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及声腔传播方式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文生收集整理二○○七年九月前言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
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
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
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
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
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
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四大声腔简述题

四大声腔简述题
四大声腔是中国古代戏曲音乐的四大唱腔系统,包括高腔、昆腔、梆子腔和皮黄腔。
这些声腔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音乐,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腔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的一种,源于江西弋阳地区,后来流传到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地的地方高腔。
高腔的特色在于其演唱方式,不用管弦乐器伴奏,而是以“帮腔”形式进行演唱,这种形式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昆腔则起源于元代,到明代中期发展成熟,以苏州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传播。
昆腔的特色在于其文辞优美,旋律婉转,音韵和谐,被誉为“百戏之祖”。
梆子腔源于陕西,后流传到山西、河北等地区,成为这些地方戏曲的主要声腔。
梆子腔的特色在于其节奏明快、高亢激越,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皮黄腔则是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以西皮和二黄两种腔调为主要音乐元素,最早在北京形成京剧。
皮黄腔的特色在于其音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音色丰富,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声腔之一。
这四大声腔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音乐。
这些地方戏曲音乐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四大声腔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
昆曲音乐与昆曲声腔

昆曲音乐与昆曲声腔昆曲绵延至今已有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戏剧形态。
它把曲词、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融为综合艺术,在明清之际已被称为“雅部”、“正声”,此后一度称霸剧坛,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官腔”。
昆曲音乐极具风格特点,它的细腻、委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昆曲的音乐及声腔艺术作一些梳理,期望以此帮助昆曲及传统音乐的爱好者更好地赏析昆曲艺术。
一、昆曲声腔(一)昆曲的北套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
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
这些传奇由许多“折”组成(三、四十折到五、六十折不等)。
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每支曲子前面冠以一个曲牌名称,这些曲牌就是昆曲的唱腔。
一折戏中不同的曲牌组成一套,即所谓“套曲”,这些“套曲”有其一定的组合传统和规律。
昆曲按照音乐和声腔的区别,分别北曲和南曲,一个折子在音乐上分别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
北曲没有引子,因此第一支曲牌代表了引子。
北曲“端正好”一套分别由“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叨叨令”、“小梁州”、“倘秀才”、“白鹤子”、“灵寿仗”、“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主要曲牌为“滚绣球”。
如《刺虎》中费贞娥所唱一支便是。
但在《哭像》中唐明皇所唱的主曲则为“叨叨令”和“快活三”。
(二)昆曲的南套南曲联套由散板的引子、上板的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过曲的数量因戏而异,如《牡丹亭?游园》就是由引子“绕地游”接过曲“步步娇”、“醉扶扫”、“皂罗袍”、“好姐姐”和“尾声”六支曲子组成。
“惊梦”则由“山坡羊”、“山桃红”“出对子”、“画眉序”、“滴溜子”、“鲍老催”、“五般宜”、“山桃红”、“棉搭絮”、“尾声”等十支曲牌组成。
南曲联套组合的形成比北曲更要灵活多变,但乐调的气氛与剧情的发展在原则上必须保持协调。
南套组合多样,如《玉簪记?琴挑》共八支曲子,前四支都是“懒画眉”,后四支都是“朝元歌”,这在北套中是没有的。
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

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戏曲表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核心,通过演员的表演,以及舞台、音乐、服装等元素的配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戏曲表演中,有四种主要的艺术手段,它们分别是唱、念、做、打。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四种艺术手段。
一、唱唱是中国戏曲表演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
戏曲中的唱融合了音乐和语言,通过演员的歌唱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唱分为腔调和唱词两个方面。
