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最新)

合集下载

让故宫文化遗产活起来读后感

让故宫文化遗产活起来读后感

让故宫文化遗产活起来读后感日前,故宫“看门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走进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于学校大礼堂为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匠者仁心——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专题讲座。

从建筑规划师到规划局局长,再从国家文物局到故宫博物院,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单霁翔围绕着古建筑与文物保护工作,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让故宫这座瑰丽辉煌的宫殿,在八十中师生眼前一点点的褪去神秘面纱。

“让家里的所有的宝贝家当全都有尊严的活过来,诉说那一段段的尘封已久的记录民族历史成长的故事!”因为挚爱和专注,所以故宫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砖一瓦,在单霁翔眼中都是一个个生命体。

为了真正践行“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用多种方式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带着故宫工作团队,从文物修复、文物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着手,在还文物以尊严让“每一件文物都必须光彩照人”的同时,也让人们了解故宫博物馆历史,并将故宫博物馆系统全面的推广出去。

匠者仁心——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单霁翔的精彩讲述让八十师生体会到故宫的魅力、故宫领导团队的传承和“以人为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精神气质,都要在充分浸润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后,方能自然生长,渐至根深叶茂。

此次专题讲座,不仅八十中高一高二的全体学生和全体教职员工悉数到场,处于紧张学习中的高三同学也纷纷在下课后也赶来参加讲座,站满了走廊和过道。

伴随着单院长的讲述,会场时时爆发出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

本次讲座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历史教师闫竞主持,党总支书记刘强、校长田树林出席并和学校师生们共同聆听了讲座。

据了解,此次专题讲座也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其中之一。

申论热点:让文物活起来600字

申论热点:让文物活起来600字

申论热点:让文物活起来600字
文物联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文物只是存在着,没有真正得到保护和传承,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让文物活起来,就要从保护文物开始。

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如文物的重建、修缮、保护等;其次,加强文物监管,避免文物遭受破坏和腐败。

同时,政府还可以推广文化教育,使人们能够更加熟知文物历史,提高文物意识,维护文物的安全。

再者,政府要支持文物行业的发展,实施更多的文物保护投资,发展文物资源配置、开发和经营,通过市场机制使其获得更宽广的融资来源。

另外,政府可以实行相关的政策、法规,促进文物行业的发展,提升文物的知名度和收益。

在文物的传承方面,我们应该使用多元化的方式来传承文物,如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新技术把文物资源变成更加具有视觉感及听觉感的信息,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历史。

同时,加强文物活动的组织与展示,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将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传播给更多的人。

总的来说,政府与企业都要共同努力,让文物活起来,把文物的价值传承下去。

只有将文物保护好,才能让历史文化得以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流传下去。

让文物活起来申论作文

让文物活起来申论作文

让文物活起来申论作文哎呀呀,文物可真是神奇的东西呀!嘿嘿。

每次我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些古老的文物,就好像它们在跟我说话一样呢。

嘿呀,那些精美的瓷器呀,漂亮的书画呀,还有奇奇怪怪的青铜器呀,都有着好多好多的故事呢。

我就在想呀,要是这些文物都能活起来那该多有意思呀!哈哈。

它们可以给我们讲讲过去的事情,告诉我们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创造出这些宝贝的。

要是文物能活起来,哎呀,那场面一定很有趣。

那些兵马俑说不定会走起来,嘿呀,还会摆各种姿势呢;那些古老的乐器可能会奏响动听的音乐,嘿嘿,让我们感受一下古代的旋律。

我们应该想办法让文物活起来呀!可以用高科技的手段呀,让它们在屏幕上动起来,给我们演故事。

也可以通过有趣的讲解,让我们更加了解它们。

哎呀,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和文物交朋友啦,就能从它们身上学到好多好多知识呢。

哈哈,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文物都活起来吧,嘿嘿!。

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的作文

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的作文

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的作文
哇塞,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现在的科技创新可真是太厉害啦!它能让那些古老的文物都活起来呢!
就说我们上次去博物馆吧,那里面有好多好多文物啊,以前看着它们就是摆在那里,虽然也觉得很珍贵,但总感觉离我们好遥远。

可是那次不一样啦!我们戴上了那种特殊的眼镜,哇,一下子那些文物好像就变得不一样了。

就好像它们在给我们讲故事一样,它们的过去、它们的经历,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难道不神奇吗?
还有啊,现在不是有那种虚拟现实的技术嘛。

