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生素
PDCA提高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使用率

B
A
D
持续监测和改进
定期收集和整理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数据,分析使用情况
制定并实施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规范和流程,确保立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评价体系,对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和改进
持续跟踪和评估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效果,优化使用策略和方案
演讲人
01.
PDCA循环
02.
03.
目录
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使用
提高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使用率的措施
1
计划阶段
01
确定目标:提高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使用率
03
培训教育:对医护人员进行PDCA循环和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的培训
02
制定标准:明确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规范和标准
04
制定计划:制定具体的PDCA循环计划,包括时间节点、责任人等
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给药时机: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术后24小时内继续给药
剂量和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02
03
04
05
3
加强培训和教育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等
执行阶段
制定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人和时间表
01
实施行动:按照计划执行,记录数据,发现问题
02
检查结果:对比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找出差距
03
调整改进: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04
检查阶段
01
02
03
04
检查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022妇产科围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全文

[6]SiChuan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Quality Control Center . Implementation R ules of Perioperative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Sichuan Province (四川省围手术期预 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
[M ]. 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 2015 .
[5]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ASIs R epublic of
China . No . 84r
Ministry of Health on revising the home page of inpatient medica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 ,3 ( 46 ) : 230-233 .
[2]IORIOA ,SPENCER F A , FALAVIGNA Mletal . Use of G R ADE for assessment of evidence about prognosis : rating confidence in es
水囊引产术推茬的Bi防用药为第一、二代头抱IIjf土甲硝K(推柞强度:强 推荐;证据质M: B),对于布.头胞菌素过敏史患者,可选用氨内幡件类土 甲硝畔(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t: C)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规范1. 背景和目的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本文档旨在规范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标准,以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2. 适应症以下情况下,可以考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对于电刀及传统手术的开放手术,应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 对于高危患者,如免疫力低下、直肠手术等,亦应考虑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3. 抗生素选择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选择广谱抗生素,以覆盖可能的细菌感染。
- 根据当地细菌谱情况,选择对当地常见细菌较为敏感的药物。
- 避免过度使用强力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4. 给药时间和路线以下建议可作为给药时间和路线的参考:- 静脉给药是较常用的给药途径,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口服给药。
- 抗生素应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时间内给予,以确保在手术时达到有效浓度。
- 给药时间及剂量应根据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手术持续时间进行合理调整。
5. 使用持续时间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持续时间应控制在以下范围:- 对于一般手术,使用24小时即可。
- 对于高风险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等,可以延长至48小时,但不宜超过72小时。
6. 监测和评估使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后,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患者是否出现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如过敏等。
- 评估手术切口是否出现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等。
- 在使用抗生素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7. 记录和反馈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记录和反馈机制:- 记录每例手术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等。
- 定期进行内部评估和回顾,以改进抗生素使用的质量和安全性。
- 及时将反馈结果传达给相关医务人员,以加强培训和宣传。
以上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规范的概述,请医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参考本文档,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和调整。
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合适的抗生素使用可以预防手术感染、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考虑抗生素的选择、剂量、给药时间和疗程。重要原则包括按照指南进行选 择、减பைடு நூலகம்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和合理控制使用时机。
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是当前面临的挑战。综合应用抗生素监测、教育宣传和临床指南等方法可以 帮助克服这些问题。
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 用
通过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感染并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演示将 介绍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重要性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病原分类与定位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性质和来源,将其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了解病原的定位可以帮助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手术感染的危害和发生率
抗生素的种类和选择
根据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类型和耐药性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常见的 抗生素类别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中的注意 事项
注意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问题。务必遵循抗生素 使用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建议。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乳腺、甲状腺外科腹外疝外科
围手术期概念
