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和霾的区别
课外拓展:雾和霾到底有啥区别

每每讲到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时就有小伙伴儿问:雾和霾有何区别,今天小巍老师分享一下“雾和霾的区别”。
雾及雾的形成条件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当气温达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时(即露点温度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雾。
雾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空气中的水汽大量增加,使得露点升高至气温,从而形成雾,比如蒸汽雾和锋面雾;二是气温下降至低于露点而生成雾,比如平流雾和辐射雾。
雾和云的不同在于,云生成于大气的高层,而雾接近地表。
霾及霾的形成条件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雾和霾的主要区别1.能见度范围不同。
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
2.相对湿度不同。
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5%,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5%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3.厚度不同。
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公里左右。
4.边界特征不同。
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5.颜色不同。
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
6.日变化不同。
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雾和霾的关系雾和霾可以相互转化。
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是雾、霾转化的重要条件。
本文综合整理于微信号“天台风雨”“气象科普”等。
雾与霾本来是有区别的

雾与霾本来是有区别的来自钱营孜矿媒体雾霾天气是怎样形成的呢?雾与霾本来是有区别的: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
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
霾,也称灰霾(烟霞),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加重。
雾霾是什么样子雾霾和雾有什么区别

雾霾是什么样子雾霾和雾有什么区别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加重,人们对雾霾这词已经不陌生,但你知道雾霾和雾的区别吗?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
霾又称灰霾,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
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雾霾是什么样子、什么是雾霾怎么形成的、雾霾和雾有什么区别,一起来看看吧!雾霾是什么样子,解答今天的朋友圈,又被石家庄的雾霾刷屏了那你知道,雾霾长什么样子吗?一起来和小编看一看真相!网友通过通过显微镜,将霾颗粒放大1000倍后,发现他们形状各异,有复合体,有生物颗粒,有矿物质的,看上去触目惊心。
怪不得雾霾天会咳嗽、会肺炎!小苏再次郑重提醒大家,身在雾霾城市的人们,尽量少出门,特别是年老体弱以及幼儿、有咳喘疾病者,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寒凉之品。
什么是雾霾怎么形成的,解答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
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
雾霾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气象活动影响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地面灰尘大,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污染物不扩散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
雾霾和雾有什么区别

雾霾和雾有什么区别文章目录*一、雾霾和雾有什么区别*二、雾霾和雾是一样的吗*三、雾霾对皮肤的影响和危害雾霾和雾有什么区别1、雾霾和雾有什么区别1.1、能见度范围不同。
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
1.2、相对湿度不同。
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1.3、厚度不同。
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公里左右。
1.4、边界特征不同。
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1.5、颜色不同。
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
2、雾霾产生的条件雾霾常常相伴而生,大范围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可维持数日。
利于雾霾维持的天气条件包括:一是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扩散;二是低空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易出现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垂直向上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边界层积聚。
3、什么是雾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专家指出,雾霾里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这些有害物质与雾结合在之后,就会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
而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常会听到PM2.5的原因啦!雾霾和雾是一样的吗雾霾和雾是不一样的。
随着空气质量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统称为"雾霾天气"。
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
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
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
雾和霾的区别

