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双重本性

合集下载

人性善恶的两重性

人性善恶的两重性

人性善恶的两重性人性善恶的两重性古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我却认为:人之初,性本无。

人刚出生的时候头脑一片空白,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不存在善恶的问题。

人性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由于各人受教育不同,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不同,自身的修养不同,人的善恶就不同。

社会既然存在真善美和假恶丑,每个人又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逸地要受到社会影响,这就定了人性的两重性,每个人都存在善和恶两个方面。

有些人善性占绝对优势,在行动中常有善心善举,恶的一面被隐藏起来,或是偶尔做些小恶被人们忽视了。

这些人给人的印象是善良。

一些人恶性居主导地位,偶有小善,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恶。

恶人也有善的一面。

浙江籍青年胡益华今年7月3日在浙江省义乌市绑架一对青年情侣劫走其雷克萨斯轿车一辆,用从他们身上抢劫来的银行卡从银行取出13000元存款后将这对情侣杀死并埋尸灭迹,然后驾驶轿车企图到广州销赃,途经广东惠来县时又枪杀了两名警察。

胡益华在几天内就极其残残忍地杀害了四人,成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就是这样一个恶人也曾经有过善举,他在抗击汶川大地震中对灾区人民动了恻隐之心捐赠200元,平时家乡人对他的口碑还是不错的。

善人也有恶的一面。

《水浒传》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本是一个安份守纪的人,遭高俅陷害后在发配沧洲的途中备受两名押解他的公人的虐待和折磨,路过野猪林时两名公人要结果他的生命,被暗中跟随保护他的鲁智深搭救。

读到这里我深为鲁智深的江湖义气所感动。

鲁智深手挥禅杖要杀死两个公人替林冲报仇,我正想拍手叫好,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林冲苦苦劝阻鲁智深不要杀死这两名公人。

他认为冤各有头债有主,高俅才是他的冤家死对头。

从这件事看出林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林冲被迫上梁山之后,王伦命他在三天之内杀死一人提人头来见才允许他在梁山泊落草。

林冲被迫无奈只好杀害了一个无辜的生命,这是林冲平时深藏着的恶性的一次大暴露。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人性的两重性。

善与恶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

人性的多面性

人性的多面性

人性的多面性人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与生俱来的普遍本质和特点。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的行为和思维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人性的多面性体现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同一个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上。

首先,人性的多面性在于人类的情感和情绪。

人类是有情感的动物,我们拥有喜怒哀乐、恐惧忧愁等各种情绪。

人们可以表现出友善、温情、关爱,但同时也存在嫉妒、仇恨、傲慢等负面情感。

这些情感和情绪的多样性反映了人类心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其次,人性的多面性还可以从道德与伦理的角度来看。

人类具有良知和道德感,我们能够区分是非、善恶,并在行为上做出相应的选择。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存在着差异。

有些人遵循着道德规范,努力做到公正、尊重和善良;而另一些人可能具有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他们的行为更加趋利避害,更注重自我利益。

此外,人性的多面性也体现在知识、智慧和能力的差异上。

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智力水平都不尽相同,这导致了人类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的多样性。

有些人擅长逻辑思维,具有较强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而另一些人则更加注重直觉和创造力,在艺术、音乐和创新领域有出色的表现。

另一方面,人性的多面性还可从性格和行为特点的角度来解读。

人类拥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有的人开朗活泼,善于社交;而有的人则内向害羞,更喜欢独处。

此外,人们的行为也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经历、环境和社交圈等。

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这显示了人类行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最后,在社会层面上,人性的多面性也体现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上。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交往、合作和互助。

然而,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也会出现自私、竞争和冲突的行为。

这种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恰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揭示了人性中自我保护和合作共生的两个方面。

总之,人性的多面性是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所特有的,由于个体的差异和情境的变化而展现出来的复杂性现象。

无论是情感、道德、智能、性格还是行为,都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人的两面性经典语录

人的两面性经典语录

人的两面性经典语录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这句的意思是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这句也作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

3、“你们看见玫瑰,就说美丽,看到蛇,就说恶心。

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玫瑰与蛇本是亲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们互相转化。

蛇面颊鲜红,玫瑰鳞片闪闪。

你们看见兔子说可爱,看见狮子说可怕。

你们不知道,暴风雨之夜,它们是如何流血,如何相爱。

”——三岛由纪夫
4、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庄子•内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这里是对的,在那里就是错的了。

