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超伟《圆利针疗法》
圆利针超微针刀资料

《圆利针疗法》注:以下内容,是圆利针疗法和超微针刀疗法培训讲义斜体字:为我的学习总结斜体黑字:为我的学习总结中的重点关于学习此疗法的方法:以此讲义,再配合光碟中的录音/视频,详细学习一至二遍即可学会当然能把此讲义完全背会,学透。
此为极好。
对于进针点与刀口线,请详见此疗法的《进针点与刀口线表》一:概要:1、圆利针疗法的发明。
(1)痛点斜刺法——卢鼎厚教授(国家运动队的运动学教授)。
疗法特点:痛点斜刺后,疼痛立即消失。
疗法缺点:多数疼痛点针刺后没有减轻。
机理:粗针对软组织进行有效的挤压,使肌细胞内部结构迅速地排列组合。
所谓痛点:沿受伤肌肉的长轴触诊,在受伤肌肉的最硬点,就是最痛点斜刺劳损肌束的最硬,最痛点2.反阿是穴疗法——张文兵老师。
疗法特点:不在痛点斜刺,在痛点的两端针刺,比如说疼痛在肌肉的中点,反阿是穴在肌肉的两侧。
疗法的缺点:反阿是穴不好找。
起点,止点,中点(肌腹最高点)3.古代九针中的圆利针针形的启发。
古代圆利针形类似一支毛笔,前端尖中间膨大、尾部小,长1.6寸。
总结:1、通过以上1、2点我们知道肌肉软组织在起点、中点、止点上针刺均有效。
2、古代圆利针针形,其实就是对肌肉软组织进行挤压(挤压被卢教授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3、古代圆利针针刺出针后,针刺部位可以留下一个空洞,空洞可以释放软组织内部压力。
二:圆利针疗法的主要思路:1、卢教授痛点斜刺法中只有50%的有效率,为什么?这是因为有多数的痛点并不是原发部位,它是一种牵涉痛。
2、张文兵的思路很好,但治疗点不好找。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要求寻找更好、更快的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
我们根据患者的运动解剖方向或动作找出参与其中的肌肉,根据肌肉的解剖、肌力的大小、肌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特点以及肌肉的功能来判定易损的肌肉。
比如:上肢外展的动作,参与的肌肉为冈上肌与三角肌中部的肌纤维,三角肌肌块肥厚、肌力大;冈上肌肌块小、肌力弱。
那么冈上肌则是我们要求治疗的肌肉。
超微针刀疗法圆利针疗法反馈汇总

超微针刀疗法圆利针疗法反馈汇总超微针刀疗法特点1、刀口只有0.4mm,每个切割点最多切割3刀。
2、进针深度为1.0 cm左右。
3、不用激素、不用麻药。
4、以切割深浅筋膜为主。
5、疗效立竿见影。
6、刀法以切断为主,固有的筋膜韧带不能切这样看来,超微针刀没有刺到骨膜。
圆利针斜刺是有好效果,我用0.35的毫针代替,效果不错你应该看见他的长处,他的针刀可以不用麻药,可以什么都不用,我们这里都是这样做的,纯针刀,不过其实也就是韧针罢了,圆针是0.5的,是在厂家定的,针感是普通针的效果的百倍,大家应该明白了吧,你去康复医院胡哪他是不会教的,还有个有材料,愿意教的你不去,怪谁。
多看看筋膜,多看看韧针,就够了,一辈子也许就够了。
东西是自己学的,你要是肯学,看够多的书了,就不用花钱学东西了,去看看就够了,还用问他吗?还是老老实实打好基础吧!在他哪学过,知道他扎针就是扎针,没手法吧!呵呵。
先学好书,学透书,以后就不用教学费了。
解剖书天天看就够了;我学针刀和园利针就是买书自学,跟本不用花钱去学,确实比传统毫针制效果好,针刀用的不太多,怕有风险,现在的病人很难对付,一有点事就要找我们的麻烦就像王治平老师的拨针一样,原理知道了,叫什么针都无所谓啦颜质灿的密刺法、卢鼎厚老师的斜刺法、圆满利针、还有点筋术。
其实都是一回事。
就是典型的阿是穴刺法而己。
摸着筋节刺开就可以了。
我在广安门医院进修看过长圆针操作,其实很简单,小针刀是剥离,长圆针向上斜挑作为过来人有必要提醒大家:针太细太短.扎的太浅可以当时见效,没有远期疗效。
因为慢性疼痛的原发病灶在骨膜 ..仔细研究了他的讲义,另外跟学习过的朋友交流,他是把超微针刀和圆利针结合在一起,超微针刀扎的比较浅,圆利针扎的比较深。
