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古梯田稳定性与水循环系统研究{修}
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的现状,探讨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其未来发展的发展方向,以期为龙脊梯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1. 分析龙脊梯田景区的开发历史,揭示其发展轨迹和特点;2. 调查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资源现状,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点等方面的情况;3. 对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4. 探讨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5. 提出针对龙脊梯田景区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方向,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为龙脊梯田景区的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龙脊梯田景区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知名旅游景点,以其壮丽的梯田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龙脊梯田景区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游客数量过多等。
为了更好地促进龙脊梯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其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发展背景复杂多样,既包括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涉及到现代旅游业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文化资源的丰富性,龙脊梯田景区具有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龙脊梯田景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如何吸引更多游客等。
研究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意义龙脊梯田景区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景区的开发历史和旅游资源现状的研究,可以揭示景区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为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关于龙脊梯田旅游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龙脊梯田旅游发展调查报告龙脊梯田简介游业从无到有,迅速崛起,滚动龙胜龙脊梯田是世界杰出的稻作文化景观,是雄踞在大桂林旅游圈里一部空前绝后的立体田园诗。
作为旅游品牌的“明星”龙脊梯田的画面常常出现在电视、报刊和各种广告与宣传品上,成为中的骄傲。
龙脊梯田由平安壮族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组成。
两处梯田都有鬼斧神工的造型,都有如诗如画的意境,其规模和气魄之大,立体感之强,线条和色彩之美,蕴含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保护的完整,为天下梯田所望尘莫及,堪称世界之最。
哪里的梯田也不像龙脊梯田那样巍峨、雄浑,像巨龙一样绵亘不绝。
那真是排山倒海的气势,手拉着手的梯田一层又一层从河水湍急的龙脊山脚盘旋而上,一直修到白云缭绕的山头(梯田修造在海拔300 米至1100 米之间),形成苍茫壮阔铺天盖地的梯田群体。
由于山势险峻,密密匝匝的田块,像片片“龙鳞”镶嵌在磅礴高峻的“龙体”上,远远望去,闪闪发光的龙脊山充满动感,像巨龙一样穿云破雾气呑山河。
平安壮族梯田像条迤逦行进的长龙,一路扭动它充满野性的青春活力;金坑梯田则是条蟠曲的巨龙,盘成一个方圆十里的“天坑”。
龙脊梯田的绝还在于它充满艺术魅力的美。
一条条依着山坡山冲弯曲流转的田埂,妩媚、舒展,潇洒,这里的天地变成曲线美云集的世界,渗透了图画的美雕塑的美和音乐的美。
龙脊梯田的生命色彩像梯田本身一样层次分明。
春天,水暖融融,青翠点染;夏天,禾苗封行,黛绿浓抹;秋天,是金黄和芬芳的丰收主题;冬天,披着纷纷瑞雪的梯田变成一幅色彩分明的黑白版画。
流光溢彩的龙脊梯田一日三时也因天气阴晴变的幻和云霞岚气的聚散,呈现出不同的神韵和情致,都说龙脊旅游的天堂、摄影的圣地,一个美学意蕴永远摸不透的地方,一片千娇百媚永远拍不够的土地。
一层层梯田似一圈一圈年轮,使人想起龙脊先民筚路蓝缕创建伟业的岁月。
龙脊梯田从元朝开始修筑,它是龙脊先民用开山号子喊出来,用血和肉砌出来的。
在周边到处还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的时候,在人们难以想象的陡坡上,凭着卓越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龙脊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奇迹。
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研究龙脊梯田景区是中国广西桂林的一处著名风景名胜区,以其壮丽的梯田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支柱。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龙脊梯田景区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资源龙脊梯田景区位于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性景区之一。
景区内的梯田以山-田-水相间的特殊结构形式著称,层层叠叠,宛如巨龙蜿蜒盘旋在群山之中,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景区内还有众多壮族村落和民俗表演,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
龙脊梯田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难得的旅游体验。
1. 旅游规模扩大近年来,随着桂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龙脊梯田景区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规模逐渐扩大。
特别是自然风光类旅游,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主要增长点。
每年春秋两季是景区的旅游旺季,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龙脊梯田景区,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2.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游客需求,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景区内建立了大型停车场、接待中心、酒店等,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出行和休息条件。
景区还增设了更多的观光路线和观景平台,让游客更好地欣赏到景区的壮丽景色。
3. 旅游服务水平提升为了提升游客的满意度,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景区工作人员接受了专业培训,能够为游客提供周到的导游服务和安全保障。
景区还开发了一系列的特色旅游项目和文化活动,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1. 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随着龙脊梯田景区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特别是在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方面,景区附近的环境逐渐受到了破坏。
梯田的某些地方因为游客频繁踩踏和垃圾污染而出现了退化现象,甚至一些原本没有旅游开发的地区也开始出现了乱搭建的情况。
2. 旅游质量参差不齐由于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规模扩大得较快,一些非正规的旅游机构也开始进入景区,导致旅游质量参差不齐。