5、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
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狄更斯
6、最好的东西都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

——泰戈尔
7、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面了——泰戈尔
8、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双重性格_精品文档

双重性格_精品文档

双重性格引言人类的性格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多样性,其中一种常见的性格类型就是双重性格。

双重性格是指一个人拥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在不同的情境下或在不同的时间中会展现出来。

双重性格在心理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它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个人特征,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双重性格的定义、原因、特征以及对个体的影响。

一、双重性格的定义双重性格是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展现出不同的行为和性格特点。

这种性格特点可以表现为完全相反的两种特质,比如一个人在表现外向、乐观的一面的同时,又存在内向、沉默的一面。

双重性格并不是一种疾病或心理障碍,而是一个人个性的一部分。

双重性格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因个体而异,有些人的双重性格表现得很明显,而有些人则隐蔽得很好,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看到。

二、双重性格的原因双重性格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可以归因于遗传、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

首先,遗传因素可能对个体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双胞胎中的一个孪生可能会展现出双重性格,这暗示了遗传在双重性格的形成中的作用。

其次,环境也是双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成长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和经历可能会促使个体展现出不同的性格面貌。

最后,个体的生活经历可能是形成双重性格的关键。

比如,一个人可能经历了一段困难的婚姻,而在工作场所表现出强大的自信和决断力。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双重性格的形成。

三、双重性格的特征1. 多面性双重性格的最明显特征是个体展现出多种不同的性格特点。

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展现出外向、乐观的一面,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变得内向、沉默。

这种多面性使得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境需求。

2. 矛盾性双重性格的另一个特征是个体展现出相互矛盾的性格特点。

一个人可能同时表现出坚定和优柔寡断、开放和保守等矛盾的性格特征。

这些矛盾性是个体内心冲突的反映,也是双重性格的核心特征之一。

3. 隐蔽性双重性格的展现通常是隐蔽的。

人性的两面性分析

人性的两面性分析
孙悟空象征着人心,几乎可以乱真的六耳猕猴代表的是一颗虚伪的心。所以,唐僧一念紧箍儿咒,无论真悟空还是假悟空都疼。想辨别哪个是真实的心,哪个是虚伪的心,不是件容易的事。孙悟空想要战胜那个虚伪的自己是何等的困难!要分辨并消灭这颗虚伪的心,无论熟悉你的朋友还是善良的观音菩萨,都帮不了你。只有如来佛祖以慧眼识别假悟空是六耳猕猴。因为,这个如来不是灵山雷音寺的如来佛,他实际是你的真如本性,最后还是自己的真心——孙悟空用金箍棒一棒子把虚伪心打死。
《华严经》认为人有二性或叫二心,就是真心和妄心。真心是真静妙乐之心,不生妄念。一切众生本有佛性,即人性中包含着觉悟和自我净化的必然性,也就是本性、真心;一个是妄心,由于念头不对,于是产生种种现象,陷入困惑。也就是人性中含有的魔性。人性中虽然本质上并不恶,有时却为恶所遮掩,所以又称作妄心。
人绝对不可有“二心”,人如果生出第二个心来,便会生出烦恼,便真假难辨,于是真悟空刚刚被逐,假悟空不请自来。师徒不和,让六耳猕猴钻了空子。中国有句成语叫“心猿意马”。所谓“心猿意马”也就是三心二意。是说人的思绪散乱,像树上的猿猴和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不能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小说58回回目实际上已经清楚地点埋怨,互相不服气,这就出了乱子和偏差。唐僧师徒之间出现不睦,于是就会出现内心思想的斗争,静不下心来,内心出现相争的现象。这就是心魔。
悟空打杀六耳猕猴猴,才断了“二心”,离妄归真,复入正轨,不杀六耳猕猴就不能断绝妄念。经过了这次磨难,观音菩萨语重心长地告诫唐僧:“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这句话再一次点明出现二心的原因,那就是由于嗔怪,致使师徒出现不睦。只有除掉虚妄之心,不睦之心,保留一心、真心,师徒四人才能西天取经成正果,才能悟佛法。

