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比较

合集下载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两部经典之作,两部戏剧都有着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从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对《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进行比较分析。

从外貌特征上来看,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相差较大。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被描绘为“明艳斗媚”、“秀丽艳华”,她有着一双杏眼、柳叶眉,红唇微启,似乎透露出一股柔情。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被形容为“世间少有”,“红颜总爱歌时少”,她梳的是明式巾罗垂直,妆容如画,美艳动人。

两位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不仅反映出她们的美貌,更传达了她们身份、气质和与众不同的个性。

两位女主人公在性格特点上也有一些不同。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是一个极具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女子。

她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勇于追求爱情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不畏惧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束缚,表现出坚强而不畏挫折的性格特点。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柔弱而内向的女子。

她的性格相对被动,易受他人影响,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无能为力。

她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渴望,又在爱情的纠葛中迷失了自我。

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观念,也展现了她们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选择和追求。

两位女主人公在行为举止上也有所区别。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女子,她为了与临安城的马家少年秦明相遇,不畏艰难险阻,独自离家而去,并与秦明私奔,最终达到了她的目的。

她对待爱情坚持真诚和投入,表现出一种自由和勇敢的行为举止。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是一个被动而无奈的女子,在感情的道路上受到了很多挫折和阻碍。

她没有勇气表白自己的爱意,更无力改变她和平她的命运。

两位女主人公的行为举止反映了她们对待爱情和追求幸福的态度和方式,也展现了她们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和无奈。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虽然有着不同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举止,但她们都是具有坚强与勇敢的女性形象。

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
“ 红杏 出墙 ,移 情别 恋 ” ,这 是 中 西 文 学 作 品 中 常 见 的一 个 主 题 ,有 些 评 论 家 认 为 ,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妇 女 的 “ 杏 出 墙 ,移 红 情 别 恋 ”是 由 于 妇 女 在 以 权 力 结 构 为 基 础 的 ,大 男 子 主 义 的 社 会 里 受 深 度 压 迫 的缘 故 。 因此 妇 女 的 “ 杏 出墙 ,移 情 别 恋 ” 不 仅 红 是 妇 女 在 生 理 和文 化 等 方 面 遭 受 阉 割 的 一 种 强 烈 的经 验 ,也 是 她 们 对 社 会权 利 的 一 种 热 切 的 追 求 方 式 ,注 定 是 要 失 败 的 。 另 外 , 弗 洛 伊 德 还 这 样 认 为 ,妇 女 的这 种 “ 杏 出 墙 ,移 情 别 恋 ” 是 一 红 种 对 性 的正 常 的 需 求 与 大 胆 的 尝 试 。 社 会 学 家 认 为 这 又 是 一 种 对 社 会 的无 情 的揭 露 与 批 判 。总 之 , 我 们 如 果 按 照 上 述 几 种 观 点 去 看 “ 红杏 出墙 ,移 情别 恋 ” 的话 ,我
风 华 正 茂 ,姿 色 过 人 的 女 子 ,但 由于 命 苦 嫁 给 了 武 大 郎 。 武 大 郎
是 一 个 黑 不 溜 秋 的 “ 寸 矮 树 三 皮 ” 按 伦 理 观 念 以 为 “ 鸡 随 。 嫁
鸡 、嫁 狗 随 狗 ” 。的 确 ,在 一 开 始
的 时 候 ,潘 金 莲 一 直 守 着 自己 的 妇 道 。 丈 夫 出 f , 自家 在 家 做 饭 - j 菜 、补衣 服 等 丈 夫 回来 。 回来 后 , 两 口子 虽 说 不 上 什 么 恩 恩 爱 爱 ,
是 如 果 我 们 回 头 去 想 想 潘 金 莲 与 武 大 郎 ,两 人 既 非 “ 才 女 貌 ” 男 , 又 非 “ 当户 对 ” 门 ,像 这 样 的爱 情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张爱玲与苏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位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分析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探讨其中的异同及原因。

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张爱玲的女性形象多数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白玫瑰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立思考的女性,而红玫瑰则是一个不受教育、依赖他人的女性形象。

相比之下,苏童的女性形象多是缺少受教育的农村女性,如《牛》中的小连、《妻妾成群》中的西门菜、《妈阁是座城》中的杜小星等。

他们多数是无权无势,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

从婚姻观念上来看,张爱玲的女性形象多是追求爱情的独立女性。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白玫瑰坚持追求真爱,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

