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资料

商:①青铜工业纯熟;②、建筑技术提高、城市出现;③、夯土技术纯熟。
【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西周:①、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一—我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②、瓦的发明和使用一一西周中晚期: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③、铺地房砖春秋:①铁器和耕牛使用;②瓦普遍使用:③高的建筑出现;④开始使用砖[砖仅用于防水.潮.铺地一一明朝广泛用于砌墙;⑤建筑装饰与色彩更为发展。
战国:装修用的砖出现一一技术水平提高秦:长城汉:①`木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券有很大发展[西汉一一东汉纵联拱成为主流.砖.穹窿顶。
②.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形成。
③斗拱已普遍使用,形式不统一;[西汉]创造了楔形和有榫的砖。
④.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歇山、囤顶;⑤/石建筑迅猛发展。
三国·晋·南北朝:①.佛教建筑发达,高层佛塔出现,石窟·佛像·壁画巨大发展。
⑵.佛寺·佛塔·石窟③.山水园林有所发展【秦汉时兴起】北魏:洛阳永宁寺最大。
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现存最早的佛塔。
北方十六国:①.垂足而坐的高坐具─方凳·圆凳·椅子。
②.石刻技术提高。
隋:①.兴建都城─大兴城和寺都洛阳城;[古代最大的城市]②.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石拱桥【或者空腹拱桥】李春汉设计修建,它比西方的早1200年。
唐:规模宏大;建筑群处理的逾越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有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完整,改变纵横对寸,突出主题,利用地形,环境】。
【长安城】: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塔的广泛使用】;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水平成熟、实用与装饰与美得结合。
宋: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表现:①.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里坊制和夜禁改变】②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李诫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一一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开支,保证工程质量】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的空间层次。
中外建筑史

单体建筑
▪大门又叫街门、宅门,是北京四合院与外界沟通的通道,一般都修筑在
第四章 东西方造园案例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 日本传统庭院
O 第 一 N 章 E
建筑史纲
什么是建筑
牛顿解剖了宇宙,达芬奇解剖了人体,而柯布西耶解剖了城市。——黑川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风也只是弯弯腰而已."——贝聿铭 我们塑造了建筑,反过来建筑塑造了我们-------温斯顿。丘吉尔 建筑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心灵的习惯。—柯布希耶 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约翰.波特曼 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的领域--------赖特
建筑风格
巴黎万神庙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古典主义风格的 典型作品,追求建筑形体的单纯、单独和完整, 强调细节的朴实、形式的合乎结构逻辑,且注意 减少纯装饰性构件,渗透着希腊风格的影响。 万神庙的形体很简洁,几何性明确,设计人苏夫 洛的学生说,苏夫洛在设计时立意“把哥特式建 筑结构的轻快同希腊建筑的明净和庄严结合起 来”,这个愿望大体实现了。这种想法也明显是 启蒙主义的。
▪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 ▪穹窿直径43.3米跨度最大的古建筑
▪材料为砖,混凝土,连续承重墙
▪帆拱,穹顶结合
▪希腊式门廊
从教权建筑到皇权建筑。。。 中国建筑史纲要
从教权建筑到皇权建筑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 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 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 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 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 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 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 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 德· 苏 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 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数字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运用
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将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提高设计效率 和精度。
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将更加普遍,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节能减排。
中外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与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Leabharlann 合中外建筑史中的优秀传统将与现代技术 相结合,形成更具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 。
创新性设计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出与传统 建筑风格不同的新型建筑。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的运用与发展
总结词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社会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中 西建筑风格也需要考虑环保、节 能和绿色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要求 。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城市规划和 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与 周围环境的协调、功能需求和文 化背景等因素。
以帕特农神庙为代表,强调柱式 和比例,追求完美的形式和功能 。
古罗马建筑风格
以罗马斗兽场为代表,注重空间 感和厚重感,大量使用拱形结构 和混凝土。
中世纪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
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代表,强调垂 直性和光影效果,采用尖拱和飞扶壁 。
罗马风建筑风格
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为代表,采用圆 拱和厚墙,强调稳固和防御。
传统建筑的改造与保护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需 要平衡保护传统文化和满足现代 需求之间的关系。
05
中外建筑史的未来展望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在未来将更加普及,通过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设计,降低能耗和 环境影响。
可持续发展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是指关于中外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和记录。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和研究建筑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外建筑史的范围很广,涵盖了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建筑发展。
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包括了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宫殿、庙宇、园林等,也有豪华的清代宫殿和传统的四合院等建筑形式。