阅读精选(1):雾和霾的区别是什么组成不一样:雾是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后凝结成的细微水滴悬浮于空中,水分含量达90%以上;灰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超多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水分含量低于80%。
阅读精选(2):雾和霾的区别雾1雾是悬浮于空气中的水滴小颗粒。
2相对湿度(含水量)大于90%的空气悬浮物。
3雾在空气中分布不均匀,越挨近地面密度越大。
4能见度很低,一般在1公里之内。
5雾是悬浮在空中的微小水滴,过一段时间会降落到地面,对人们生活、健康影响不大。
霾1霾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包括灰尘、硫酸、硝酸等各种化合物。
2相对湿度(含水量)小于80%的空气悬浮物。
3霾的粒子较小,质量较轻,在空气中均匀分布。
4能见度较低,一般在十公里之内。
5霾是各种化合物的小微粒,对人体健康和植物都有害。
阅读精选(3):雾和霾的区别秋冬时节,随着冷暖空气交替出现,出现雾和霾的几率也大大增高。
许多人都会把能见度低的天气叫做雾天,但对霾却不甚了解。
其实雾和霾是有区别的。
雾是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超多微小细水滴(或冰晶)的集合。
雾和云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接触地面。
雾使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
按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使能见度降低到1km以下的称为雾,能见度在1-10km的称为轻雾。
由于这样的分档不能满足气象服务的需求,因此气象部门在服务工作中,可根据雾天对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将雾分为轻雾、雾、大雾、浓雾及强浓雾等几个等级。
一般将水平能见度在1km以上的叫轻雾,对交通运输无大影响;将水平能见度在1km以下的统称为雾,对交通运输有较大影响;将水平能见度为500-1000米,称作大雾。
霾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超多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霾一般呈乳白色,它使物体的颜色减弱,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而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组成霾的粒子极小,不能用肉眼分辨。
当大气凝结核由于各种原因长大时也能构成霾。
雾霾天气防护措施

雾 霾 天 气 防 护 措 施一 、 雾 与 霾 区 别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
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却有很大的差别。
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 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
出现雾时空气潮湿,空气相对湿度 常 达 100% 或 接 近 100% 。
出 现 雾 时 有 效 水 平 能 见 度 小 于 1 千 米 。
当 有 效 水 平 能 见 度 1 - 10 千 米 时 称 为 轻 雾 。
雾 有 随 着 空 气 湿 度 的 日 变 化 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
出现霾 时 空 气 则 相 对 干 燥 , 空 气 相 对 湿 度 通 常 在 80% 以 下 。
其 形 成 原 因 是 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 水 平 能 见 度 小 于 10 千 米 的 空 气 混 蚀 的 现 象 。
霾 的 日 变 化 一 般 不 明 显。
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有 时 可 持 续 10 天 以 上 。
二、雾 霾 对健 康的危 害1 、“阴霾天气比香烟更易致癌”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曾在某论坛 上 指 出 , 近 30 年 来 , 我 众 吸 烟 率 不 断 下 降 , 但 肺 癌 患 病 率 却 上 升 了4 倍多。
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
钟南山强调,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 响。
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
其中危害 人 类 健 康 的 主 要 是 直 径 小 于 10 微 米 的 气 溶 胶 粒 子 , 它 能 直 接 进 入 并 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 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2 、心脏杀手 除了癌症,雾霾天还是心脏杀手。
有研究表明,空气中污染物 加重时,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会增高。
雾霾是什么样子雾霾和雾有什么区别

雾霾是什么样子雾霾和雾有什么区别雾霾是什么样子?雾霾和雾有什么区别?雾霾,又被称为大气污染物的独特组合体,是指由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硫酸盐、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在空气中聚集形成的一种环境现象。
雾霾主要由颗粒物和化学物质组成,这些物质可以来自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燃煤及燃油的排放,以及扬尘等。
那么,雾霾是什么样子?首先,雾霾的特征之一是能见度低。
当雾霾发生时,由于大量的颗粒物和污染物在空气中浓度过高,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子和颗粒物结合,形成微小的液滴或固体颗粒,从而降低了空气中的能见度。
常常可以看到远处的建筑物、树木和山脉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看不清。
其次,雾霾会使空气变得灰蒙蒙的。
在雾霾天气中,大量的颗粒物和污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了一层厚而浑浊的气溶胶。
这种气溶胶能够吸收、散射和折射来自太阳光的光线,导致天空变得昏暗,阳光变得黯淡,同时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的感觉。
另外,雾霾还会对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颗粒物和污染物中的有害物质,如细颗粒物(PM2.5)、硫酸盐和氮氧化物,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健康状况造成危害。
此外,雾霾也会对植物、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与雾相比,雾霾有几个明显的区别。
首先,雾是由水蒸气冷凝而成的,主要由水分子组成,对人体健康无害。
而雾霾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物的堆积,包含大量的颗粒物和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较大。
其次,雾通常会在早晨或晚上出现,随着气温的升降,往往会在阳光升起或下山后逐渐散去。
相比之下,雾霾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多发生在气温相对较低、空气湿度较高、气流稳定的日子里,不易散去。
最后,雾对交通造成的影响往往只是能见度的降低,而雾霾则不仅会降低能见度,还因为大量污染物的存在,给驾驶员和行人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雾霾是一种由大气污染物聚集形成的环境现象,具有能见度低、空气灰蒙蒙和对健康环境的负面影响等特点。
雾和霾的认识