用超微针刀取得速效而用圆利针巩固疗效,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胡氏圆利针疗法是卢鼎厚斜刺的翻版看你是想取得近期还是远期疗效。
若要近期效果,你就刺透筋膜减张减压。
若要远期疗效,你就扎到骨面,什么针具无所谓。
胡超伟《圆利针疗法》精编版

古代圆利针针具
改进型圆利针针具
“圆利针,取法于氂针,微 小号圆利针:
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 针 体 长 50mm , 针 柄 长
长一寸六分。”其针形为一未开
35mm,针体直径0.7mm。
的荷花形。
中号圆利针:
古代圆利针针具的缺点
第一,因针尖部位大针刺时
不易进针,难于操作。
4、定都可造成正 中神经卡压。
旋前圆肌的诊断
1.缓慢起病,症状常在反复用手抓握或旋前活动后发作。 2.肘部疼痛不适,并感拇、食指麻木。 3.手屈肌力量减弱,主要是屈指及对掌无力。 4.抗阻屈腕时,手会向尺侧偏斜。这是因为桡侧腕屈肌麻痹而尺
圆利针针刺点的选择
1、明确引起疼痛或运动障碍的参与肌肉或肌 群,或维持某一姿势发生疼痛的参与肌肉或肌 群
2、根据力学分布原理和运动学原理找出最易 劳损的肌块小、肌力弱的肌肉
3、确定肌肉的起点、中点和止点做为治疗点
临床各论
1、头夹肌损伤 2、肩周炎 3、旋前圆肌综合征 4、腰三横突综合征 5、梨状肌炎 6、膝后疼痛综合征 7、中风后遗症
与韧带的力量来维持。
2.由于肌腱的血液供应较差,肩关节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活动频繁,周围
软组织经常受到各方面的摩擦挤压,易产生慢性劳损。
3.关节的硬化和挛缩,使关节及周围组织内力改变,张力增加,从而导致运 动障碍,代谢受到影响,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
4.外力的损伤、风寒湿等环境的影响,依然会使关节囊、滑囊、韧带充血水
后上方有冈下肌,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的小面;后方有小圆肌,止于肱
骨大结节最下面的中部的平面;外层是三角肌,起自锁骨外1/3前缘,肩
圆利针

员(圆)利针疗法王远庆圆利针是一种与毫针形状相似,但直径稍粗的一种针。
是中医传统针灸九针之一,他是以中医经络学说和经筋学说为指导原则,从人体整体出发通其经络,调节肌体而达到治疗疼痛的一种能立见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
正如灵枢九针十二项所述“员利针者,大如瞀,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圆利针的治疗作用及原理:一是通经活络,人体的经络、内连脏腑、外络关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把人体各部分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发生病变,不通则可引起外在的不适和疼痛,内则引起脏腑病变和病痛,圆利针针刺可疏通痹阻的经络和经筋,而使通其经络,解除病痛。
二是疏筋散结,人体周身引起的慢性疼痛分为经脉,络脉络筋(络筋),络筋痹结不通而引起疼痛,圆利针通过散结、消除经筋痛灶而达到松经(筋)痹结之痛。
三是通络散寒,阴寒内结,凝而成痹,结而成块以成灶,圆利针针刺可使寒邪直接从刺点外泻,而散寒止痛。
我科用此法治疗骨关节炎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痛苦小等优点,是中医九针方法中见效速度快的方法之一。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非手术治疗该病的方法很多,但效果不佳,治愈率低且易复发。
圆利针是九针中的一种。
(1)常见于年龄较大和关节部有创伤史,或有静力失调、骨营养改变及有体态、职业等因素存在。
(2)发病缓慢,无全身症状,多为个别关节炎受累,特别是负重活动多的关节容易受累,如髋、膝关节和腰椎、颈椎多见。