腔调是指戏曲中特有的音乐旋律,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腔调体系,如京剧的平调、高调、快板等。
唱词则是指演员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来演唱剧中的台词,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变化等手法,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二、念念是中国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
念是指演员用特定的语调和节奏来朗诵剧中的台词,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念的方式有多种,如念白、念词、念白词等。
念白是指演员用平稳的语调来朗诵剧中的对白,念词则是指演员用特定的语调来朗诵剧中的唱词。
通过念的方式,演员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三、做做是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动作表演手段。
做包括身段、步法、手势等方面的表演。
演员通过精确的身体动作和灵活的步法来展现角色的形象和动作特点。
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做法,如京剧的大鼓、小鼓、拍子等。
手势也是做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通过手势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图。
做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丰富角色形象,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四、打打是中国戏曲表演中的武打表演手段。
打包括武术动作、器械表演等方面的表演。
演员通过精湛的武术技巧和灵活的身体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战斗场面和动作特点。
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打法,如京剧的刀、枪、剑等。
打是戏曲表演中的精彩部分,它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增强戏曲表演的观赏性。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即唱、念、做、打,是戏曲艺术的核心要素。
花鼓戏的声腔介绍

综合性音乐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通过不同的音乐手段
来表现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和传达情感。
声腔的音乐表现与情感表达
旋律与情感的关联
01
花鼓戏声腔的旋律优美动听,不同的旋律走向和音程关系能够
准确地传达出不同的情感状态。
节奏与情感的表达
02
节奏是花鼓戏声腔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不同的节奏型可以
情感表达与角色塑造
情感表达
花鼓戏声腔演唱注重情感表达,演员 需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通过声 音的变化和唱腔的处理,表现出人物 的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
角色塑造
声腔演唱是塑造花鼓戏人物形象的重 要手段之一。演员需通过不同的声腔 和演唱技巧,刻画出不同性格、年龄 和身份的人物形象,使角色更加鲜明 、立体。
花鼓戏声腔在当代的发展与挑战
发展现状
创新实践
在当代社会,花鼓戏声腔得到了更多 的关注和保护,一些地方成立了专业 剧团和传承机构,积极推动花鼓戏声 腔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花鼓戏声腔 也面临着观众群体老龄化、市场萎缩 等挑战。
为了应对挑战,一些花鼓戏艺人和传 承机构开始尝试创新实践,如将传统 声腔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创作新的 剧目和表演形式等,以吸引更多年轻 观众。
03
花鼓戏的主要声腔类型
川调
01
02
03
旋律特点
川调是花鼓戏中最主要的 声腔之一,其旋律高亢激 昂,起伏跌宕,具有浓厚 的山野气息。
节奏形式
川调的节奏形式丰富多样 ,包括散板、慢板、中板 、快板等,能够生动地表 现人物的喜怒哀乐。
演唱技巧
演唱川调时,演员需运用 真假声、轻重缓急等演唱 技巧,以展现其高亢激越 的艺术风格。
的细腻情感。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音乐与文化表达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音乐与文化表达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表演、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音乐作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用音乐语言传递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衬托场景氛围,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从音乐与文化表达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戏曲中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独具特色,它以宫商角徵羽五声为基础,通过各种演奏技巧和音律体系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
音乐在戏曲中担任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通过旋律的起承转合,配以不同乐器的演奏,使剧情连贯、紧凑。
音乐还通过速度、音高、音色的变化来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从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内心。
在戏曲中,音乐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
首先是借助人声的表演技巧,如咏史、唱白、念白等。
这些技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情感更加真切深入。
