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精编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及相关知识;2.掌握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4.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5.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欲望;6.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方法;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难点:1.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2.熟练掌握控制温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酸奶制作的原材料和工具:牛奶、酸奶菌、保温壶、保温箱等;2.教师准备课件、PPT、实验演示视频等;3.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等;4.所有实验器材、原材料、环境要做好清洁消毒和教学安全保障工作。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师生互动:提问孩子们熟悉的发酵食品有哪些?(如:面包、豆腐、酸菜、酸奶等)2.解释:酸奶是一种含有大量益生菌的发酵乳制品,而发酵的原理是菌类利用糖分进行代谢过程,同时产生乳酸,从而使乳中的蛋白质凝固变成酸奶的过程。
步骤二:呈现1.用课件、PPT或实验演示视频等形式,演示学生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方法,并放大和解释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步骤三: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按照老师的指导,动手操作,亲身去探究酸奶制作的过程和方法(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牛奶和酸奶菌;2.先煮沸牛奶;3.等待牛奶降至适宜温度;4.加入酸奶菌并搅拌均匀;5.将混合物倒入容器内并用保温箱保温。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老师要带领学生注意制作中的关键环节,比如,制作过程中尽量避免细菌、污染等影响酸奶质量,以及保持温度等重要步骤。
步骤四:实验记录1.学生按照规定格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数据,并和小组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2.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享自己对酸奶制作的理解和思考。
步骤五:总结1.教师引导,让学生自觉总结本次实验所掌握的相关知识;2.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测试,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 (1)一. 教材分析《1.2 做酸奶》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酸奶的过程,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酸奶的制作原理。
教材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食物和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学实验,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酸奶的制作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知道酸奶的制作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酸奶的制作原理。
2.难点:乳酸菌如何将乳糖转化为乳酸。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酸奶,直观地了解乳酸菌的作用。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牛奶、乳酸菌、温度计、发酵箱等。
2.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食品是通过发酵制作的?发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什么?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酸奶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将制作好的酸奶放入发酵箱中,观察酸奶的变化。
教师提问:酸奶为什么会变酸?乳酸菌是如何将乳糖转化为乳酸的?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以及酸奶的其他制作方法。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本文主要分享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实验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2.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及测量方法3.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及实验注意事项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实验操作技能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1.加热器2.温度计3.塑料杯4.搅拌器5.量杯6.带盖子的容器2. 实验原料1.牛奶2.酸奶菌粉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打开加热器并置于桌面上。
2.打开温度计并置于加热器旁边。
3.准备4个塑料杯和搅拌器。
4.准备量杯和带盖子的容器。
2.加热牛奶:1.将500ml牛奶倒入塑料杯中。
2.将牛奶塑料杯放置在加热器上,然后调节加热器的温度至75℃,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确保不超过80℃。
3.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时搅拌牛奶,以免烤焦或结块。
3.冷却牛奶:1.将加热后的牛奶直接倒入另一个干净的塑料杯中。
2.将牛奶塑料杯放在冷水中,以加快冷却速度。
3.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确保降至40℃以下。
4.加入酸奶菌粉:1.取出一小勺酸奶菌粉,并将其均匀撒在牛奶中。
2.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5.发酵:1.将酸奶牛奶倒入带盖子的容器中。
2.将容器放置于室温下成熟24小时,在24小时后就可以享用新鲜的酸奶啦!三、教学反思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
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和提高:1.实验器材:由于实验器材不够,有些学生需要等待其他组完成后才能进行实验。
2.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并不连贯,容易导致学生迷失在实验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障实验器材的充足性,在实验之前预先安排好每个组需要的器材和材料,以减少学生等待的时间。
2.在上课之前,教师能够耐心而详细地讲解每个步骤,将实验步骤连接起来,更好地带领学生完成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以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欲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二、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四、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6个等(一)、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成的?(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①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②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1)教师先播放一段细菌繁殖分裂的视频,学生观看,之后再出示一则新闻资料,从资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2)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①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②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5代以后的数量。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实验材料,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食品和健康的内容,对于酸奶的认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能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如何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制作出美味的酸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实验材料。
2.酸奶制作视频或图片。
3.实验操作指导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酸奶的制作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酸奶是如何制作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然后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操作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进行。
4.巩固(5分钟)实验完成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讲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酸奶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如医学、化妆品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做酸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酵而变成的;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2、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知识与能力: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2.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做酸奶的活动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的繁殖个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纸、粉笔灰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教学过程:一.1、出示调查表师:同学们,老师课下做了一份小调查,发现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喝酸奶。
