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极谱分析法
合集下载
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精)

三、干扰电流与抑制
interference current and elimination
1.残余电流
(a)微量杂质等所产生的微弱电流 产生的原因:溶剂及试剂中的微量杂质及微量氧等。 消除方法:可通过试剂提纯、预电解、除氧等;
(b)充电电流(也称电容电流) 影响极谱分析灵敏度的主要因素。 产生的原因:分析过程中由于汞滴不停滴下,汞滴表面
二、极谱定量分析方法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polarography
依据公式: id =K c 可进行 定量计算。
极限扩散电流 由极谱图上量 出, 用波高直接进行计算。
1. 波高的测量
(1) 平行线法 (2) 切线法 (3) 矩形法
2.定量分析方法
(1) 比较法(完全相同条件)
特性常数,用K 表示。则:
(id)平均 = I ·K ·c
2.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
(1)溶液搅动的影响
扩散电流常数
I= 607nD1/2 = id /( K·c )
(n和D取决于待测物质的性质) 应与滴汞周期无关,但与实际
情况不符。原因,汞滴滴落使溶液 产生搅动。加入动物胶(0.005% ),可以使滴汞周期降低至1.5秒。
在溶液静止的情况下进行的 非完全的电解过程。
如果一支电极通过无限小的电流,便引起 电极电位发生很大变化,这样的电极称之为极 化电极,如滴汞电极,反之电极电位不随电流 极谱分析过程:
电压由0.2 V逐渐增加到 0.7 V左右,绘制电流电压曲线。图中①~② 段,仅有微小的电流流 过,这时的电流称为 “残余电流”或背景电 流。当外加电压到达Pb2+ 的析出电位时,Pb2+开始 在滴汞电极上迅速反应。
极谱分析法

2.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
只有保持扩散电流方程式中的常数项K不变,才能使极 限扩散电流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影响常数项K的 主要因素有毛细管特性m2/3t1/6( m为汞滴流速mg· -1;t s 为滴汞周期s),m和t的任何改变都会引起扩散电流的变化, 而汞滴流速与汞柱高度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测量标准 溶液和未知试样时,应使用同一支毛细管,并且在同样 的汞柱高度下记录极谱图; 扩散电流方程式中除了电子转移数n与温度无关,其它 各项都受温度的影响,但在一般情况下,若将温度变化 控制在±0.5℃范围内,则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扩散电流 的误差不大于1%,否则应采用恒温装置; 溶液的组成影响扩散系数D,特别是溶液的粘度影响扩 散系数,因而也影响扩散电流,因此,应保持标准溶液 和试样溶液的组分基本相一致 。
(4)氧电流或氧波
在试液中溶解的少量氧也很容易在滴汞电极上 还原,并产生两个极谱波,由于它们的波形很 倾斜,延伸很长,占据了0~-1.2V极谱分析最 有用的电势区间,重叠在被测物质的极谱波上, 干扰很大,称其为氧电流或氧波。 消除氧电流的方法有①通入惰性气体如N2,驱 除溶解氧,②或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加入亚硫 酸钠还原氧,③或在酸性溶液中加入还原性铁 粉与酸作用生成氢来驱除氧。
(2)迁移电流:来源于电解池的正极和负极对被测离子的 静电引力或排斥力。在受扩散速度控制的电解过程中, 产生浓差的同时必然产生电位差,使被测离子向电极 迁移,并在电极上还原而产生电流,因此观察到的电 解电流为扩散电流与迁移电流之和,而迁移电流与被 测物质无定量关系,必须消除。 消除方法:一般向电解池加入大量电解质,由于负离 子对溶液中所有正离子都有静电引力,所以用于被测 离子的静电引力就大大地减弱了,从而使由静电引力 引起的迁移电流趋近于零,达到消除迁移电流的目的, 所加入的电解质称为支持电解质,只起导电作用,不 参加电极反应,因此也叫惰性电解质,如KCl、NH4Cl 等
极谱分析法习题解答

解:残余电流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为溶液中存在微量 的可以在电极上还原的杂质,二为充电电流引起.