我就在想,要是用这个技术来展示文物,那该多有意思呀!就好像我们能穿越时空,直接去到文物所在的那个时代,亲眼看看它们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是怎么被使用的。

哎呀,那感觉肯定棒极了!这就像是我们能和文物来一场亲密的接触,它们不再是冷冰冰地摆在那里,而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科技创新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文物的神秘大门,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它们。

这多好呀,我们可以从文物中学到好多知识呢,了解我们的祖先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有多么了不起。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感谢科技创新吗?它让我们和文物之间的距离变得这么近。

我觉得呀,以后科技创新肯定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让文物变得更加鲜活有趣。

我们一定要好好期待,好好享受这种科技带来的奇妙体验。

反正我是超级期待的啦!。

让文物活起来申论作文

让文物活起来申论作文

让文物活起来申论作文
《让文物活起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那种摆满了文物的博物馆呀,一走进去,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时光的隧道。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观博物馆,看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文物,那是一个古老的陶俑。

它就那样静静地站在展柜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凑到展柜前,仔细地端详着它,它那有点诙谐的表情好像在和我开玩笑呢。

这个陶俑穿着很特别的衣服,姿态也很独特,让人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我就站在那里,想象着千百年前它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是不是当时的工匠在制作它的时候心里也有着很多的想法和期待。

我盯着它看了好久,感觉它都快成了我的一个老朋友了。

可不只是这一件陶俑,博物馆里还有好多好多的文物呢,每一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让文物活起来,真的太重要啦!想想看,如果这些文物都只是摆在那里,无人问津,那该多可惜呀。

它们可是历史的见证者呀,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

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去感受这些文物的魅力,去听听它们的故事。

就像那个陶俑一样,当我们用心去和它们交流
的时候,它们就能真正地“活”起来,向我们展示那些逝去的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我们要一起努力,让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变得有温度、有情感,让它们成为连接我们和过去的桥梁。

让文物活起来吧,让历史在我们的面前鲜活起来!。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我在故宫修⽂物》的观后感范⽂(精选3篇)《我在故宫修⽂物》的观后感范⽂(精选3篇) 认真观看完⼀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篇了。

是不是⽆从下笔、没有头绪?下⾯是⼩编精⼼整理的《我在故宫修⽂物》的观后感范⽂(精选3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我在故宫修⽂物》的观后感1 ⼀部记录故宫⽂物修复⼯作⽇常的纪录⽚却意外地在90后⼈群中⾛红,并在⾖瓣获得了9.5分的好评,超过《琅琊榜》,这让《我在故宫修⽂物》这部纪录⽚的主创都感到意外。

⽇前这部每集投资仅50万元的“⽹红”纪录⽚已正式登陆天猫魔盒。

《我在故宫修⽂物》是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3集的剧情设置也是围绕着故宫⼯匠们为了准备⼤庆⽽修⽂物的故事。

在故宫博物院的全⼒⽀持下,《我在故宫修⽂物》摄制组破例进驻这个全国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保科技部拍摄。

《我在故宫修⽂物》是⼀部有温度的纪录⽚。

作为⽬前为⽌唯⼀⼀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物修复故事的⼤型纪录⽚,《我在故宫修⽂物》没有板起⾯孔说话,没有像说明书⼀样介绍与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年轻的视⾓⾛进古⽼的故宫,第⼀次系统梳理了中国⽂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物“复活”技术。

带领着80后90后制作团队的导演叶君表⽰:“我们是背着唐诗宋词长⼤的,但⽤着⼿机、坐着地铁。

拍这部⽚⼦,我们希望⽤现代眼光去看传统,⽤现代⼈眼光去看故宫。

” 《我在故宫修⽂物》历经了5年的项⽬调研,4个⽉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每集展现⼏类关系密切的⽂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师。

第⼀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集是⽊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观看这部纪录⽚,需要随时准备好“开脑洞”。

在⽚中,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地看到隋代展⼦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辽⾦⽊雕佛像,康熙皇帝60⼤寿的32扇屏风,乾隆⽣母的⾦发塔,乾隆皇帝的铜镀⾦乡村⾳乐⽔法钟,乾隆御稿箱,宫廷乐器――瑟,乾隆⽤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番⼈进宝图》,乾隆⽣母80⼤寿的实景绘画《崇庆皇太后⼋旬万寿图》等稀世珍宝,更可以有幸看到那些残损甚⾄呈碎⽚状的⽂物经过⼤师们的修复⼀步步重获荣光的过程,以及⽂物定格下的那些鲜活的历史瞬间。

