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苏轼《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原文译文赏析
《浣溪沙》苏轼的译文

《浣溪沙》苏轼的译文苏轼的《浣溪沙》有好几首呢,我就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为例来翻译吧。
“山下兰芽短浸溪”,就是说山下的兰草刚刚发芽,短短的,泡在小溪里呢。
这就好像是在说,你看那山脚下啊,那些兰草才冒出来一点点小芽芽儿,就泡在溪水里面,感觉可新鲜了呢。
“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树之间的沙路啊,干净得很,一点泥都没有。
你想啊,在松树中间有那么一条小路,全是沙子铺的,干净得不像话,连一点泥巴都看不到,走在上面肯定特别舒服。
“潇潇暮雨子规啼”,傍晚的时候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布谷鸟在那叫呢。
这傍晚时分啊,小雨就那么沙沙沙地落下来,然后布谷鸟在旁边“咕咕咕”地叫着,就好像在给这雨景配乐似的。
“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一辈子不能再年轻一回呢?这就像是在反问啊,大家都觉得人老了就回不去年轻的时候了,但是苏轼他老人家就不服气,偏要这么问一句。
“门前流水尚能西!”你看门前的溪水啊,还能往西流呢。
一般来说啊,水都是往东流的,可是这溪水它就能往西走,这多神奇啊,就好像是在告诉人们,有些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因为自己头发白了就像那些黄鸡打鸣一样,感叹时光流逝。
就是说啊,别老是因为自己老了就唉声叹气的,要像那往西流的溪水一样,有点不一样的想法。
这首《浣溪沙》出自苏轼的诗词集。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可能也是看到周围的景色有所感悟吧。
他看到兰芽、沙路、暮雨、子规这些景象,然后就联想到了人生。
他觉得虽然人会变老,但是不应该就那么悲观地接受,就像那溪水不按常理出牌一样,人也可以有不一样的态度。
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啊,很多时候大家都觉得有些事情是固定的,但是其实我们可以打破常规,乐观一点去看待。
比如说我们年纪大了一点,也不要觉得自己就啥都干不了了,还是可以去尝试新的东西,去寻找新的乐趣,可不能像那些一到傍晚就打鸣感叹一天要结束的黄鸡一样,要有点冲劲呢。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宋]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释:①苏:即江苏苏州市。
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
霜须:白须。
评解: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
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
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
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
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在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在苏州,只在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共含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道字娇讹语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苏轼词作鉴赏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
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
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
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
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
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
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
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
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篇2:《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字词解释:簌(sù)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高中记叙文阅读】《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附赏析

【高中记叙文阅读】《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①。
沙上不言鸿雁信,竹间时听到鹧鸪落花。
此情惟有落花言!【注】①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此处是诗人自指。
(1)这首词上阕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本意就是什么?(4分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言含蕴多样,耐人寻味,恳请详细分析它涵盖了哪几重意思?(4分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参考答案:12.(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描述画面1分,画面特征1分);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抑)(手法1分);面对如此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这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乐景、哀情相衬,愈见诗人的感伤(简析1分)。
(2).此情就是指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1分后);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认知,惟有落花能够言,由此可见作者心情之寂寞;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够认知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近,同病相怜;第三重,即使落花能够认知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不可劝解,更显出作者心情之凄惘。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诗意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诗意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诗意赏析《浣溪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作的一首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
小编整理《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来学习参考!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译文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
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
湖面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干净没有灰尘。
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
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名叫,仿佛在召唤行人。
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浣溪沙》赏析(一)欧阳修这首《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
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
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上片写湖面风光很有特色。
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
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
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
第三句“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
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
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
欧阳修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唤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一句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
最新苏轼的《浣溪沙》原诗 译文及诗歌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注释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
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赏析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
浣溪沙翻译赏析

浣溪沙翻译赏析浣溪沙翻译赏析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翻译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代: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婉约,纪游,写景译文及注释译文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
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注释⑴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⑵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⑶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⑷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军官》:“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⑸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⑹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⑺漫漫:水势浩大。
⑻“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
唐曹邺《故人寄茶》:“碧波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东坡《西江月》:“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午盏:午茶。
⑼蓼(liǎo)茸:蓼菜嫩芽。
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参考资料:1、《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页2、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209-211 .赏析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浣溪沙译文翻译和赏析

浣溪沙译文翻译和赏析
浣溪沙译文翻译和赏析
作者:苏轼年代:宋体裁:词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该词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
然而从内容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记游作品。
通常,记游性作品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入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
【作者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苏轼《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原
文译文赏析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宋代: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译文】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
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
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赏析】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
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
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
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
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
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
这两句色彩明快。
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准备。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
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
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
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耐人寻味了。
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
”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
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
在苏轼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
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
扩展阅读:苏轼轶事之道化童蒙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喜欢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
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
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