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原理和简介

合集下载

迫击炮发明的原理

迫击炮发明的原理

迫击炮发明的原理
迫击炮的发明原理是利用火药爆炸产生的气体压力推动炮弹射出。

迫击炮由炮管和底座组成。

炮管是一个圆筒形的金属管,一端开放用于装填炮弹,另一端关闭。

底座则提供稳定的支撑和调整射击角度的功能。

在发射过程中,先将炮弹放入炮管的开放端,通常同时加装引信。

然后将火药装入炮管内部,通常是通过引信点燃火药。

火药燃烧爆炸产生的气体压力推动炮弹向前射出。

受到底座的支撑,炮管朝向希望射击的方向,射击角度可以由底座进行调整。

通常会通过改变炮管与水平线的夹角来调整射击角度。

炮弹在炮管内的运动是由火药爆炸产生的气体压力推动的。

火药的爆炸产生的气体通过密封的炮管只能向前逃逸,给炮弹提供一个后向推力。

炮弹受到后向推力的作用而被推出炮管。

迫击炮射击时通常会选择合适的火药量和射击角度,以达到所需的射程和精确度。

不同的火药量和射击角度会导致不同的弹道轨迹。

通常,迫击炮的射程相对较短,弹道轨迹呈高抛物线形状。

迫击炮的原理

迫击炮的原理

迫击炮的原理
迫击炮是一种可以迅速射击的火炮,主要用于穿插交战的快节奏速射作战,或抵抗停止战斗的敌人的短距离战斗。

它可以用来对敌人施加巨大的压力,从而使其受到严格的控制。

迫击炮系统拥有优良的迫击炮火力,可以实现快速准确射击、自动载弹及精准射击等技术。

迫击炮的动力系统由发动机和动力轮组成。

发动机使火炮贮存的炮弹发射出去,动力轮运转时,让炮弹从发射口出发,从而达到投掷出去的效果。

在火炮的发射过程中,发动机还起着承受炮弹的重量的作用,确保炮弹准确的发射。

除了发动机和动力轮之外,迫击炮还有一种称为基座的重要部件,能够承受弹药的力量,保证炮弹的发射。

火炮的基座通常有重型和轻型两种,轻型基座可以提供更好的准确度,而重型基座可以承受更大的火力,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另外,迫击炮系统还拥有一种叫做可调式枪座的组件,可以实现准确的精密射击,可调式枪座具有可改变炮台的角度和控制火力的功能,从而可以调整火炮的准确性。

最后,迫击炮运行时还需要许多相关设备和系统,如载弹装置、发射控制计算机、气流稳定系统等,它们能够让火炮发射更准确,使得火炮能够准确瞄准并发射炮弹,从而达到有效抵御敌对攻击的目的。

总之,迫击炮有一个完备的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动力轮、基座和可调式枪座,它们能够让火炮拥有良好的迫击炮火力,使其能够准确的发射出炮弹,从而实现有效的抵御攻击。

迫击炮的原理

迫击炮的原理

迫击炮的原理
迫击炮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攻击武器,它是一种小型火炮,可以在较短的距离内发射大量炮弹,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攻击行动。

它是由弹药、炮架和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它以特殊的方式控制发射,比一般的火炮有更高的精确度和威力。

迫击炮的弹药一般由火药、火药筒和射击用的炮弹组成,火药筒由金属或塑料制成,其形状可以是圆柱形、半圆形或其他形状。

弹药经过特殊处理,使它们能够在发射后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精确度,并且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便于被控制发射。

迫击炮的炮架部分由金属或木材组装而成,用于安装弹药和控制系统,并提供弹药发射的动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有效的投射。

控制系统主要由发射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发射系统利用电子技术控制弹药的发射,以达到精确的目标效果;控制系统利用特殊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实时的射击控制,调节迫击炮发射角度、发射位置、发射速度等参数,达到预定的效果。

迫击炮的优势在于它的轻便、快速,可以实现高精度、高穿透性、高威力和快速射击,可以配置多种电子元件,提高射击精度,同时也可以满足多种地形环境下的射击条件,从而使其出现在军用、作业、比赛等活动中。

它的制造成本低,维护成本也低,而且能够从远距离发射,可以有效击退攻击者,为使用者提供安全保护。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迫击炮是一种有效的攻击武器,能够在较短距离内快速有效地发射炮弹,而且它的制造和维护成本低,更值得
使用者采用。

