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模块精选全套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总复习模块精选全套检测试题1.模块检测卷:(一)中国古代史2.模块检测卷:(二)中国近现代史3.模块检测卷:(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模块检测卷:(五)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5.模块检测卷:(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学者为此绘制了如下结构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官僚政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B.地主经济是古代唯一的经济形态C.儒家思想影响了宗法观念的产生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解析:选D据材料的结构图不难看出,这里所指的是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之下的“家国同构”,而古代中国的官僚政治是迟至秦朝时才得以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除了地主经济,古代中国还有井田制经济、自耕农经济、租佃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故B项错误;宗法观念的产生远远早于儒家思想的提出,故C项错误;在西周的宗法分封体制之下,西周的统治阶级内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形成了以各级大宗为代表的森严的统治秩序,从而将“国”与“家”紧密相连,宗法家族成为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故D项正确。
2.“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襄礼之儒”。
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
其目的是()A.巩固专制统治B.和谐人际关系C.维护社会秩序D.确立儒学独尊解析:选C春秋时期还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客观效果,但不是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的目的,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3.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综合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一)一、选择题1.奠定西周建立的重要战争是()A. 阪泉之战B. 打败有扈氏 C. 逐鹿之战 D. 牧野之战2.国家建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巩固统治.西周时期,国王实行了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是()A. 禅让制B. 奴隶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3.下图为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①”处应为()A. 长安B. 涿郡 C. 临安 D. 广州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国20次。
这说明()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 天子依附于诸侯D. 周王室衰微5.下图人物曾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A. 华佗B. 张仲景 C. 蔡伦 D. 张衡6.夏商周时期,统治阶级通过哪一种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A. 祭祀天地B. 祭祀祖先 C. 祭祀社稷 D. 祭祀神灵7.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A.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 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 主要粮食作物是粟8.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赠书法作品:“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A. 尧和舜B. 舜和禹 C. 黄帝和炎帝 D. 周文王和周武王9.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哪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A. 农民张三仅把收成的1/30交给国家B. 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C. 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 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10.下列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①黄帝②炎帝③蚩尤④大禹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①②11. 历史影视剧《汉武大帝》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汉武帝纵横一生及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
2019年高考历史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试卷及答案 1(文科)

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1(文科)一、单项选择题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 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 确立了“家天下”制度2.西汉时期形成的“中朝”()A.与外朝同属一个机构B.与皇帝容易产生矛盾C.掌握司法与行政大权D.行使国家的决策职能3.2014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倡导“正能量”成为当下搜索热词。
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经确立官员监察制度。
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 中正B. 刺史C. 御史大夫D. 通判4.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
入葬的坟墓称“陵”。
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
此称谓A. 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 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5.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宋会要辑稿》载:“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太宗实录》载:“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能分割宰相之权,应当有一定的实权。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6.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
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
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籍此些微远物也。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列强以有益清朝为由侵略中国B.天朝大国心态阻碍中外间贸易交往C.清初以怀柔之道处理外交关系D.西方强权外交导致清朝统治者不满7.“奴隶是根据万民法的制度,一人违反自然的权利沦为他人财产的一部分……一切奴隶地位没有任何差别”,“对于一切被释放的自由人(原奴隶),不问被释放者的年龄、释放者的权益或释放的方式,一律给予罗马公民资格”。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word完整版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推荐文档

2019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署名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地点上。
2.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变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途其余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一定用 0.5毫米黑色署名笔作答,答案一定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地区内相应的地点;如需变动,先划掉本来的答案,而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可以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题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代产生了17代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应出A.禅让制度的长久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别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订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一定购皮币用来置放礼品,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增强了钱币管理B.确定了思想上的一致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朝以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乞求丰产的“牵钩之戏”,至唐朝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豪志,须明输赢多预期年纪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朝.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联合看法人心所向C.阳刚与力量遇到尊崇D.诗歌以描绘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尔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要素是.交通方式的改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钱币制度的改变D.地域经济的差别28.表1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朱纯祖姚光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立时,章程皆其手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普遍认同的获得”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9届高三·某某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解析:选B 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各国不再遵守礼器形制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
由“刺举”“公卿……恐惧莫敢犯禁”可知,监察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答案为B项。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精练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学者为此绘制了如下结构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官僚政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B.地主经济是古代唯一的经济形态C.儒家思想影响了宗法观念的产生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2.“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襄礼之儒”。
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
其目的是() A.巩固专制统治B.和谐人际关系C.维护社会秩序D.确立儒学独尊3.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4.从汉朝起,历年二千,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其间或兴或衰,却没有一个学派或宗教,能夺取它的正统地位。
儒学的不败原因是()A.严格拥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B.其他学派缺乏特长C.统治者历来尊重儒学D.儒道佛鼎立,儒守中立5.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6.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7.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
这主要是由于()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B.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D.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8.如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9.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省”,二者的共通之处是()A.强调法治B.强调德行修养C.重视教育D.人性本善10.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年)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人教版必修模块中国古代史专练试卷及答案一