外国的建筑史也非常丰富,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建筑、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教堂、现代的高楼大厦等。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功能与用途、建筑师与建筑团队等方面的历史研究。
通过对建筑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与演变,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
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
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
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
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
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
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
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中外建筑史参考书目

中外建筑史参考书目
1,《中国建筑史》第六版,统编教材,潘谷西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著,建工出版社
4,《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著,三联出版社
5,《营造法式》,(北宋)
6,《工程作法则例》,(清)
7,《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编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8,《浙江民居》,建工出版社
9,/bbs/ ABBS建筑论坛
11,《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编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13,《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14,《西方现代建筑史》,(意)L.本奈奥洛著,周德侬等译,天津科技出版社15,《20世纪世界建筑——精彩的视觉建筑史》,(英)丹尼斯夏普著,胡正凡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日)渊上正幸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17,《世界建筑艺术史》帕瑞克·纽金斯
18,《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
19,《现代建筑语言》布鲁塔·赛维
20,后现代建筑语言》查尔斯·詹克斯
21,《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吴焕加
22,《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23,/自由建筑报道。
中外建筑史

一、名词解释1、关厢城:随着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城乡物资交流日趋密切,在宋代以后于出城干道的附近形成的关厢地区,由于是自发形成,通常较为凌乱,有的发展为商业中心,又加修关城,另开城门,称为城市的一体。
2、马面:加强城市防御能力的一种措施,中国古代外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突出部分,便于组织防守侧射火力。
3、瓮城:中国古代为了加强防御,防止火药攻城,而于宋代前后设计出来的构筑物。
在城门外又加一小套小城,前后城门均不对称,便于围歼入城的敌军。
4、蕃坊:官府集中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蕃长专门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蕃坊无明显界限,无任何防御设施,期间也有中国人居住,皆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5、《平江图》:宋代平江府(苏州)的城市平面图,是南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的、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是研究古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6、金墉城:汉魏洛阳城北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边界为一整组建筑,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起防御作用,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7、瓦子:是一种娱乐场所及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位置一般多接近于闹市或城门处。
8、租界城市:所谓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中国政府不得干预。
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9、月城:10、鼓楼:古代城市中设有报时钟鼓的楼阁,是当时城市管理的一项制度,一般在城市中心附近。
11、环涂、野涂:《考工记·匠人》记述的围绕王城城墙的道路,宽度为七轨。
野涂是王城通向郊外的道路,宽度为五轨。
12、外廓:又称外城。
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为城外围的防护设施。
外廓内有工商业及其居住区等。
13、国都:又称都城。
一国之首都。
国家最高统治者及国家最高政权机构所在的城市。
如北京为明、清两代和现代中国的都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3.3代表作品
1、法古斯工厂——1911年格罗皮乌斯与A·迈耶合作设计
能够理解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内 涵
能够赏析格罗皮乌斯的作品,理 解其建筑思想,掌握其艺术 特色
能够分析勒•柯布西 现代主义建筑的
形成 现代主义建筑的
设计原则
格罗皮乌斯
勒·柯布西耶
相关知识 早期现代建筑活动及成就,包
括理论方面、实践活动和 建筑教育活动等。
包豪斯在设计教学中贯彻一套全新的教学方针和方法。 1)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2)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3)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 4)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5)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特别提示】 包豪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院校,它为现代设 计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18.3格罗皮乌斯
生平 18.3.1包豪斯 18.3.2建筑思想理论 18.3.3代表作品 18.3.4建筑风格特色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1969年)
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者和领 导人之一,建筑教育家。
生于柏林,青年时期在慕尼黑和柏林学习建筑。 1907~1910年在柏林著名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
18.4.1建筑思想理论
【特别提示】
《走向新建筑》被认为是二十世
纪最重要的建筑理论书籍之一。
1923年他的名著《走向新建筑》出版。
激烈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
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 ,主张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理性。
给住宅下了一个新定义,“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并极力鼓吹 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屋,
格罗皮乌斯始终坚持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并对理性主义 进行充实和提高,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4 勒·柯布西耶
18.4.1建筑思想理论 18.4.2主要作品赏析 18.4.3 建筑艺术风格
勒•柯布西耶
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和城市规划 专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 将,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
和逻辑性。
【知识链接】 这时期的现代建筑在室内设计的形式上也表现出现代主义 的特征: (1)根据功能的需要和具体的使用特征,确定空间的体量 与形状,灵活自由地布置空间。 (2)室内空间开敞,室内外通透。 (3)室内装饰及陈设造型简洁、质地纯正、工艺精细。 (4)尽可能不用装饰和取消多余的东西。 (5)建筑及室内装修部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设计与制作。 (6)室内选用不同的工业产品家具和日用品。