未来,迫击炮将继续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发挥它的作用,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迫击炮工作原理

迫击炮工作原理

迫击炮工作原理
迫击炮是一种短程间接火力武器,它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装填:迫击炮的弹药通常是迫击炮弹,由炮弹、装药和引信组成。

炮手首先将炮弹底部的装药放入炮膛,然后将弹体放入炮膛。

2. 对准:炮手使用瞄准仪或其他便携式仪器,来确保炮管指向目标区域。

3. 瞄准和调整:炮手通过调整炮弹入射角度、方向和爆炸延迟等参数,来击中目标。

4. 点火:当一切准备就绪后,炮手将点火药包放入点火装置,引发装药燃烧,产生高压气体将炮弹推入炮管。

5. 发射:高压气体冲击炮弹底部,将炮弹推向前方。

炮弹离开炮膛后,装药将继续燃烧,产生推力以维持炮弹的速度。

6. 弹道飞行:炮弹在空中以抛物线或弧线的轨迹飞行,通过调整不同参数,炮手可以控制炮弹的射程、高度和落点。

7. 爆炸:当炮弹到达预定距离或被设置的引信触发时,引信将点燃装药,引发弹药内部的爆炸,产生杀伤效果。

迫击炮的工作原理主要依赖于炮弹内部的装药燃烧产生的高压
气体推动炮弹飞行,和引信的触发引爆弹药。

由于其短程和高拋弹曲线特点,迫击炮被广泛应用于野战、城市战和山区作战等环境中。

迫击炮原理和简介

迫击炮原理和简介

掷弹筒也叫超轻型迫击炮或是微型迫击炮的。

二者的区别为:掷弹筒属于单兵武器,一人即可完成操作。

迫击炮是班组武器,需要多人协同。

另外掷弹筒主要是为了填补手榴弹和迫击炮的火力空隙。

从概念上说传统的掷弹筒是介乎枪榴弹发射器和轻型迫击炮之间的迫击炮型榴弹发射器,从发射机理上看更接近于迫击炮,也是自带发射药或需要装填发射药包,而枪榴弹需要(步枪或专用的榴弹发射枪)发射空包弹或实弹提供发射能量。

掷弹筒和迫击炮都有专用弹药,弹药的结构都很相似(但传),在击发机构上掷弹筒通常需要手动击发,而迫击炮通常能通过高仰角(滑膛)炮筒采用膛口装填让炮弹依靠重力下滑击发,射速上比掷弹筒更有优势。

但是大中口径的线膛迫击炮和后膛装填迫击炮以及一些经过改进能够平射的迫击炮都能通过手动击发,这期间有掷弹筒和迫击炮是有交集。

实际上掷弹筒和轻型迫击炮的分别并不是太大,在纳粹德军的装备称呼里两者是一回事,而英军的2英寸轻型迫击炮的构造与50毫米口径掷弹筒几乎没有差别。

但是统的掷弹筒弹药没有尾翼稳定,因此有效射程更近大约为120米-600米,更接近枪榴弹,因此掷弹筒是作为步兵的直接支援武器,而轻型迫击炮则具有一定的面压制能力。

现代的枪挂枪榴弹发射器使用的弹药实际上已经与通常的膛口发射枪榴弹完全不一样,更接近传统的掷弹筒弹药,只是因为其瞄准装置还是依附在步枪上必须从属于步枪使用而继承了枪榴弹发射器的称呼,但是象美国的XM25这样的独立榴弹发射器实际上就是一具具有独立火控装置、肩射功能,且能够选择点射连射的先进的现代化掷弹筒,而各种如MK19这样的自动枪榴弹发射器实际上就是具有连发功能的自动掷弹筒。

在外军的称呼里实际上并没有枪榴弹发射器这个含义,直译的话就是榴弹发射器。

我们没有必要被中文名称左右了思维。

射程短的就是一个步兵支援武器,射程远的具有面压制能力的不妨称为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给日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加上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使得日军认为,为了应付可能要面对的堑壕战,需要一种射程比手榴弹远,同时可以像迫击炮一样打击障碍物后目标的步兵支援武器。

