覆盖,4-5年后便有钉螺孳生,并逐渐向四周扩散,再经4-5年钉螺呈面状分布,最终随着植被覆盖整个滩地,整个洲滩都变成了钉螺孳生地,甚至成为疫源区。
另外,徐国余等(1987)通过诱螺实验发现,垂盆草有较好的诱螺效果。
与小球藻液比较,24消失垂盆草平均每皿诱惑钉螺只数为12.33正负号1.23,小球藻液为8.92正负号0.72。
不论对成螺还是幼螺,垂盆草的诱螺效果都是显著高于稻草帘。
垂盆草的诱螺效果为单纯泥土的13.9倍,植被泥土的2.3倍,青菜的2.7倍,自然环境的2.1倍。
在26℃时。
钉螺对垂盆草、米粉和泥土每分钟平舐食次数以此为36.5、33.7和4.2.。
在自然环境中,6-9四个月垂盆草诱惑的钉螺数分别为稻草帘的3.0、2.4、2.4、2.2倍;在4、5、10、11两者差异不显著,可能为天气较冷活动较少之故。
用垂盆草喂食的幼螺60天后,其在长度和宽度上的增长幅度都显著高于用小球藻喂食者。
实验表明,在不同温度、时间和光线的环境下,垂盆草茎的诱螺作用都优于垂盆草叶。
现场调查还发现,鸡天藤、水芹等生长地带钉螺密度较高,而益母草、豚草、紫云英等处钉螺密度较低。
这些实验结果和现场观察到的现象是否说明钉螺对植物油趋避性或它感性,需作进一步研究。
钉螺调查方法及要求

手工捕捉法
使用工具如铁锹、铁耙等, 对钉螺分布区域进行挖掘, 然后收集捕捉到的钉螺。
药物捕捉法
在钉螺分布区域投放药物, 吸引钉螺前来取食,然后 收集捕捉到的钉螺。
陷阱捕捉法
设置陷阱装置,利用钉螺 的趋光性、趋温性等特点, 吸引钉螺进入陷阱中,然 后收集捕捉到的钉螺。
环境监测法
监测水质
通过采集水样,检测水中的pH值、溶解氧、氨氮等指标,了解水 质状况对钉螺生存的影响。
根据调查目的和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钉 螺分布区域作为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
采用合适的调查方法,如随机抽样、系统抽 样等,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记录数据
详细记录每个地点的钉螺数量、分布情况等 信息,并拍摄照片或视频作为证据。
实验室检测要求
1 2
样本处理
对捕获的钉螺进行分类、清洗和整理,以便进行 进一步的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是一种基于DNA等分 子标记技术的钉螺检测方法。通过对钉螺 基因组进行分析,可以准确鉴别其种类和 感染状态,同时还可以发现新发和变异病 种。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 速简便的优点,但需要相应的分子生物学 技术和设备支持。
免疫学检测法
总结词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对钉螺进行免疫学检测,以检测其感染状态。
结果报告
撰写调查报告,将调查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给相关部门或机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时间序列分析
对钉螺种群数量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结果解读与报告撰写
结果解读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钉螺分布、 种群结构、传播风险等进行深入 解读。
报告撰写
按照规范格式,撰写钉螺调查报 告,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分析 过程和结论等。
《钉螺的形态与解剖》课件