(3)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有摩擦响声,有关节腔积液和畸形。
(4)X线摄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关节端松质骨囊性变等改变,关节内有游离体。
治疗方法:采用规格为0.8×50mm的圆利针,在膝关节周围病灶组织及其它引起膝关节病的软组织病灶采用圆利针密集多向针刺,不留针,针刺结束后休息片刻,再行磁热震荡波治疗,20min即可,每两周治疗1次,共治疗5次。
疗效判断标准:评判标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症状进行观察。
程-圆利针超微针刀资料-最重要

《圆利针疗法》注:以下容,是圆利针疗法和超微针刀疗法培训讲义斜体字:为我的学习总结斜体黑字:为我的学习总结中的重点关于学习此疗法的方法:以此讲义,再配合光碟中的录音/视频,详细学习一至二遍即可学会当然能把此讲义完全背会,学透。
此为极好。
对于进针点与刀口线,请详见此疗法的《进针点与刀口线表》一:概要:1、圆利针疗法的发明。
(1)痛点斜刺法——卢鼎厚教授(国家运动队的运动学教授)。
疗法特点:痛点斜刺后,疼痛立即消失。
疗法缺点:多数疼痛点针刺后没有减轻。
机理:粗针对软组织进行有效的挤压,使肌细胞部结构迅速地排列组合。
所谓痛点:沿受伤肌肉的长轴触诊,在受伤肌肉的最硬点,就是最痛点斜刺劳损肌束的最硬,最痛点2.反阿是穴疗法——文兵老师。
疗法特点:不在痛点斜刺,在痛点的两端针刺,比如说疼痛在肌肉的中点,反阿是穴在肌肉的两侧。
疗法的缺点:反阿是穴不好找。
起点,止点,中点(肌腹最高点)3.古代九针中的圆利针针形的启发。
古代圆利针形类似一支毛笔,前端尖中间膨大、尾部小,长1.6寸。
总结:1、通过以上1、2点我们知道肌肉软组织在起点、中点、止点上针刺均有效。
2、古代圆利针针形,其实就是对肌肉软组织进行挤压(挤压被卢教授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3、古代圆利针针刺出针后,针刺部位可以留下一个空洞,空洞可以释放软组织部压力。
二:圆利针疗法的主要思路:1、卢教授痛点斜刺法中只有50%的有效率,为什么?这是因为有多数的痛点并不是原发部位,它是一种牵涉痛。
2、文兵的思路很好,但治疗点不好找。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要求寻找更好、更快的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
我们根据患者的运动解剖方向或动作找出参与其中的肌肉,根据肌肉的解剖、肌力的大小、肌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特点以及肌肉的功能来判定易损的肌肉。
比如:上肢外展的动作,参与的肌肉为冈上肌与三角肌中部的肌纤维,三角肌肌块肥厚、肌力大;冈上肌肌块小、肌力弱。
那么冈上肌则是我们要求治疗的肌肉。
其疗法结合了解剖医学和运动医学的相关知识,解剖医学只能知道肌肉的结构,运动医学才能知道肌肉的功能,因此,软组织损伤我们结合疼痛部位、肌肉的功能、神经的走向来诊断和治疗软组织损伤。
圆利针疗法

圆利针疗法一:概要:1、圆利针疗法的发明。
(1)痛点斜刺法——卢鼎厚教授(国家运动队的运动学教授)。
疗法特点:痛点斜刺后,疼痛立即消失。
疗法缺点:多数疼痛点针刺后没有减轻。
机理:粗针对软组织进行有效的挤压,使肌细胞内部结构迅速地排列组合。
(2)反阿就是穴疗法——张文兵老师。
疗法特点:不在痛点斜刺,在痛点的两端针刺,比如说疼痛在肌肉的中点,反阿就是穴在肌肉的两侧。
疗法缺点:反阿就是穴不好找。
2、古代九针中的圆利针针形的启发。
古代圆利针形类似一支毛笔,前端尖中间膨大、尾部小,长1、6寸。
总结:1、通过以上(1)(2)点我们知道肌肉软组织在起点、中点、止点上针刺均有效。
2、古代圆利针针形,其实就就是对肌肉软组织进行挤压(挤压被卢教授证明就是非常有效的)。
3、古代圆利针针刺出针后,针刺部位可以留下一个空洞,空洞可以释放软组织内部压力。
