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价值观

合集下载

文档:价值观变迁

文档:价值观变迁

价值观的变迁孙美堂新中国走过60年,其间有苦有甜,有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就,也有令人遗憾的失误。

在这段历史中,社会上出现过许多流行语,这些流行语诙谐、轻松、活泼、粗犷不一,真实地反映出大众心理、社会风貌、生活本质、时代精神。

追寻它、回味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民心民意和生活真谛,总结历史得失。

价值观,通俗点说,就是我们精神世界中“指挥”我们评判意义、选择好坏的“指导思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有它独特的、典型的价值观。

人们的价值观是发展变化的。

每个时期流行的时尚、风气不同,人们欣赏、追求的对象不同,生活依据的标准也不同,这是价值观不同的反映。

过去人们崇尚的东西,现在看来可能觉得滑稽可笑;现在人们追求的东西,退回去几十年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

新中国60年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的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改革开放前(大体为1949年至1977年)和改革开放以后(大体为1978年至2009年)。

不同时期,社会上的流行语不同,折射出的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同。

1978年以后的流行语与上世纪70年代以前有很大不同: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基本上是意识形态主导型,党和政府尤其是最高领袖的一句话,可能会“传遍大江南北,响彻长城内外”,成为妇孺皆知的流行语。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语趋于多元化,媒体语言、网络语言、手机短信、口头相传的“段子”(顺口溜)也可以风靡一时。

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出现分化,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

我们大可透过这些流行语,鸟瞰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过程。

1949~1977 政治价值本位的年代——信仰和信念。

信仰和信念,是价值观的基础和核心。

在“新社会”,人们有了新的价值支撑。

那时,人们的信仰和信念主要有三大基础:党、领袖和共产主义理想。

这表现在流行语上,即“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铺天盖地,以及“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这样歌词的流行。

70后80后90后的经典特点

70后80后90后的经典特点

70后80后90后的经典特点70后、80后、90后是指出生于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人群,下面将分别介绍他们的经典特点。

70后的经典特点:1.文革后成长:70后是中国大陆第一批没有经历全面动荡的一代,他们成长在开放的时代,对于相对稳定和安定有着深刻的感受。

2.物质相对匮乏:由于中国经济刚刚起步,70后在孩提时代经历了物资短缺的局面,他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并不是很强烈,更注重于学问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3.价值观多元:由于得到多元的思想和文化影响,在80年代后期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中,70后开始感受到了思想的多样化。

他们注重个人选择,包容多元观点。

4.工作勤奋刻苦: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年代里,70后更加注重实力,喜欢朝着个人事业的发展迈进,他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追求成功和地位。

5.家庭价值观强:家庭在70后一代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注重家庭的温暖和稳定性,往往会面对家庭责任和义务。

80后的经典特点:1.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80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家庭资源相对集中,他们享受了较多的父母关爱和物质支持。

因此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经济起飞:80后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的时期,目睹了国家迅猛的发展。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他们对于物质追求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

3.自我表达:由于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80后接触到了更广泛的信息和文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表达和实现。

对于时尚、品味和独特性有着较高的要求。

4.理想主义和追求:在社会发展相对平稳的背景下,80后对于个人的理想追求更加强烈。

他们更愿意追求心灵的满足和追求梦想,而不仅仅是物质和功利。

5.网络和科技:80后是网络和科技的早期受益者,他们乐于接受和使用新技术,对于网络社交和消费具有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90后的经典特点:1.成长在信息时代:90后是数字时代的孩子,他们出生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年代,对于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非常熟练和自然。

80后新兴的文化价值观主要特点是什么

80后新兴的文化价值观主要特点是什么

80后新兴的文化价值观主要特点是什么?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80后新兴的文化价值观如下:自由主义,自我至上,信仰自己。

80后与前几代显著的不同是文化上及其强调“自由”,但我觉得不能用“民主”这两个字,因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几乎没有关联。

作为第一代中国独生子女,他们一直被环境“宠”着,加之80后的青年叛逆时代是中国政治敏感度淡化的时代,他们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自己,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孩子一样,敢说出显然的而从未有人说出的事实,并质疑所谓的权威。

在80后的眼中,没有主流,他们自己就是主流。

而同时80后的文化趋于平民化,世俗化,比起高雅婉转的情诗,他们更喜欢周星驰“大话式”的表白。

解构一切。

80后的成长环境也与前人不同。

东西方文化交流急剧频繁,他们的思想既留有传统的带有应试教育痕迹的唐诗宋词,又接收到各种西方文化派别,有些很偏僻。

他们的脑海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混杂着卡夫卡的孤僻的悲凉;他们衔接着红色的无私无我精神和社会上的消费主义、娱乐主义;加之他们正处于一个渴望进步突破的年龄段,怀疑和悲观占据了主要地位。

