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2016年6月完全版)

合集下载

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整理2015年6月

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整理2015年6月

劳动社会学重点整理2015年6月第一章结论1、I劳动社会学!是以探讨劳动这一社会现象及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P12、典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供应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3、I广义的劳动者I是指一切具有劳动实力,并从事肯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P24、劳动社会学所运用的用义意义上的劳动者|,必需具备以下四个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肯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肯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酬劳或经营收入。

P25、画圄是在肯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肯定的劳动实力,处于肯定的劳动岗位,遵循肯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供应有价值物品及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I劳动社会学I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探讨的分支社会学。

其探讨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及社会变迁P3”P4 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须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听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同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困难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特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 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丽指人及人,群体及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2021年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整理6月

2021年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整理6月

劳动社会学重点整顿6月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P12、P13、P24、①处在劳动年龄范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备一定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向她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社会人。

P26、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社会关系④劳动社会构造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需要严格执行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内部级别支配,依从于复杂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合理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实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观点重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当代劳动社会学重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先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涉及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办法论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16、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详细研究办法:P17①社会调查法(惯用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构成某些。

实证性材料基本上进行定量分析。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加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测法,是社会学惯用办法,指观测者有目、有筹划地运用自己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测仪器,直接理解当前正在发生、处在自然状态下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1、定:①在法律容许内劳动;②通过互换劳动;③满足她人和社会需要劳动。

2、劳动社会职能:①劳动创造社会财富②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③劳动满足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3、重要是指孤立、狭小劳动转变为由紧密、大规模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共同劳动过程。

广东省2016年1月自考《劳动社会学00294》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2016年1月自考《劳动社会学00294》试题及答案

AABCD5.最早提出职业生涯概念的学者是()A.萨柏B.霍尔C.沙特烈D.金斯伯格选择答案:6.职业生涯管理中最核心的是()A.员工自我评价B.组织对员工的评价C.制订员工发展计划D.职业培训与指导选择答案:7.根据涂尔干的社会分层功能理论,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A.道德B.法律C.原则D.规范选择答案:8.由于第三产业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就业结构变动很大,下列描述错谬的是()A.劳动力由传统工业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B.绝大多数的劳动力由资本密集型企业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C.劳动力由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D.劳动力由供应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供应享受资料的部门选择答案:9.适用于一般纺织企业的定额方式是()A.劳动定额B.看管定额C.时间定额B C DA B C DA B C DA A AD.产量定额选择答案:10.从广义上说,下列不属于劳动关系的是( )A.劳动力的使用关系B.劳务关系C.劳动服务关系D.劳动管理关系选择答案:11. 下列不属于工会基本性质的是( )A.群众性B.盈利性C.社会性D.阶级性选择答案:12. 最早提出维持生存薪酬理论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B ,李嘉图C.魁奈D.威廉·配第选择答案:13. 劳动纠纷是 不协调的反映。

A.劳动关系B.生产关系C.政企关系D.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答案:B C DA B C DA B C DB C DB C DAB14.下列不属于劳动争议原因的是()A.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B.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C.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对于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出现分歧D.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选择答案:15.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是()A.有职业病引起的病患者B.由工伤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C.因其他原因失去劳动能力的人D.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选择答案:16.下列不属于常见的四种养老保险模式的是()A.私营管理的储蓄积累养老制度B.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C.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D.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答案:17.我国农村改革以前的“大跃进”时期,劳动力的转移属于()A.控制型转移B.自主型转移C.压迫型转移D.排挤型转移选择答案:18.失业的社会后果不包括()A.家庭生活B.社会孤立C.经济政治活动D.文化活动选择答案:A B C DA B C DC DA B C DA B C D选择答案:选择答案:A ABCD A23. 劳动者的自我控制形式包括( )A.情绪控制B.自主控制C.心理控制D.诱导控制E.胁迫控制选择答案:24. 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相关因素有( )A.职业规划B.职业要求C.职业报酬D.职业环境E.职业的社会功能选择答案:25.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呈现出的特点包括( )A. 职业变动频繁B. 通过初次职业流动,实现了地位上的明显上升C.再次职业流动使其地位变化甚微D. 大部分农民工组建退出城市E. 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使其收入和地位得到大幅提升选择答案:26. 非正式组织建立的基础包括( )A.情感B.兴趣C.需要D.爱好E.整体组织目标选择答案:27. 薪酬可分为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下列属于非经济报酬的是( )A B C D EB C D EEB C D E填写答案:答案:填写答案:答案:答案:解析:暂无解析:暂无解析:暂无四、简答题(共4题,合计20分)填写答案:答案:解析:暂无填写答案:答案:解析:暂无答案:解析:暂无解析:暂无填写答案:答案:解析:暂无请说明外来移民的“冲突”和“失范”表现在哪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填写答案:答案:。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课重点标记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课重点标记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课
重点标记
------------------------------------------作者xxxx
------------------------------------------日期xxxx
【精品文档】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课重点标记
劳动社会学P1劳动者P2冲突理论P10具体研究方法P17劳动的概念P22劳动的社会职能P2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P23三方性结构P27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
P29职业结构P41劳动保护的概念P49劳动群体的特征P55双因素理论P66劳动者的素质P75企业文化的含义P85企业文化功能P87劳动者社会化内容P95职业的特征P109职业概率的大小取决于4个条件P119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P123职业瞄的五种类型P126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概念P134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P141职业分层的概念P142社会分层的意义P153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P158劳动组织的含义P173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P179劳动组合的类型P187劳动关系的概念P200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P202劳动关系调整机制P212工会的职P能218薪酬及其理论P223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P227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P228劳动争议的概念P240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P241社会保障的功能P251申请失业保险金应具备的条件P261养老保险的四种模式P265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P275弹性就业P279摩擦性失业P284周期性失业和隐性失业P285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功能P294弱势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P301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P306移民的成本分析的人口迁移理论P314
目测全齐,仅供参考。

