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病
中医关于“瘿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瘿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等引起,肝郁则气滞,脾伤则气结,气滞则津停,脾虚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血行不畅,则气、血、痰结而成本病。
一、病因1.情志内伤忿郁恼怒或忧愁思虑日久,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则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易于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
正如《诸病源候论·瘿候》所云:“瘿者,由忧惠气结所生”,“动气增患”。
《济生方·瘿瘤论治》云:“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
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为瘤。
”2.饮食及水土失宜饮食失调,或居住在高山地区,水土失宜,一是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则发为瘿病。
《圣济总录》所谓的“泥瘿”即由此所致。
《诸病源候论·瘿候》谓“饮沙水”“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容易发生瘿病。
《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云:“西北方依山聚涧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气,其间妇女,往往生结囊如瘿。
”这些均说明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关系。
3.体质因素妇女以肝为先天,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病。
另外,素体阴虚之人,痰气郁滞之后易于化火,更加伤阴,常使病机复杂,病程缠绵难愈。
二、病机瘿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项前。
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停痰聚,痰气搏结日久则可引起血脉瘀阻,进而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病理性质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
如痰气郁结日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盛证;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阴虚最为常见;气滞或痰气郁结日久,则深入血分,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痰结血瘀之候。
瘿病的简介

瘿病的简介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在中医着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者。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而《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现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谓:贾逵“发愤生瘿,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医割之”,而曹操劝告贾逵:“吾闻,十人割瘿九人死”,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在公元三世纪前,已经进行过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
并从病因的角度将五瘿作了归类,“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主要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并谓“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
”《儒门事亲·瘿》谓:“海带、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于水瓮中,常食亦可消矣”,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中医关于“瘿病”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瘿病”的证治分类一、气郁痰阻1.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浊塞阻,凝结颈前。
4.代表方:四海舒郁丸。
5.常用药: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郁金、青木香、青陈皮疏肝理气;桔梗载诸药上行,兼以利咽。
若肝气不疏明显而见胸闷、胁痛者,加柴胡、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楝子;咽部不适,声音嘶哑者,加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
二、痰结血瘀1.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消,胸,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2.证机概要:痰气交阻,血脉瘀滞,搏结成瘿。
3.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4.代表方:海藻玉壶汤。
5.常用药: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
若胸闷不舒者,加郁金、香附、积壳理气开郁;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栀子;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山药;结块较硬或有结节者,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僵蚕等;结块坚硬且不可移者,加土贝母、莪术、山慈菇、天葵子、半枝莲、犀黄丸等散瘀通络,解毒消肿。
三、肝火旺盛1.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证机概要:痰气交阻,气郁化火,塞结颈前。
3.治法: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4.代表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
前方清肝泻火,后方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5.常用药:柴胡疏肝解郁;栀子、丹皮清泻肝火;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玄参滋阴降火。