它对极谱分析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测定的灵敏度.
6.极谱分析用作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有哪几种定量方 法?如何进行? 解:根据极谱扩散电流方程式:id=607nD1/2m2/3t1/6C,当温度、 底液及毛细管特性不变时,极限扩散电流与浓度成正比, 这既是极谱定量分析的依据。 极谱定量方法通常有直接比较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 法等三种。
电位变化方向,更负
11.在0V(对饱和甘汞电极)时,重铬酸根离子可在滴汞电极还原 而铅离子不被还原.若用极谱滴定法以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滴定 铅离子,滴定曲线形状如何?为什么?
解: 铅无电活性,不能在滴汞电 极上被还原,因而在化学计量点 之前,电流很低,化学计量点之后, 重铬酸根过量,开始还原,电流开 始增加.
B +X
A + Z(Chemical reaction)
当氧化剂X在电极上具有很高的超电位时,就可以保证上述 催化循环进行下去,由于大量消耗的氧化剂是X,它可以在 溶液中具有较高浓度,A则被不断地消耗和再生,总浓度基 本保持不变,产生的催化电流与催化剂A的浓度成正比.
Yb3+ + ne2+
Yb2+
+
70
60
50
h
40
30
20 100 150 200 250 300
Cx = 324mg
350
400
450
500
550
mg
15. 用下列数据计算试样中铅的质量浓度,以mg.L-1表示.
溶液
25.0mL 0.040mol.L-1KNO3稀释至50.0mL 25.0mL 0.040mol.L-1KNO3加10.0mL试样溶液,稀释至 50.0mL 25.0mL 0.040molo.L-1 KNO3加10.0mL试样,加5.0mL 1.7 ×10-3 mol.L-1 Pb2+, 稀释至50.0mL
极谱分析法

检测下限一般在10-4~10-5mol/L范围内。这主要是受干 扰电流的影响所致。
如何对经典直流极谱法进行改进? 改进的途径?
(id)平均 每滴汞上的平均电流(微安);n 电极反应中转移的 电子数;D 扩散系数; t 滴汞周期(s);c 待测物原始浓度 (mmol/L);m 汞流速度(mg/s); 讨论:
(1) n,D 取决于被测物质的特性 将706nD1/2定义为扩散电流常数,用 I 表示。越大,测定越 灵敏。
(2) m,t 取决于毛细管特性, m2/3 t 1/6定义为毛细管
e. 汞容易提纯 扩散电流产生过程
中,电位变化很小,电解 电流变化较大,此时电极 呈现去极化现象,这是由 于被测物质的电极反应 所致。被测物质具有去 极化性质:去极剂。 Hg有毒。汞滴面积的变 化导致不断产生充电电 流(电容电流)。
二、扩散电流理论
theory of diffusion current
三、干扰电流与抑制
interference current and elimination
1.残余电流
(a)微量杂质等所产生的微弱电流 产生的原因:溶剂及试剂中的微量杂质及微量氧等。 消除方法:可通过试剂提纯、预电解、除氧等;
(b)充电电流(也称电容电流) 影响极谱分析灵敏度的主要因素。 产生的原因:分析过程中由于汞滴不停滴下,汞滴表面
Applications of polarography
无机分析方面:特别适合于金属、合金、矿物及化学试 剂中微量杂质的测定,如金属锌中的微量Cu、Pb、Cd、Pb、 Cd;钢铁中的微量Cu、Ni、Co、Mn、Cr;铝镁合金中的微 量Cu、Pb、Cd、Zn、Mn;矿石中的微量Cu、Pb、Cd、Zn、 W、Mo、V、Se、Te等的测定。
如何对经典直流极谱法进行改进? 改进的途径?