而红玫瑰则是一个因为被动婚姻而感到不快乐的女性形象。

而苏童的女性形象多是被动接受婚姻安排的女性,如《妻妾成群》中的西门菜就是被西门大官人强行接为妾的。

从性格特点上来看,张爱玲的女性形象多是情感丰富、内心复杂的女性。

她们常常为了感情的起伏和纠葛而痛苦不堪,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白玫瑰对于自己的情感和婚姻一直存在矛盾和无法释怀的痛苦。

而苏童的女性形象多是朴实、直率、坚韧的女性,她们在面对困境和艰难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如《妈阁是座城》中的杜小星就是一个对于婚姻和生活抱有乐观态度的女性。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受教育程度、婚姻观念、性格特点以及对待生活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位作家对于女性问题的不同关注点。

张爱玲更注重女性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表达,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与自我的追求;而苏童更注重女性的现实处境和社会地位,关心普通女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奋斗和生存状态。

两位作家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展示了当代中国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1. 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塑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对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不同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共同之处。

2. 文学作品一:《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通过描述贾府家族子弟间复杂纷争,展现出了多个鲜明的女性形象。

其中,林黛玉、贾元春等人物塑造了缤纷多样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示了自主、聪慧、坚韧、婉容等特质。

然而,《红楼梦》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造成的束缚与压抑。

3. 文学作品二:《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融合神话传说和佛教思想于一体的奇幻小说,其中唐僧师徒四人共同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

在这个故事中,女儿村的小龙女、玉帝的女儿和妲己等形象展示了勇敢、聪明以及善良等美好品质。

她们不仅是主角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助手,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和包容女性的思想。

4. 文学作品三:《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江为首的英雄史诗,其中亦有几位重要的女性形象。

穆桂英、李瓶儿等人物以她们的聪明智慧和无畏勇气来支撑起整个故事。

她们在男性主导社会中出类拔萃,展示出了坚强、独立和反抗等特质。

5. 文学作品四:《孽海花》《孽海花》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现代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富商家庭世代积累的罪恶与报应来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小说刻画了两位至关重要的女性形象,分别是罗柔和白湘琴。

两位女性形象寄托着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展现出了追求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6. 比较与总结通过对以上几部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形象在不同作品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她们有时是封建礼教下的受压迫者,有时是勇敢、聪明的冒险者,有时则是意志坚定、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卓越人物。

这些形象鲜活地刻画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命运与挣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待女性角色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7. 结论通过比较研究《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孽海花》等古代文学名著中女性形象之间的异同,我们深入了解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刻画的方式和思想观念。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探究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探究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探究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展现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而在这些形象之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两位女性。

她们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深深吸引着读者的关注。

本文将就这两位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她们在红楼梦中的独特之处。

首先,林黛玉是一个情感丰富、感性的女子。

她是贾府中的贵族出身,由于公主出身的缘故,她一直享受着别具一格的待遇。

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痛苦与矛盾。

在贾府中,她感受到了家族对她的期许和压力,同时也受到了排挤和羞辱。

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对生活中的不公和不幸深感痛惜。

她对爱情和友情都抱有执着的追求,但却常常陷入痛苦和忧虑之中。

她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她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然而,她的过度情感常常无法释放,使得她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相比之下,薛宝钗是一个理性、坚强的女子。

她是贾府中的贵公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培养。

她聪明机智,才智过人,在贾府中备受赞赏与仰慕。

她对待生活和人际关系一直保持着冷静与理智的态度,从不为情感所动摇。

她凭借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优秀的能力,在贾府的内外事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她对待爱情的态度也很理性,她选择了自己认为合适的对象,并脚踏实地地与之相伴。

她的一生中,并没有太多的悲伤和矛盾,她面对生活的种种挫折,总能从容应对,并保持着自己内心的坚定。

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性在红楼梦中的形象殊途同归,各自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和价值观。

首先,她们对待爱情的态度截然不同。

林黛玉对爱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她追求纯粹的爱情,但却常常陷入痛苦和沉思之中。

她对贾宝玉表达了浓烈的情感,但最终却未能与之走到一起,这使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而薛宝钗对待爱情则较为理性,她在贾宝玉面前扮演了理智的一面,虽然她也爱着贾宝玉,但她并没有为情所动,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其次,她们对待权力和地位的观念也存在着差异。

沈从文孙犁笔下女性形象的比较

沈从文孙犁笔下女性形象的比较

翠翠 ,是那么的单纯 ,那 么的优美 ,真正是 山涧 里 的清清 的溪 水 ,林 间美 丽 的黄 鹂 鸟 。而孙 犁在
他的小说和散文里 ,特别是写的一些少女 ,更是 活灵活现 ,洋溢着生活的青春,表现 了人 的心灵 美。在女性人物 的刻画上 ,寄托着作者对理 想的 社会生活和美好人性的向往 。
第2 8卷第 6期 21 0 0年 1 1月
贵 州 大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O UZ O N V R IY ( oi c ne ) O R A F G IH U U IE ST Sc lSi cs a e
Vo 8 N仉 6 L2 NO .2 0 V Ol
收稿 日期 :2 1 0 3 0 0- 8— 0
作者简介 :鲜晓丽 (92 ) 女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 学院副教授 。 16 一