雾和霾的认识
雾和霾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天气现象,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我们应该去深入地了解这两种天气现象,以便正确认识并正确对待它们的危害。
首先,雾是由水汽凝结而成的天气现象,它们是由湿度较高的空气中凝结而成的水滴组成的,雾会在某一温度左右(一般为2-8摄氏度)出现并在晴朗的天气中变得更加明显。
雾并非空气污染物,它们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然而,霾则完全不同。
霾是一种由悬浮的尘土细颗粒组成的天气现象,它是由污染物,如汽车尾气、灰尘等在空气中悬浮而成,而这些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此外,由于霾的悬浮微粒尺寸很小,它们可能会进入肺部,影响到人体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雾和霾,以便正确预防并应对它们带来的污染和健康问题。
例如,对于雾,可以适当减少活动量,关闭室外活动窗户,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免造成空气污染;而对于霾,则需要进行防治污染的各项措施,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降低空气污染,同时增加植物植被,开展各种污染降低政策,等等。
总之,雾和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但它们又有本质上的不同,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两种天气现象,正确应对它们,以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和健康。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中渐行渐远的雾和越来越重的霾(组图)文章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于 2012-11-18 12:51:1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打印本新闻中国人有着赏雾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向。
神秘、迷离、缥缈、空寂雾的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
可不知从何时起,美好而纯净的雾,离我们却越来越远,再难寻觅;取而代之的,变成了“雾霾”、“灰霾”。
那么我们常说的“雾都”中笼罩的究竟是雾还是霾?从2011年底开始,一直被公众热议的PM2.5和雾霾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撰文/汪韬董棣大雾中的浙江瑞安,平日里平凡规整的城市,被装点得如同梦幻仙境一般,低一些的建筑物在浓雾的遮蔽下,时隐时现;突出于雾海之上的高楼,又犹如云端上的海市蜃楼一般。
如果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场景一定会引得文人墨客争相歌咏;可是发生在现在,我们看到后的第一反应却往往是:这是雾还是霾?它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摄影/苏立锁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雾是无比新奇和神秘的:在某天清晨,它悄然而至,上学路上原本非常熟悉的景物就突然变得陌生起来,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看不到远处小伙伴的身影,却能清楚地听到大家的笑闹声:“我们变成神仙了!我们都在天宫中了!”受图画、电影和神话故事的影响,我们这些孩子总把雾与仙境联系在一起,偶然一场雾的到来,就像是一场天赐的仙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向,“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河北兴隆有雾灵山,顾炎武有言“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云南兰坪有雾湖,每当天气变化时湖中就会“喷雾”,最为神奇的是有时雾会像一条白龙一样从湖面上盘旋升起;还有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潮云浪”,至于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而在吉林的雾凇岛,你还能欣赏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江雾团涌和雾凝琼花的绮丽景观。
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在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
我曾向一位重庆的朋友打听重庆什么时候会有雾,他想了想笑着说:“其实我想知道的是重庆什么时候会没有雾。
”然后他略带一点自豪地说:“夜上海,秋北京,雾重庆,雨桂林。
重庆最美就在于雾,中国最美的雾也就在重庆。
”他描绘道:大雾之时,城内山色尽消,江岸不分,整个山城进入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神秘境界。
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还原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重庆多雾的原因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解答,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的东部,四面群山环抱,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是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
仙雾朦胧隔海遥——被中国传统审美所欣赏的“雾”雾起于沧海之上。
其势汹汹,奔流不可阻挡;其形自在,变幻无法描摹。
我们的目光无法穿透这层层雾障,只能暗自猜想,雾的深处是否有一弯斜月沉沉而藏,又是否有美人如花隔雾而望。
就在这时,却见一叶孤舟,驾雾而来,又几欲飞仙而去,于是怦然心动,不由心向往之。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人会有赏雾的传统,雾的神秘、迷离、缥缈、空寂,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不谋而合。
摄影/周祖安重庆,“雾都”的美丽误解朋友对重庆雾的溢美之辞,让我对重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起了要去“雾都”赏雾的念头。
我开始做攻略,仔细了解着重庆雾的方方面面。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
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
”在网络上,我很轻易就找到了这样的数据。
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达103天,平均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而最多一年达到了148天,将近一半都是雾天。