(id)平均 每滴汞上的平均电流(微安);n 电极反应中转移的 电子数;D 扩散系数; t 滴汞周期(s);c 待测物原始浓度 (mmol/L);m 汞流速度(mg/s); 讨论:
(1) n,D 取决于被测物质的特性 将706nD1/2定义为扩散电流常数,用 I 表示。越大,测定越 灵敏。
(2) m,t 取决于毛细管特性, m2/3 t 1/6定义为毛细管
e. 汞容易提纯 扩散电流产生过程
中,电位变化很小,电解 电流变化较大,此时电极 呈现去极化现象,这是由 于被测物质的电极反应 所致。被测物质具有去 极化性质:去极剂。 Hg有毒。汞滴面积的变 化导致不断产生充电电 流(电容电流)。
二、扩散电流理论
theory of diffusion current
三、干扰电流与抑制
interference current and elimination
1.残余电流
(a)微量杂质等所产生的微弱电流 产生的原因:溶剂及试剂中的微量杂质及微量氧等。 消除方法:可通过试剂提纯、预电解、除氧等;
(b)充电电流(也称电容电流) 影响极谱分析灵敏度的主要因素。 产生的原因:分析过程中由于汞滴不停滴下,汞滴表面
Applications of polarography
无机分析方面:特别适合于金属、合金、矿物及化学试 剂中微量杂质的测定,如金属锌中的微量Cu、Pb、Cd、Pb、 Cd;钢铁中的微量Cu、Ni、Co、Mn、Cr;铝镁合金中的微 量Cu、Pb、Cd、Zn、Mn;矿石中的微量Cu、Pb、Cd、Zn、 W、Mo、V、Se、Te等的测定。
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O
在1mol/L KCl底液中, 不同浓度的Cd2+极谱波
讨论
1. 同一离子在不同溶液中,半波电位不同。金属络离子 比简单金属离子的半波电位要负,稳定常数越大,半波电位 越负; 2. 两离子的半波电位接近或 重叠时,选用不同底液,可有效 分离,如Cd2+和Tl+在NH3和NH4Cl溶 液中可分离( Cd2+生成络离子); 3. 极谱分析的半波电位范围 较窄(2V),采用半波电位定性 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可逆极谱波:电极反应极快,扩 散控制; 非可逆极谱波:同时还受电极反 应速度控制。氧化波与还原波具 有不同半波电位(超电位影响)。
调节外加电压,使被滴定物 质或滴定剂产生极限扩散电流, 以滴定体积对极限扩散电流作图, 找出滴定终点。 右图为硫酸盐滴定二价铅离 子的极谱滴定曲线
2. 极谱滴定曲线与电位选择
滴定终点前后扩散电流变化分别由试样和滴定剂提供,故 选择不同的电压扫描范围,可获得不同形状的滴定曲线,如 下图所示。 图(b)中,选 择电压在A点, 滴定终点后,过 量的滴定剂不产 生扩散电流,故 滴定曲线变平, 而图(c)中则在滴 定终点后,随滴 定剂的加入,扩 散电流增加。
由于汞齐浓度很稀,aHg不变;则:
c RT EE ln nF c
O
o a a o M M
( 2)
由扩散电流公式:
id = KM cM
o i K M (cM cM )
(3)
在未达到完全浓差极化前, cM不等于零;则:
(4)
(4)-(3) 得:
o id i K M cM ;
id i c KM
o M
( 5)
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还原产物的浓度(汞齐)与通过电 解池的电流成正比,析出的金属从表面向汞滴中心扩散,则:
在1mol/L KCl底液中, 不同浓度的Cd2+极谱波
讨论
1. 同一离子在不同溶液中,半波电位不同。金属络离子 比简单金属离子的半波电位要负,稳定常数越大,半波电位 越负; 2. 两离子的半波电位接近或 重叠时,选用不同底液,可有效 分离,如Cd2+和Tl+在NH3和NH4Cl溶 液中可分离( Cd2+生成络离子); 3. 极谱分析的半波电位范围 较窄(2V),采用半波电位定性 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可逆极谱波:电极反应极快,扩 散控制; 非可逆极谱波:同时还受电极反 应速度控制。氧化波与还原波具 有不同半波电位(超电位影响)。