【精品文档】。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劳动对社会政策的反馈
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选择也会对社会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如劳动者参与工 会组织、罢工等行为对社会政策产生影响。
劳动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劳动政策的内容
包括就业政策、工资政策、工时政策、安全卫生政策等,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促进 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劳动政策的特点
具有法律性、强制性、公共性和福利性等特点,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 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
3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相互依存
劳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 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持和保障,而社会制度也需要 劳动的维系和发展。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劳动状况比较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状况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主要体现为雇佣劳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工资水平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劳动者权 益保障相对较弱。
工资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带来企业效益的提升 ,从而带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 提高。
工作条件改善
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工 作环境和员工福利,进而改善 工作条件。
职业发展机会增多
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 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
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创造价值
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为 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经
济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也会有所不同,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 权益问题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互动关系
1 2
劳动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的形式和性 质也在不断变化,这会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推 动其变革。
社会制度制约劳动的发展
社会制度对劳动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社会制度 下,劳动的发展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和影响。

年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年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16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试卷及答案(课程代码0029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A、泰勒和梅耶B、泰勒和韦伯C、泰勒和配D、泰勒和迪尔凯姆2、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个体进行详细调查的方法称为(B)A、问卷调查法B、个案调查法C、参考调查法D、实地调查法3、基于劳动的个性,可以对劳动作出一些分类。