迫击炮发射原理

迫击炮发射原理

迫击炮发射原理
迫击炮是一种可以快速发射的火炮,它是最轻型的火炮装置,通常只有200kg以下的重量,因此可以轻松运输,有很强的移动性,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迫击炮的发射原理是:利用火药燃烧来发射炮弹,火药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气体爆发会在火炮的导管内产生一种推力,这个推力会将炮弹发射出去。

迫击炮的发射机制是一种物理学现象,也就是利用动能来发射炮弹。

动能是指一个物体移动所产生的机械能,这种机械能可以用动量来表示,式子为:p = mv,其中p为动量,m为质量,v为速度。


火药燃烧发射出来的气体在火炮的管道里产生的推力,就是这个动量。

这个动量以一定的速度通过管道传导到炮弹上,从而让炮弹发射出去。

迫击炮的发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即迫击炮的装弹、引信的准备和发射三个步骤。

装弹即把炮弹放入火炮的管道中,火炮管道里有一个叫做口径的圆柱,炮弹会放在这个口径中;准备引信,引信是一种微型火药装置,它负责控制炮弹发射的速度,一旦引信响起,就会引发火药的燃烧;发射,火药燃烧的气体会在炮弹的前端产生推力,从而使炮弹发射出去。

迫击炮的发射效率比一般火药炮要高得多,比如说,一口普通火炮装备有将近二千六百公斤的重量,而迫击炮只有将近两百公斤。

另外,由于迫击炮的口径小,它的弹道抛射距离比一般炮短,有效射程只有2000米,但是它的发射速度要快得多,可以达到每小时300发。

总之,迫击炮具有快速发射、装载方便、机动性强等优炮,因此
被广泛用于军事领域,它的发射原理是利用动能进行炮弹的发射,由于口径小,发射效率要高于一般火药炮,拥有快速发射的速度,有效射程可达2000米。

迫击炮工作原理

迫击炮工作原理

迫击炮工作原理
迫击炮是一种间接火炮,其工作原理基于抛射炮弹的能量转换和运动学原理。

以下为迫击炮的工作原理:
1. 装填炮弹:迫击炮的弹膛上有一个炮弹中心孔,用于装填炮弹。

装填炮弹时,操作人员将炮弹放入中心孔,并确保其稳定。

2. 调整炮角:迫击炮的炮管是可调角度的,用于改变炮弹的射程。

操作人员通过调整炮管的仰角,控制炮弹的飞行轨迹。

3. 发射炮弹:当炮管仰角确定后,操作人员通过引燃发射药来点燃炮弹底部的装药。

发射药的爆炸产生高温和高压气体,推动炮弹从炮管中抛出。

4. 炮弹飞行:炮弹离开炮管后,开始进行自由飞行。

在飞行过程中,炮弹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其飞行轨迹呈抛物线形状。

5. 目标命中:通过调整炮管仰角和发射药量,操作人员可以使炮弹飞行到目标区域。

一旦炮弹抵达目标区域,其威力将对目标造成伤害。

总结:迫击炮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射药的爆炸能量将炮弹从炮管中抛出,并通过调整炮管仰角来控制炮弹的飞行轨迹,从而击中目标。

这种间接火炮是一种有效的攻击武器,常用于陆军和特种部队的作战中。

迫击炮的原理

迫击炮的原理

迫击炮的原理
迫击炮是一种间接射击武器,它的原理是利用火药或者其他推
进药剂将炮弹抛射到目标上。

迫击炮的设计和操作相对简单,因此
在现代战争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它可以提供火力支援,对敌方阵地
进行打击,是战场上重要的火力武器之一。

迫击炮的原理主要包括炮弹的发射、炮弹的弹道和射击精度控制。

首先,炮弹的发射是通过引信引爆火药或者其他推进药剂,产
生高压气体推动炮弹向前抛射。

这种方式与直接射击武器不同,迫
击炮的炮弹是以一定的角度抛射出去的,因此需要考虑弹道的影响。

炮弹的弹道是指炮弹在空中飞行的轨迹。

由于迫击炮的炮管有
一定的仰角,炮弹在发射后会先上升到最高点,然后再下落到目标上。

因此,需要精确计算炮弹的初速度、仰角和发射时机,以确保
炮弹能够准确命中目标。

射击精度控制是迫击炮的关键之一。

在传统的迫击炮中,炮手
需要通过经验和观察来调整炮管的仰角和发射时机,以期望炮弹能
够命中目标。

而在现代迫击炮中,通常配备有精密的火控系统,可
以通过计算机来实时监测炮弹的弹道,从而实现更精确的射击。

除了以上的原理外,迫击炮还需要考虑炮弹的装填和炮弹的种类。

炮弹的装填需要炮手和助手配合完成,以确保炮弹能够准确地进入炮管。

而不同种类的炮弹,如杀伤炮弹、照明炮弹等,都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来选择使用。