调节外加电压,使被滴定物 质或滴定剂产生极限扩散电流, 以滴定体积对极限扩散电流作图, 找出滴定终点。 右图为硫酸盐滴定二价铅离 子的极谱滴定曲线
2. 极谱滴定曲线与电位选择
滴定终点前后扩散电流变化分别由试样和滴定剂提供,故 选择不同的电压扫描范围,可获得不同形状的滴定曲线,如 下图所示。 图(b)中,选 择电压在A点, 滴定终点后,过 量的滴定剂不产 生扩散电流,故 滴定曲线变平, 而图(c)中则在滴 定终点后,随滴 定剂的加入,扩 散电流增加。
由于汞齐浓度很稀,aHg不变;则:
c RT EE ln nF c
O
o a a o M M
( 2)
由扩散电流公式:
id = KM cM
o i K M (cM cM )
(3)
在未达到完全浓差极化前, cM不等于零;则:
(4)
(4)-(3) 得:
o id i K M cM ;
id i c KM
o M
( 5)
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还原产物的浓度(汞齐)与通过电 解池的电流成正比,析出的金属从表面向汞滴中心扩散,则:
第十五章色谱分析法导论

系为 Y1/2=2.354
3.峰底宽度Y---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截距间的 距离。它与标准偏差的关系是 Y=4
16
5.保留值
试样各组分在色谱柱中保留行为的量度,反映了组 分与固定相间作用力大小,通常用保留时间和保留体 积表示。可以揭示色谱过程的作用机理和分子的结构 特征。
(1)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
12
13
二、色谱常用术语
1.色谱图
色谱柱中的流出物通过检测器产生的信号对时间(或流动 相体积)的曲线 在适当的色谱条件下,每个组分对应的色谱峰一般呈正态分 布,色谱图是定性、定量和评价色谱分离情况的基本依据。
14
色谱峰
号 信 进样 空气峰
h
2.基线
a
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柱中只有载气无样品通过时,检测器响应信号反应的
n有效= 5.54(tR / W1/2)2 = 16 ( tR / Wb)2 有效板高 : H有效 = L / n有效
27
例:已知某组分峰的峰底宽为40 s,保留时间为400 s ,计算此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 解: n = 16 ( tR / Y)2 = 16 (400 / 40)2 = 1600 块
量。 3.分析速度快 4.应用范围广: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度;液相
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 5.不足:被分离组分的定性问题
11
第一节 色谱基本概念
一、色谱分离过程
AB两组分吸附能力 和分配系数的差别, 导致两组分在柱中 移动速率不同,经 过数次吸附(分配), 组分逐渐分开,先 后进入检测器检测。
一、塔板理论 最早由英国生物学家Martin提出。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
3.峰底宽度Y---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截距间的 距离。它与标准偏差的关系是 Y=4
16
5.保留值
试样各组分在色谱柱中保留行为的量度,反映了组 分与固定相间作用力大小,通常用保留时间和保留体 积表示。可以揭示色谱过程的作用机理和分子的结构 特征。
(1)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
12
13
二、色谱常用术语
1.色谱图
色谱柱中的流出物通过检测器产生的信号对时间(或流动 相体积)的曲线 在适当的色谱条件下,每个组分对应的色谱峰一般呈正态分 布,色谱图是定性、定量和评价色谱分离情况的基本依据。
14
色谱峰
号 信 进样 空气峰
h
2.基线
a
