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文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论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论语》论文《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fc19a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2.png)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引言
本文旨在介绍五篇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旨在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论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对每篇范
文的简要介绍。
范文一:《论语中的仁义》
这篇论文探讨了《论语》中的仁义概念。
通过分析孔子和他的
学生之间的对话,论文阐述了仁义的内涵和实践,并将其与现代社
会价值观进行比较。
范文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该范文重点研究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分析了孔子对教育的
重视以及其对学生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如何将孔子
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体系。
范文三:《孔子的修身之道》
这篇论文探讨了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文着重分析了孔子的自律
和自省的品质,并且提出了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践这些修身之道以
提高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
范文四:《孔子的政治哲学》
该范文研究了孔子的政治哲学。
论文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论
和领导才能的看法,并提出了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代政治实践。
范文五:《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篇论文将重点放在《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上。
论文讨论
了《论语》中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并提出了如何借鉴这些智慧和哲
学来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结论
通过阅读这五篇范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论语的内
容和价值。
这些范文也为读者在撰写自己的论文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作文范例引用论语观点的议论文

引用论语观点的议论文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是,《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
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
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
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
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
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
而且,在孔子看来,小人有时也不失为做人的底线,比如《子路》中有一段子贡问怎么样能算得上“士”的记载,孔子回答的最后一项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
由此也可见《论语》中所称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更不能理解为坏人。
另外《论语》常常是通过事物的两相对比来说明问题,在君子和小人就非常明显,《论语》中有很多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的言论。
但是,将两者作对比,并不等于将两者相对立,这是读《论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
论语论文5000字

论语论文5000字篇一:论语小论文 3000-5000字论语小论文之论君子不器摘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通说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但其实这句话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得到新的解读。
关键词:论语;君子不器;工具;解读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很值得让人玩味的话:“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该句没有上下文,也无太多可确证的资料,因此人们很难断定孔子是在什么情景下讲出它的。
这简短的四个字,给后学之人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一“君子”一词在西周指贵族。
《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郑玄曰:“君子止位在官长者。
”在《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通说认为,“君子不器”之“君子”专指有德者。
但笔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只不过指有德者的成份更大一些罢了。
因为“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为政》篇中,该篇的内容中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当然,该篇还包括其他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孝悌思想的内容),由此观之,孔子在这里说出“君子不器”,虽然可以认为君子是指有德者,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有位者,理解为孔子有对为官者、有位者隔空喊话的味道。
可能有人会驳斥说“为政”这一标题乃为《论语》编撰者所加,不足以说明孔子此处之“君子”有指有位者之嫌。
但是,我认为,既然编撰者将“君子不器”一章列入《为政》篇中,必然有它的道理,要不然,为何不把此章列入其他篇中呢?況且将此处之“君子”理解为二者兼具,也完全能够讲得通。
“器”字作何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器,皿也。
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 [1]可见,“器”字的本意是“器皿”、“容器”之义,后引申为“器量”、“才用”和“人才”以及“器重”等意思。
而在《易传?系辞上》中所讲的“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则是一个哲学术语,指有形的具体事物。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论语征文作文(精品10篇)

论语征文作文(精品10篇)论语征文作文篇1《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
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
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
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
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
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
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
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
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
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
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
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论语征文作文篇2《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高二议论文《论语》

《论语》
《论语》一书出自儒家,是一本记载着孔圣人与其弟子们的一些富有人之哲理的话。
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所在,给予人礼让之品德,却不乏封建阶级思想。