总的来说,迫击炮的原理涉及到炮弹的发射、炮弹的弹道和射击精度控制。

它是一种重要的间接射击武器,能够在战场上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

随着科技的发展,迫击炮的设计和操作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掷弹筒也叫超轻型迫击炮或是微型迫击炮的。

二者的区别为:掷弹筒属于单兵武器,一人即可完成操作。

迫击炮是班组武器,需要多人协同。

另外掷弹筒主要是为了填补手榴弹和迫击炮的火力空隙。

从概念上说传统的掷弹筒是介乎枪榴弹发射器和轻型迫击炮之间的迫击炮型榴弹发射器,从发射机理上看更接近于迫击炮,也是自带发射药或需要装填发射药包,而枪榴弹需要(步枪或专用的榴弹发射枪)发射空包弹或实弹提供发射能量。

掷弹筒和迫击炮都有专用弹药,弹药的结构都很相似(但传),在击发机构上掷弹筒通常需要手动击发,而迫击炮通常能通过高仰角(滑膛)炮筒采用膛口装填让炮弹依靠重力下滑击发,射速上比掷弹筒更有优势。

但是大中口径的线膛迫击炮和后膛装填迫击炮以及一些经过改进能够平射的迫击炮都能通过手动击发,这期间有掷弹筒和迫击炮是有交集。

实际上掷弹筒和轻型迫击炮的分别并不是太大,在纳粹德军的装备称呼里两者是一回事,而英军的2英寸轻型迫击炮的构造与50毫米口径掷弹筒几乎没有差别。

但是统的掷弹筒弹药没有尾翼稳定,因此有效射程更近大约为120米-600米,更接近枪榴弹,因此掷弹筒是作为步兵的直接支援武器,而轻型迫击炮则具有一定的面压制能力。

现代的枪挂枪榴弹发射器使用的弹药实际上已经与通常的膛口发射枪榴弹完全不一样,更接近传统的掷弹筒弹药,只是因为其瞄准装置还是依附在步枪上必须从属于步枪使用而继承了枪榴弹发射器的称呼,但是象美国的XM25这样的独立榴弹发射器实际上就是一具具有独立火控装置、肩射功能,且能够选择点射连射的先进的现代化掷弹筒,而各种如MK19这样的自动枪榴弹发射器实际上就是具有连发功能的自动掷弹筒。

在外军的称呼里实际上并没有枪榴弹发射器这个含义,直译的话就是榴弹发射器。

我们没有必要被中文名称左右了思维。

射程短的就是一个步兵支援武器,射程远的具有面压制能力的不妨称为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给日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加上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使得日军认为,为了应付可能要面对的堑壕战,需要一种射程比手榴弹远,同时可以像迫击炮一样打击障碍物后目标的步兵支援武器。

掷弹筒(CrenadeDischarger)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直接支援小队、班一级步兵作战,射程和威力弥补了中口径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发射和调节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当的创造性,在二战期间日军使用的各种步兵武器中独树一帜。

独特的结构和发射原理日本研制的掷弹筒主要有两种型号(由于100式掷弹筒装于步枪之上,由单兵使用,使用过程类似于枪榴弹,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最早的型号是大正十年式,因于大正十年(1921年)研制成功而得名。

其口径50毫米,全长525毫米,其中发射筒长241毫米,全重2-6千克。

虽然外形与轻型迫击炮相像,但结构却大不相同,主要由发射筒、支杆和驻钣三部分组成。

发射筒采用滑膛式,赋予弹丸初速和方向,在弹膛底部设有调节火药燃气逸出量的装置,通过改变膛压来调节弹丸射程。

发射大正十年式和九一式手榴弹时,底部均要螺接装有发射药和底火的金属药筒。

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射程可在65-175米之间调节。

支杆是一根开有狭槽的钢管,上端连接发射筒,下端固定驻钣,外部设有击发机。

狭槽左侧刻有数字,是调节射程时所用的表尺。

驻钣相当于迫击炮的底盘。

使用时抵在地面上,承受发射时的后坐力,形状为底部带有凹面的瓦片形,即使抵在构筑工事的圆木上也不会滑动,使用者甚至可以采取跪坐的姿势,将驻钣直接抵在大腿上发射(当然这样做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给掷弹筒起了一个“膝上迫击炮”的绰号。