人的本性与人性

人的本性与人性

⼈的本性与⼈性
⼈有两性,本性和⼈性。

本性是⼈⽣⽽有之,⼈性是⼈后天得之。

⼈的本性和⼈性是⼀对⽭盾,⼆者对⽴统⼀,不可分割。

本性是⼈⽣存的动⼒之源,⼈性是⼈维持动⼒持之以恒的轨道。

⽕车动⼒再⼤,没有轨道,⽕车也⽆法到达⽬的地。

本性基因再强⼤,没有⼈性的制约,就是⾮⼈类。

全世界⼈的本性没有区别,但是全世界的⼈性却因历史、⽂化、民族、环境的不同⽽不同。

应该承认,任何⼀种⼈性形态的存在,⾃有它存在的渊源和理由,没有更先进的⼈性形态。

⼈类从野蛮⾛向⽂明,就是⼈性与本性的有机结合的过程。

我们相信,这种结合会永远的延续下去。

人的本性:一、二、三、四

人的本性:一、二、三、四

人的本性:一、二、三、四本来要一直写春秋战国的,写历史就是写人,因为历史就是人创造的,今天在路上突发奇想,是不是先把人搞清楚呢?懂了人是怎么回事,再看这样历史人物可能会更加清晰了,当然了,我不是专门研究人的,不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没办法进行高深的研究,就根据自己的理解,班门弄斧的写点儿吧,为了工整,还总结出了一、二、三、四,这样才能显得很牛的样子,其实就是文字的堆砌,好玩儿而已。

一、人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从生理上说,人是单一的生命个体,虽然人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是这些许许多多的细胞集合起来表现出统一的生理学特征,互相依存,各司其职。

所以人无论由多少个细胞、多少种细胞组成,他都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生命体。

从心理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每一个'’自己'’都是独一无二的。

外在体征。

(生理自我)内在精神世界(心理自我)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社会自我)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途径,客观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悦纳自我,就是欣然地接受自己。

客观地评价自己。

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过低的评价容易使我们自卑,评价过高则容易使我们产生自负。

恰当地评价自己能使我们自爱、内心体验到自尊和充满自信。

欣赏自己的优点。

学会发觉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体验它们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接受自己的不足。

因此,珍惜自己,勇于接受自己的不足。

应该有完善自我的意识和行动。

发扬优点。

找出自己的优点,强化它,发扬它。

如果你是一个安静温和的人,那么,用你的耐心和倾听,给大家带去理解。

克服缺点。

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克服它,改善它。

追求进步。

认可别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包括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从他脱离母体,他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一样的,我们往往会宽以待己,严于律人,不愿意去认可别人,总是用自己的意志试图去控制别人、影响别人,这不但是另外独立生命体的不认可,也是自身生命体的不完整的体现。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个自己的人生哲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个自己的人生哲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个自己的人生哲理很多人的内心里住着两个自己,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感性的泪水说流就流,一个理智到近乎冷库无情,上一秒情绪泛滥的自己总会在下一秒被自己嘲讽批评。

前几天看到的一段话,今天想起来确实如此,不过也算不得全面,只是人性的某一方面而已,对于我们来说,除了上边理智与感性,更多的对立在我们身上并存。

勤奋与懒惰,早上起床的时候两个小人在心里打架。

是继续躺下去做梦,还是起来追逐梦想,天人交战良久,有的人选择了起身,有的人喜欢了继续沉眠。

放手与紧握,因为各种原因两个人不能在一起的时候,是继续坚持,还是选择放手,有的人说,放手是为了让对方幸福,有的人说,紧紧抓住不放才是幸福,没有答案。

追逐梦想与随遇而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自己,一个希望自己去追逐梦想,旅行,开书店,学摄影,而另一个自己向往安逸的生活,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安逸,所以我们看到追逐梦想的人才会那么羡慕,因为自己不曾坚持那个追逐梦想的自己。

孤独与寂寞,这两个词虽然常常被联系在一起,但是我觉得这是两个相反的词,孤独是一个人的时候静静的'思考,寂寞而是一个人的时候迷茫,不知所措,孤独是一个人的升华,但寂寞往往是人生的常态。

生与死,最近附近自杀了两个人,都是因为感情问题,我其实比较理解,当时他们的感受,但是活着那么难,死去那么简单,为什么不做点有挑战的事情,选择最简单的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太过无能。

对与错,我以前总觉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是后来发现很多事情不是用对错两个字能说的清的,但是我们往往用对错是非来衡量太多的事情。