揭秘中国农业奇迹:龙脊梯田

揭秘中国农业奇迹:龙脊梯田【蓝狮农业品牌策划机构】观点:近日,农业部公布了中国美丽田园的名单,龙胜县龙脊梯田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梯田十大景观之一。
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成形于明朝,完工于清初。
梯田规模磅礴壮观,线条若行云流水,堪称“天下一绝”。
从“种田地”到“卖风景”650年前,龙脊人开山造田,种了这样几亩麦地。
650年后,龙脊梯田成为一片景观。
龙胜政府加强管理,充分利用梯田优势和良好的生态自然景观,做大做强摄影文章,逐步打响摄影文化品牌影响力。
一方面政府干部带头引导农户加强对梯田主景区的保护和耕种;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
最终龙脊梯田实现了从“种田地”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是什么成就了龙脊梯田,让它潇洒妩媚征服世界?品牌文化,直击心灵憩息地从龙胜县城到村寨,一路崎岖颠簸,不同风景映入眼帘,麦浪悠悠如一条条撕碎的缎子般软软地铺开去,绵延到天边,没有风的时候极平、极开阔,暴雨将至时又仿如把翡翠砸碎了的那种惊人光泽,它已不再是农业社会中人们赖以生息的产物,而是一种文化,,唤起人们心中久久被遗忘的幸福和感动。
“魅惑之城”,一种气势令人久久震撼龙胜人用血汗和生命构筑了这片梯田,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为耕,龙脊梯田凝聚的不只有文化,更是一种生命的气势,让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深感骄傲。
它的气势如虹,它的浩翰如海。
一道道梯田有的似行云流水,从山脚盘绕到山顶;有的似迷宫般纵横交错,蜿蜒曲折地铺嵌在山崖下;有的凌空屹立于高山之巅,在云雾中时隐时现。
山色空蒙,绵延十几公里的田埂里只有一两个白衣壮民或红衣瑶民和无限的翠绿并行,滋润着这片静默多年的土地,同时,也怦击着我们在喧嚣都市中蜗居已久的心灵。
这才明白,为什么有人竟用时尚刊物中常见的“魅惑”来形容如此传统的农耕文化产物,为什么这个偏僻山乡竟几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历史文化龙脊梯田分龙脊和金坑大寨两部分,最高海拔8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500米。
中国南方山区梯田的水土保持与协调利用智慧——以GIAHS_南方稻作梯田为例

第 29 卷第 2 期2023 年 5 月Vol. 29 No.2May 2023中国南方山区梯田的水土保持与协调利用智慧*——以GIAHS 南方稻作梯田为例任思博(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江苏 南京 210095)摘 要:水土流失与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是坡耕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梯田是一种山坡防护类的水土保持工程,对于合理利用山区水、土、林、田,发挥资源潜力,适应并融入脆弱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选取GIAHS 评选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通过个案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这些梯田周边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通过合理截留、疏导与调蓄降雨,使得森林、垛田、民居、河流湖泊等客体共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水资源供给循环系统,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服务梯田所在地的居民提供了有力支撑。
分析梯田水资源调蓄过程,认为其水土保持与水土林田协调利用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科学地选地与布局、防水与用水的协调统一、敬畏思想与严格规则的双重约束,通过调控“人”与“水”两个关键要素,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南方山区梯田;水土保持;协调利用中图分类号: N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62(2023)02-0042-100 引言南方山区地势高低错落,地形崎岖不平,虽然不利于农耕活动的开展,但仍然是为数众多的山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中国山区总面积为6 636 000 km 2,超过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区人口达到了6.74亿,接近全国总人口数的一半,但山区大多面临贫困问题。
一方面,山区各类自然资源丰富,集中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并对生物多样性起着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山区生态系统脆弱,目前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96 000 km 2,占总面积的16.61%,平均侵蚀模数为3419 t ·km -2·a -1,其中坡耕地的比例为47.2%,[1]134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龙脊梯田景区是中国广西的一个著名旅游胜地,以其壮美的梯田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龙脊梯田景区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龙脊梯田景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服务质量不稳定等。
对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通过对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的研究,可以为景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探讨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龙脊梯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了解龙脊梯田景区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景点特色、游客接待情况等;二是分析龙脊梯田景区目前的旅游发展现状,包括旅游资源利用情况、旅游服务质量、景区管理状况等;三是识别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如交通不便、设施陈旧、环境保护不到位等;四是对龙脊梯田景区未来的旅游市场前景进行展望,分析可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五是提出针对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的具体建议,包括改善景区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措施。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本文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论。
在本文中,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研、文献资料分析和专家访谈三种方式。
实地调研是指研究者亲自前往龙脊梯田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了解景区的实际情况。
通过实地调研,可以直观地感受景区的氛围、设施和服务水平,更全面地了解景区的运营情况和旅游发展现状。
文献资料分析是指研究者收集、整理和分析与龙脊梯田景区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政策文件等。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景区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和相关政策法规,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的文化研究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的生产活动文化研究【摘要】龙脊梯田区作为一个体现出生态中和之美的古老的生存场域,人们在其中进行着科学认知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而在这个活动系统中,科学认知活动可谓是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都以科学认知的结果为指导。