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柱中只有载气无样品通过时,检测器响应信号反应的
n有效= 5.54(tR / W1/2)2 = 16 ( tR / Wb)2 有效板高 : H有效 = L / n有效
27
例:已知某组分峰的峰底宽为40 s,保留时间为400 s ,计算此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 解: n = 16 ( tR / Y)2 = 16 (400 / 40)2 = 1600 块
量。 3.分析速度快 4.应用范围广: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度;液相
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 5.不足:被分离组分的定性问题
11
第一节 色谱基本概念
一、色谱分离过程
AB两组分吸附能力 和分配系数的差别, 导致两组分在柱中 移动速率不同,经 过数次吸附(分配), 组分逐渐分开,先 后进入检测器检测。
一、塔板理论 最早由英国生物学家Martin提出。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
极谱分析法

2 2
0
i K ( Pb2 Pb2 0 )
极限扩散电流
当滴汞电极表面的Pb2+迅速还原,[Pb2+]0 趋于零,此时主体浓度和电极表面之间的浓度 差达到极限情况,达到完全浓差极化,此时电 流不再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曲线呈现一 平台,此时产生的电流称极限扩散电流。
id K Pb
根据浓差极化的要求,一些惰性导体制成的微电极,例 如:铂微电极或石墨电极,但因为固体表面不能保持新 鲜状态,每次电解后,可能有沉积的金属残留其上,使 电极的性质改变,不能保证高度的再现性。其次,对于 固体微电极,在测量每一电位下的扩散电流时,其电流 数值不是恒定的,随着时间的增加,电极表面反应物质 生成的扩散层厚度也相应增加,导致浓差梯度减小,扩 散电流下降。 滴汞电极解决了上述问题,汞滴不断下滴,电极 表面始终是新鲜的。
迁移电流 由于离子受静电引力作用,使更多的 离子趋向电极表面,并在电极上还原所产 生的电流称迁移电流。迁移电流与被测物 质浓度无定量关系。
消除迁移电流的方法:加入大量的支持 电解质(如:KCl、NH4Cl、KNO3)一般 支持电解质的浓度要比被测物质的浓度大 50-100倍。
极谱极大
在电解开始后,电流随电位的增加迅速增大到一 个极大值,然后下降到扩散电流区域,电流恢复正 常,这种现象称极谱极大。 由于极大现象将影响到半波电位及扩散电流的正确 测量,因此必须设法除去。
缺点:
汞蒸气有毒、滴汞电极所用毛细管易堵塞, 制备麻烦。
因而寻找一种能具有滴汞电极的优点而又 能克服其缺点的合适电极,是极谱工作者继 续探索的问题。
三、干扰电流及消除方法
除扩散电流外,还有其它因素引起的 非扩散电流,这些电流与被测离子浓度无 关或不成比例,存在干扰测定。 (一)残余电流
0
i K ( Pb2 Pb2 0 )
极限扩散电流
当滴汞电极表面的Pb2+迅速还原,[Pb2+]0 趋于零,此时主体浓度和电极表面之间的浓度 差达到极限情况,达到完全浓差极化,此时电 流不再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曲线呈现一 平台,此时产生的电流称极限扩散电流。
id K Pb
根据浓差极化的要求,一些惰性导体制成的微电极,例 如:铂微电极或石墨电极,但因为固体表面不能保持新 鲜状态,每次电解后,可能有沉积的金属残留其上,使 电极的性质改变,不能保证高度的再现性。其次,对于 固体微电极,在测量每一电位下的扩散电流时,其电流 数值不是恒定的,随着时间的增加,电极表面反应物质 生成的扩散层厚度也相应增加,导致浓差梯度减小,扩 散电流下降。 滴汞电极解决了上述问题,汞滴不断下滴,电极 表面始终是新鲜的。
迁移电流 由于离子受静电引力作用,使更多的 离子趋向电极表面,并在电极上还原所产 生的电流称迁移电流。迁移电流与被测物 质浓度无定量关系。