他们质疑一切,解构一切,冷眼看待一切。

但是,80后们只是在解构普遍认可的优秀文化,质疑它们的缺陷,却没有构建起向上的,积极的文化,于是导致了迷茫,甚至被人们称为“垮掉的一代”。

关注一粒沙却忽略整个沙滩。

他们表现出对民族精神,国家大义,团结友爱的淡漠,但会为路边的流浪小猫小狗付出真诚的爱心。

80后的文化有小资和雅痞的成分,在现实中可能更关注细节的精致,而对人生价值观却比较随意;他们看电影可能看不到整部电影的主旨,却执着于电影中可能一瞬而过的风景和光影。

但这也反映出80后不走形式主义的精神,而且汶川地震中80后不负众望的表现证明了他们并不是冷漠而自私自利的。

要面包也要玫瑰,挣扎迷茫于理想和现实之间。

由于80后处于电视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开始占据分割私人空间,理想与网络呈现的虚拟现实相糅杂,他们有自己不俗的梦想追求,可是成年后却不得不负担柴米油盐的现实。

80后教养观念

80后教养观念

80后教养观念
80后的教养观念相较于之前的几代人,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源于80后成长在一个经济、文化、科技都在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生活方式都与前几代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1.尊重孩子的个性:80后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分。

2.平等沟通:80后父母更倾向于与孩子平等沟通,他们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这种沟通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80后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他们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独立和自信。

4.鼓励尝试和创新:80后父母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创新,他们愿意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课外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5.注重情感教育:80后父母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他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愿意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培养孩
子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能力。

总的来说,80后的教养观念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平等沟通、独立性、尝试和创新以及情感教育。

这些观念反映了80后父母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也体现了他们对孩子未来的关注和投入。

80后上班族的“工作价值观”

80后上班族的“工作价值观”

大度咨询作为国内专业的咨询机构,对消费者调查、数据分析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也一直高度关注80后上班族的成长状态。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选取了北京CBD万达广场地区,这个地区公司类型多样,包括:传媒、地产、航空、旅游、互联网、软件等各种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规模从10人-200人不等。
调查对象为1980年到1985年出生的上班族80后人群,因86年至89年的人群多数处于上学期,不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第一章 调查背景
一、调查动因
“80后”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人群,特别是80后上班族,已经成为企业的基层员工和经理层的主力人群。调查研究这个人群的生存状态,对正确理解和认识80后上班族有积极的意义。
忙否网作为中国最大的work twitter服务商,一直高度关注上班族的生态问题,并为上班族的成长提供了立体沟通、人际倍增、诚信互助等独家的特色服务。80后上班族是忙否网的服务主体用户,因此调查本身对了解用户真实状态有很大的帮助。
这个数据给所有企业管理者敲了一个警钟,给企业培养长期人才带来了巨大的障碍,现在80后中2年换3份工作的确不算什么希奇的事情。但如果职业生涯如此规划,哪个岗位都是蜻蜓点水的学习,实在看不到80后上班族的前途。
4、近7成80后上班族对薪水极为不满
评述:
数据显示,69.2%的受访者对薪水极为不满,其中39.8%的用户觉得薪水太少,不够自己花。还有29.4%的受访者觉得自己能力和薪水不相称,自己可以拿到更多的薪水。仅有30.8%的受访者觉得薪水尚可。
频繁跳动工作的结果往往是一个不如一个,一时提升的薪酬诱惑让80后上班族忽略了公司人文环境的考量,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观点评述,出具最终报告。
第二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工作价值观比较

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工作价值观比较

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工作价值观比较在社会上曾经进行过一项调查,通过对市民的区域认同感、政治心理变迁、职业心理、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婚恋观等7 个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概括出我市不同年代市民的社会心理。

得出了一句话:60 后最认真,70 后最中庸,80 后最迷惘,90 后最有个性。

60后的人们是和国家一起成长起来的一群人,经历了弯路,改革,发展,而如今的60后们已经到了退休年龄,60后们对于工作,主要追求稳定,因为是跟国家一同成长,所以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倾向于选择官员,国企员工这样的铁饭碗。

因为经历过困苦,所以工作满意度普遍较高。

但是因为出生在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的年代,所以对于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不敏感。

中国的70后是改革开放后受到现代化、城币化深刻影响的一代人。

70后初期的大学生毕业基本包分配, 多了“双向选择”的说法,70后后期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包分配。

从考上大学就有体面的“铁饭碗”到自己拿着大学文凭去找“饭碗” , 从天之骄子到普通求职者,这些变化对后的震撼是巨大的。

1988年中国实行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这一年70后的年龄是19岁到28岁,多数面临成家立业,以前是单位分房是否能够分到房和单位相关住房,制度改革后个人在获得住房上承担更大的责任但也有更多的自主性。