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关系划分,可将劳动分为(C)A、潜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B、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劳动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D、简单劳动和杂劳动4、下列不属于直接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的是(D)A、品貌和气质B、报酬C、相似和互补D、政治信仰5、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哪个指标衡量劳动者态度的总和指标?( D )A、社会地位满意度B、收入满意度C、环境满意度D、工作满意度6、构成了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的是( C )A、劳动B、闲暇C、劳动和闲暇D、娱乐7、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A)A、劳动性行为B、非劳动性行为C、劳动者群体D、正式行为8、根据“职业锚”理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的这类人属于“职业锚”的哪种类型?( A )A、技术/职能型B、管理能力型C、安全/稳定型D、自主、独立型9、下列哪个理论强调道德是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 B )A、戴维斯和摩尔的功能分层理论B、涂尔干的功能理论C、帕森斯的社会分层系统功能论D、以上理论都不是10、职业生涯管理中心最核心的是( C )A、员工自我评价B、组织对员工的评价C、制定员工发展计划D、职业培训与指导11、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学派观点的是( A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存在决定意识C、根据生产资料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D、社会结构决定人们手社会行为12、在功能论范式的框架中,最早对社会分层进行论述的是( A )A、涂尔干B、帕森斯C、格兰诺维特D、摩尔13、根据年龄与职业流动的关系,下列哪类人在职业流动率上与其他三种存在显着差别?( B )A、办事员B、企业内的普通工人C、主要负责人D、商业人员14、适用一般纺织企业的定额方式的是( B )A、劳动时间B、看管定额C、时间定额D、产量定额15、把人们组合行为分为工作任务型和人际关系型的组织学研究专家是( C )A、韦伯B、巴纳德C、贝尔斯D、莫雷诺16、强调企业是一个社会机构而不仅仅是赢利机构的学派是( B )A、自由改革主义学派B、正宗多元论学派C、激进学派D、管理主义学派17、国际劳工组织行动的基本原则是(A)A、三方协调原则B、民主协商原则C、少数服从多数原则D、独立自主原则18、维持生存薪酬理论最初的提出者是( D )A、亚当·斯密B、李嘉图C、魁奈D、威廉·配19、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的现实依据是( C )A、要素所有权B、计划经济C、市场经济D、按劳分配20、导致行政垄断行业的员工和其他员工收入分配之初就处于不平等地位的主要原因是(C)A、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B、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C、非市场化的因素(行政垄断)D、机会不平等21、政府在制定劳动政策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向哪一方倾斜?( D)A、雇主B、国家C、工会D、劳动者22、劳动争议的主体必须是(C)A、用人单位B、劳动者C、劳动关系的当事人D、政府23、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诉讼的必经程序是( C )A、协商B、调解C、仲裁D、其他24、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的有关措施保证每个成员在遇到风险事故时予以救助,使其不陷入贫困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 B )A、自助型B、救助型C、保险型D、国家保障型25、对那些因达到规定的年龄,按国家规定解除劳动义务后,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险制度是( C )A、医疗保险B、失业保险C、养老保险D、生育保险26、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是(D)A、由职业病引起的病患者B、由工伤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C、因其他原因失去劳动能力的人D、劳动者自身身体所致的病患者27、就业对劳动者个人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下列对劳动者个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基础和前提的功能是(A)A、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B、劳动者自我实现的功能C、劳动者自我发展的功能D、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28、在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中,把发展乡外镇企业作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中国共产党在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 B )A、大力发展大中城市B、大力发展小城镇C、大力发展都市圈D、大力发展民营企业29、社会弱势群体在遇到就业困难时最直接面临的问题是( B )A、生活失业信心B、经济收入减少C、人际交往无能D、难以自我调适30、出现童工问题的背后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 )A、法治意识谈薄B、贫富差距的扩大C、监管部门监督不力D、缺乏重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doc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doc

2013年1月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温馨提示1、题型:单项选择题30分,多项选择题20分,名词解释20分, 简答题15分,论述题15分.2、客观题的常考内容有人名,地点,时间。

3、注意答主观题的总体要求(多写,分点,字迹清晰,考试态度端正)4、后面重点偏多,建议复习从后面开始。

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1、劳动的概念和特征P12、劳动者的概念(广义和狭义)P23、冲突的概念和观点P104、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P17-18第二章劳动1、劳动的概念P222、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概念P233、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及关系P264、三方性结构的概念P275、三方机制的概念P286、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结构变动P33-377、劳动产业结构的一般发展趋势P388、职业的含义P399、职业结构的概念和变化规律P41-4210、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P4711、劳动保护的含义和意义P4912、劳动保护的内容P5013、群体和劳动群体的概念P5514、群体非正式结构的概念和功能P58-5915、劳动士气的含义P6116、士气激励理论P6317、自我实现型人假设与Y理论P68第三章劳动者1、劳动者含义 P732、劳动态度概念 P783、劳动者现代化 P794、企业文化的含义和内容P85—P865、劳动者行为的概念P896、劳动者社会化的概念和内容P957、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P978、闲暇时间概念P102第四章职业生涯1、职业的定义和特征P1092、职业生涯的概念P1103、施恩的职业发展理论P1154、萨博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P1155、职业概率的四个条件P1196、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P1127、职业锚的概念P1258、立足本职的到道路P1309、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P134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1、影响职业声望的因素P1412、职业分层的概念P1423、社会分层的意义P1534、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P158第六章劳动组织1、劳动组织的含义P1732、组织机构设置的方法P1763、非正式组织的特点P1794、韦伯的三种权力P1835、劳动组合的原因和类型P187第七章劳动关系1、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概念P2002、劳动关系的主要类型P2103、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P2144、工会的职能P218第八章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1、劳动报酬的概念P2222、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P2273、分配不公的表现P231第九章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1、政府劳动管理职能P2362、劳动争议的概念P2403、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P244第十章劳动社会保障1、社会保障的含义P2492、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P2553、失业保险的特点P2594、申领失业保险金应具备的条件P2615、养老保险的含义和覆盖范围P2636、普遍保障的养老模式P2657、医疗保险的概念和内容P271第十一章劳动与就业问题1、就业的概念P2792、失业的类型P2843、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意义P2904、劳动力转移的类型P293第十二章特殊劳动群体问题1、弱势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P3012、妇女就业与性别人力资本P3053、移民的成本分析P31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2016年6月完全版)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是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并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

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七、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八、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P36)六、从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P42)七、从表2—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变的特征。