若肝火旺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加龙胆草、黄芩、青黛、夏枯草;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平肝息风;胃热内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
瘿病

1.主脏在肝:情志刺激,肝郁不达——除瘿病 1.主脏在肝:情志刺激,肝郁不达 主脏在肝 除瘿病 还伴见有肝络不和的症状,如胸闷、 外,还伴见有肝络不和的症状,如胸闷、胸胁 窜痛等。 窜痛等。 2.涉及于心 肝郁化火,引动君火, 涉及于心: 2.涉及于心:肝郁化火,引动君火,心肝火 心悸、 旺——心悸、怵惕不安、心烦不寐等。 心悸 怵惕不安、心烦不寐等。 3.涉及于脾 肝木乘土,脾虚生痰——神倦乏 涉及于脾: 3.涉及于脾:肝木乘土,脾虚生痰 神倦乏 便溏食少,腹胀。 力,便溏食少,腹胀。 4.涉及于肾 郁火伤阴或素体阴虚——腰酸耳 涉及于肾: 4.涉及于肾:郁火伤阴或素体阴虚 腰酸耳 鸣
二、治疗原则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 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 配合活 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 , 血化瘀; 血化瘀; 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 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 , 以滋 阴降火为主。 阴降火为主。
三、分类论治
(一)瘿囊
1、症状:颈前结块肿大,弥漫对称,边界不清,肿块一般 光滑,柔软。病程久者,可扪及结界。肿块大小程度不一, 大者可如囊如袋,由颈部而下垂胸前。部分瘿肿较甚的病 例,可出现胸闷、发憋、或吞咽困难的症状。 2、病机分析:瘿囊主要由于水土因素,使气机不畅,津聚 成痰,痰气壅结颈前所致。病程久者,由气及血,血行瘀滞, 以致气、痰、淤三者互结,瘿肿出现结节。壅结甚者,瘿肿 巨大,表现在外侧可下垂胸前,表现内侧因气管或食管受到 压迫而出现胸闷、发愁,咳嗽或者吞咽困难等症状;有的患 者因血行不畅,瘿囊之皮肤表现出程度不同的青筋显露。
瘿
病
演讲人: 演讲人:XXX
[概说] 概说]
瘿病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

瘿病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
瘿病为颈部常见之证,局部呈弥漫性或结节性肿大,肿块皮色不变,无疼痛,不破溃,缠绵难消。
本病只要由于饮食过偏,七情郁结所致。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参照本病护理。
【情志调护】
1、避免情绪激动,工作、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心胸开阔,保持良好的心态。
2、家属要理解病人因疾病而易怒、烦躁、缺乏耐心及易疲劳的特点,避免不良刺激,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凉爽,安静,衣服宜宽松,柔软。
【保健知识】
1、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常,勿太过疲劳。
2、突眼患者外出时需戴墨镜,以防强光、风沙和灰尘的刺激并要低盐饮食,睡眠时取头高位,减轻局部肿胀。
3、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T3,T4,TSH。
4、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应按医嘱长期坚持,不能自行减量或漏服,停服。
脉搏减慢,体重增加是治疗有效的标志。
如脉搏每分钟超过100次,应通知医
生。
注意有无粒细胞减少的表现,如咽炎、淋巴结肿大、发热、皮疹、黄疸等,及时就诊。
【饮食指导】
饮食宜多餐,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多食黄豆、猪肾、蛋黄等含富B族维生素和磷的膳食;避免咖啡,浓茶,可乐类饮料;戒烟酒;忌食海产品等含碘高的食物,使用无碘盐烹调。
多饮水,避免进食过多粗纤维食物。
【食疗方】
1、桑椹桂圆饮:鲜桑椹60克,桂圆肉30克,将两者洗净加适量炖,药汁并饮,每日2次
2、豆腐烩汤:豆腐4块,西红柿50克,木耳、冬笋、豌豆各15克,湿淀粉9克,加佐料共烩汤。
瘿病

病 位 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
以实证居多。久病多因郁火伤阴耗气, 可见气虚、阴虚之证,表现出虚实夹杂之候。
病性
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2.病证鉴别 3.相关检查
诊断依据
1.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证,可随 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 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 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 扪及结节。 2.多发于女性,常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 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 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 赤、脉数等表现。
概 述
古有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 战国时期的《庄子· 德充符》已有“瘿”的病名。
病 名 源 流
《圣济总录· 瘿瘤门》 有“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等五瘿分类。 《三因病证极一方论· 瘿瘤证治》提出瘿病的另外 一种分类:“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 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 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 《杂病源流犀浊· 颈项病源流》将瘿又称“瘿气”、 “影袋”。
随证用药加减
可用龙胆草、黄芩、青黛、夏枯草加强清肝泻火。 热极动风: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或羚羊角等平肝熄风。 肝胃郁热:合白虎汤。 火热伤阴:可用二冬汤: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人参荷叶甘草
4.心肝阴虚证
症
证治分类
理 法 方 药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 心阴虚: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倦苔乏力,易出汗。 肝阴虚:手指颤动,眼干,目眩。 舌、脉: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气火内结,心肝之阴耗伤 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当归等
瘿病

一、气郁痰阻证
1、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 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胸胁窜痛,病 情波动与情志有关。苔薄白,脉弦