所以也导致70后在职场中面临较小的经济压力,经过多元化的学校教育,70后有创新精神,开始勇于创业,也有一些中层干部下海经商。

70后开始对外企有了向往,能进入外企绝对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80后现在是职场中的主力军。

80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完全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伴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科学时代、网络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而成长,具有自主独立的意识、务实多元的价值取向、开阔的视野等个性特征。

80后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员工离职率比较高,有强烈的财富渴望,持续走高的CPI 和高于工资数倍的房价对80 后员工构成巨大生存压力,如何摆脱“蜗居”、“房奴”,几乎成为这一代人最主要的问题。

8090怀旧口号

8090怀旧口号

8090怀旧口号
8090怀旧口号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流行的一些口号,这些口号常常被人们用来表达自己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8090怀旧口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再压抑也要抬头挺胸。

•人生苦短,我用Python。

•天下第一,名不正则言不顺。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为人民服务。

•为了人民幸福,我必须牺牲。

•让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奋斗。

•知识就是力量。

这些口号都是当年流行的,它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思想和价值观。

现在很多人对这些口号都抱有怀旧之情,并且也常常被用来形容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化氛围。

70 80 90价值观

70 80 90价值观
外景记者:化丹
小结
70后:经受“文革”的动荡,光芒闪耀在改革开放年代, 是中国新时代建设的主力军。其更多地保留了上一辈的传 统。他们目前正值年富力强之际,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中坚 力量,家庭关系稳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80后:见证了国家逐渐开放富强的历程,与前辈的价值观、 人生观截然不同,但也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传统思想。 目前多数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了一段时间,多数经济基础 尚不牢固。但新时代终究是由年轻人去创造的。80后一代, 也用实际行动向曾经轻视过他们的人证明了自己。 90后:物质等各方面条件更胜80后一代,所以也更能用新 的眼光去看待瞬息万变的世界。完全成长、生活在开放的 年代,传统思维对其影响较小。目前还在求学阶段,没有 完全走进社会。
学习小组第三组
丁文敏、化丹、马卫震、张计胜 李方豪、褚鹏程、刘亚丰
2012.10
主要内容
价值观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背景分析 不同年代“四观”PK 现场采访及外景拍摄采访 小结
何为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
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 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表现形式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 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
调查 “80后”尤其抵触加班,高达67%的受访 者丌会为了工作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 “70后”堪称“职场拼命三郎”,56%的受访者 表示绝对听从老板命令,71%的受访者经常把工 作带回家,48%的人一定会为了工作牺牲节假日 休息时间,而且丌计酬劳。
消费观PK
“70后” 老公 “80后”老婆 一个热 衷储蓄,一个爱花钱 调查 65%的“70后”受访者认为自己 是储蓄达人; 调查 57%的“80后”表示自己是月光 族;66%的“80后”受访者日常最大笔 消费是还车贷、房贷,同时,又最讲求 享受; 调查 87%的“90后”称加公益主要是捐钱捐物 “80后”热衷公益活劢并当志愿者 调查发现 “80后”最具有行劢力,亲身参不公益 活劢占受访者的53%,而且,最常参不文化传承 类不扶孤劣残类的公益服务。而“90后”和“70 后”参不公益活劢的方式最主要是捐钱捐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论文
——80后与90后价值观的探讨
80后与90后价值观的探讨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智立方品牌营销传播集群的董事长兼CEO杨石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80后是奋斗的一代,他们在于不能及时成功就是失败而焦虑;90后是未成年江湖,想象力很大,可是他们确在下不了网的晚上和起不了床的早上挣扎。

对于80、90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各自的时代背景来看,80后是迷茫的一代,他们在老一辈人的传统教育下成长,遇到的社会变革很多,进入社会却发现现实的格格不入。

他们大多认同旧的社会价值,同时又谨慎地接受社会的不断变革,他们在新旧思想交锋中苟延残喘,在东西文化冲突中挣扎生存。

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了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

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80后在生活上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80后”已开始走上社会舞台,有的在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有的走上工作岗位,甚至到了谈婚论嫁和生育后代的年龄。

“80后”有着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迥然不同的群体特征,因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关注。

不少社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80后”正处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少较为明显的缺点,但他们的昂然自信、富有创新精神,也是有别于60年代、70年代出生人的鲜明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逐渐加入就业大军,许多“80后”上班族已经成为企业的基层员工或经理层的主力人群。

80后核心价值观是:崇尚自由,重视家庭。

80后是一个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与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评价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的以家庭为纽带的集体主义观念在中国80后的青年群体的价值认同中,并没有过多的被削弱。