二战中日军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掷弹筒是在十年式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八九式重掷弹筒,由于是日本神武纪元2589年(1929年)研制成功的,故名八九式。

与十年式相比,八九式增加了全长(610毫米)和发射筒长度(254毫米),膛压和后坐力也有所增加,筒身随之加厚,增大了驻钣面积,全重增至4.7千克。

它发射专门设计的八九式掷弹筒弹,最小射程120米,最大射程高达700米,最大射速20发/分。

除发射杀伤榴弹外,还可以发射燃烧弹、白磷发烟弹、毒气弹以及手榴弹:各项性能均接近或超过当时苏、德、比利时等国装备的同口径迫击炮。

为提高射程和精度,八九式在发射筒内壁刻有8条右旋膛线,采用了一种结构独特的八九式掷弹筒弹,外形像缩小了的山野炮弹,没有尾翼,与普通迫击炮弹形状差别很大。

最特殊的地方是弹体的后半截设有一个由铜制的侧壁、上下盖板和铁制底座组成的药孟。

上下盖板中盛装有药包,底座中央装有底火,周围均匀分布8个小孔,与侧壁采用螺纹联接,再整体螺接到弹体上。

击发时,发射药在密封的药盂中燃烧,产生高压燃气。

由于铜制侧壁较软,受压后膨胀紧贴膛壁,封闭火药燃气。

当压力达到一定值后,燃气冲破下盖板,由小孔进入发射筒,推动弹体向前运动。

与一般追击炮弹发射药包直接在弹膛内燃烧作功相比,这种结构在达到相同初速的情况下,带来的后坐和震动却相对较小。

同时药孟的铜制侧壁嵌入膛线,带动弹丸旋转,起到与通常线膛炮弹上弹带相同的作用,并和弹丸一起飞出,爆炸成破片,故不存在抛壳问题。

这一整套结构和相应的发射原理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所以后来日本曾以八九式掷弹筒弹为基础,设计出一种40毫米口径的实验型无壳式自动炮。

八九式掷弹筒也能发射九一式手榴弹,但后者底部螺接的药筒体积有限,装药量较小,而且密闭燃气仅靠弹体上下的两圈凸起部分,加上弹体无法靠膛线引导旋转,射程和精度远不如八九式掷弹筒弹。

以二战期间米军使用十分普遍的M49A2 高爆弹为例..(图为60毫米高爆弹, 构造与81毫米类似. )八九式掷弹筒调节射程的原理也别具一格。

因为掷弹筒没有两脚架和高低机,不能调节射角,发射药量也不能像追击炮弹那样通过增减发射药包来调整,而是通过调节弹瞠内空间大小,间接调节膛压的办法来改变射程。

八九式的筒身和支杆中有一根射程调节杆,外表加工有螺纹,杆身中空,内装击针组件,在筒身后端外侧设有一个调节手柄(这是从外观上区别八九式与十年式最明显的标志),通过齿轮盘与调节杆相连,旋转手柄即可以控制调节杆在筒内伸出或缩进的长度。

当调节杆伸入筒身的长度增加时,弹丸后方的弹膛容积变大,膛压降低,同时受杆身限制.弹丸不能放到筒底,火药燃气作功的距离变短、故射程缩小,反之射程增大。

这种调节射程的方法也是比较先进的,可以获得较高的射击精度,但对筒身和调节杆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要求较高,同时存在闭气与烧蚀的问题。

八九式的瞄准装置比一般迫击炮要简单得多,发射筒外壁从筒口开始刻有一条凹槽,约占发射筒全长的三分之二。

内涂白漆,称为瞄准线。

掷弹筒没有单独的瞄准镜,发射时保持固定的45°,将这条白线对准目标即构成瞄准。

另外,八九式在支杆狭槽两侧均刻有数字,右侧为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的表尺(40~190米),左侧为八九式掷弹筒弹的表尺(120~650米)。