爱与恨,由爱生恨,曾经相爱的两个人,互相伤害,最后反目,当然我并不赞成这个,就算分开,也不应相互伤害,毕竟是你当初那么喜欢的人。

归乡与远行,年轻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慢慢的开始选择归乡,虽然故乡已经放不下自己的梦想,但是最后依旧选择回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人都有双重本性
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灵与肉各有各的本性。

“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灵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

这两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两种不相容的本性。

出生的婴儿只要吃足奶,拉了屎,撒了尿,换上干净的尿布,就很满足地躺在床铺上,啃着自己的拳头或者脚趾,自说自讲,或和旁边的亲人有说有讲,尽管说的话谁也不懂,婴儿纯是一团和爱。

出生的婴儿还不会笑,但梦里会笑,法国人称“天使的微笑”,做妈妈的多半见过,是无法形容的宁静甜美。

以后婴儿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

不过婴儿的笑总是可爱又令人快乐的。

婴儿渐渐长大,能听懂大人的赞许,也会划手划脚表示欢欣;假如听到大人责骂,也会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瘪呀瘪地表示委屈或无奈。

一岁左右,都懂事了,不会说也会嗯嗯地比划着指着示意。

会说话了,会叫爸爸妈妈等亲人了,这时什么都懂,什么都学。

小娃娃最令人感到他有灵性良心。

他知好歹,识是非,要好。

他们还没有代表个人意识的“自我”(self)。

小娃娃都不会自称“我”。

大人责骂称呼他,如“宝宝”“娃娃”“毛毛”“臭臭”,还要加上一个“乖”;尽管“乖”字还不会说,咬着舌子也要自称“乖”。

我认识亲友家不知多少“乖宝宝”或“乖毛毛”等娃娃呢。

有人说,要好不是天性,是妈妈教的。

小娃娃怎么教呀?无非说:孩子要乖啊,要听话啊。

他们觉得这就是好。

小娃娃都要求好,长大了才懂得犟,长大了才有逆反心理呢。

天真未凿的婴儿,是所谓“赤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赤子”。

婴儿都是善良的。

有凶恶的婴儿吗?婴儿没有凶恶的,但是婴儿期很短,赤子之心很快就会消失。

小孩子渐渐成长,渐渐不乖,随着身体的发育,个性也增强,食欲也增强。

孩子到了能吃糕饼的时期,就嘴馋,爱吃的东西吃个没完。

个性和善的,还肯听大人的劝阻,倔强的,会哭哭闹闹争食。

父母出于爱怜,往往纵容。

孩子吃伤了,肚子疼了,就得吃苦药。

生病吃药都是苦恼的,聪明孩子或乖孩子会记住,就肯听话克制自己。

食欲强而任性的孩子,就得大人把好吃的东西藏起来。

一般孩子,越大越贪吃,越大越自私,甚至只要自己吃,不让别人吃。

但两岁三岁,还是孩子最可爱的时期,四岁五岁就开始讨厌了。

我们家乡有几句老话:“三克气(可爱),四有趣,五讨厌,六滞气(可厌),七岁八岁饶两岁——或七岁八岁,猫也讨厌,狗也讨厌。

” 说的是虚岁。

每个地方,都有类似的老话,因为这是普遍的情况,孩子越大越讨厌。

为什么呢?
孩子的身体渐渐发育,虽然远未成熟,已能独立行动,能跑、能跳、能奔、能蹦。

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冒出来了。

孩子开始不乖的时候,还觉得自己应该乖;
人家说他不乖,还觉得没趣或心虚。

可是刚冒出头的“我”,自我感觉良好,一心只想突出自己。

“人来疯”不就是要招人注意吗?
孩子好争强,爱卖弄,会吹牛,会撒谎。

孩子贪吃争食,还会抢,还会偷,还会打骂吵架,欺负弱小。

孩子五六岁,早熟的,欲望也在觉醒。

欲念愈多,身体的兽性愈强。

西方人说,人有七种大罪: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

这七种罪恶,也包含佛家所谓贪、嗔、痴。

这种种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

孩子开始有“我”各种罪恶都渐渐露出苗头来。

自高自大,争强好胜,就导致骄傲。

要这要那,不论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就是贪婪。

淫邪也就是佛家所谓“六欲”,指容色、体态的娇美,巧言娇笑的姿媚,以及皮肤细腻柔滑等所挑逗的情欲。

传说小和尚随着老和尚第一次下山,看见了女人,问这是什么东西。

老和尚说,这是老虎,要吃人的。

但小和尚上山后,别的不想,只想老虎。

“沙弥思老虎”就是现成的例子。

欲望受阻,不就激发恼怒或愤恨吗?贪吃不用说,哪个健康的孩子不贪吃呢?嫉妒也是常情,我不如人,我就嫉妒他。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快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每一种罪恶都引发另一种或多种罪恶。