这样看来重庆的雾多,果然名不虚传。
不过,另一组数据又让我产生了疑惑: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
2003年,时任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马力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雾的形成需要借助大气中的悬浮物作为凝结核,而2001年他们进行的外场实地观测发现,重庆市主城区单位体积大气中包含的悬浮物数量比1990年的观测值平均增加了2.7倍,浓度过大,分散了水气,反而减少了浓雾天气的形成。
于是我又去问重庆的朋友:“你觉得重庆的雾减少了吗?”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没有呀,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
”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朋友所感受到的“雾蒙蒙”又究竟是什么呢?另一份研究结果告诉了我答案:统计分析表明,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逐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
”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二是空气中有凝结核。
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许多有关雾与天气的谚语,比方说“十雾九晴”、“雾得开,三天晴,雾不开,冷死人”、“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
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籍《尔雅·释天》中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霾”。
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在当时的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地区这样的霾并不少见。
而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这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
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
”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
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
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国内最早提及“灰霾”的论文作者,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吴兑,却告诉我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实是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
伦敦也是一样,它工业化以后就是个‘霾都’。
科学认识有个过程,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恶化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国“雾都”重庆重庆总是给人雾蒙蒙、模糊不清之感。
但凡遥遥看去,楼宇建筑能在雾气的缠绕下显露出一点身形,从空中俯视,河流津渡隐约可辨的话,对于重庆人来说就已经是难得的雾气清浅了。
从抗战时期开始,重庆“雾都”之名渐隆,许多重庆人也都为这个名称而深感自豪。
但你是否知道,“雾都”之称很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
”有科学家如是说。
摄影/郭凤川中国,神州处处是“霾都”此时,在我耳中“雾都”不再有浪漫神秘的气息,也失去了迷离缥缈的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我忧心忡忡,思绪难安。
我不由想起,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11年10月7日至9日,郑州连续3天雾气笼罩,9日早晨8时左右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11年11月21日至27日,乌鲁木齐一周7天有6天都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见度几乎为零,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4万余条的搜索结果我特意查找了一些关于中国近50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
以广州为例,吴兑认为广州99.9%的情况是霾而不是雾;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我们已经知道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标志,夏季30℃的高温条件下,水汽很难有达到饱和的能力,出现的肯定是霾。
霾和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
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却仍然留在空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
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
这些新兴的中国“雾都”实际上都是“霾都”!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霾日曾经一度较多,这可能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火和战后重建有关,在大陆中部和新疆南部普遍超过了100天;在1956年到1975年间,全国的霾日数都比较少,仅四川盆地、辽宁中南部和新疆南部超过了50天;1975年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到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100天,而大城市区域更是超过了150天。
新疆南部多霾与那里多沙尘暴有关,而其他地区霾日的变化则更多受到了人为排放的影响,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吴兑以1951年—200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依据,列出了目前中国霾日最多的几个城市,依次为辽宁沈阳、河北邢台、重庆市区、辽宁本溪、陕西西安、四川成都、四川遂宁、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新疆且末、新疆民丰、四川内江。
这些城市,也许都可以被称为中国的“霾都”。
人人都在谈论PM2.5,PM2.5到底是什么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