《论语》中所记载的三纲五常时至今日虽以不同,但在我国古时代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社会理念。
《论语》教人与德,与儒家思想中的德智相应证,而德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中的一个环节。
我国当前强调加强人民素质教育,发展文明,和谐与礼让的社会而《论语》之中贯彻的思想正好符合这一思想建设。
“立人以善,成善以教”是我国提出的对教育方面的要求,《论语》便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很好的著作。
《论语》使我懂得了孝为何物,为人处世又该如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提醒着我,时光如梭,一棱才去,一棱驰,时光不等人,要以有限的人去办,去追赶无限的时光,这样才不至于被时光所抛弃,遗忘。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曰:天下大事,必数于论语。
在中国5,000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教育一直被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广大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参与到了教育工作中来,使得中国教育具有了千年的传统。
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才能改善中国的教育状况,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呢?孔老夫子曾经说:“天下大事,必数于论语。
”论语中蕴含着孔子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宏伟理想。
本文试图以《论语》为基础,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改善国家状况。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对于人之本性的理解。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去实现这种善的本性。
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这就要求教育界的从业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爱人,如何去尊重人。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教育界的从业者很难做到。
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形成社会的共识,全社会要尊重从业者,予以足够的尊重。
古人云:“不敬师而能安乎?”,只有尊重教师,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对于学习的理解是很高的。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提高。
教育就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学习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以便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提高。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着功利化倾向,考试成绩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
我国应该重视学科教育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我们的国家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的专门人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要求教育的对象要虚心接受不同的智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也要求教师要有一颗开放的心态,接受不断黑和创新的观点。
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师队伍要不断地进行培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论语》的文本价值《论语》是由孔子的门人及其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是一部采用语录体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
虽然《论语》一书成于很多人之手,着作年代有先有后,其间相隔不止三、五十年,但近年来学界已经考察论证认为《论语》的编撰始于春秋末期,成书在战国初期。
这是上古汉语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段上承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汉语形式,下启秦汉上古汉语的成熟时期。
因此《论语》较多地保留了这一时期汉语的语音、词汇还有语法方面的语言要素。
先秦时期,传世的典籍有代表性的着作有《尚书》、《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庄子》等等。
而《论语》是先秦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着作之一,绝大部分篇幅记录的是孔子和孔子一些弟子的口头语,因此它集中地、忠实地、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先秦口语用词和一般词汇的特点。
我们详细地研究分析《论语》的词汇、语法特点,可以使春秋战国时期口语的大致面貌显得更为清晰,同时对《论语》副词系统的全面分析也可以为上古汉语副词发展脉络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促进汉语语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论语》是我们了解先秦口语状况的不可多得的文献,具有重要的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非常有利于我们考察汉语在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2. 专书语法研究的意义专书语法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也是现代语言研究的一种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达成了一致看法,认为要总结汉语发展的规律,了解汉语在不同时代的特点,一定要做好专书研究工作。
郭锡良先生在《四十年来古汉语语法述评》一文中曾强调“汉语语法史需要建立在专书语法研究、断代语法研究的基础之上。
”[1]杨伯峻先生在《<左传>虚词研究》序中说:“我始终认为写一部汉语史虽然是必要的,却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写好的。
它不仅需要作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还要在某些地区方言中作特异的语法研究。
”[2]他认为专书、专题研究会给汉语史的撰写奠下基石。
鉴于此,本文选择专书作为研究对象。
如上所述,《论语》是一部先秦经典的语录体散文着作,成书时间早,文献真实性强,口语化程度高,语言现象典型,相比先秦的其他文献资料更能体现出它所处时代语言的原始面貌。
所以以《论语》为文本进行专书语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近年来副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学术界关于副词的性质、定义、判断标准、类别等都还没有取得一致认识,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副词。
因此本文想以《论语》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副词系统作一个整体而详尽的分析,以期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材料。
(二)古汉语副词的研究现状1. 古汉语副词研究现状1898年,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第一次从语法学角度对实词和虚词进行了分类。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他将词分为“实字”、“虚字”,建立了古汉语语法学。
自此以后,上古汉语副词的研究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日益发展,古汉语语法研究也取得了显着性的进步,对古汉语副词的研究不断扩展深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汉语语法史用专门章节论述副词,如有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周法高的《中国古代语法》,王力的《汉语语法史》,杨伯峻、何乐士的《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等一系列着作都对副词的定义、分类以及语法特点进行整理分析。
有些断代语法专着中也对副词进行分类描写和介绍。
例如易孟醇《先秦语法》、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和《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崔永东《两周金文虚词集》等等。
有些专书研究词类的着作中也有对副词的论述。