1 4・ o
Hale Waihona Puke 性 ,竹林 就是 她 的家 园 。终 E与 山水 为 伴 ,她 的 t 身上也有 了 山水 的灵气 ,具有 大 自然赋 予 的活 力 , 她不染纤 尘地 成 长 着 , 内心 中对 爱 情 对 象 二 佬 傩 送 的选择是 生 命本 能 的 自然 选 择 ,绝 无 物 欲 的掺
进 行 比较 ,探 讨 其 相 似 性 和 不 同 点 ,及 其 不 同的 女 性 意 识 。
关键词 : 沈从文 ;孙犁 ; 女性形 象;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 : o . 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59 (0 0 6— 14— 5 00— 0 9 2 1 )0 00 0
执着的信仰生活着 ,是人性至善至美 的化身。她
对于男性作家中的这种女性化倾 向 ,将其作为一 种人格素质和性别态度进行分析 ,无疑会拓展我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女性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区别。

两者都将女性形象描绘得美丽动人。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多是贤淑美丽、温柔而聪慧的女子,如《南山有台》中的“阳之
曲则”和《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汉乐府中的女
性形象也是以美丽妩媚为特色,如《长恨歌》中的杨玉环“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其次,这两者都强调了女性的情感细腻和爱情执着。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表达对爱情的深情,如《卷耳》中的“悠悠
我心,驰言愿言。

”汉乐府中的爱情诗也是以女性的柔情细腻
为特点,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相思入骨,
无寐。

”都表现了女性对爱的执着和对爱人的深情。

然而,在表现方式上,两者也有一些不同。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含蓄和内敛,往往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而汉乐府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加直接和直白,往往是通过直接陈述和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女性形象在这些诗歌中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刻画了女性的美丽、柔情和爱情执着。

然而,两者在表现方式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不同的诗歌表达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就我个人读书的体悟来说,东西方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很对西方文学都有女人出轨的描写,似乎一个贵妇人有情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巴尔扎克的很多书都有这方面的描写,福楼拜最喜爱的角色包法利夫人也是因为出轨而香消玉损,就连“纯洁”的茶花女也是一个被包养的高级妓女。

当然,这些女性的丈夫也是有很多情妇的。

但是对比中国,男人有三妻四妾也是正常的,女性一旦出轨便是十恶不赦,潘金莲、阎婆惜等有外遇的女性几乎是遗臭万年。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低,这可以解释一切,因为地位低,所以受约束,无法独立,受压迫,性格懦弱。

如果深究的话恐怕不只是封建礼教的约束几字可以概括的,这篇文章以我的能力只能浅谈几个方面了。

其实中国文学对于女性真善美的赞美也是很多的,中国古代女子大多都是以端庄、温婉、传统的形象示人,这样的女子是被人赞美的,比如秦香莲,至今,我们也是偏爱淑女的。

长期以来, 相当一部分女子已把男权文化观念积淀在自己的潜意识中, 进而把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变成了自觉的意识, 为了别人的意见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 她们终于在男权文化的氛围中迷失了自我。

“ 她们”就是中外文学史上为数不少的“ 淑女”形象。

我们中国没有歌德,没有他所创造的“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没有但丁的《神曲》里引导他上天堂的理想的恋人贝亚德丽采,但是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加起来,总量上对女性的表现力超过西方。

对于表现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比如屈原的《湘君》《湘夫人》。

写男女爱情的诗歌更多了,西方的带有女性主义倾向作品比唐代传奇的《莺莺传》、《红拂传》晚好多年才出现,唐代传奇《莺莺传》能塑造莺莺这个形象是很了不起的。

《红拂传》写私奔,写红拂女慧眼识英雄于未遇之时,刻画了一位聪明机智豪爽的女子。

经后人一再改编成剧本,又被画家们画了又画。

唐代传奇就是这样的了,更不用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贾府的四个女子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元、迎、探、惜,谐音就是“原应叹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
女性形象之比较研究
一、三位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之比较
莺莺是贵族小姐,从小生活在家风严谨的家庭中,受的是传统女德教育,这样的身份与成长环境使她不可能在追求爱情时能够随心所欲,在三位女主角中显得最为被动、拥有自我牺牲精神。