其次是配器的运用。
传统戏曲常常使用弦乐、打击乐等器乐,通过不同乐器的组合和演奏技巧的运用,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京剧中,二胡的高亢激昂,锣鼓的激烈节奏,使得战斗场面更加激烈热血。
最后,是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旋律起伏流畅,有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特点,节奏明快活泼,富有节奏感,既表现了剧情的发展变化,又提高了观众的音乐享受。
除了音乐的形式表达,中国传统戏曲音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戏曲音乐作为古老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融入了众多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例如,音乐中所运用的德音美声观念,强调高尚质朴、平和优雅的音乐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
戏曲音乐还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引用和演绎,传达了国家历史与民族精神的文化认同。
在京剧《赵氏孤儿》中,音乐通过旋律的变奏和组合,表现了赵盾和赵炎两兄弟的孤独与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
此外,戏曲音乐还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社会生活等方式,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哲学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表演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表演形式中国传统文化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涵盖了众多艺术门类。
以下是对各种表演形式的简要总结:1. 京剧:中国国粹,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以胡琴和锣鼓等为伴奏,表演形式庄重、规范,被誉为“东方戏剧的明珠”。
2. 昆曲:起源于元明之际,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之一。
3. 川剧:四川地区的地方戏,以高腔为主,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
4. 粤剧:广东地区的地方戏,以粤语演唱,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说、做、打等多个方面。
5.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以唱为主,表演形式优美、抒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6. 汉剧:湖北地区的地方戏,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表演形式庄重、规范,被誉为“楚剧之母”。
7. 皮影戏:一种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通过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配以歌唱和乐器演奏来表演故事。
8. 木偶戏:一种由演员操纵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提线木偶、掌中木偶等。
9. 杂技:包括柔术、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表演形式惊险刺激,富有观赏价值。
10. 相声:一种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喜剧表演艺术,表演形式轻松幽默,深受观众喜爱。
11. 口技:模仿各种声音的表演艺术,表演形式生动逼真,常常用来模仿动物、乐器等声音。
12. 传统舞蹈:包括各种民族舞蹈、宫廷舞蹈等,表演形式优美庄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13. 传统音乐:包括各种民族音乐、宫廷音乐等,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奏、合奏、歌唱等。
14. 传统美术:包括国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15. 传统技艺:包括各种传统工艺技术,如陶瓷制作、丝绸织造等,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6. 传统民俗:包括各种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信仰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17. 传统礼仪:包括各种传统礼仪制度和文化习俗等,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宋元戏曲的音乐表现

宋元戏曲的音乐表现引言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华夏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宋元戏曲中,音乐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舞台演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递情感和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歌曲、乐器、节奏等方面探讨宋元戏曲的音乐表现。
歌曲1.典雅高亢的咬字:宋元戏曲歌唱所使用的咬字风格常常非常典雅高亢。
演员通过富有韵律感的咬字方式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2.声腔技巧:在宋元戏曲中,不同角色经常使用特定声腔来进行歌唱,这使得观众能够根据声腔来辨识不同角色,并进一步理解他们所扮演角色的特点。
3.情感表达:歌曲是传递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在宋元戏曲中,演员通过对音调、节奏和音量的巧妙运用,将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真实地传递给观众。
