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池上教案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67页【教材分析】《池上》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人秉承他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形象传神的勾勒一个小孩偷采白莲后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学情分析】古诗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和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当中,学生已经对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而且容易疲劳,容易兴奋,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因此,在此次古诗教学中采取诗画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多样朗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2.能用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踪迹,浮萍”“偷”的意思,感知古诗意思,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重点】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联系生活实际与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了解古诗意思,感悟小孩天真顽皮的形象以及夏日美景。
【教学过程】一 、由图入诗,读通读顺学习目标:借助图片,引出古诗,认识诗人,并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激发诵读欲.望。
操作要领:古诗的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此环节教师要做到范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也可以师生合作读,读得朗朗上口,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二、观察画面,展开想象,了解诗意学习目标:想象画面,了解诗意,诵读古诗。
操作要领: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学生把自己当做诗中的“小娃”,在想象着画面中充分地唱读,在反反复复的读中感悟诗的大意。
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诗句说说、做做、演演,让他们结合自身进入角色,才会很好地了解诗意。
三、品读“偷”字,体会“偷”趣学习目标:发现诗中的“偷”字,以“偷”为线索,探索“偷”之趣。
操作要领:画面与生活联系,给偷组词,了解诗中“偷”的意思,找到了与诗人笔下的小娃的共鸣之处。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池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池上》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池上》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采”。
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重点难点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诵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谈话:我知道小朋友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呢?2.今天我们又要研究一首新的古诗《池上》。
(板书课题《池上》)3.师简介作者。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1.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踪、迹、浮、萍”。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
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1)出示“撑小艇”。
抽两个孩子拼读,要求读好后鼻音。
以词带句,齐读“小娃撑小艇”。
(2)出示“踪迹”。
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平舌音“踪”,重点识记“踪”。
以词带句,齐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出示“浮萍”。
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后鼻音“萍。
”(“浮”左右布局三点水,申明它和水有关;“萍”上下布局草字头,申明它和植物有关。
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东西)结合浮萍的图片认识“浮萍”。
浮萍是漂泊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
——以词带句,精确朗诵诗句“浮萍一道开”。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1)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配音范读)(2)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诗?教给你们一个小诀窍: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诗的韵味。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教学设计第【1】篇〗池上早秋唐代·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赏析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公元826年(唐宝历二年)在苏州时作。
诗的前六句写景,结尾抒发感慨。
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诗开始的“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首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画面: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秋风徐来,清凉送爽,一扫夏日的炎热,这是何等令人赏心悦目的事。
但是,一幅画仅仅有水、有荷,尚嫌单调,还必须有外围景物。
下文“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正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
其实栏干本身不会生凉,“早凉生北槛”云云,是写早秋的天气已产生了凉意;同时,满池秋水,参差荷芰,本身就使人产生暑意顿消之感。
池水,绿色荷叶、菱角,配上护池栏干、篱笆,加之颈联所写远处隐约掩映之柳树,每当夕阳返照,色彩鲜明,风景宜人,一幅构思巧妙的画面展现出来了。
诗中有画堪称好诗,但诗毕竟不是画,它还要传递一些画所无法表达的东西。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沧桑之感,实中有虚,亦实亦虚。
诗人以蝉自托,自己虽然做了多年的官吏,但屡屡直言招祸,渐渐噤若寒蝉,不再忠言直谏了。
“风干”句则以柳树经秋叶落,暗指自己的年迈体衰。
《世说新语·言词》:“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白居易三十有余而发白,这年春天又害痰喘,眼病,不幸坠马,因此这“风干柳意衰”中暗寓着诗人无限的悲愁在内。
这一联中,两个动词,“饱”、“干”出语新颖、奇警。
末句“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看似解脱旷达之词,实际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已如寒蝉、秋叶,虽是“夕阳无限好”,但“黄昏”即将到来,未来的命运如何,是难以预测的。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教案

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池上》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池上》,并尝试背诵。
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中包含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大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感受诗歌中包含的童真、童趣。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1.孩子们,你们平时喜欢玩些什么呀?2.你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多么有趣啊!那古时候的小朋友又是怎么玩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瞧瞧他们的童年生活吧!孩子们,准备好了吗?3.打开时空大门我们回到了清代,看,在一片树林里,一个可爱的牧童正骑在牛背上高兴地唱歌,突然,他发现了树上的鸣蝉,想要去捉住它,所以赶紧闭上了唱歌的小嘴巴。
你们记得这首诗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出示《所见》诗带图4.多么有意思的画面,原来这里的孩子以捕蝉为乐。
告别可爱了的牧童, 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又进入我们的视野,看,他们沐浴着春风,放飞着一只只漂亮的风筝,他们是多么的快乐。
连诗人高鼎也被他们的快乐感染,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名篇。
出示《村居》诗带图5.咱们继续前进。
这次打开时空大门,我们回到了唐朝。
咦!我们来到了哪里?美丽的荷花池。
那么在这个地方又有什么童年趣事发生呢?就让我们赶紧走进《池上》去看一看吧。
(板书)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瞧,池上的景色多美,你看到了什么?(生答)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喜欢)带着自己的喜欢抽读、齐读。
2.师范读。
请打开课本67页,左手压书(生:右手指字)仔细听老师读,听准字音。
3.自读。
你会读了吗?注意左手压书(生:右手指字),读准字音。
4.请读。
谁愿意来读一读?引导评价:字音读得真准确!(学生评)5.大组开火车合作读。
部编一级语文下册池上教学设计