而在事业重要性的认同上,男性的事业心较之女性强,更希望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

80后择业观:个人本位,注重个人发展空间。

80后更注重个人的未来发展机会,而不仅仅唯钱至上。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渴望获得肯定,获得一定社会地位和个人权利的内在追求。

但他们的价值取向多样化,注重个人本位,
比较现实,一半以上的80后工作者会比较少考虑组织的利益。

80后工作价值观: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一般都会认为,人们工作的目的最主要是赚钱养活自己,但是,“80后”上班族大部分认为工作对于他们是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的途径,其次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80后发展观:与人交流、创新意识。

社会交往是80后工作中重要的一方面。

创新是80后年轻人的特征之一。

综上可见,富有创新意识、注重与人交流是80后的两大特点。

80后处在祖国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难免会被激发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并渴望被认为不可能的事发生,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8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小在家没玩伴,自感孤独,渴望给他人优秀的影响,很看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和地位,对他们来说与同事、领导的关系十分重要。

而对于工作兴趣是第一,但又迫于生活的压力,甚至于无奈的选择与理想不同的工作。

而90后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我看来现在的90后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一极是刻苦的钻研学习,但他们的使命感,人生观很不完善,为了面对严峻而竞争白热化的社会,他们刻苦的读书学习,墨守成规的钻研以分数为具体形式的应试教育,仅仅是为了上本科大学找一分稳定的工作生活,混口饭吃。

有创新精神,有冲劲的90后并不多,而且多而不精。

痴痴地学习文化科目,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学校不断为了拼升学率做出不客观的抉择,都不利于90后以后的成长与发展!
二极是叛逆、没有责任感、放纵的学习生活态度,盲目的随从潮流等等。

非主流对90后影响非常非常大,自虐、同性恋、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问其原因时候他们只是随意的说这样有个性!!他们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都没有任何一丝他们是中国未来的新希望与栋梁!这是很可悲的!
在对待娱乐的看法上80后和90后也有明显的差别。

在性格迥异的80后与90后身上,网游群起的背后更是隐隐透露着他们对于游戏价值的不同诠释。

80后:冲啊,为了国王的荣誉。

一般来说,我们将1976至1986年出生的玩家归为“80后”一代。

这代人从小玩红白机长大,童年的回忆充斥着“超级玛丽”的可爱,“魂斗罗”的热血,以及“拳皇”的激烈。

他们不追求游戏画面的华丽与
声效一体的动人,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游戏性和趣味性本身。

在学校时,孩子们总是比拼着闯关的趣味和格斗的酣畅淋漓,周末三五好友可以为了游戏通关奋战许久。

因此,等到网游发展后,这群人对于游戏的定位则以“技术型”和“热血性”为审视标准。

诸如《战地之王》以及《穿越火线》这类FPS游戏更是他们的宠儿,从枪林弹雨的写实场面到团队配合的默契指数,在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重新找回儿时的“伙伴精神”与“团队意识”,而这点,恰恰是90后所缺少的精神。

作为80后精神层面的闪光点,热血是他们的灵魂,战斗与配合是他们向往的精神支柱。

而90后:哥玩的不是网游,是寂寞。

不可否认,90后是在蜜罐里养大的一代,这群人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触网络与游戏,在渴望交流的年龄段更是轻松获得了“电子语言”的心灵慰藉。

他们不甘于现状,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追求潮,追求时尚。

由此诞生的“火星文”,“非主流”便成了90后们的代名词。

融合时髦,现代,前卫,无厘头,他们的网游价值观更是与众不同的一代。

他们喜欢游戏可爱搞怪,喜欢游戏情节新奇有趣,他们不喜欢打打杀杀式的游戏任务,倒偏爱“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按键快感。

因此,例如“劲舞团”,“QQ炫舞”等游戏便成为90后的最爱。

融合音乐与唯美画面,演绎暧昧情愫与交友平台,这类游戏在娱乐同时更是承担了网络交流的功能。

这对于从小热衷网络语言,追求网友网聊的90后们更是不二之选。

虽然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但90后的时尚气息与创造头脑依旧是他们的闪光之处。

他们玩的永远不是网游,而是寂寞。

综上,80后与90后从截然不同的两个层面体现出他们对网游的不同价值观。

虽然各自都存在问题,但其中也透露出时代条件赋予下的独特亮点。

纵观现在的网游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并不存在,我们希望的是,从正确的角度引导80后与90后的网游价值观,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一劳永逸之举。

综上所述,我觉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不同之处,我们不能粗略浅显的来判断到底是哪个好,哪个差。

时代在变,但精神是不会变的:热爱祖国,关心同胞!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我们都不会忘记,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管别人怎么比较80与90,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龙的精神是一直在流传的,是不会在80与90之间消失,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