乐器1.突出节奏感的鼓乐:戏曲演出离不开对节奏的把握,而在宋元戏曲中,鼓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变化多样的鼓点和强烈有力的鼓声,演员能够更好地创造紧张激烈或庄重肃穆的氛围。
2.柔美悠扬的弦乐:弦乐是宋元戏曲中常见的乐器之一,其柔美悠扬的声音常常用来表现温情脉脉、忧愁伤感等情感。
通过不同弦乐器如琵琶、二胡等的演奏和演唱方式,能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角色所经历的情绪变化。
节奏1.快节奏:快节奏是宋元戏曲中常见且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通过高速而有力地表现各种动作、身形转换和情节发展,使得观众充分感受到戏曲的激烈、紧张和快节奏的特点。
2.慢节奏:相比之下,慢节奏则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内心的细腻情感变化。
音乐的缓慢流动与演员的表演形成对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聚焦于角色的情绪、思考和内心世界。
结论在宋元戏曲中,音乐表现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通过歌曲、乐器和节奏等方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从咬字、声腔、情感表达到鼓乐、弦乐和不同节奏方式的运用等等,宋元戏曲音乐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极具视听冲击力和情感共鸣力的舞台世界。
它既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闪耀明珠,也是华夏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瑰宝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及声腔传播方式一、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我国戏曲音乐的丰富多彩,首先表现在它有众多的剧种和腔调,这是无数优秀的戏曲艺人和业余爱好者长期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的一个集中反映。
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30个省市自治区的卷本统计,入卷的有404个剧种,在种类繁多的剧种中,一些历史较久、发展较全面的剧种,大都是以明清以来广泛流传的“昆山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的一种或数种作为音乐创作基础的。
那么以演唱这“四大声腔”为主的剧种据统计有64个,占入卷总数的15.8%。
“昆山腔”系统的剧种如江南的南昆,北方的北昆,浙江的永(嘉)昆和湖南的湘昆等;其它剧种也或多或少的运用“昆山腔”曲牌。
“高腔”系统的剧种有赣剧“弋阳腔”、徽剧“青阳腔”、北方的“高阳腔”、浙江的“高调”、川剧和湘剧中的“高腔”等等。
“梆子腔”系统的剧种有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山西的“晋剧”(中路)、“蒲州梆子”(南路)、“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山东的“高调梆子”、“莱芜梆子”“章邱梆子”,河北的“河北梆子”、“老调梆子”,以及河南的“豫剧”等等。
在川剧、滇剧、粤剧、赣剧等剧种中,也都有“梆子腔”的运用。
“皮黄腔”系统的剧种,除具有全国影响的京剧外,有汉剧、徽剧、湘剧、桂剧、婺剧、川剧、滇剧、粤剧、赣剧、以及“广东汉剧”、陕西“汉调二黄”、山西“上党二黄”等等。
以上我所举的,仅是运用这几种腔调的一部分剧种。
这些剧种虽然彼此都运用着同一类腔调,但这些腔调在不同的剧种中却总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
特别是“高腔”和“梆子腔”这两类腔调,在若干剧种中,它们的曲调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同是“梆子腔”系统的“秦腔”和“豫剧”,和同属于“高腔”系统的川剧与湘剧,它们虽然地域互相接近,但曲调的差别却相当显著。
刚才所讲的是以演唱“四大声腔”为主的剧种,除此之外,在入卷404个剧种中有340个剧种,没有使用“四大声腔”作为本剧种主要音乐手段,这些剧种占入卷总数的84.2%,这个84.2%的群体,人们往往把他们归入另一类声腔系统,有的前辈专家把它称为“本土腔”或“地方小戏声腔”等等,但声腔分类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2、“四大声腔系统”之外的剧种一是从本地民歌和清唱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如代表性的剧种有“黄梅戏”、“柳子戏”、越剧、扬剧、沪剧、甬剧等许多剧种,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型。
二是从本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如南方各省的各种“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和北方各省的“秧歌戏”、二人转、二人台以及评剧等。
三是从本地说唱音乐的“彩唱”转变为戏曲的剧种如河南“曲子剧”、山东“吕剧”、北京天津的“曲剧”以及“道情戏”等等。
另外还有少数和古老的宗教歌舞有关的剧种如“端公戏”、傩戏等等,这类剧种的数量很多;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所有这些剧种,由于都是直接产生于各地的民间歌舞、歌舞和说唱音乐,所以各自的音乐都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
3、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已达三十种以上。
在这些剧种中,有一些如“藏戏”、“侗戏”壮戏、云南白族的“哈哈腔”等,都有比较长久的历史;有一些剧种则是在解放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
除了“藏戏”等少数剧中运用古老的戏曲腔调之外,多数剧种都是在本民族的民歌、歌舞和说唱等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的虽然也吸收了汉族戏曲的经验,但都按本民族的需要而给予了变化和发展。
因此,各兄弟民族的戏曲剧种,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色彩。
