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诗三首 学案
诗三首 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诗三首》导学案一、完成《成长资源》36页“文化传承与理解”部分的内容。
二、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成长资源》37页“语言建构与运用”部分的内容。
三、初读感知:1、改写《涉江采芙蓉》,在原文的基础上发挥你的想象。
2、品读《短歌行》,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3、阅读《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四、再读文章,并完成填空。
《涉江采芙蓉》1、,。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同时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2、一问一答,点明主人公的忧思源于对爱人的思念,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痛苦做铺垫的两句是 : ,。
3、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 ,。
4、视角发生转换,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的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的句子是 : ,。
5、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
《短歌行》1、,!,。
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促,年华渐逝而功业无成。
在欢乐中隐含着深沉的忧愁。
看似苍凉,实极悲壮,充溢着慷慨的激情,蕴藏着奋进的沉思。
2、 ? 。
两句,用设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消愁的方式一饮酒。
3、,。
两句,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
4、诗人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
,。
表达了欢迎贤才的心情。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胜欣喜。
5、,。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6、,。
,。
四句,通过写诗人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7、,?两句则比喻贤士不知何去何从。
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8、,。
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诗人渴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咏柳》、《春望》三首诗。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感悟诗中的意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分别是《登高》、《咏柳》和《春望》。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诗歌解析1.《登高》(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62年,是杜甫流离失所时期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落寞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咏柳》(1)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字维摩,号石山居士。
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3年,是贺知章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春望》(1)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字梦得,号鹿门山人。
其诗风格雄健豪放,善于抒发豪情壮志。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2年,是王之涣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

7.《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五言诗朗读指导: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翻译成为现代诗。
)二、逐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学案《诗三首》学案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3课时。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一、学习目标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2.朗读并背诵;3.鉴赏汉、魏、晋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预习检查1.“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意思吗?2. 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代《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诵读课文自由读、齐读课文,读出诗韵与节奏。
四、问题探究(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2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3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3 体会“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五、课内训练1.《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对诗句赏析不恰当的是()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
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诗三首教案(3)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7 #%诗三首导学案(2)

《古诗三首》导学案 1、《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学习目标:了解:文学常识;感受思想内涵;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重点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学法:吟诵赏析法4、知识链接: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二、导学过程:1、字音遗wèi 2、导学步骤设计⑴.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⑵.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⑶.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⑷.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⑸.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⑹.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⑺.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精选】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阅读学案(教师版)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的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就是得到别人的知赏和任用,很多人终生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包括像李太白那样不羁的天才。而女子一生一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就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赏爱自己的人而做的。“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丽,而这种做法也就暗示了她的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参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7.《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进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可以正确明白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办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可以掌握鉴赏诗歌的办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五言诗朗读指导:五言诗能够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可以更灵便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所以,它更为习惯汉往后进展了的社会日子,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要紧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普通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
本诗采纳二三字格式断句,然而在朗诵的时候能够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刻。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具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讲:“古诗十九首,别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危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具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同时进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往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往常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翻译成为现代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学案·知识概览·【作者简介】《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外建武功,内兴文学”,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习惯上称“建安文学”。
其文清峻通脱。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他的诗多是乐府歌词,朴实无华,感情深挚,气韵沉雄,诗风苍凉悲壮。
代表作品:《龟虽寿》《蒿里行》《步出夏门行》。
陶渊明(365—427),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
一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毅然辞官归隐。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为最高。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
代表作品:《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
【重点理解】通假字词类活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榆柳荫.后檐(名词作动词,遮蔽)守拙.归园田(形容词作名词,愚拙的本性)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名词作动词,弹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动用法,使……归顺)去日苦.多(意动用法,以……为苦)古今异义同心..而离居 古义:指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古义:内心。
今义:跟四周、上下或两端的距离相等的部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古义:明亮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显然如此。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古义: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今义:留恋,不忍离开。
复得返自然..古义:田园生活,自然的本性。
今义:自然界;理所应当的。
一词多义顾⎩⎨⎧还顾.望旧乡 (动词,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问,拜访)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动词,顾惜,顾念) 遗⎩⎨⎧采之欲遗.谁 (动词,送给)以光先帝遗.德 (形容词,遗留的) 适⎩⎨⎧少无适.俗韵 (动词,迎合)始适.还家门 (动词,出嫁)处分适.兄意 (动词,依照) 归⎩⎨⎧守拙归.园田 (动词,回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使动用法,使…… 归服)不图子自归. (动词,回娘家)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动词,对着)不久当.归还 (副词,必定,一定)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对等,比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把守) 存⎩⎪⎨⎪⎧枉用相存. (动词,问候,怀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动词,活着)求大同,存.小异 (动词,保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动词,存有)救亡图存.(动词,生存) 文言特殊句式何以解忧?(宾语前置句)误落尘网中。
(省略句)开荒南野际。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狗吠深巷中。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鸡鸣桑树颠。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难点探究】1.“芙蓉”在全诗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答案】芙蓉,即荷花。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
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
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五、六句的“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答案】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惆怅的形象和心情。
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几句诗的表达好在哪里?【答案】 (1)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2)以“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
(3)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样的意境?诗人在描写田园景色时不事雕琢、不加渲染,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运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
营造了一幅宁静、安详、自然的田园风光画卷。
白描手法。
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恋旧林”和“思故渊”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况?试加以赏析。
【答案】“恋旧林”“思故渊”表明了诗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乡村的急迫心情和心恋田园的情怀,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
7.历朝历代都有两部分人。
一部分主张出世,或归隐山林,寄怀山水;或退归田园,亲近自然。
一部分主张积极入世,去实现自己经国济世的宏伟抱负。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对他的选择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他的归隐有积极意义,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能力提升·【课内练习】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感激涕零慷概激昂沉吟忧思难忘B.春花秋月不绝如缕乌鹊鼓瑟吹生C.如临深渊月明星稀羁绊抱残守缺D.托物言志登高毕赋悲凉倾慕贤才2.对课文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美丽的莲花要是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可是自己的心上人远在天涯海角。
这好似一声叹息,表现出诗人的寂寞和凄凉。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是用来比喻曹操的忧思。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诗人直言不讳,表明了喜爱山林自然的本性。
D.“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视官场为尘世之罗网,表达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情。
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本性、气质)B.方.宅十余亩(四面、周围)C.桃李罗.堂前(排列)(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D.复得返自然..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生活。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5.将下列诗句按作者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⑤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⑧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⑨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A.②⑨③/①⑤⑩/④/⑦/⑥⑧B.②⑨/⑤⑥/①⑩/③⑦/④/⑧C.①⑤/②⑨/⑦⑩/③/④/⑧/⑥D.②⑨③/⑤④/①⑩/⑦/⑧/⑥6.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涉江采芙蓉》,回答7~8题。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8.“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看来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朋友,是古人常有的举动。
你能说说这首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在营造意境上的作用吗?阅读《短歌行》,回答9~10题。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9.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10.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阅读《归园田居》,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节选)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
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
“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12.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回归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1. 解析:A.概—慨;B.生—笙;D.毕—必。
答案: C2.解析:B.这里是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华的人。
答案: B3.解析:D.自然应是和官场生活相对的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