我们通常只把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而系统的科学认知活动才视为科学认知活动,而把直觉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排除在科学认知活动之夕卜。
所以,作为科学认知活动的成果——知识,也只指理性而系统的科学认知活动的成果,认为只有此类科学认知活动才指向真之价值,只有此类知识才体现真之价值。
【关键字】生存场域;精神文化;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价值一、龙脊梯田概论龙脊梯田最初为外界所知是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最早有人到达的是平安寨。
据平安寨的廖辅林回忆,在1967年开始有少数的客人慕名而来,但在此之前有龙胜县委宣传部的郑志用照相机拍了照片登到《广西日报》,其后桂林市委宣传部的关羽也随同而来,又拍了照片登在《广西日报》,再后来《广西日报》的记者陈下家也来拍了照片登在了《广西日报》。
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人定胜天的主体哲学观念主导着对龙脊梯田的解读,人们追求的是超越了依生之美的竞生之美。
龙脊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场所,在这一生产性审美对象中折射出人与自然的竞生关系,也就表现为一种竞生性的崇高之美。
龙脊梯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如果是农业文明的初级阶段则是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因为缺少灌溉水利设施,种植的也往往是玉米、高梁等旱作物,但因为人类力量的增强与改变向自然依生的意识的突出,把陆哨的山坡修筑成级级向上的小块平地,由旱地变成水田,所以当我们在群山之中、高坡之上惊见层层向上的水田,田中清水盈盈,水中禾苗葱葱之景象时,心中感到的是震撼、赞叹,崇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我们赞叹的是人的力量,是人对自然克服与改造的意志。
正是对梯田的审美处于审美生态位格的竞生阶段,所以这一生存艺术文本就呈现出一种崇高之美。
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龙脊梯田景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龙脊梯田以其独特的地形和美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龙脊梯田景区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广西乃至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龙脊梯田景区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游客过多导致景区环境受到破坏,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也受到影响。
有必要对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对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龙脊梯田景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龙脊梯田景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支撑。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龙脊梯田景区的基本情况和旅游发展现状,掌握其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2.分析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根源;3.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和建议,针对龙脊梯田景区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案;4.展望龙脊梯田景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景区竞争力。
1.3 研究意义龙脊梯田景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独特的梯田风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本文旨在对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龙脊梯田景区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景区管理部门和企业更好地了解景区的发展现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实证数据和参考。
通过对龙脊梯田景区的研究,可以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景区的品牌价值和吸引力。
研究龙脊梯田景区的发展问题和对策建议,有助于提高景区的管理水平,改善游客体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旅游业的良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 T V 3 密级U D C硕士学位论文龙脊古梯田稳定性及水循环系统研究学位申请人: 谭宁学科专业 : 水利水电工程指导教师 : 童富果教授田斌教授二○一二年五月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EngineeringStudy On Stability And Water Cycle System In Ancient Longji TerraceGraduate Student: Tan-NingMajor: Hydraulic And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Supervisor: Prof. Tong-FuGuoProf.Tian-Bin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 //.naMay, 2012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峡大学学位论文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本人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I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梯田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它的出2现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进步。
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21 亿 hm ,人均耕地20. 08 hm , 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 1/4。
梯田具有良好的保水保土性能, 针对我国人多地少、西南地区山岭丘陵分布、工业化进程中耕地日益减少的局面, 推广坡改梯工程、在适宜地方修筑梯田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 ,缓解我国耕地不足的局面。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省龙胜县, 是一处我国古代农耕稻作文化遗存。
研究龙脊梯田灌溉系统的功能及水循环与水补给特点,探明与总结龙脊梯田存在机制与保护的经验, 研究龙脊梯田稳定性与渗流特点, 对龙脊梯田稻作文化的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研究梯田规划建设标准,推广梯田建设技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龙脊梯田的研究, 对梯田的保水保土性能进行了初步探索。
主要研究容包括:(1) 对梯田的水循环系统进行了系统概括,并探究了梯田水循环的影响因素。