二:圆利针疗法的主要思路:1、卢教授痛点斜刺法中只有50%的有效率,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有多数的痛点并不就是原发部位,它就是一种牵涉痛。
2、张文兵的思路很好,但治疗点不好找。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要求寻找更好、更快的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
我们根据患者的运动解剖方向或动作找出参与其中的肌肉,根据肌肉的解剖、肌力的大小、肌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特点以及肌肉的功能来判定易损的肌肉。
比如:上肢外展的动作,参与的肌肉为冈上肌与三角肌中部的肌纤维,三角肌肌块肥厚、肌力大;冈上肌肌块小、肌力弱。
那么冈上肌则就是我们要求治疗的肌肉。
其疗法结合了解剖医学与运动医学的相关知识,解剖医学只能知道肌肉的结构,运动医学才能知道肌肉的功能,因此,软组织损伤我们结合疼痛部位、肌肉的功能。
神经的走向来诊断与治疗软组织损伤。
3、软组织损伤的诊断:(1)神经、肌肉解剖定位诊断。
(2)功能障碍动作的参与肌肉来诊断。
(3)CT、X光、磁共振等临床检查诊断。
三:软组织损伤机理: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方法。
1、小针刀对软组织损伤症的思路——软组织粘连。
针灸:圆利针疗法

• c点:肩关节后伸摸背受限为主,其动作的参与肌肉为肱二头肌长头、 大圆肌、肱二头肌长头的功能为后伸肩关节。大圆肌的作用为臂内 收、内旋、后伸、根据以选点原则我们选定肱二头肌长头起点、盂 下结节点和大圆肌止点、肱骨小结节点。
会。 • 7、在辅助检查方面,CT、MRI等先进检查手段对软组织引起疼痛
的确诊及排除诊断有重要的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常规的检查手段 。 • 8、不应轻视心理性疼痛病因的可能 。
圆利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机理
• 1、恢复肌细胞的内部平衡 • 2、解除高应力纤维 • 3、减轻骨纤维管的高压 • 4、减轻组织内压 • 5、解除组织间的粘连 • 6、改善局部组织的无菌性炎症 • 7、改善局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
概论
•
• 圆利针疗法是通过对引起疼痛或功能受限的 动作或姿势进行分析,结合人体解剖、生理、病 理、生物力学来确定参与该动作或维持该姿势的 肌肉或肌群,然后根据软组织损伤的三大特点 (如压痛、结节、病变肌肉被动牵拉、主动或抗 阻收缩产生疼痛)来确定受损的肌肉进行圆利针 治疗的一种针灸疗法。
圆利针的针具
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
• 1.疼痛 • 2.功能障碍 • 3.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特点
• 1、压痛。 • 2、结节。 • 3、病变软组织被动牵拉和主动收缩或抗阻收 缩产生疼痛 。
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原则
• 1、对临床无明显外伤史而出现的剧烈疼痛,以及疑难痛症,应先将 各种可能的所有器质性疾病排除之后,方可考虑软组织损伤。
胡超伟《圆利针疗法》

旋前圆肌的诊断
1.缓慢起病,症状常在反复用手抓握或旋前活动后发作。 2.肘部疼痛不适,并感拇、食指麻木。 3.手屈肌力量减弱,主要是屈指及对掌无力。 4.抗阻屈腕时,手会向尺侧偏斜。这是因为桡侧腕屈肌麻痹而尺
侧腕屈肌人仍正常之故。正中神经在旋前圆肌平面受压时,前臂 旋前,运动肌力不减,但旋前及屈腕时疼痛加重;在肱二头肌腱 膜处卡压时,前臂旋后和屈肘时疼痛加重;在指浅屈肌腱弓处卡 压时,中指屈曲会引起前臂疼痛加重。
汇合在肱桡肌深面,止于桡骨中下1/3外侧。当两头汇合时,形成一个旋