如果用八九式掷弹筒弹射击某个目标的话,首先要转动调节手柄,使击发机上方的横标对准狭槽左侧相应的刻度。

如果弹着点过远或过近,再转动手柄进行调节。

由于发射角度和左右偏差均靠射手经验控制,误差比较大,所以尽管八九式有膛线,但精度特别是远距离射击时的精度与同口径级别的迫击炮相比要差一些。

在阿留申群岛战役中缴获的日军八九式掷弹筒上,有的装有一种双向圆泡式水准定位装置,当两侧的气泡都居中时,掷弹筒即处于45°发射角状态。

但这种装置并不是普遍使用的。

同样,不同厂家在不同时期生产的掷弹筒在细节也不完全一致,特别是战争后期的产品,工艺上要简单和粗糙得多。

掷弹筒在日军中的编制与使用掷弹筒在日军中使用非常广泛,装备量也很大,在日本发起的历次侵略行动中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

战争前期的常设四单位“挽马”师团中,通常每个步兵小队都编有一个掷弹筒组,装备2具掷弹筒,每个中队共装备6具掷弹筒,装备量与轻机枪相同,一个联队共有76具,配备八九式掷弹筒弹7200发,而全联队配备的手榴弹仅有3800枚,由此可见日军对掷弹筒的重视程度。

海军陆战队、空降兵部队中每个小队各装备1具,同样和轻机枪保持1:1的比例。

战争末期,由于日本的兵员和装备均得不到有效补充,大部分步兵小队装备的掷弹筒量都减到1具。

此外,日军为“围剿”我抗日根据地,曾专门组建过一些轻装部队,额外配备更多的掷弹筒与轻机枪,深入根据地腹地,专门寻找、袭击和破坏我指挥机关,如“晋冀豫边区肃正作战(c号作战)”中的“益子特别挺进杀入队”,每个30~40人的小队,掷弹简装备量就达到了4具,每具配弹40发。

每具掷弹筒一般配备射手及装填手各一人,但也有额外增加一名弹药手的。

为确保存放和运输安全,八九式掷弹筒弹的引信和弹体是分开保存的,作战前先取出引信并将其安装在弹体上,临发射前再将引信上的保险销拔出。

作战时掷弹筒手配有专用的弹药携行具,身体每侧各携带4枚装好引信的弹丸,一个掷弹筒组共携带16枚。

通常射手携带掷弹筒,装填手除弹药外还带有步枪。

掷弹筒在行军时有帆布制的筒衣保护,两头用皮带或帆布带扎紧,筒衣还设有附件袋(或有单独的附件盒)。

八九式掷弹筒标准发射姿势有跪姿和卧姿两种。

发射时先拉击发杆,通过棘轮带动击针杆后移,压缩击针簧成待击状态,然后将弹药从筒口装入,以瞄准线对准目标,左手握发射筒,使之与地面成45°,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实施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击针解脱向前打击底火,弹药射出。

八九式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发射姿势,如前文提到的抵在腿上发射。

在卧姿射击时,射手也可以左手握筒身,右手握支杆底部的帆布套,由装填手来击发。

掷弹筒还可以单人携行并操纵,但弹药携行数量和发射速度都要大为降低。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一般在进攻或防御作战中担任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

在进攻作战中,掷弹筒通常用来压制对方的火力点,在中国战场上主要是打击对日军威胁最大的重机枪。

日军一旦侦得我机枪阵地位置,便组织掷弹筒集中射击。

由于掷弹筒准备时间短,往往是我军机枪一条弹带尚未打完,日军的掷弹筒弹已接踵而至,乘射手被杀伤或机枪被打坏的瞬间,日军一涌而上,夺取我军阵地。

此外,日军有时也用掷弹筒攻击我方指挥所及进攻出发地,或施放烟幕迷盲我军。

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习惯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配合,拦阻对方冲锋,或是将对方压制在手榴弹投掷距离之外,这种战术对严重缺乏重武器,主要依赖于近战和白刃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来说,非常有效。

据冀中军区1940年至1941年的统计,掷弹筒破片伤就占到我军战伤总数的32.5%。

在争夺村镇的近距离巷战中,日军往往发挥射击技术娴熟的优势,隔着一条街道或几堵围墙,用掷弹筒向我军占据的房屋或院落作超近距离射击,威胁很大。

在宜昌会战中,日军甚至还使用了装有联苯氰化砷毒剂的掷弹筒弹,给第六战区的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杀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