那你们知道酸奶是如何制作的吗?学生小组稍作交流。
师:这里有一段精彩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酸奶的制作分为几个步骤呢?并思考什么因素决定了酸奶的形成?2.调查学生喝奶的情况在我们班里经常和牛奶的同学有多少?学生举手经常喝酸奶的有多少?学生举手你对酸奶了解多少呢?师生谈酸奶的好处。
幻灯片展示二.品尝酸奶这里有几杯同学们做的酸奶,想不想品尝一下学生品尝酸奶,做点评。
明确做酸奶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1)酸奶的制作方法: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5-6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2)注意事项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做酸奶》。
2. 教学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能够自己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酸奶;•了解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3. 教学重难点•酸奶制作原理;•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4. 教学准备•实验用牛奶;•酸奶发酵剂;•放大镜。
5. 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引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呢?”5.2 理论讲解讲解酸奶制作原理,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并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
5.3 实验操作1.将实验用牛奶倒入容器中;2.加入酸奶发酵剂;3.静置12小时。
5.4 观察现象观察酸奶的外观、颜色、味道等情况,用放大镜观察其中的大肠杆菌。
5.5 总结感想让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酸奶制作的原理和大肠杆菌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6. 课后作业1.回答问题:“酸奶中的大肠杆菌是如何起作用的?”;2.在家中尝试做出酸奶,并简单写出制作过程。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强,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中积极参与,提高了科学素养。
但是,在实验操作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避免学生的意外伤害。
针对教学效果,课后作业是与本节课紧密结合的,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是,在检查作业时需要特别注意,确保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同时,对于学生疑问,也需要及时解答,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年级科学上册 做酸奶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做酸奶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及原理。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酸奶的制作过程。
2. 乳酸菌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技巧。
2. 乳酸菌的观察。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牛奶、乳酸菌、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显微镜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讲解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喝过酸奶吗?酸奶是什么味道的?它是怎么制成的呢?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做酸奶。
二、酸奶的制作原理(10分钟)1. 教师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2. 学生通过PPT或讲解资料,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演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操作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乳酸菌的变化。
四、观察乳酸菌(10分钟)1.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乳酸菌,了解其形态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总结酸奶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尝试自己制作酸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乳酸菌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知识掌握方面的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探索酸奶的多样性(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酸奶只能用牛奶制作吗?能不能用其他乳制品来制作酸奶?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乳制品(如酸奶、羊奶等)制作酸奶,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酸奶的营养价值(5分钟)1. 教师讲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了解酸奶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精编版
《做酸奶》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
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学情分析: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教学重点和难点: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
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
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
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
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教师在坐标的横轴方向上设计几个时间段,让学生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心情曲线”。
等学生的酸奶全部
做成后,再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评析:做酸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
在做酸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好鲜奶的温度以及酸奶与鲜奶的比例。
“控制”是科学课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技能,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
最后,学生利用曲线图绘制做酸奶时的心情,将活动延续到课后,关注自己做酸奶时的情感波动。
“画心情”是一种新颖的评价方法。
师:当你们听说这节课要做酸奶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如何呢?
生:很高兴。
生:很激动。
平时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动手做酸奶了。
师:如果用一条曲线表示你做酸奶时的心情,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将曲线向上画,表示心情激动。
生:画一条波浪线,因为心情激动时心跳会加快。
师:这两种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
我们也可以在坐标的竖轴上画一些心情指数,用线条起伏的高低来表示自己的心情。
师:开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我的心情反而放松下来了。
生:还有一点点紧张,怕做不好。
师:如果心情放松下来,我们怎么用线条表示呢?如果心情紧张又该怎样表示呢?请大家在记录表中的几个时间段里画出自己的心情曲线。
评析:当学生们参与某一项活动时,他们的心情肯定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设计了心情曲线图(教学评价表附后),让学生在几个特定的时间段里画曲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变化。
我们发现,当学生准备做酸奶时,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当他们开始做时,心情趋于平和;等待时,心里有一点点的紧张与焦急;酸奶做好后心情又是高兴的;在品尝后,他们的心情是多样的,或是喜悦或是激动,证明他做成功了;失败时则表现为灰心丧气。
当然,在具体评价时还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更好地发挥心情曲线的作用。
二、认识细菌,解释酸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提问: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应保持在35~C。
40~C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学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4.教师小结: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
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
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利用细菌,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做泡菜离不开乳酸菌,有的细菌还可以制药。
但有的细菌也可以使人类得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
5.讨论: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病菌传染的一些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办法。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病从口人,病从鼻入,外伤感染。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做酸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
在做酸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好鲜奶的温度以及酸奶与鲜奶的比例。
“控制”是科学课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技能,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
最后,学生利用曲线图绘制做酸奶时的心情,将活动延续到课后,关注自己做酸奶时的情感波动。
“画心情”是一种新颖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