手术前 手术中 手术后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
预防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切口 深部腔隙 器官
预防性应用的概念
手术前不存在感染 手术后有感染的风险
手术切口的分类
Ⅰ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 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 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4号
第三章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药品 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 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 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选用基本药物(包括各 省区市增补品种)中的抗菌药物品种。
抗菌药物选择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
阑尾手术 结、直肠手术
抗菌药物选择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 加用甲硝唑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 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Ⅰ类(清洁)切口: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 Ⅲ类(污染)切口: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Ⅳ类(污秽-感染)切口:
治疗性应用抗生素
各科常见的一类切口手术
普外科清洁(I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 体表的肿瘤切除术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乳腺手术
临床药师参与医嘱管理前后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情况比较

G H { N E S E C 0 M M U N | T Y D 0 C T O R s
临床药 师参 与医嘱管理前后 围手术期抗生 素应 用情况 比较
丽 纯
例, Ⅱ类切 口 2 0 2例。两组在年龄 、 性别 、 切 口类型等 方面 的 比较 差异 无统 计学 意
< 0 . 0 5为 差 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结 果
较 差异有统计 学意 义( P<0 . 0 5 ) ; 观察 组
住 院时间 5 . 2±1 . 9天 , 对 照组 5 . 7± 2 . 1
天, 两组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 观 察 组 切 口 感 染 5例 , 对照组 2 1 例, 两组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小于 4天。②用药方案 : 原则 上抗生素于
I 类切 口时不预 防应用 。必要 时 , 术前可 静滴单 剂 头 孢 呋 辛 1~2 g或 头 孢 唑 林
生素应用方 面, 用 药 不 合 理 率 在 临床 药 师
参与 医嘱管理后 明显下降 , 抗 生素使 用时
间, 对 照组 4 . 2±1 . 9天 , 观察组 2 . 4±1 . 3 天; 术前 O . 5小 时预 防 用 药 患 者 由对 照 组 的3 7例 到 观 察 组 的 4 1 2例 , 两 组 以 上 比
显著性 , 有 可 比性 ( P< 0 . 0 5 ) 。见表 1 。
讨 论
步推广应用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指导与规范麻醉科在围手术期的抗生素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准确的指导和规范化的抗生素使用可以有效预防并控制手术相关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手术后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对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和规范,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是基于临床实践和研究的结论制定的。
在选择和使用抗生素时,麻醉科医生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根据手术类型和风险评估确定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
对于高风险手术,如心脏手术、骨关节置换手术等,抗生素使用是必要的。
而对于低风险手术,如阑尾切除手术、皮肤切割手术等,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
2. 根据手术创面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同手术创面可能有不同的细菌感染风险,应根据术前定向培养结果和对常见病原菌的了解,在选择抗生素时考虑其抗菌谱。
3. 注意特殊情况下的抗生素使用。
对于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或抗生素耐药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
4. 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5. 在给予抗生素治疗的同时,麻醉科医生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术后感染风险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处理。
二、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规范为了保证抗生素的有效应用和减少抗生素滥用,麻醉科需要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操作流程。
以下是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规范建议:1. 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
麻醉科应结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指南,制定适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的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指南。
2. 建立团队合作机制。
麻醉科、临床微生物学科、感染科等相关科室应建立临床路径,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的综合性讨论和评估,共同制定抗生素使用策略。
3. 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
麻醉科医生需要接受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培训,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指南要求,提高对抗生素使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 建立监测和反馈机制。
麻醉科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系统,定期统计和分析抗生素使用情况,并给予及时反馈,以便不断改进抗生素使用的质量。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一、抗菌药物选择1.术前预防用药:根据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和术前检查的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预防使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头孢呋辛等。
对于MRSA感染风险高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万古霉素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
2.术中使用药物:术中可以考虑给予一次性预防用药,具体用药根据患者术前的感染风险因素和相关检查结果来决定。
二、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1.术前预防用药:按照药物说明书以及临床指南推荐的剂量给药,一般在手术前30-60分钟给予。
如果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剂量调整。
2.术中使用药物:根据术中情况灵活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如需要延长手术时间或出现大出血,可以在手术中给予额外的抗菌药物。
三、用药时机1.术前预防用药:根据手术时间确定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30-60分钟给予。
2.术中使用药物:根据手术中的情况,在手术开始后的30分钟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可以考虑给予额外的抗菌药物。
四、用药疗程1.术前预防用药:一般给药时间在术前30-60分钟,术后24小时内停止给药,不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五、给药暂停、终止和更换1.给药暂停:如果患者在给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耐受情况,需要及时暂停给药,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
2.给药终止:根据术后感染风险判断,通常在术后24小时停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3.给药更换:如果患者在给药过程中出现药物不敏感或耐药情况,需要及时更换抗菌药物。
六、监测和评估1.监测:术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炎症指标等相关检查,及时评估患者的感染情况和药物疗效。
2.评估:根据患者的感染指征、血常规、炎症指标等进行术后感染的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或更换抗菌药物。