例如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姚振武《<晏子春秋>词类研究》以及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这些着作都涉及到副词问题,对专书中的副词系统进行穷尽式考察分析。
有很多字典辞书也收录了许多上古汉语的副词,比如何金松的《虚词历时词典》、白玉林的《古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专书性质的词典有向熹的《诗经词典》、安作璋的《论语辞典》等。
也有一些学术论文是关于某一类或某一个副词进行研究的,这一类的研究相对来说就比较多了。
关于某一类副词研究的有吕雅贤的《从先秦到西汉程度副词的发展》、陈明富,张鹏丽的《<楚辞>的时间、程度、范围副词》、王金芳的《<诗经>语气副词考察》;对某个副词进行研究的有韩美娜的《<论语>中“而”字用法论析》、谷峰的《古汉语副词“方”的多义性及其语义演变》和《上古汉语“诚”、“果”语气副词用法的形成与发展》。
2. 《论语》研究现状《论语》成书于先秦时期,是一部在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以及汉语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的着作。
因此,两千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论语》,发掘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前人对《论语》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论语》的注解上,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等等。
其后的注本中较通行的是现代学者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今人对《论语》研究更多的是着眼于发掘其中的思想文化而从汉语史角度研究《论语》的成果比较少。
目前搜集到的有夏乃儒主编的《论语辞典》、李运益主编的《论语词典》等类似工具书性质的专着,也有一些是从词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如长华的《论语中的成语》、姚淦铭的《论语名字解诂》,同时也有一些硕士博士论文。
可是,从语法角度进行研究的就比较少,能找到的资料有金梦的《论语状中结构研究》、蒋瑜《从<论语>用词看古汉语词类活用》、郑艳芳《<论语>词类中的名动同形现象考察》等几篇。
因此,从语法角度来研究《论语》对于考察汉语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以《论语》为语料进行专书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方法,对《论语》副词系统进行全面考察。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对《论语》副词进行穷尽式统计。
对研究对象进行穷尽式搜索,是进行专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对各个副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
只有对《论语》中的每一个副词以及可能用作副词的词进行一一搜索、考察、分析,才能全面正确地勾勒出《论语》的副词系统,反映出先秦时期副词的语法特点。
何乐士在《专书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说:“专书研究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不遗漏一个实例,不回避任何难点。
”[3]因此,本文整理出《论语》全文电子文档,并对认为是副词的词,一个一个进行全文搜索,考察分析后将其归类,构建《论语》副词系统。
二是数量统计方法。
本文在穷尽式搜索的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分别统计每个副词出现的次数,出现的频度。
并利用统计列表的方法将副词的次数、频率、出现位置直观呈现出来。
三是静态描写的方法。
在对《论语》做过穷尽式统计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后,本文开始对构建的《论语》副词系统做全面而科学的静态描写。
本文从语法功能和意义出发,将《论语》中的副词划分为八类,对每类中的各个副词出现位置、语义指向、语法功能做详细描写,并总结各类副词的语法特点。
1. 《论语》的文本价值《论语》是由孔子的门人及其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是一部采用语录体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
虽然《论语》一书成于很多人之手,着作年代有先有后,其间相隔不止三、五十年,但近年来学界已经考察论证认为《论语》的编撰始于春秋末期,成书在战国初期。
这是上古汉语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段上承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汉语形式,下启秦汉上古汉语的成熟时期。
因此《论语》较多地保留了这一时期汉语的语音、词汇还有语法方面的语言要素。
先秦时期,传世的典籍有代表性的着作有《尚书》、《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庄子》等等。
而《论语》是先秦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着作之一,绝大部分篇幅记录的是孔子和孔子一些弟子的口头语,因此它集中地、忠实地、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先秦口语用词和一般词汇的特点。
我们详细地研究分析《论语》的词汇、语法特点,可以使春秋战国时期口语的大致面貌显得更为清晰,同时对《论语》副词系统的全面分析也可以为上古汉语副词发展脉络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促进汉语语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论语》是我们了解先秦口语状况的不可多得的文献,具有重要的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非常有利于我们考察汉语在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2. 专书语法研究的意义专书语法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也是现代语言研究的一种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达成了一致看法,认为要总结汉语发展的规律,了解汉语在不同时代的特点,一定要做好专书研究工作。
郭锡良先生在《四十年来古汉语语法述评》一文中曾强调“汉语语法史需要建立在专书语法研究、断代语法研究的基础之上。
”[1]杨伯峻先生在《<左传>虚词研究》序中说:“我始终认为写一部汉语史虽然是必要的,却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写好的。
它不仅需要作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还要在某些地区方言中作特异的语法研究。
”[2]他认为专书、专题研究会给汉语史的撰写奠下基石。
鉴于此,本文选择专书作为研究对象。
如上所述,《论语》是一部先秦经典的语录体散文着作,成书时间早,文献真实性强,口语化程度高,语言现象典型,相比先秦的其他文献资料更能体现出它所处时代语言的原始面貌。
所以以《论语》为文本进行专书语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近年来副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学术界关于副词的性质、定义、判断标准、类别等都还没有取得一致认识,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副词。
因此本文想以《论语》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副词系统作一个整体而详尽的分析,以期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材料。
(二)古汉语副词的研究现状1. 古汉语副词研究现状1898年,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第一次从语法学角度对实词和虚词进行了分类。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他将词分为“实字”、“虚字”,建立了古汉语语法学。
自此以后,上古汉语副词的研究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日益发展,古汉语语法研究也取得了显着性的进步,对古汉语副词的研究不断扩展深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汉语语法史用专门章节论述副词,如有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周法高的《中国古代语法》,王力的《汉语语法史》,杨伯峻、何乐士的《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等一系列着作都对副词的定义、分类以及语法特点进行整理分析。
有些断代语法专着中也对副词进行分类描写和介绍。
例如易孟醇《先秦语法》、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和《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崔永东《两周金文虚词集》等等。
有些专书研究词类的着作中也有对副词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