前圆肌的腱弓。该弓位于Hueter线(Hueter线是通过肱骨内外髁的连线) 以下3~7.5cm,长约4.5cm。可因尺骨头的构成不同而形成不同形态的腱 弓。尺骨头是肌性的,腱弓偏正中神经的桡侧;尺骨头为腱性的,其本 身就形成腱弓;尺骨头缺如,腱弓也就不存在。旋前圆肌受正中神经支 配,其作用是使前臂旋前,并屈肘。
肩周炎
局部解剖
肩关节肌肉韧带较多,分两层。前面有肱二头肌,其长头起自肩胛 骨关节盂的下方,通过关节囊,沿肱骨结节间沟下行。短头起自肩胛骨 喙突。两头合成一个肌腱,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喙肱肌起于 喙突尖,沿肱二头肌内侧肌纤维向下,止于肱骨内侧缘中点,肩胛下肌 止于肱骨小结节。肩关节上面有冈上肌,止于肱骨大结节最上面的小面; 后上方有冈下肌,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的小面;后方有小圆肌,止于肱 骨大结节最下面的中部的平面;外层是三角肌,起自锁骨外1/3前缘,肩 峰尖与其外侧缘及肩胛冈嵴包绕肩关节的上、前、后和外面,向下收缩 成一窄腱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与肩胛下肌组 成肩袖。最外层为三角肌和胸大肌覆盖于整个肩部。 肩关节属球窝关节,运动范围最广,有三个运动轴。如冠状轴上有 前屈、后伸、上举功能;在矢状轴上有内收、外展功能;在垂直轴上有 内旋、外旋功能。还可以做各个方向的旋转或环转联合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点和中点即可。 3、针刺不论补泻。 4、留针期间不做行针手法。
针刺时医患双方的感觉及处理方法
*部位
医者感觉
患者感觉 处理
皮肤 肌肉
轻微抵触感 无特殊感觉
微痛或不痛 疼痛时应加强进针手法 的练习
无特殊感觉 无需处理
b 点:肩关节搭肩活动受限为主,其动作的参与肌肉为肱二头肌 短头、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的功能为前臂屈曲、前举并内旋, 喙肱肌的作用为臂前举并内收。根据以上选点原则我们选定肱二 头肌短头起点及喙肱肌的起点喙突点。
c点:肩关节后伸摸背受限为主,其动作的参与肌肉为肱二头肌长 头、大圆肌、肱二头肌长头的功能为后伸肩关节。大圆肌的作用 为臂内收、内旋、后伸、根据以选点原则我们选定肱二头肌长头 起点、盂下结节点和大圆肌止点、肱骨小结节点。
尺侧腕屈肌人仍正常之故。正中神经在旋前圆肌平面受压时,前 臂旋前,运动肌力不减,但旋前及屈腕时疼痛加重;在肱二头肌 腱膜处卡压时,前臂旋后和屈肘时疼痛加重;在指浅屈肌腱弓处 卡压时,中指屈曲会引起前臂疼痛加重。 5.旋前圆肌起点近端,可扪及痛性结节。 6.肌电图检查可示异常。
旋前圆肌的选点
a点:旋前圆肌的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点。 b点:旋前圆肌腱弓点,该点位于肱骨内外髁连线中点
肩周炎的选点原则
1、根据肩周炎功能受限的动作,参照与肩关节相联肌 肉的功能,以及参照软组织损伤的二大临床特点选取 治疗点。
2、根据同一动作的参与肌肉,力量小、肌块小的肌肉 易于劳损的特点,对受限动作的参与肌群中选择力量 小的肌肉作为治疗肌肉。
肩周炎的治疗点的选择
a点:肩关节上举功能受限为主,其动作的参与肌肉为:冈上肌、 三角肌,根据以上选点原则,我们选定冈上肌止点、肱骨大结节 点。
经的刺激与压迫 。 5、痹症学说 。
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
1.疼痛 2.功能障碍 3.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特点
1、压痛。 2、结节。 3、病变软组织被动牵拉和主动收缩或抗阻
收缩产生疼痛 。
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原则
1、对临床无明显外伤史而出现的剧烈疼痛,以及疑难痛症,应 先将各种可能的所有器质性疾病排除之后,方可考虑软组织损伤。
头夹肌损伤的诊断和选点
诊断
头夹肌起点C7棘突旁可扪及痛性结节,止点枕骨上项线外侧部分可扪 及痛性结节及条索状劳损,低头伴牵拉时,其起止点时有牵拉痛及不适 感,抬头抗阻试验阳性。