消除迁移电流的方法:加入大量的支持 电解质(如:KCl、NH4Cl、KNO3)一般 支持电解质的浓度要比被测物质的浓度大 50-100倍。
极谱极大
在电解开始后,电流随电位的增加迅速增大到一 个极大值,然后下降到扩散电流区域,电流恢复正 常,这种现象称极谱极大。 由于极大现象将影响到半波电位及扩散电流的正确 测量,因此必须设法除去。
缺点:
汞蒸气有毒、滴汞电极所用毛细管易堵塞, 制备麻烦。
因而寻找一种能具有滴汞电极的优点而又 能克服其缺点的合适电极,是极谱工作者继 续探索的问题。
三、干扰电流及消除方法
除扩散电流外,还有其它因素引起的 非扩散电流,这些电流与被测离子浓度无 关或不成比例,存在干扰测定。 (一)残余电流
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到1.30V (vs.SCE)还不会有H2析出,这样在酸性溶液
中可对很多物质进行极谱测定。
• 4. 测定范围广
• 汞能与许多金属生成汞齐,使其在滴汞电极上的 析出电位变正,因而在碱性溶液中,极谱可测定碱金 属、碱土金属。
缺点:
• 1. 汞易挥发且有毒,注意通风; • 2. 滴汞电极毛细管易堵塞,制备较麻烦; • 3. 当滴汞电极作阳极时,电位一般不能
超过+0.40V,否则汞将被氧化。 • 4. 滴汞电极上残余电流较大,限制了测定灵敏度
的提高。
4 3
2 1
图8-4
近似处理:
• 由于金属的过电位很小,极谱分析中的电流很小,电
解过程中电阻 R 也不大,则、 iR 都很小,可忽略。
U 外 ESCE Ede
又SCE的电位恒定不变,则:
U外 Ede
(相对于SCE)
重要意义:U外 Ede (相对于SCE)
• (1) 该式说明了从实验中得到的电流-外加电压(iU)曲线与作为理论分析基础的电流-滴汞电极电 位(i-Ede)曲线完全等同(滴汞电极电位可以用外 加电压取负值来表示)。
•
在扩散层内, Pb2+浓度从外向内逐渐减
小,在扩散层外, Pb2+的浓度等于主体溶液
的浓度。
图8-5
• 由于电极反应速度快,而离子扩散速度慢,溶液又 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扩散电流的大小决定于扩散速 度,而扩散速度又与扩散层中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i [Pb2 ] [Pb2 ]0
i K ([Pb2 ] [Pb2 ]0 )
还原析出,产生持续不断的电解电流。
扩散电流
(2) 扩散电流
• 由于浓差极化,使离子不 断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电极表 面扩散,因而不断引起电极反 应而产生的电流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谱分析中除了被测离子在DME还原产生扩散电流外,还有其
他原因引起的电流(干扰电流),实验时应设法消除(抑制)。
为了消除干扰和控制溶液条件而加入的各种试剂的混合溶液称为底液。 底液一般由以下几类物质组成:支持电解质、极大抑制剂、除氧剂和其 他有关试剂。
15.3.1 Ilkovic方程
据实际情况修正 (id)最大= 706nD1 / 2 m 2 / 3 1 / 6 c 最后,按滴汞周期平均,得Ilkovic方程
阳极溶出伏安法极化曲线
15.5.2 极谱催化波
O x ne 还原 Re d Re d Z 氧化 O x Z
电极反应 与电极反应平行的化学反应
氧化剂 Z 将 Red 氧化为 Ox,再生的 Ox 又在电极上还原,……多次循环。
Z 的催化剂。由于这种催化作用使 期间,Ox 的浓度并未变化,可视为 Z→
15.5.4 一些近代极谱(伏安)法
以下介绍的近代极谱(伏安)法和经典极谱法的区别主要 是电压扫描方式不一样。
名称 电压扫描方式 工作电极 检测限、分辨能力
E1 2
i—E 曲线
经典 极谱法
DME
2×10-6mol·L-1 0.2V
单扫描 极谱法
DME
10-7mol·L-1 0.05V 在一定条件下,ip∝被测物浓度
三切线法
标准加入法
15.4.1 可逆波和不可逆波