(P43)八、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九、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和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十、人口老龄化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

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

十一、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十二、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人际关系理论:1、证明工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发现了非正式群体。

4、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十三、群体结构: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十四、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制结构。

3、直线—职能式结构。

4、水平结构。

5、距阵结构。

十五、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1、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

2、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十六、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1、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2、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步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3、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十七、克来顿·艾尔德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十八、“自我实现型人”假设是建立在认为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基础上的。

第三章劳动者一、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形成劳动领域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

二、社会素质:1、文化素质;2、思想道德素质;(它是劳动者的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工作满意度”作为衡量劳动者态度的综合指标。

3、劳动者的现代化。

(P79,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特征要了解,共10点,多选题型)三、劳动者的自我控制产生了三种类型的心理控制形式:1、自主控制;2、诱导控制;3、胁迫控制。

四、企业文化的内容:1、价值观念;2、企业意识;3、管理方式;4、企业规范;5、企业英雄人物;6、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五、从劳动者行为与生产劳动过程有无直接联系的角度,区分为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

六、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劳动性行为,简称劳动行为。

七、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八、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九、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论)(可与十或十一结合出题)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十、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论)1、家庭教化;2、学校教化;3、社会教化;4、网络互动;5、劳动组织教化。

十一、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论)1、预期社会化;2、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4、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十二、劳动决策的影响因素。

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第四章职业生涯一、职业的时代性特征: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高考热”到“考研热”,又发展到“下海热”“出国热”“外企热”等,都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程度。

二、职业生涯的概念由沙特烈提出;三、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四、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健康情况:健康是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

每个人对身心健全的关切,与其有效的职业掌握直接相关。

➢社会阶层的影响:每个人所降生的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机会都大有影响。

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待子女教育的方式,与贫困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

➢教育:教育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他们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

➢性别: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渐渐普及,但性别因素仍然在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年龄:工作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学习、操作及清闲,有少数人在一般认定的年龄之后,才开始事业的重要新阶段。

➢负担:这是对别人、对社会及对财务状况所承担的义务,成人必定会受各种义务的束缚,我们需将事业放在各种关系中审查,选择职业绝不能毫不考虑个人的生活形态。

➢自我观:人对自我能力及性格的定义,往往也决定了自己的行为。

➢地理因素:世界上不平等现象的其中之一就是地理因素。

五、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五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

六、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划分阶段中,职业生涯初期阶段的主要任务: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

七、比较择业动机,确定选择的职业:一般来说,多以择业动机分值高的职业作为自己的选定结果。

P119,图表4-2,对于劳动者甲来说,职业B的效价(60)高于职业A(50),但他认为谋取A比较有把握,而欲谋取职业B,他要付出较大的努力,经过权衡,择业动机(A)=效价(A)*职业概率(A)>择业动机(B)=效价(B)*职业概率(B),即劳动者甲倾向于选择职业A。

八、胆汁质人的优点:较适合做反映迅速、动作有力、应急性强、危险性较大、难度较高而费力的工作,他们可以成为出色的导游员、勘探工作者、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者、外事接待人员等。

九、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

十、企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职业生涯管理能充分调动人的内在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企业组织目标。

十一、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员工自我评估、组织对员工的评估、职业培训与指导、制订员工发展计划(是职业生涯管理中最核心的一块)。

十二、“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它的五类型如下:(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技术/职能型:这一类型的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

他们认为自己的职业成长只有特定的技术或职能领域才意味着持续的进步。

➢管理能力型:这一类型的个体在职业实践中培养出、也相信自己具备胜任责任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技能和价值观。

➢安全/稳定型:安全锚的人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仰赖组织或社区对他们能力需要的识别和安排。

➢创造型:创造锚的个体时时追求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

➢自主、独立型:自主锚个体追求的主要随心所欲地制订自己的步调时间表、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尽可能少地受组织的限制和制约。

十三、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基本方向:纵向发展、横向发展、向核心方面发展。

十四、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立足本职的道路:把自己所在的职业岗位,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首选道路,这样不仅可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增加人力资本,还能够随着工作单位的发展而获得个人的发展和成功的机会;工作中“有心”,这是一个人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的很重要的一点,学业上选择走本职岗位成才的道路,把学习和本职工作联系起来,使学业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的成功。

➢自学成长的道路:选择合适的专业领域自学,有着宽广的空间。

但是自学的目标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优势、自身的资源条件及社会环境相结合,这样能够保证比较顺利地走上成才之路,取得成功。

➢转换职业的道路:当一个人不适宜在原岗位上工作时,一定要另辟蹊径,转换职业,走新的生涯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