选点
a点:患侧C7棘突阳性点。 b点:头夹肌起止点中间,项韧带旁开1~2cm处。 c点:颈上项线外侧阳性点。
肩周炎
古代圆利针针具
改进型圆利针针具
“圆利针,取法于氂针,微 小号圆利针:
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 针 体 长 50mm , 针 柄 长
长一寸六分。”其针形为一未开
35mm,针体直径0.7mm。
的荷花形。
中号圆利针:
古代圆利针针具的缺点
m , 针 柄 长 35mm,针体直径0.7mm。
概论
圆利针疗法是通过对引起疼痛或功能受限的 动作或姿势进行分析,结合人体解剖、生理、 病理、生物力学来确定参与该动作或维持该姿 势的肌肉或肌群,然后根据软组织损伤的三大 特点(如压痛、结节、病变肌肉被动牵拉、主 动或抗阻收缩产生疼痛)来确定受损的肌肉进 行圆利针治疗的一种针灸疗法。
圆利针的针具
直下3—7.5cm处。 c点:旋前圆肌止点,即桡骨中1/3的外侧面点的阳性
点。
腰三横突综合征
局部解剖
腰三横突是由椎弓根与椎板会合处向外突出的骨性结构,位于 腰椎生理前凸的顶点,其横突是腰椎中最长的,是腰背筋膜中层 的附着点,相邻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横突尖端与棘突之间有横 突棘肌,横突前侧有腰大肌及腰方肌,背侧有骶棘肌,腹内、外 斜肌和腹横肌借腰背筋膜起于腰1-4横突,有学者指出有神经后支、 外侧支,也有从横突尖部通过的,从解剖上看腰三横突位置深, 是腰部应力最为集中的地方,在横突中所承受的应力也最大,与 周围的肌肉筋膜韧带及部分肌肉有密切关系。
3.关节的硬化和挛缩,使关节及周围组织内力改变,张力增加,从而导致运动 障碍,代谢受到影响,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
4.外力的损伤、风寒湿等环境的影响,依然会使关节囊、滑囊、韧带充血水肿、 炎性浸润,形成粘连挛缩,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
5.本病的好发年龄为50岁左右。人在50岁左右,性激素下降80%,肾上腺皮 质酮减少10%。雌、雄激素都具有蛋白合成作用,雄激素能使肌肉肥大,减少时 则出现肌肉萎缩。雌激素对运动系统的再生及代谢有协同作用,当其下降时,出 现肌肉萎缩,关节及韧带、纤维体积变小,质变致密,弹性变差、硬化、挛缩, 关节活动被“冻结”。临床许多患者无明显诱因而发病,所以本病的发生与内分 泌有关。
头夹肌损伤
局部解剖
头夹肌起自上部胸椎和C7的棘突及项韧带,止于枕骨上项线外侧部分 及乳突的后外侧,其浅层有斜方肌,深层有竖脊肌。其作用单侧收缩使 头转向同侧,双侧收缩使头后仰。
病因病理
1.头颈部大幅度的频繁活动及肩部负重时,易引起该肌肉产生 水肿及慢性劳损,导致临床症状。
2.第7颈椎为颈胸交界处,胸椎因肋骨的支撑活动范围小而颈 椎的活动以第一胸椎为支点,因此颈部活动时所产生的应力集中 于第7颈椎的附着点,所以该处易反复的积累性劳损从而形成纤 维增生,形成一个圆形的病性结节点,即俗称“扁坦疙瘩”。
《圆利针疗法》
作者
胡超伟
作者简介
胡超伟 男 1971年生 ,康复专业, 从事针灸临 床工作14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中西医结 合治疗疾病,从业针具达60多种,对临床多种慢性常 见病及疑难病有独到见解,治疗方法独具一格,遵古 而不泥古,崇今而不废古,“辨症施治,因病施针”, 充分发挥各种针具的特性,疗效神速。日门诊量达90 人次左右,在全国各大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2003年被中华传统医学会授予“中华名医”称号。
旋前圆肌综合征
局部解剖
