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教案-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主备人:授课人:九年级班学科:语文第课时第周课题10.鱼我所欲也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个性修改一、目标导学1.导入课文。
用孟子的名言导入课文。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出示目标。
(课件展示)二、自学自研1.了解作者及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碍,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
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的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因此,孟子在本文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3.读准下列字音:不为苟得也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所恶莫甚于死者wù箪dān乡xiàng 羹gēng 蹴cù妾qiè4.划节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乡/为身死而不受。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鱼我所欲也》课文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鱼我所欲也》(教学说课稿)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 鱼我所欲也》(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9 鱼我所欲也》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孟子所说的一段话,主要讲述了人应该坚守道德准则,不受物质诱惑,保持高尚的人格。
通过这段话,课文传达了一种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使学生认识到坚守道德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青少年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坚守道德的意识,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学会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课文大意。
3.细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品悟课文: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让学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5.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生活中坚守道德。
6.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坚守道德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方法设计】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和作者意图。
2.把握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对课文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和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2.启发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准备:1.课文《鱼我所欲也》的教材和课外辅助材料。
2.学生阅读课文的个人、小组和大组合作讨论阅读。
3.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大海和鱼的思考和联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 预读和交流(10分钟)让学生回顾和总结上一课的内容,提问:你们对大海和鱼有什么认识和印象?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然后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先自己默读课文《鱼我所欲也》,尽量理解和掌握背景和故事梗概。
接着,请学生分组讨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提醒他们注意课文中的细节和意义。
Step 3. 阅读理解(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和理解情况,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解读难点和重点部分。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帮助他们把握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并思考作者的意图和主题。
Step 4. 深入解读(10分钟)通过引导式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1.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不捕鱼了?这反映了他对什么价值的追求?2.作者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想表达什么观点?课文中的渔夫和大自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课文通过对大海和鱼的描写提出了怎样的思考和启示?第二课时:Step 1. 回顾(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复述上节课中的讨论和思考结果,并从个人的角度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
Step 2. 展开讨论(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就上述问题发表个人观点。
Step 3. 总结和归纳(10分钟)对学生的讨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课文的主题和寓意,引发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的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的教案五篇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
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
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体会其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ly学习过的孟子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让学生谈谈对孟子的认识。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鱼我所欲也》,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
3.课堂讲解教师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
解释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是如何通过比喻和对比来论证“义利观”的?5.案例分析选取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分析孟子是如何运用比喻和对比进行论证的。
6.练习巩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
出具一道关于孟子“义利观”的论述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孟子“义利观”的理解。
8.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1.对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2.在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互动性。
3.在课后作业环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孟子的“义利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打下了基础。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通过讲解“生亦我所欲,所求不得,而死亦我所欲,所求不得”的观点,让学生明白孟子认为的“义”与“利”的关系。
2.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孟子文章的文学美。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9. 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9鱼我所欲也孟子◇教材分析◇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正反对比、比喻说理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
3.了解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探究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探讨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难点:(1)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
(2)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3)把握本文的内容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预习检测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句读。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不为.苟得也(wéi)(2)一箪.食(dān)(3)为.(wèi)宫室之美为.之(wéi)(4)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2.划分句读。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了解作者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鱼我所欲也
基本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提升目标: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2.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3.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一默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死亦我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
二、读一读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三、想一想
1.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写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集体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句。
3.指名学生逐句翻译全文。
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4、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练一练
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
帮助学生背诵。
第二课时
一、默一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蹴.尔而与之
4、乞人不屑.也
5、万钟
..于我何加焉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乡.为身死而不受
8、此之谓失其本心
..
(二)、句子翻译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读一读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1)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2)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3)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4)举例论证。
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为宫室之美等接受万钟两个事实。
三、想一想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练一练
1、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3、阅读理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⑦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⑨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
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课外学习】
孟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富含人生哲理的名言,你还能再写出一些来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