极谱波有许多种。按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可分为可逆波和不可逆波。 可逆波是只由扩散过程控制的极谱波,波形好,电极反应不表现出超 电势,Nernst 公式完全适用。 既受扩散速度控制,又受电极反应速度控制的极谱波称为不可逆波, 其波形差、电极反应表现出明显的超电势,不能简单地应用 Nernst 公式。
15.3.2 极谱定量方法
温度、底液及毛细管特征不变 的条件下, id=K· C 即波高 h=K· C 波高(mm 或格数)的测量
1. 直接比较法 2. 工作曲线法 3. 标准加入法
Cs h x Cx hs
准确度较高
Vs C s h Cx ( Vs Vx ) H Vx h
平行线法
ML p 由于 Mn+在 DME 上还原会破坏配位平衡,使
n ML n pL p M
n
离解:
基本假定:①电极反应可逆。②配位剂浓度很大。③稳定常数(β )很大。 结论①和简单金属离子比较配离子的 E1/2 更负。β 值越大,配位剂浓度越 大,配离子 E1/2 负移越甚。 ②25℃,改变[L]:
15.1.3 极谱波
极谱图 纵坐标 i/μA,横坐标 V外/V,
V外由小→大,Ede同步由高→低,E de (vs SCE)用负值表示。
残余电流(电解电流、电容电流),极
限电流,(极限)扩散电流(id)。 Id∝被测离子浓度,这是极谱定量的依
据。半波电位( E1/2 )是极谱定性的依
据。
极谱波
15.2 干扰电流和底液
电解过程中,i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离子到达电极表面的速度。
离子由溶液本体到达电极表面主要有三种运动形式,即电迁移运动, 对流运动和扩散运动,相应地产生三种电流:迁移电流、对流电流 和扩散电流。其中只有扩散电流与被测物质有定量关系。电解时溶 液保持静止、底液中加入大量支持电解质,其目的是使滴汞电极上 的电流仅受扩散控制,只与溶液本体→DME表面的离子的浓度梯度 有关。
E 1 2 log[ L] 0.0592 p n
E1 2 (E1 2 ) ML P (E1 2 ) M
从而可确定配离子的组成(P)。
15.5.1 经典极谱法的特点及局限
特点:1. 适宜测定的浓度范围 2. RE 一般为±2%。 3. 电解时电流很小(<100 A ),分析后溶液成分基本不变。 4. 凡在 DME 上可起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均可测定。 局限:1. 主要由于 ic 的存在使其灵敏度受到限制。 2. 分辨率低,若两种被测物 E 1 / 2 0.2V ,则不能区分相邻波。 3. 分析速度慢。滴汞时间 2~8 s/滴,电压扫描 5~15V/min。 10-2—10-5 mol·L-1。
(E1 / 2 ) 不可逆 (E1 / 2 ) 可逆
15.4.2
极谱方程是表达极谱波上扩散电流与Ede间关系的方程。
还原波、氧化波及综合波
1—氧化态的还原波 2—还原态的氧化波 3—可逆综合波 4—不可逆的综合波
极谱波对数分析 由极谱波方程知 Ede 和 log 当 log
i 0 时,Ede= E1 2 id i
电解条件的特殊性 :稀溶液,除 O2 、 底液、静止,V外扫描(5mV.s-1)、μA级 电流。 金属的超电势(η )很小,可忽略,
V外 ESCE Ede iR
i 很,底液中有大量的支持电解质, R 也很小,iR降可忽略
极谱法的基本装置和电路
V外 ESCE Ede
V外 Ede (vs, SCE)
——Ilkovic 常数
I== 605nD
1/ 2
——扩散电流常数
m 2 / 3 1 / 6 ——毛细管常数
m,τ 称为毛细管特征 Ilkovic 方程揭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扩散电流与被测物质浓度成正比。 Ilkovic 方程是极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影响(id)平均的因素 1. 影响 D 的因素有离子迁移速度、I、溶液粘度、介电常数、 温度等。 2. 影响毛细管特征的因素有 毛细管直径(~ 0.05mm)、汞 压(高 30-60cm)、Ede→τ 。 为了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应使标准溶液与试液在尽可能相 同的测量条件下记录极谱曲线。