旋前圆肌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前臂上段经过旋前圆肌肱骨头和尺骨头 之间时,被旋前圆肌两头之间的腱弓卡压而产生的一系列征候群。其浅 头起自肱骨内上髁,深头起自尺骨冠突。肌纤维斜向下外,与内上髁头 汇合在肱桡肌深面,止于桡骨中下1/3外侧。当两头汇合时,形成一个旋 前圆肌的腱弓。该弓位于Hueter线(Hueter线是通过肱骨内外髁的连线) 以下3~7.5cm,长约4.5cm。可因尺骨头的构成不同而形成不同形态的 腱弓。尺骨头是肌性的,腱弓偏正中神经的桡侧;尺骨头为腱性的,其 本身就形成腱弓;尺骨头缺如,腱弓也就不存在。旋前圆肌受正中神经 支配,其作用是使前臂旋前,并屈肘。
肩关节运动轴的参与肌肉
1、前屈有喙肱肌、肱二头肌。 2、后伸有背阔肌、大圆肌。 3、内收有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
肌。 4、外展有冈上肌、三角肌。 5、内旋有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 6、外旋有冈下肌、小圆肌。 7、外展高举时,前90º由冈上肌、三角肌完成,后90º由斜方肌、
肩周炎的病因病理
1.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因解剖“头大盂浅”,即肱骨头关节面 只有1/3—1/4与肩胛盂接触,该关节囊松弛,其稳定靠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与 韧带的力量来维持。
2.由于肌腱的血液供应较差,肩关节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活动频繁,周围软 组织经常受到各方面的摩擦挤压,易产生慢性劳损。
圆利针针刺点的选择
1、明确引起疼痛或运动障碍的参与肌肉或肌 群,或维持某一姿势发生疼痛的参与肌肉或肌 群
2、根据力学分布原理和运动学原理找出最易 劳损的肌块小、肌力弱的肌肉
3、确定肌肉的起点、中点和止点做为治疗点
临床各论
1、头夹肌损伤 2、肩周炎 3、旋前圆肌综合征 4、腰三横突综合征 5、梨状肌炎 6、膝后疼痛综合征 7、中风后遗症
旋前圆肌的病因病理
1、肘部的慢性劳损:前臂的反复旋前运动,和手指 的屈曲活动的慢性劳损,可导致旋前圆肌肥大及指浅 屈肌紧张而压迫正中神经。
2、肱二头肌腱膜扩张部增厚,桡侧腕屈肌的副腱组 织水肿等,都可导致正中神经在此处受压。
3、旋前圆肌、指浅屈肌弓之间形成异常纤维束带, 在旋前圆肌两头之间,指浅屈肌起点边缘处,常有腱 性硬韧组织,局部瘢痕形成,局部肿物等,压迫神经 而发病。
大号圆利针:
第二,针刺时疼痛厉害,患
者不易接受。
针 体 长 100mm , 针 柄 长 50mm,针体直径0.7mm。
改进型圆利针针具的特点
1、保持了古九针中圆利针粗大特点。 2、进针时的疼痛感明显比古圆利针减轻。 3、手法操作较古圆利针方便。 4、治疗面较古圆利针多。
圆利针针刺手法
局部解剖
肩关节肌肉韧带较多,分两层。前面有肱二头肌,其长头起自肩胛
骨关节盂的下方,通过关节囊,沿肱骨结节间沟下行。短头起自肩胛骨
喙突。两头合成一个肌腱,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喙肱肌起于
喙突尖,沿肱二头肌内侧肌纤维向下,止于肱骨内侧缘中点,肩胛下肌
止于肱骨小结节。肩关节上面有冈上肌,止于肱骨大结节最上面的小面;
4、创伤:肘关节脱位、前臂、肱骨下段骨折,室筋 膜室综合征,痉挛性脑瘫长期旋后位固定都可造成正 中神经卡压。
旋前圆肌的诊断
1.缓慢起病,症状常在反复用手抓握或旋前活动后发作。 2.肘部疼痛不适,并感拇、食指麻木。 3.手屈肌力量减弱,主要是屈指及对掌无力。 4.抗阻屈腕时,手会向尺侧偏斜。这是因为桡侧腕屈肌麻痹而
2、对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就诊时,首先要排除局部的疼痛是 否是由恶性肿瘤的转移。
3、头面部的疼痛,应先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 4、对久治无效的软组织损伤,我们应考虑诊断的正确性,要对
其协同肌及拮抗肌进行检查,以及上下相关联肌肉的检查 。 5、重视胸腹腔内脏器疾病引起的颈腰肢痛 。 6、详细的问诊、仔细全面的体查,可以减少各种漏诊、误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