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作文

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作文

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作文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在博物馆里安安静静躺着的文物,其实有着超级多的故事要讲给我们听呢?就拿我上次去博物馆看到的那个古老的青铜器来说吧!它身上那神秘的纹路,就好像是岁月留下的一道道伤疤,记录着千百年前的风风雨雨。

我当时就在想,这东西在古代到底是干啥用的呀?难道是国王吃饭的家伙事儿?还是祭祀时候用的宝贝?再看看那精美的陶瓷,光滑的表面,绚丽的色彩,难道不是古代匠人们用心绘制的一幅美丽画卷吗?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工匠们,在炽热的窑炉前,汗流浃背地忙碌着,只为了能做出这一件件让人惊叹的艺术品。

这难道不是他们对美的追求吗?文物可不仅仅是摆在那里让人看的东西,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时光胶囊,装着过去的记忆。

如果我们不好好守护它们,不把它们的故事讲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那不是太可惜了吗?我曾经和小伙伴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我问他们:“你们说,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会不会抱怨我们不懂它们的价值?”有的小伙伴说:“那肯定会呀,咱们得好好了解它们才行。

”还有的说:“要是不守护好,它们会不会生气地跑掉呀?”咱们可是中华儿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些文物就是咱们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宝贝,就像家里的传家宝一样珍贵。

要是咱们不好好守护,怎么对得起祖先呢?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这些文物都消失了,那我们的历史不就成了一片空白?我们去哪儿寻找我们的根呢?就好比一棵大树没有了根基,还能茁壮成长吗?所以呀,我们要守护好中华文脉,让这些文物活起来!我们可以多去博物馆看看,听听讲解员的介绍;也可以自己去查资料,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还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大家都来关心文物。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一起守护好咱们的中华文脉,让文物不再沉默,让它们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青少年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作文

青少年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作文

青少年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作文嘿,小伙伴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你们知道吗,文物就像是一个个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去了解。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这些宝贝儿重新焕发出光彩呢?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小妙招吧!我们要学会欣赏文物。

每件文物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和价值,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它们。

比如说,古代的陶器,它们的形状、颜色、纹饰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制作出这么精美的陶器的?他们又是如何在上面绘制出那么多美丽的图案的?这些问题都会让我们更加敬畏古人的才华和智慧。

我们要学会保护文物。

文物是我们的历史见证,我们要珍惜它们。

不要乱涂乱画,不要随意触摸,更不要破坏它们。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文物当作自己的朋友,那么它们就会陪伴我们度过更多的时光。

接下来,我们要学会传承文物。

文物不仅仅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我们的文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故事。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家里摆一些古董玩具,跟家人一起讲述它们的历史;我们还可以在学校里组织一些关于文物的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到文物的魅力。

我们还要学会创新文物。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文物的历史,但我们可以让它们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比如说,有些博物馆会举办一些有趣的互动展览,让观众参与其中;还有一些艺术家会用现代的方式来表现古代的文化元素,让我们对文物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要学会利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现在的科技发展得非常快,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让文物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比如说,有些博物馆会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代的生活场景;还有一些网站会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关于文物的知识。

让文物活起来并不是一件难事。

只要我们用心去欣赏、保护、传承、创新和利用文物,那么这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宝藏就会重新焕发出光彩,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为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X市积极创新文博场馆管理体制,以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博物馆之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把文物藏品所承载的灿烂文明和历史智慧展示给公众。

一、加快推进博物馆“321”行动计划。

博物馆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X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并为此提出的“321”行动计划正加速推进。

“321”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博物馆年参观人次达3000万,每年组织200场次展览,建有100座博物馆。

截至2018年2月,纳入全市博物馆(纪念馆)运营指标通报的各类博物馆有89座,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3座,二级1座,三级4座。

2017年市博物总馆顺利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侵华日军X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推出的“正义必胜、和平
必胜、人民必胜——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成功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就2017年全市的情况看,博物馆参观人数已达3130万,组织展览超过314场次,但建有博物馆的数量离既定目标还存在差距。

力争到2018年底,纳入全市运营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00座,备案博物馆数量2020年达到60座,2025年前达到70座。