2、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3、方药:四海舒郁丸 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 浙贝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郁金、木香、 陈皮疏肝理气 肝气不舒明显而见胸闷、胁痛者,加 柴胡、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楝子;咽 部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牛蒡子、 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
《肘后备急方》海藻组方治瘿病,十方中九方以 海藻为君 隋唐《诸病源候论》: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 土因素。 “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 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数十个治瘿病 方剂,常用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对含碘 药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宋《圣济总录》首次指出女性多发,山区多 发。从病因的角度将“石、泥、劳、忧、气” 五瘿归类,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忧、 劳、气则本于七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按瘿肿之形,为“气、 血、筋、瘿、肉、石 ”五瘿 明清《儒门事亲》谓:“海带、海藻、昆布 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于水瓮 中,断
瘿病与瘰疬
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 每个约黄豆大,个数多少不等
瘿病与消渴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消症状常同见,尿中常有甜味,无颈肿 瘿病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 多尿等症,以颈前瘿肿为主症,多伴烦热心 悸,急躁易怒,眼突等
四、心肝阴虚证
1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 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 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 体颤动,脉弦细数 2、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中医内科学-5瘿病

二.文献摘要
三.病因病机:
○ 瘿的发病与水土和情志因素有关 ●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 ● 《诸病源候论·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 出泉流者, 不可久居, 常食令 人作瘿病, 动气增患” 。 ● 《圣济总录·瘿瘤门》“山居多瘿颈 , 处险而瘿也”
2、分类:
《圣济总录·瘿瘤门》从病因的角度进行了 分类,“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 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 忧、 劳、气则本于七情 " 。
气郁结所致者。 八. 常用药: 昆布、海带、海藻、海螺捕、海蛤壳、浙贝母化痰软坚, 消瘿散结; 郁金、青
木香、青陈皮疏肝理气。
加减: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肝气不舒明显而见胸闷、胁痛者, 加柴胡、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楝子;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咽部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牛榜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
" 活血散坚 ", 该书所载的 海藻玉壶汤等方 , 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颈前喉结两旁 结块肿大
三.讨论范围:
○ 现代医学的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可 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 如单纯性甲状腺肿、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甲状腺炎、 ○ 甲状腺腺瘤、 ○ 甲状腺癌等。
中医内科——瘿病
12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 好效果,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 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的 阐述您的观点。
关 检 查
血清总三腆甲状腺原氨酸 (TT 3) 和总甲状腺素 (TT 4) 升高, 血清游离三腆甲状腺原氨酸(FT 3) 和游离甲状腺素(FT 4) 升高,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TRH) 兴奋试验, TSH不升高, 甲状腺 摄 131 腆率增高, 可确定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功能检查TT3、TT4 FT3 FT4 一般正常, 血清TSH 值亦正常。甲状 腺 B 超和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 有助于确定甲状 腺的位置、外形、大小及结节性质。 抗甲状腺 球蛋白抗体、抗微粒体抗体、抗核抗体等免疫学 检查有助于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检查
• 血清总三腆甲状腺原氨酸 (TT 3) 和总甲状腺素 (TT 4) 升高, 血清游离三腆甲状腺原氨酸(FT 3) 和游离甲状腺素(FT 4) 升高,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TRH) 兴奋试验, TSH不升高, 甲状腺 摄 131 腆率增高, 可确定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功能检查 TT3 、 TT4 FT3 FT4 一般正常, 血清TSH 值亦正常。甲状 腺 B 超和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 有助于确定甲 状腺的位置、外形、大小及结节性质。 抗甲状 腺球蛋白抗体、抗微粒体抗体、抗核抗体等免 疫学检查有助于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八节:瘿病
中医内科——瘿病
1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中医内科——瘿病 2
