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合集下载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目标:1. 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

2. 理解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当时社会的意义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教学重点:1.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和特点。

2.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当时社会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复杂性和影响。

2. 分析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所带来的变革。

教学内容:一、北魏政治的特点1.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始于拓跋鲜卑族的建立,形成于孝文帝宇文泰时期。

- 宇文泰通过改革,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2.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 北魏政治采取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大丞相、太尉、司徒等官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官制体系。

- 各级官员通过文武科举选拔,形成了一定的选拔机制。

3. 北魏政治的特点- 北魏政治以拓跋鲜卑族为主体,在政治上实行汉化政策,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

- 北魏政治秉持“汉官掌政”的原则,实行汉族士族与拓跋鲜卑族的结合来稳固政权。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1. 北魏政权建立前的背景- 拓跋鲜卑族是当时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部族,曾经与汉族进行多次战争,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战争的背后,是当时北方地区政治、经济的动荡和变迁,北方民族开始向中原文明渗透。

2. 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其间发生了多次政治、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 北方民族大交融使得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和发展。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结束了长期的北方地区战乱状态,为中国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推动了北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的加速以及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民族融合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涉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本课的教学板书,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全面、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并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4-18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北方政局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3、结合图片资料,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4、归纳民族大融合特点【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难点: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学法指导】圈点勾画、质难解疑、【知识链接】中国古代有几位知名的皇太后,像汉朝的吕太后、邓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则天等,都很有作为。

冯太后是我们今天要涉及到的一位。

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

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年。

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

她辅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的忠实推行者。

冯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

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有哪些作为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魏的建立:(1)时间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3)民族_________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_________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_________ (2)服饰_________(3)姓氏_________ (4)联姻_________(5)汉制_________ (6)学礼法,尊孔子_________6.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周后来统一了北方。

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北朝,请将这五个王朝按顺序填入下面方框中。

二、探究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吴、蜀、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2、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初一历史学科导学案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综合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主备审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教法:采用导学法与诱思法相结合。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单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创设问题情境走进历史1. 由电视节目《开心词典》现场问答导入:⑴猜谜:“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五胡内迁中的一个民族A匈奴B鲜卑C羯D氐E羌⑵我国56个民族中有鲜卑族吗?A有B没有2. 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来到魏晋南北朝探究鲜卑族消失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使带着新奇走进历史检查预习收集问题10分钟创设检查情境整体感知1.学术助理组织学科长检查本组导读单,完成情况。

2.学科长收集组员的生成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生成小组的共性问题。

学生接受检查并展示预习成果合作探究全班展示20分钟创设合作情境小组合作1.针对各组预习中生产的共性问题,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形成班级共性问题。

2.学科长组织本组讨论。

3.教师巡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鲜卑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汉 穆 陆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 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 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 汉族互为姻亲。
动脑筋Βιβλιοθήκη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 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 什么?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孝文帝诏书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 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魏书]
改易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4世纪后期(386年),我 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 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 · · · · 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民歌欣赏
注:此歌产生 于北魏时期。 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族民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本为鲜卑语, 后译为汉语。
《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北魏建立以及统一 中国北方的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 原因;理解并记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以及影响; 理解并记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知道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 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 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 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科学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注意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列举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关键问题
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拓展导读训练单导学案直观教学法联系引导法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
时间
创设情境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引入新课
5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秦的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由于淝水之战的失败,前秦的统治瓦解。那后来是哪个民族又统一了黄河流域呢?(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那今天我们来学习北魏是怎么样发展强大起来的,北方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7分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P115的内容,思考:(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过渡: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0分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P115—116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知道孝文帝都有哪些改革措施?有什么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5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114-115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知道北魏的建立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东关初中七年级历史高效课堂实验
导学案
主备人:安芳妮学案执行人:时间:2012年月日
课题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生能通过学习本课,有所反思,讨论时可以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2.作用
3.北朝的分裂
教学反思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课堂练习
15分

创设思维情境
指导学生做《问题拓展导读训练单》,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独立思考完成,小组讨论后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并评价。
总结归纳
3


创设反思情境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正在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许多传统的文化正在收到冲击。大量的洋节正在被中国人接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