充分发挥X文化展馆资源丰富优势,积极推动以艺术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类文化展馆建设。

支持各区建立博物馆联盟、中小博物馆协会,推进区域性博物馆群、博物馆小镇建设。

建立博物馆综合评价体系,依托X市博物总馆挖掘“总分馆”机制潜力,扶持中小型博物馆发展运营,拓展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博物馆运营水平和综合质量。

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构建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X博物馆体系。

推进行业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建设,积极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充分发挥扶持政策和资金效能,进一步优化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环境。

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的积极性,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建设文博事业和发展文博产业的内在需要。

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领
军型人才、一批科技型人才、一批技能型人才、一批管理型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优化、规模宏大、适应长远发展的文博人才队伍。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扩大文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领域和规模。

建立专项资金,树立人才投资优先的理念,为从业人员在专业领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深对博物馆发展趋势的认识。

当今我国博物馆多元化发展日益普遍,博物馆业内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打造博物馆之城,就必须坚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博物馆行业的发展趋势,全面了解博物馆领域知识创新、科技发明等情况,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列。

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博物馆的成果、研究和学习先进博物馆的发展有益经验,加强同国内、国际博物馆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传统陈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实现三维立体、3D动画、虚实结合的陈列效果。

通过多种互动、体验项目来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发现观众的兴奋点,激发观众对博物馆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新媒体等途径构建“互联网+X市博物总馆旅游”平台,及时发布各博物馆旅游攻略、馆藏特色、体验活动、精品文创商店、优惠活动等,民众可通过网络咨询、互动或建议。

四、大力发展文博文创。

X文博单位文创开发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有序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主客观条件影响,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推进解决。

如:财政部门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和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等,列入支持项目的范围还不够大,存有不少限制;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根据事业单位财政收支两条线政策,国有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销售利润全部上缴财政,不能直接用于博物馆各项开支。

有的制定了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措施,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在人员配备、经营成果分配等方面缺乏支持,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积极投入。

创新力度还不够,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创产品比较少,充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不够紧;馆藏资源的授权、品牌授权、产品开发合作授权等开发模式没有完全厘清和规范。

文创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对市场的敏锐度还不够足,营销管理能力还比较弱等。

我们将切实强化组织推进和政策保障,重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创新开发模式,完善营销体系,优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在政策利好推动下,以建立起X市博物馆文创开发的良性机制为目标,探索路子,先行先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着力在开发模式、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实践,稳步推进试点示范工作。

在开发模式、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继续进行探索,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引导
扩大文化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推动优秀文博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产业融合,以创意创新为动力,以文博单位和文化创意企业为主体,开发原创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

五、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

近几年,X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活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场所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外教育功能,引导和带动了全市广大中小学生深入其中,亲身感知X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纪念馆和学校逐步建立起共建关系,各博物馆、纪念馆利用纪念日等特定时间,采用文化艺术讲堂等形式,送展进校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各中小学也聘请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专业人员为校外教育辅导员,定期邀请进校介绍馆藏品及其他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引导各文博场馆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建立博物馆与学校的教育项目库、打造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品牌活动、开发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的互动体验项目、建立博物馆与学校的志愿者服务机制,积极研发并建立切合实际的文博场馆社会教育项目库,积极与教育部门联手合作,共同推动X地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六、树立博物馆“大社教”理念,解决社会教育活动存在的不足。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一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明确提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向公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

”博物馆的存在是为了服务社会及其发展,而且必须是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经历了过去被动式、主动式,直至今天互动式的发展过程。

以市博物总馆各分支馆为例,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了一批社教活动品牌项目:《我的展览我做主》《小小书画家在这里诞生》《我是小小传承人》《翻转吧,小六》等等,这些活动的参与者为未成年人,在主城区的中小学校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这种有限的受众面与日益增长的公众需求尚有距离。

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博物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从过去“文化殿堂”走进百姓生活中,同时树立“大社教”的理念,将社会教育活动作为博物馆为社会服务活动重要内容之一。

文化的传播需要更加生动的载体,博物馆人应当以更宽广的胸怀与具有共同文化追求的社会机构,包括大中小学校、国有或民营企业等等,积极开展各种合作。

当然,在这些合作中尤其是与民营企业的合作,需要政府
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博物馆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博物馆管理者放心、工作人员热心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策划,从而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