(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创造戏曲音乐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国的戏曲,除了真人扮演的以外还有各种木偶戏和皮影戏,它们都有着长久的历史,音乐上也富于特色。
——从体裁上看,我国的戏曲虽然是以歌、舞、戏三者结合为其特点,但他们的结合也是多样的,有歌唱成分较重的“唱工戏”,由戏剧表演成分较重的“做工戏”,还有舞蹈成分较重的“武戏”。
——从结构上看,有多日连演得连台戏,有短小的单出戏,有成本大套的戏,也有折子戏。
——从音乐结构上看,有“曲牌体”、“板腔体”以及两者综合运用的形式;——从伴奏上看有用帮腔而不用管弦伴奏的“川剧高腔”,也有用管弦伴奏而不用帮腔的“昆腔”等等。
(三)富于独创性的流派1、同一个剧种中不同的流派同一个剧种在不同的地区流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就会在音乐上产生某些适应当地情况的变化,于是也就会在同一个剧种中出现不同的流派。
例如在豫剧中就有“豫东调”和“豫西调”的不同;在川剧中有不同的“河道”如上河、中河、下河之分;评剧中的两个流派是东北的评剧“大口落子”,北京的评剧“京落子”之称;在天津的越剧和上海的越剧不完全相同,它们也可以说是流派的不同。
2、演员的独特创造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现在我以京剧的流派为例进行简要的讲述:“生”行方面最早便有程长庚的徽派、余三胜的汉派和张二奎的京派的说法,其后又有汪桂芳、孙菊仙、谭鑫培三个流派,其中尤以谭鑫培的创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
余叔岩、言菊朋继承了谭派而各有发展,又自成一派。
之外还有汪笑侬、刘鸿声、高庆奎等流派;“旦”行方面先后有梅巧玲、余紫云、陈德霖、王瑶卿、龚云甫(老旦)等;“小生”有徐小香、王楞仙、程继仙等;“净”行方面有钱宝峰、何桂山、黄润甫、裘桂仙、钱金福、金少山等。
到现代影响较大而自成一派的;“旦”行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丑”行有萧长华等;“净”行有郝寿臣、侯喜瑞等;“生”行有“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等流派。
这些演员流派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他们以自己的创造活动,使戏曲音乐发展的长流愈来愈壮大,愈来愈宽广。
我国戏曲音乐的丰富多彩,固然离不开广大群众和艺人日积月累的创造,而许多杰出的戏曲演员和乐师的独创无疑地具有主导的意义。
二、声腔传播的方式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戏曲形成之始,就有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的戏曲。
自南宋以来,中国戏曲艺术在8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几百个剧种的蓬勃发展,这是声腔广泛传播带来的繁荣。
(一)戏曲艺人巡回演出行艺与声腔传播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戏曲艺人常常结伴到各地巡回演出。
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当然是出于谋求生计的需要,但客观上却起着交流文化和传播声腔的作用。
如昆山腔原仅“止行于吴中”,至崇桢末(1628年左右),己形成“四方歌者皆吴门”的局面,逐渐在许多地方扎下根来,产生了一些“地方化”的昆曲剧种。
这与吴地昆曲戏班到处演出行艺是分不开的。
据记载,四川川剧中的昆腔,便是由康熙年间江苏昆腔艺人到川行艺,被川剧所吸收,逐渐形成“川昆”的。
再如清乾隆时期四大徽班及其他剧种进京,也是戏曲艺人演出行艺传播的一个例子。
(二)商贾蓄养戏班与声腔传播富有的商贾正具有蓄养私家戏班的条件。
他们经商赚了大量的钱财后,常常为了娱乐享受而蓄养“家乐”戏班,以供迎驾供奉之用和为自己休闲时消遣;也有的为了附庸斯文风雅,在外经商时带上戏班,以标榜自己具有文化艺术修养,同时也是为了招徕顾客,扩大生意。
这些商贾在外地经商发了财荣归故里时,还经常将异地的戏班带回原籍演出,以此炫耀其富有。
商贾们的这些癖好虽然是为了自己享乐,但客观上却促进了戏曲声腔的多向交流,通过戏班在异地演出,使声腔得到传播。
这种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戏班或与当地戏曲艺人搭班演出,或为了迎合群众的爱好而改用当地方言演唱,或传艺授业,或落籍异地萌生开化。
久而久之,便使戏曲声腔到处生根发芽。
所以。
商贾们的经商之路,也是戏曲声腔传播之途。
(三)官府带戏班与声腔传播有的皇帝巡游外地时,将异地的戏班带回北京演出。
有的达官贵人赴异地官署履新就任时,常常携带原籍的戏班一同前往,为的是在客居他乡能随时欣赏到自己熟悉的乡音。
例如,乾隆十六年(1752年)弘历第一次下江南时,看了苏杭一带的昆曲很喜欢,于是回京时便带了一些昆腔名角到北京演出。
再如,在广西做大官的祁阳人把湖南戏班和祁剧带到了广西。
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各地区因灾荒、瘟疫、战乱等原因经常发生移民现象。
在移民大军中也有戏曲艺人,他们在迁徙他乡时,自然地把家乡的戏曲声腔传播到落籍的地方,有些就逐渐演变成了适应当地群众观赏的新剧种。
这就构成了声腔传播的另一途径移民传播。
(四)移民与声腔传播移民声腔传播可细分为百姓移民队声腔的传播和军队移民声腔传播。
1、百姓移民对声腔的传播移民迁徙有零星的情况,也有大规模的群体迁移。
发生在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促进了文化的大交流和大融合。
移民们将客地的民间音乐带到四川广为传播。
移民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旧时军队的移动换防,从广义来说,也是一种群众迁徙行动。
军队的成分是很复杂的,在军人中亦有擅唱戏曲声腔的人才。
他们随着军队的移动,很自然地把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戏曲声腔也传播到了异地他乡。
下面我再讲一讲军队移民声腔的传播。
2、军队移民对声腔的传播例如,湖北荆河戏弹腔北路就是由军人将秦腔传到荆州等地形成的。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戏曲音乐确是异常丰富多彩,正是这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富。
声腔传播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正是这多种途径的声腔传播,让各剧种得以逐渐扩散、繁衍发展,使得中国戏曲艺术在8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趋于成熟并走向今天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