《池上》教学设计教案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诵,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感情态度价值观: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感觉农村孩子朴素、单纯的童心之美。
教课要点: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境界,领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累积。
教课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联合诗句睁开想象,领会童年的单纯与快乐,与古诗境界产生共识。
2、品尝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影”等词语感觉诗人炼字之妙。
教课准备:1、教课多媒体演示文稿。
(文字、图像)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有关资料。
教课时间:1课时。
教课过程:一、调换累积,导入新课1、师:此刻已经是初夏节气,礼拜天我经过南湖畔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容,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沟通自己累积的对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日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季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对于白居易的平生、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贫穷,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认识,他写了好多诗,揭穿统治者的豪侈腐化,即出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许多描绘山川光景的小诗。
他的诗朴素自然,平常易懂,老小能读。
白居易一世写诗3600 多首,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畅。
2、检查初读状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谈谈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年级下册语⽂《古诗⼆⾸(池上/⼩池)》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科书分析: 1.课⽂的两⾸古诗,分别是唐代⽩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的《⼩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个可爱的顽童形象;《⼩池》则描绘夏⽇的⼀处由泉眼、流⽔、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景,富有夏天⽣活情趣。
诗歌语⾔浅显易懂,朗朗上⼝,有利于学⽣诵读理解。
2.课⽂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中华传统⽂化的熏陶,⼜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道开”表现得不够,⽽且没有“开”;《⼩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显得“⼩池”不⼩。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由两⾸古诗组成,但⼀篇课⽂相对⽽⾔是⼀个整体,从优化的⾓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前,学⽣已经通过课⽂和语⽂园地,学习了10⾸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是不容易理解,甚⾄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具体情况采⽤不同的策略⽅法进⾏教学。
教学⽬标: 1.借助汉语拼⾳,能正确朗读课⽂,背诵课⽂。
2.图⽂结合和结合⽣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孩顽⽪、天真的形象以及⼩池夏⽇美景。
3.能正确认读“⾸”等12个⽣字新词,正确读记“泉⽔”等8个词语。
11 古诗二首《池上》(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池上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2个字。
2.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教学重难点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的方式理解诗句,初步感知古诗描绘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首”字课前诵读《江南》。
1. 导入。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始终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那就是古典诗词。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了,今天要再来学两首诗,小手拿出来,和王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古诗二首。
2. 理解诗题(1)学习“首”。
首在课题里表示的是数目,那古诗二首的意思是——两首古诗。
给首字找个好朋友,我们可以说一首()。
课件出示:一首诗一首歌首字还有表示第一、头部的意思。
首: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
“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
重点强调——横画之间的距离要相等。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习,再在手心里练写。
首字有这么多的横画,多像一行行的诗啊,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2)了解诗题。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诗,这首诗就是《池上》。
我们一起来看看夏天的池塘。
(出示池塘图片,感受情境)有一位大诗人很喜欢池塘,请小朋友读读他的名字。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人称“诗王”,一生写了3600多少诗,那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让我们的大诗人写下了这首诗呢?答案就在诗句里。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提出要求:读准拼音,借助字音,按照自己的节奏把这首诗读一遍,试一试吧?(指名读)2. 指名读。
谁想来读一读?3. 小老师领读词语,正音:踪迹浮萍。
在班级优化大师中,为小老师加分。
4. 去掉字音,再读。
5.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听一听王老师读,看看王老师读的和小朋友读的有什么不一样?6.古诗就像歌一样,如果能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首诗就更有味道了,注意要读得声断气连。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池上》教案

《池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
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激趣质疑,指导示范,读中感悟,合作探究,游戏拓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
1、板书“池”,认识这个字吗?能组哪些词语?2、补充课题“上”。
你见过的池塘上有什么?(生自由发言,注意把话说完整。
)3、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想知道他在池塘上看见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池上》这首古诗。
(齐读课题)二、初读诗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诗句,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反馈。
(1)指名读,正音。
(伺机指导读准“撑、艇,藏、踪”后鼻音,“藏、踪”平舌音)(2)齐读。
3、读出诗文的节奏。
(1)平时我们读诗的时候是怎么读的?(要停顿,读出节奏)(2)能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吗?(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评议。
(4)男女生赛读。
三、识字写字。
1、师:孩子们,课文你们都能读正确,读流利了,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大屏幕上,相信你们一定能认出它们,是吗?(课件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读。
2、调皮的生字宝宝们藏在了莲花里,没有了拼音,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出示本课无注音生字。
)(1)指名认读,当学生读出生字时,师借机问“什么×”,进行扩词练习。
(2)你们是怎么记住它们的?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
“踪”:我们学过哪些带有“足字旁”的字?利用学过的“跑、跟、踢、路、跳”等同偏旁的字记忆。
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的字?(“跑、跟、踢、路、跳”是我们课本中学过的,生活中我们还认识了其他带有足字旁的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池上》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
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
“艇”可查字典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
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
“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
“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
“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