譬如我骄傲,就容不得别人比我强;我胜不过他,就嫉妒他。

嫉妒人,妒火中烧,自己也不好受。

一旦看到我嫉妒的人遭遇不幸,不免幸灾乐祸。

妒引起恨,恨他就想害他,要害人就不择手段了。

这样一连串地由一个恶念会产生种种恶念。

例如贪吃贪懒,就饱暖思淫。

这时期的孩子,可说“众恶皆备于我矣”。

这里就要谈谈荀子“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

据荀子《性恶》:“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第一句说明“性”不是学来的,而是天生的。

这话正可解释婴儿有灵性良心,是婴儿的本性,是天生的。

第二句话说明:人能学,也能学好,这就是伪。

“伪”指人为,不是虚伪。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努力学好,才成好人。

这确也是实情。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劣根性是婴儿失去赤子之心以后,身体里的劣根性渐渐发展出来的。

他说人性本恶,是忽略了人的婴儿阶段。

忽略了最初的婴儿阶段,就否认了人的本性,也否认了他自己肯定的“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这就是说,性是天生的)。

“本性难移”是我们已经肯定的。

如果本性恶,就改不好。

人原先本性是好的,劣根性发展后变化了,经过努力,还能改好。

如本性是恶的,就改不好了。

我曾读到一则真实的记事。

某英国人驯养了一头小老虎。

老虎养大了,仍像猫狗似的跟在他身边,和他很亲昵。

一次,他睡熟了,老虎在旁舔他的手,表示亲爱。

舔着舔着,舔出血来了。

老虎舔到血腥,本性发作,把他的手咬来吃了。

“本性难移”是不错的。

能由人力改造自己,也说明人性本善,才改得好。

荀子性恶之说是不全面的,有缺点的。

但他说“善者伪也”,还得承认人性本善,才学得好;否则荀子也难于自圆其说了。

一般五、六岁孩子都上幼儿班了。

在家有家长管教,在学校由老师管教,同学间也互相竞赛,互相督促、勉励。

在家娇惯的孩子,在学校就争取做好学生了。

孩子到了九岁、十岁,渐渐会改好。

小孩子自己也会管自己。

例如小孩子怕吃苦药、怕打针。

可是他们很有灵性,也懂道理。

如果给他们讲明得吃药、得打针的道理,有的孩子就能吃苦药,也能忍痛,尽管噙着眼泪,撇着小嘴要哭,也能在大人的鼓励下,说“不苦”“不疼”“不痛”或“不怕”。

有的小孩尽管事先和他讲明道理,事到临头,就哭闹着不肯承受了,得大人捉住胳膊打针,捏着鼻子灌药。

因为个性不同,而孩子的克制功夫也强弱不同。

孩子接受家里的管教,接受学校里师长同学的熏陶,再加自己有灵性良心,能管制自己,以前在纵容下养成的种种劣根性,会有所改善。

如果顽劣不受管教,或亲人一味纵容,这孩子会变成坏孩子。

坏孩子多半是十六、七岁的未成年人。

他们先是逃学,结交坏朋友,结成一伙,殴斗闯祸,无所不为,成了不受管教的坏孩子。

这就是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不管不教,纵容放任,使未成年的苗子成了坏人。

如果他憬然觉悟,仍然可以成为好人;而迷途知返,会比一般唯唯诺诺的人更好,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西方人也说:浪子回家,该宰了肥牛款待。

这是人的灵性良心,战胜了一己私欲。

人,一方面有灵性良心,一方面又有个血肉之躯。

灵性良心属于灵,“食色性也”属于肉,灵与肉是不和谐的。

不和谐的两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就必有斗争,有斗争就必有胜负。

胜者或是消灭了对方,或是制服对方,又形成统一。

斗争可以不断,但矛盾必求统一。

统一之后,“我"又成了什么面貌呢?这不是三言两语就所能说明的。

怎么斗,怎么统一,都值得另立专题,仔细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