一、定义 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 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古籍中有称瘿、瘿气、瘿瘤、瘿囊、 影袋等名者。
中医内科——瘿病
3
二、源流 1、病因病机: 瘿的发病与水土和情志因素有关 《三国志· 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 《诸病源候论· 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 出泉流者, 不可久居, 常食令人作瘿病, 动气增 患” 。 《圣济总录· 瘿瘤门》“山居多瘿颈 , 处险而 瘿也”
中医内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瘿病
21
2. 瘿病与消渴
病症 相同点 不同点
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 为主要特征, 并伴有烦热心悸, 急躁 易怒,眼突 , 脉数等症。
瘿病 消渴 病
阴虚火旺 证有多食 易饮,
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 现, 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 尿中常 有甜味, 而颈部无瘿肿。
中医内科——瘿病
耗伤阴津,
气滞
痰气郁结
深入血分, 血液运行不畅, 形成痰结血瘀之候。
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质地坚硬, 结节高低不平者, 可能恶变, 预后不佳。
中医内科——瘿病
14
四、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 可随 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挑或指头大 小, 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 大者可如囊 如袋, 触之多柔软、光滑, 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 或可们及结节。 2. 多发于女性,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 史, 或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3. 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 发生阴虚火旺的 病机转化时 , 可见低热、多汗、心悸、眼突、 手抖、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3. 体质因素
中医内科——瘿病
11
(二)、病机
情志内伤 忿郁恼怒 忧愁思虑 气机郁滞 精液不布 气 滞 、 痰 凝 、 血 瘀 壅 结 颈 前
脾失健运 饮食 水土失宜 影响气血运行 经
凝聚成痰 聚湿成痰——痰凝
肝郁化火
气滞痰凝
气郁痰结 孕 体质因素 妇人 +情志及饮食 气滞血瘀 产 乳 素体阴虚 中医内科——瘿病 痰火郁滞化火 12
现代医学的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疾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 如 单纯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炎、
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癌等。
中医内科——瘿病
颈前喉结 两旁结块 肿大
7
中医内科——瘿病
8
中医内科——瘿病
9
中医内科——瘿病
10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情志内伤
2. 饮食及水土失宜
病机小结
壅结颈前
初期:气滞、痰凝; 日久气、痰、血互结
气滞、痰凝、血瘀
基本 病机
病位
主要在肝脾, 与心有关。
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 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
中医内科——瘿病 13
病性
病机转化(两个危象)
痰气郁结————→化火---------→肝火亢盛证; 火热内盛————→阴虚火旺之候 , 其中以心肝阴虚最 ↓ 为常见; 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当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神昏、高热、大汗、脉疾等症状时, 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22
3. 瘿囊与瘿瘤
病症 症状表现
瘿囊颈前肿块较大, 两侧比 较对称, 肿块光滑, 柔软,
病机
主要病机为气郁 痰阻, 若日久兼 瘀血内停者, 局 部可出现结节。
瘿囊
瘿瘤
颈前肿块偏于一侧, 或一侧 瘿瘤表现为主要 较大, 或两侧均大, 瘿肿大小 病机为气滞、痰 如桃核, 质较硬。病情严重 结、血瘀。 者, 肿块迅速增大, 质地坚 硬, 表面高低不平。 中医内科——瘿病 23
中医内科——瘿病 4
2、分类:
《圣济总录· 瘿瘤门》从病因的角度进行了分 类,“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 忧、劳、气则本于 七情 "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瘿瘤证治》主要根据瘿 病局部症状的不同, 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 类:“坚硬不可移者, 名曰石瘿; 皮色不变, 即名 肉瘿; 筋脉露结者, 名筋瘿; 赤脉交络者, 名血 瘿; 随忧愁消长者, 名气瘿。”其对本病的分类 更切合临床实际,
中医内科——瘿病 5
3、治疗: 晋代《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瘿瘤证治》谓 : “ 五瘿皆不可妄 决破, 决破则脓血崩溃, 多致夭枉。 ” 强调治疗以内服药 物为主, 不可轻易施以刀针。 《儒门事亲· 瘿》指出 , 常食海带、海藻、昆布可消瘿 , 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 “ 凉血降火 , 消瘿解 毒 ”的功效 , 《外科正宗· 瘿瘤论》认为采用的主要治法是 " 行散气 血 " 、 " 行痰顺气 " 、 " 活血散坚 ", 该书所载的 海藻玉 壶汤等方 , 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二、文献摘要 6 中医内科——瘿病
中医内科——瘿病 16
中医内科——瘿病
17
中医内科——瘿病
18
中医内科——瘿病
19
五、病证鉴别
病症 相同点 瘿病 颈项部出 现肿块
瘰疠
不同点
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 肿 块一般较大。 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 侧或领下, 肿块一般较小, 每个约黄豆大, 个数多少不 等,
中医内科——瘿病
20
正如《外台秘要· 瘿病》说:“瘿病 喜当颈下, 当中央不偏两边也” 。如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瘰疬论》说:“ 夫瘰疬者 , 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 前后, 连及颐颌, 下连缺盆, 皆为瘰 疬。”《外科正宗· 瘰疬论》言 :“ 瘰 疬者, 累累如贯珠, 连接三五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