循环 伏安法
悬汞、 铂、玻璃 石墨 阴极支、阳极支 ip∝C
常规脉 冲极谱 Last 5-20 msec of each drop
DME
5×10-7mol·L-1 0.2V
微分脉 冲极谱
DME
1×10-7mol·L-1 0.05V
15.5.5 溶出伏安法
电解富集 工作电极作阴极(零存)——可 使电极旋转或搅拌溶液 反向溶出 工作电极作阳极(整取)故称阳 极溶出 工作电极 悬汞电极、汞膜电极、固体电极 ip=-KCo 灵敏度大大提高,但电解富集费 时、电极表面缺乏重现性。
(id)平均=605nD1 / 2 m 2 / 3 1 / 6 c (id)平均——平均扩散电流 /μ A n——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数 D——起反应的物质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cm2.s-1 m——汞流速度/mg·s-1 τ ——滴汞周期/s c——被测物质浓度/m mol·L-1
1/ 2 2 / 3 1/ 6 K= 605nD m
i 成线性关系。 id i
直线斜率为 n/0.0592(25℃)从而可求出电极 反应的电子转移数(n)。 若对数分析得到的 n 为整数,则为可逆波
若对数分析得不到很好的直线或求得的 n 值与 整数偏差很大,则不是理想的可逆波。
2. 一种金属配离子还原为汞齐
ML n p ne Hg M ( Hg ) pL
极谱电流比单纯扩散电流增加的部分称为催化电流(iL),当 Z 的浓度一定 时,在一定范围内 i L ∝COx 由于 IL 比 id 大许多倍(甚至 3-4 个数量级),因此大大提高了灵敏度。
15.5.3 三电极系统
经典极谱法采用两电极系统,DME 为工作电极、SCE 为参比电极。 现代极谱(伏安)法往往采用三电极系统: 1、工作微电极(working microelecrode)。 2、参比电极 SCE 或 Ag-AgCl。 3、辅助电极、亦称对电极、往往采用 Pt 电极,其作用仅仅是导电。 包含有参比电极的控制回路有两个作用: 1、阻抗高(>1011Ω ),几乎没有电流通过,ESCE 在电解中保持恒定,极 谱电流都在对电极和微电极间流过。 2、调节电流,保证微电极的电位完全受外加电压控制。
V外 E I0 iR
极化曲线是指电解过程中的i—V (或i—E)曲线。 根据电流 — 电压曲线进行分析的方法可分成两类 (IUPAC): 凡使用表面周期性更新的滴汞电极( DME )者称
极谱法。
凡使用固体电极或表面静止的电极(悬汞电极、 玻碳电极、汞膜电极、铂电极)者称伏安法 (Voltammetry)。 二者的区别在于工作电极的不同。
15.1.2 (经典)极谱法
(经典)极谱法是在 特殊条件下 测定 i—V 曲 线(极谱波),进而对待测离子进行定性、定量
分析的方法。
电极的特殊性 滴汞电极(DME)——工作电极、 面积小,表面周期性更新。 Ede 随 V 外 的改变而改变,极化电极(浓差极化)
滴汞电极
SCE——参比电极,面积大,在电解过程中 ESCE 基本不变,去极化电极。
第十五章 极谱分析法 Polarography
15.1 15.2 15.3 15.4 15.5 极谱分析法 干扰电流和底液 Ilkovic方程和定量方法 极谱方程式 近代极谱(伏安)法简介
15.1.1
电解和极化曲线
电解是在 V 外 作用下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 电解是非自发过程,电解时V外不得小于相应原 电池的电动势(反电动势)。 分解电压由实验确定 理论分解电压( EI→0 )在数值上等于反电动 势: E I0 E阳 E阴 (电极的)极化是指当有电流通过时,电极 电势偏离平衡值(可逆电势)的现象。浓差极 化、电化学极化。电极电势偏离平衡电极电势 的数值称为超电势(η) 电极发生极化时,阴极更负,阳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