七、教育和宣教1.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教育和宣教,包括用药时间、剂量、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抗生素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围手术期抗生素临床使用现状
围手术期是指手术前、中、后的一段时间,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等过程。
大量研究表明,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预防手术后感染有重要作用。
但目前在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很多临床医生对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目的、应用时机、药物选择、使用时程等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导致药物滥用现象严重,引起二重感染、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加。
因此,加强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宣传和管理,对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减轻病人医药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1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主要是为了预防和控制感染。
预防感染主要预防发生术后感染,目前认为任何术后预期感染率超过5%的外科手术均应给予预防性抗生素,可有效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同时,抗生素的使用还可协同手术治疗有效控制已有感染或控制术后已发生的感染[13]。
2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现状
目前很多医院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情况存在大量不合理现象,如抗生素使用率过高,适应证掌握得过松;抗生素选择不合理,费用过高;联合用药比例高,且联合用药配伍不当;用药时机不规范或用药时间过长;用法用量不规范;随意更换药物等问题大量存在[4]。
王丽等[5]调查了346例手术病例中抗
菌药的使用情况,发现抗生素使用率为100%,但仅有18例在术前2h内正确地预防性使用了抗生素;累计使用1、2、3种抗菌药物的病例分别占所有病例的100%、78%、28%;有%和%病例累计使用了4种和5种抗生素;%病例累计使用了6种以上抗生素。
李小兰等[6]抽查并分析98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情况,结果显示,全部患者使用了抗生素,在应用抗生素中头孢三代占%,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比例高达%,单一病人住院期间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
吴秀荣等[7]对819份外科手术患者病历的分析显示,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抗菌药物单用比例为%,二联用药比例为%,三联及以上用药比例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涉及6大类15个品种,大多数病例用药时间过长,且抗菌药物选用主要以经验为主。
3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常见问题和认识误区
预防用药不当
目前国内各医院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超过99%,治疗用药约占5%,预防用药约占95%[8]。
但过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以增加临床的“安全感”是不可取的,手术病人如过度预防性用药会增加医院内细菌的生态压力,有加大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危险,导致医院感染中的耐药菌的滋生和病人体内的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
用药时间不当
目前认为患者应于术前1~2d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且在择期手术结束后,患者继续应用抗生素可更有效预防感染的观点较普遍,多数患者在术前、术后兼
用,并将抗菌药物用至拆线或体温正常后2~3d仍继续用药。
但临床回顾性研究显示,术后多次给药并不能降低术后感染率,反而造成患者费用的增加[9]。
使用指征不当
认为所有手术进行前均须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较普遍;国内部分医院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可超过95%,说明适应证掌握得过松,不符合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10]。
联合用药不当
造成抗菌药物应用品种过多的原因是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没有连续性。
一般情况下不应因预防目的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更不能联合应用以作预防目的。
有资料表明,抗菌药物应用越多,术后感染率反而可能越高,一般联合应用二联即可,三联、四联并无必要,更不宜随意选择广谱高值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
4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注意事项
严格把握使用指征
目前传统分类中清洁和可能污染(Ⅰ、Ⅱ类)手术是否都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认识似已渐趋一致。
现大多认为清洁或污染手术,估计伤口感染率低于5%者,不必应用抗生素;无菌手术、病人抵抗力正常、手术室环境良好、不置放引流管者也不一定预防性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主要为:无法避免术中污染的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大、中手术;患者具有较多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如器官移植)等;感染后果
严重的清洁大手术,如开颅手术、心脏及大血管手术、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等;使用人工材料的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和人工血管移植术等;术前已发生污染的手术(如开放伤)[11]。
严格控制用药时间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给药时机极为关键,必须在术前给药,但术前不存在细菌污染,因此不必过早提前预防用药。
为保证抗生素在手术过程中、污染发生前已在血清及组织中形成有效浓度,通常不应早于术前1h给药,最佳给药时间为切皮前30~60min。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时间较短(小于
2h),术前用药1次即可。
由于短半衰期抗生素一般只能提供3h的有效预防浓度,为保证有效抗生素浓度覆盖手术全过程,因此手术时间超过3h者需重复给药1次。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是外科滥用抗生素中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
由于细菌污染在术后将不再发生,若无特殊情况,无需持续应用抗生素,至少应在术后24h内停用。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用药时间为
24h,必要时延长至48h。
有感染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龄)者,可用药至术后48h;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者(如开放伤),可用药至72h。
Ⅲ、Ⅳ类手术以及手术中创伤较大、严重污染或患者存在免疫力低下等情况才在术后应用数次或数日,一般在48h内停药,但对于治疗性应用抗生素例外[12]。
合理选用药物
应根据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药,并结合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理想的预防用抗生素应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
既能有效渗透组织、又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药物,且安全价廉。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肾毒性较强,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的耐药率高,两者均非理想的预防用药[13]。
头孢菌素被公认为最理想的预防用药,但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针对革兰阳性菌,应用渐少,而第四代头孢菌素一般不用于预防[14]。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是目前最常用的,如头孢三嗪噻肟(菌必治),其渗透组织力强,半衰期可超过8h,一次用药1g,组织内可维持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
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过敏者,可用克林霉素单药或与氨曲南联用来替代。
在术后频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病区或医院,可选择性地给予万古霉素。
对于污染明显的下消化道手术,预防用药应覆盖常见厌氧菌,通常联合甲硝唑或克林霉素。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抗生素临床使用现状不容乐观。
因此,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需要临床医生与临床药师的共同努力尚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