1928年,在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倡导下,在瑞士成立了第 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建筑师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并 于1933年的雅典会议提出著名的“雅典宪章”。
18.2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原则
(1)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以使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 建筑设计的科学性。
(2)注重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 (3)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 (4)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 (5)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空间比建筑平面、立面更重要。 (6)废弃表面外加的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
格罗皮乌斯自宅
格罗皮乌斯自宅一层平面
格罗皮乌斯自宅室内
18.3.4建筑风格特色
格罗皮乌斯始终如一地重视建筑的功能问题。无论是早期 的包豪斯校舍,还是后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都是以 使用功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只是在早期,受当时德国的 实际社会条件和需要的影响,使他同时比较强调技术、经 济因素;而后期美国的社会状况,使他在重视功能的同时, 开始注重建筑的精神需要,突破盒子建筑,创造出活泼多 变的建筑形式。
手法。 3)结合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
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要素取得 建筑艺术效果。
包豪斯校舍外观
包豪斯教学楼
4、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包括七幢宿舍楼和一个公共活动楼,按照功能分区并结 合地形而建,房屋之间以长廊和天桥联系,围合出大大小小的院子。院子既 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了变化丰富的空间环境。
工作。 1910~1914年自己开业,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1911年法古斯工厂(与
A·迈耶合作)和1914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 1919年出任魏玛艺术与工艺学校校长,在此基础上创立公立包豪斯学校,
并设计了包豪斯新校舍。 1928年格罗皮乌斯同勒·柯布西耶等人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鸟瞰图
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虚实交映、尺度得 当、环境宜人,建筑造型简洁、朴素优雅, 处处表现出独具匠心的精确与细致。
研究生公共活动楼
研究生宿舍楼
【知识链接】
格罗皮乌斯自宅
这座住宅设计的紧凑舒适,平面布 局合理,外形简洁朴素,完全以功 能和使用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技 术与艺术的结合,反映了格罗皮乌 斯一生所提倡的建筑思想。
第18讲 现代主义建筑及代表人物
(上)
【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过程;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原则; 通过评析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的代表 性作品,理解并掌握其建筑思想和艺术风格,从中学习一些建筑处理 方法,拓展思维,提高建筑作品的赏析能力。
【学习要求】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理解现代建筑形成的背 景和意义。
1929~1959年任副会长。 纳粹德国期间受到迫害和驱逐,1934年赴英,1937年受美国哈佛大学邀请
出任建筑系主任,从此定居美国。 到美国后,主要从事建筑教育工作,并与布劳埃合作设计了几座小住宅;
1945年与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
18.3.1包豪斯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了一所专门培养工业日用品和建筑设计人 才的高等学校,名为公立建筑学校(Das Staatlich Bauhaus)
室内坡道
二层院子的坡道
楼层之间采用了室内很少用的斜坡道, 从门厅延伸至二层的院子,又变为通往 屋顶晒台的室外步廊,增加了上下层空 间的连续性。
在建筑形式方面,勒•柯布西耶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在设计方 法上,他强调:“平面是由内到外开始的,外部是内部的结 果” 。
同时又强调建筑的艺术性,他认为:“建筑艺术超出实用的需 要,建筑艺术是造型的东西” 。
从书中表述的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勒•柯布西耶既是理性主义者,同 时又是浪漫主义者。
1926年勒•柯布西耶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1.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 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的立面。这些特 点在1929年的萨伏伊别墅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1910年独立执业后,他比较明确地提出要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的 主张,提出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
关心面向大众的居住建筑、城市建设以及建筑工业化问题。 1923年,格罗皮乌斯公开提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由此表明,在20世纪二十年代,格罗皮乌斯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
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并在他这时 期设计的建筑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
外墙面是由大面积玻璃窗和金属板窗下墙组成的幕墙, 转角部位取消了角柱,充分发挥 幕墙安装在柱子的外皮上,使墙面简洁整齐,愈发轻巧。 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产
生了与众不同的通透效果。
2、科隆展览会办公楼——1914年格罗皮乌斯设计
圆柱形楼梯间使用大片玻璃作外墙, 使里面的螺旋形楼梯与上下楼梯的人 全部展现出来,不仅加强了室内外空 间的联系,而且展现出一种奇妙的动 感空间。
这些设计手法--结构构件 外露、材料质感对比、 室内外空间交融等,以
后被广泛借鉴。
3、包豪斯校舍
整个建筑大体分为三个部分: 教学用房、生活用房 、职业学校用房 过街楼为教师及办公用房
包豪斯校舍平面图
包豪斯校舍的设计特点: 1)把建筑的实用功能作为建
筑 设计的出发点 2)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
勒·柯布西耶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他认为在现代 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 关键在于利用高层建筑和快速交通的处理问题;并提出了居住单元的 设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战争中蛰居乡间的勒·柯布西耶的创作思想及 风格明显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工业技术热情和极力主张的理性被一种 神秘性所代替,建筑形象也从简单的几何形体转向复杂的塑性形体, 从追求平整光洁的视觉效果转向粗犷原始的审美趣味。
“包豪斯风格” ——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努力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 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摒弃了附加的装饰,讲求材料自身的质地 和色彩的搭配效果,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发展了造型简洁、 灵活多样的非对称构图手法。
布劳埃设计的华西莱椅
包豪斯设计作品
18.3.2建筑思想理论
1907年进入柏林著名建筑师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在这里接受了 许多新的建筑观点,对后来的建筑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1887年出生于瑞士。
1908年在巴黎著名建筑师贝瑞处工作过,后又到柏林著名建筑师贝伦 斯处工作过。1917年移居巴黎。
1920年他与一些新派画家、诗人合编《新精神》杂志,他发表文章为 新建筑摇旗呐喊。1923年,汇编出版名著《走向新建筑》。
1926年他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 1928年与W•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二战后,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
建筑理论方面——1920年勒•柯布西耶在巴黎与人合作创办《新精神》 杂志,他撰写文章为新建筑摇旗呐喊。1923年,整理出版了《走向新 建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