(2) 对龙脊梯田土物理性质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其特点;(3) 概括总结了梯田稳定性与渗流分析方法;(4) 考虑自然状态与降雨条件, 结合龙脊梯田, 进行了梯田的整体稳定性与田埂稳定性计算;(5) 考虑降雨条件下,结合龙脊梯田,进行了梯田的渗流计算关键词 :梯田土物理性质水循环系统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II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 ancient farmers create terra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ch is an effectivewater conversation measure. It’s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ancient agriculturalproduction. Currently China’s total cultivated area is 121 million square hectares. Percapita farmland is only 0.08 square hectares, which is a quarter of per capita farmland ofworld. Terrace plays a good performance i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Our country haslarge population and little arable land, while southwest of China has a large number of hillsand mountains as well as arable land is reducing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promote turningslope fields into terrace and buildLocated at LongSheng Town of Guangxi Province, Longji Terrace is one of China'scultural relics of ancient rice farming.The function of the irrigation system of LongjiTerrace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water cycle and water supply were studied in thispaper. It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rice culture ofLongji Terrace, the application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e study of terrace planning andconstruction standard and the promotion of terrac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Longji terrace have studied to preliminary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remaining water and soil byterrace.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1 The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of the terrace are summarized, and the impact factor of the water cycle of terraces are studied;.2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ongji terrace are obtained by experiment, while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3 Sability and seepage analysis methods of terrace are summarized;4 The state of nature and rainfall conditions areconsidered , combined with the Longji terrace ,calculate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terrace ridge stability;5 The rainfall conditions are considered, combined with Longji terrace, calculate terraces seepage ofterrace.Key words: terrac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slopestability saturated-unsaturated seepageIII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1 绪论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3 梯田的历史与发展. 314 国外研究现状4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容 62 龙脊梯田概况821 地理位置822 气候条件923 地质条件 1 024 水文条件 1 13 龙脊梯田土物理性质实验. 1 231 抗剪实验 1 232 梯田土颗粒级配实验. 1 333 液塑限测定实验 1 334 土水饱和度实验 1 54 梯田水循环机理1 741 水循环机理1 742 独特的灌溉系统 1 843 影响梯田水循环过程的因素分析1 944 综合分析 2 35 梯田稳定性分析及计算2 451 梯田稳定性分析方法. 2 452 S L O P E 在梯田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2 553 稳定性计算参数的确定 2 7IV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4 梯田整体稳定性分析. 2 855 梯田局部稳定性计算. 2 956 小结3 16 渗流分析及计算3 361 梯田的坡面入渗及径流 3 362 控制方程和定解条件 3 963 驱动势和达西定律. 4 064 S L O P E 在梯田渗流过程中的应用. 4 265 A B A Q U S 在梯田渗流过程的理论 4 266 降雨条件下地下水位线的确定 4 867 降雨入渗分析. 5 068 A B A Q U S 输入命令5 769 小结 1 2 37 结论与展望1 2 471 结论 1 2 472 展望 1 2 4参考文献. 1 2 5致 1 2 9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与参与的项目1 3 0V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农业及农田水利的重视, 梯田的建设与保护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部分坡改梯工程未能达到预期的耕种与保持水土的目标而荒废, 也要求我们需要加强对梯田水循环系统的研究及对梯田的保护机制。
广西龙脊梯田作为我国古梯田遗存, 历经数百年未发生大面积的滑坡与坍塌, 对我们研究梯田的保护及坡改梯工程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从历史上看,在远古时候(五六千年以前) , 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生活 ,山区、丘陵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草原, 到处青山绿水, 基本上没有水土流失。
后来由于人口增加, 平地种粮不够吃, 就到山区、丘陵区去, 毁林毁草, 陡坡开荒种粮, 于是就产生了水土流失。
陡坡开荒种粮前一二年产量还可以, 由于水土流失, 土地日益瘠薄,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 加上人口增多, 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毁林毁草,扩大陡坡开荒种粮 ,致使水土流失就进一步加剧。
这种“越垦越穷 ,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从当前的现状看, 有些地方仍旧继续毁林毁草, 陡坡开荒种粮; 有些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 大量开挖土地, 破坏原生地面, 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