1.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解析:选A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 项正确。
2.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州政、省政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C先秦时期主要实行分封制,地方由诸侯国统治,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属郡政阶段,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州已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属州政阶段,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沿袭元以来行省,属省政阶段,故D项错误。
3.622~661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永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人。
而当时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5 000人。
据此可知当时()A.进士科考最为显要B.门荫取士仍是主流C.官僚制度日趋成熟D.冗官现象极为严重解析: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通过科举入仕的只占唐朝官员的少部分,故A项错误;唐朝仍然沿用魏晋时期的恩荫做官,故B项正确;科举取士远远少于恩荫做官,反映了官僚制度还没有成熟,故C项错误;材料与冗官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4.1577年,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祖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制。
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张居正的辅佐以便推行新政,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挽留。
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
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A.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衰落B.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C.专制皇权高度强化D.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皇帝需要张居正的辅佐以便推行新政,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挽留”“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学者为此绘制了如下结构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官僚政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B. 地主经济是古代唯一的经济形态C. 儒家思想影响了宗法观念的产生D. 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解析:选D据材料的结构图不难看出,这里所指的是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之下的“家国同构”,而古代中国的官僚政治是迟至秦朝时才得以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除了地主经济,古代中国还有井田制经济、自耕农经济、租佃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故B项错误;宗法观念的产生远远早于儒家思想的提出,故C项错误;在西周的宗法分封体制之下,西周的统治阶级内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形成了以各级大宗为代表的森严的统治秩序,从而将“国”与“家”紧密相连,宗法家族成为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故D项正确。
2. “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襄礼之儒”。
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
其目的是()A. 巩固专制统治B.和谐人际关系C.维护社会秩序 D .确立儒学独尊解析:选C春秋时期还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客观效果,但不是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的目的,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3.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解析:选C 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故A 项错误;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治国理念,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官位概不世袭,且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不能世袭,没有封地,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并没有强化,故D项错误。
4. 从汉朝起,历年二千,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其间或兴或衰,却没有一个学派或宗教,能夺取它的正统地位。
儒学的不败原因是( )A. 严格拥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B. 其他学派缺乏特长C. 统治者历来尊重儒学D. 儒道佛鼎立,儒守中立解析:选A 儒家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发展,成为维护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工具,故A项正确;儒学也不断借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故B项错误;正是因为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因而统治者才重视儒学,故C项错误;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5.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 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解析:选A 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 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6.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 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选D 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导致农业经济衰退,不会出现农牧并重的局面,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故B项错误;少数民族汉化的标志之一是由游牧经济转为农业生产,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D项正确。
7•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
这主要是由于( )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 B •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 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D .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解析:选 D 国人弃武就文和民族尚武精神日渐消失与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无必然关系,且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主要涉及选官的范围,与材料无关, 故B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解决君权和相权矛盾的制度, 与材料无关,故C 项错误;科举制为世人提供了向高层流动的良机,世人通过读书以谋取高位, 于是形成了社会持久的读书风尚,而尚武精神渐趋萎靡,故 D 项正确。
&如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解析:选C 材料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 A 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B 项错误;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 故C 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故D 项错误。
9•孔子主张“知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省”,二者的共通之处是(A.强调法治B.强调德行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解析:选B 强调法治属于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 故A 项错误;孔子主张仁者不忧,即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 朱熹主张“居敬察省”, 即强调郑重且不苟且,时常进行自我反省, 两者共同强调德行修养,锤炼品德,故B 项正确;材料中两人均没有提到教育和人性,故CD 两项错误。
10. 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年)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主张()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B •开放海禁政策然户弟圃户饲畫户,耕织户职户第蚕 丝户织户绷塑户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 .采取富民政策解析:选 B 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倭寇残余势力的主 张,故A 项错误;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人“民贫而盗愈起”, 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生计问题,而这种做法是对福建人用“抚”,没有提到“剿”,故B 项正确,C 项错误;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起”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故 D 项错误。
11.著名学者王汎森在评价某著作时强调: “(它 )严厉批评古往今来因为君权之私而导致制度、社会的败坏……主张统治者应该以’公’的原则来规划合乎三代理想的制度。
”该著作是 ()A.《春秋繁露》 B .《朱子语类》 C.《焚书》D .《明夷待访录》解析:选 D 材料“因为君权之私而导致……来规划合乎三代理想的制度”反映了该著 作反对君主专制。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阐述了“春秋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等思想,是 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与材料不符,故A 项错误;《朱子语类》阐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有利 于君主维护专制统治,与材料不符,故B 项错误;李贽的《焚书》反对道学的虚伪说教,但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故 C 项错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 露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主张天下为公,故 D 项正确。
12.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 从 不留片稿于家中, 很少结交外官, 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 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解析:选 D 张廷玉作为军机处官员处处小心谨慎,说明其仅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需二、非选择题 (第13题 25分,第 14题 12分,共 37分)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
“三公”,即丞相、 夫。
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要时时提防君主的猜忌,不能说明军机处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 A 项错误,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黑暗和残酷, 与欧美民主制度完全不同, 故B 项错误; 材料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对于皇权没有制约作用,故C 项错误。
13.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 相的权限成太尉和御史大——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
经画敕后,即为皇帝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 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 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
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 还中书省重拟。
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 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 几千年以来的政体 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
在革命前后持这种 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 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
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 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
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 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8 分)(2) 据材料二, 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8 分) (3)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 (1)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并结合 所学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 这一职务的官员”并结合所学可知, 秦朝太尉是虚设的, 这有利于加强皇权, 即便于皇帝直 接掌管兵权。
第(2)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 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 送尚书省执行”可知, 唐代三省六部制即宰相制度的特点为三省长官制,据材料三“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 君权是有限制的”并结合所学可知, 可以制约君权 的还有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 (1) 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 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 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