目 录
• 钉螺的外部形态 • 钉螺的内部结构 • 钉螺的繁殖与发育 • 钉螺的生态习性 • 钉螺与血吸虫病的关系
01
CATALOGUE
钉螺的外部形态
钉螺的壳
壳呈螺旋状
壳质厚实
钉螺的壳呈螺旋状,由多个螺层组成 ,每个螺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结 构。
钉螺的壳质厚实,具有一定的硬度和 耐磨性,能够保护内部器官免受外界 环境的侵害。
寄生生活
某些种类的钉螺会寄生在其他动物身上,以吸取寄主的营养。
钉螺的活动规律
日伏夜出
01
钉螺通常在白天潜伏在底泥中,夜间出来活动觅食。
繁殖季节活动增强
02
在繁殖季节,钉螺的活动频率和范围可能会增加,以寻找配偶
和繁殖场所。
温度和湿度影响
03
温度和湿度对钉螺的活动也有影响,适宜的水温和湿度条件能
提高其活动频率。
壳口内有厣
钉螺的壳口内有厣,厣是壳口内的 一片薄片,可以起到调节壳内气压 的作用,同时也能防止其他生物进 入壳内。
钉螺的体色
01
02
03
体色多样
钉螺的体色因种类而异, 常见的有棕色、灰色、绿 色等,这些颜色可以起到 伪装和保护的作用。
体色与环境相匹配
钉螺的体色与生活环境相 匹配,有助于它们在自然 环境中隐藏和保护自己。
部分。
神经索
神经索是贯穿钉螺身体的通道, 连接脑与身体各部,传递神经信
号。
03
CATALOGUE
钉螺的繁殖与发育
钉螺的繁殖方式
交配
钉螺通过交配进行繁殖,雄性将 精荚传递给雌性,雌性受精后将 精荚附着在壳口,以便在繁殖季 节多次受精。
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机构、人员、职责第二章钉螺调查第三章钉螺控制第四章人群病情调查第五章人群化疗第六章晚期血吸虫病调查与救治第七章家畜查治和管理第八章健康教育第九章潜在危险因素控制第十章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第十一章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第十二章血防信息管理第十三章督导与考核附录附件一附件二药物灭螺技术规范附件三常用血吸虫病查病技术操作规范附件四血吸虫病人群化疗技术规范及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规范附件五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附件六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附件七晚期血吸虫病人内科治疗救助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附件八晚期血吸虫病人内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附件九家畜血吸虫病检查和治疗操作技术规范附件十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附件十一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附件十二各类报表第一章机构、人员、职责1 机构1.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国家级机构)。
1.2 血吸虫病流行区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设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业务科(室),或设立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站)(以下简称省级、市级、县级机构)。
1.3 血吸虫病流行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内设承担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的科(室),或由县级机构派出常驻防治工作组(以下简称乡镇级机构)。
2 人员2.1 各级机构根据其职责、任务,结合本服务区的人口、面积、流行类型和疫情分类等因素,合理配臵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2.2 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所从事专业的资格,或经过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防治技术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 职责3.1 国家级机构3.1.1 对血吸虫病发生、分布、发展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与研究,为拟订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防治计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1.2 在卫生部的组织领导下,起草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重点项目计划。
钉螺的形态与解剖

钉螺与其它相似螺类的鉴别
在自然界环境中孳生的某些种类的螺蛳, 其外形同钉螺较相似,易与钉螺混淆。 在查螺、报螺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碰到 一些群众将相似螺类当作钉螺报上来, 因此我们必须加以鉴别。
在实际工作易与钉螺混淆的相似螺类主 要有:方格短沟蜷、管螺、细钻螺(菜 螺)、泥泞拟钉螺等。
钉螺属(Genus Oncomelania)
钉螺的种类
微小钉螺( Oncomelania minima) 湖北钉螺( Oncomelania hupensis)
指名亚种(O.h.hupensis) 丘陵亚种(O.h.fausti) 滇川亚种(O.h.robertsoni) 广西亚种(O.h.guangxiensis) 福建亚种(O.h.tangi) 台湾亚种(O.h.formosana) 滨海亚种(O.h.chiui) 日本亚种(O.h.nosophora ) 印尼亚种(O.h.lindoensis) 菲律宾亚种(O.h.quadrasi)
位于外套膜的后部,与外套膜相连,随着 螺旋的扭曲,上端几乎达到壳顶,其内包 藏内脏。 通常未被血吸虫寄生的健康钉螺在内脏与 螺壳之间有空隙,凡感染血吸虫的钉螺, 这个空隙常被因血吸虫寄生而引起的肿大 的肝脏所充满而消失。
钉螺各器官和系统
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 肌肉系统 呼吸系统 •排泄系统 血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生殖系统 所有这些器官和系统均包裹于内脏囊内。
循环系统
钉螺的血液循环为开放式循环。循环系 统由心脏、主动脉、静脉窦组成。心脏 位于胃的前左侧,分为一心室一心房。 钉螺的血液为无色或浅蓝色的液体,没 有红细胞与白细胞,只有少量的血淋巴 细胞。其内交换氧气的为含有铜质的蛋 白质称为血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