她对张生是一见钟情,由爱而欲,并且她的爱与欲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莺莺被张生之才与貌吸引这一点被作品交代得十分凝练清楚,奠定他们爱情基础的就靠赖婚之前的三次见面,这三次见面与原著描述也基本一致,通过这三次见面,莺莺对张生的了解从外表到文采到能力、人品层层深入,最终在心中默默认定了这个伴侣。

虽然在兵围普救事件后,她心中己认定张生,但相互之间还谈不上深入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少女心里有所顾忌所以并且作出一些反反复复的举动。

后来经过进一步接触,张生还为她害了相思病,她才对他彻底信任。

最后终于放下一切顾虑,做出自献行为。

与之不同的是,杜丽娘表现的最压抑闭塞。

一直在人性自然欲望的驱使下追求爱的权利,由欲而爱而至情。

与崔莺莺的循序渐进不同,杜丽娘的爱情来得猛烈而又突然,她是在毫无心理准备时突然梦里闯进一个书生,不经过一点恋爱过程便直接抱她到牡丹亭畔共度云雨之欢"莺莺爱的是张生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异性,杜丽娘则热衷于自己的爱情感觉更甚于柳梦梅这个人。

与其说杜丽娘在梦中相识了一个-人.,不如说这个人,让她感受到了情的热辣辣的魔力。

与其说梦醒后她要寻找这个-人,不如说杜丽娘要寻找那令她铭心刻骨的-情。

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形象刻画紧密宝玉、黛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本是一体:宝玉即黛玉,黛玉即宝玉,作者把他们一分为二,又通过爱情这条线把他们合在一起"他们的形象超越男女,我们可以发现宝玉身上有许多女性行为,比如说喜欢吃胭脂等。

黛玉身上也有男性行为,最明显的便是以文为友。

黛玉是三位女性形象中最具有性格魅力的一个,这个形象本身就有多种身份类型的重叠:她不仅是一个幽闺少女,还是一位诗人。

诗人身份是另两位女主人公所没有的,虽然崔莺莺和杜丽娘也都有一定的才华,却不似黛玉“一生心血结成字”。

黛玉不仅想把一腔情怀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更想通过作诗体现自我价值。

宝黛爱情的发
展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爱情的朦胧阶段、爱情的明朗阶段和爱情的被摧毁阶段。

林黛玉的爱情观与崔莺莺、杜丽娘有很大不一样,她的爱情完全在于精神层面,可以说只有爱没有欲,她追求的是知己之上的爱情,但其实她与贾宝玉之间有多少成分属于爱情呢?爱情似乎只是一件他们同披的外衣,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多是属于封建叛逆者,惺惺相惜、同舟共济。

同时,林黛玉具有封建社会一般文人普遍具备的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她的清高与孤傲使她不可能像薛宝钗一样用心去经营婚姻。

相对于前两者,在思想意义上,林黛玉的爱情追求已无需用主动、被动来评价。

因为她与宝玉的相知相惜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男女爱情,但是她在很多时候还是有一些具体的主动表现,这主要是因为有宝钗这一情敌的存在,若是没有宝钗,她未必用得着有这些表现,黛玉此类行动的幅度基本上停留在对宝玉进行思想渗透的范围内,可以说,杜丽娘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行动上,而林黛玉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思想上。

二、三位女性对待爱情对象功名的态度之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人对待各自爱情对象功名的态度总的来说可以用同中有异一词概括。

莺莺的思想比较单纯,她不在意功名,但她也没有解决婚姻难题的对策,她只是单纯地拒绝功名,只是像个孩子一样不负责任地说:我不要。

因为功名迫使他们分开,如果他们不用为了功名而分开,想必莺莺也不一定会拒之于千里。

她从来都不曾对功名这个问题进行过成熟的思考。

相比之下,杜丽娘对功名的态度显得比较成熟,她在乎功名。

希望柳梦梅能够金榜题名"杜丽娘在春容上面的题诗有一句/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不经意间已初步透露她心目中的爱情对象就是获得功名的男子;获得新生后,因为担心陈最良会去告官,她与柳梦梅携石道姑直奔临安而去,为的就是让柳梦梅上京应试;到了临安后,一天石道姑兴冲冲从街上跑回来通知科举考试就要开始了,杜丽娘本来正与丈夫聊着甜蜜的爱情话题,一听这个消息,立即催促柳梦梅快行。

应该说三位女性本性都不在乎功名,只是林黛玉的不在乎与崔、杜不一样,她的蔑视功名是思想觉醒的表现,莺莺只是在功名与爱情冲突时才表现出对功名的不满,并未达到林黛玉那样的认识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