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

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

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

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

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

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

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

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先秦百越支系之一。

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

那么你知道侗族的风俗习惯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侗族的风俗习惯及特点资料,希望能帮到大家。

侗族民族的饮食侗族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处。

侗族种植水稻,稻田养鱼,鱼粮兼营。

出产木耳、香菇、竹笋(玉兰片)、柑橘等。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

饭以米饭为主体。

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

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

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

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作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

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

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侗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人民秉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俗。

下面将为您介绍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一、婚俗文化在侗族的传统婚俗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婚前准备阶段,女方必须编制“漂亮衣帽”,用自己的手工织品装饰,以示巧妙和美丽。

而男方则要准备一套对应的礼服,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和承诺。

婚礼当天,男女双方会在村中民众的陪同下进行隆重的婚礼仪式,其中包括祭祀祖先、行拜堂、敬茶等环节。

在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还会在夜晚招待亲朋好友,以示喜悦和团结。

二、节日文化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农耕生活习俗,还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侗族的苗年节,也被称为芦笙节。

在苗年节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装,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

庆祝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足球比赛、摔跤比赛等,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此外,侗族人民还有农历正月十五的花山节、三月三的龙船节等重要节日,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侗族人民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对彩虹、山水、阳光等自然元素的崇拜。

三、建筑文化侗族人民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

传统的侗族房屋采用木结构,多为三层或四层楼房,屋顶覆盖着黑色的瓦片。

房子的内部采用木制地板,绘有精美的花纹,而外墙则涂有酱红色或黑绿色的涂料,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侗族地区,人们还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风景——侗族的“鼓楼”。

这些鼓楼因形状独特、造型华丽而闻名,是侗族村落的标志之一。

侗族的建筑文化,既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又表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珍视。

四、服饰文化侗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也是展现他们文化魅力的重要方面。

男性常穿着黑色的长袍,外搭绿色或蓝色的腰带,配上黑色的长裤和草鞋。

而女性则穿着以手工织品为主的五颜六色的旗袍,裙摆鲜艳,上身配有盛放饰品和刺绣的头巾。

女性的服饰通常会在衣襟、袖口等部位绣上精美的花边,以突显手工艺术的精湛之处。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我们将介绍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魅力所在。

1. 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侗族服饰以绣花为主要特征,绚丽多彩、工艺精湛。

侗族妇女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衫,搭配银饰,头戴侗族特色的花环,形象美丽动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 瑰丽的侗族歌舞:侗族歌舞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歌舞形式。

例如侗族的“白鹤舞”、“银釵舞”等,舞蹈优美动人、富有节奏感,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侗历正月初一的“侗年节”、三月三的“侗族姑娘节”等,这些节日都是侗族人民举行盛大庆祝活动的时刻,人们穿着盛装,唱歌跳舞,庆祝丰收和团圆。

4. 独特的语言文字:侗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苗瑶侗语族的语言,其文字被称为侗文。

侗文是一种由象形、指事、会意等构成的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1. 家族观念:侗族人民非常重视家族观念,家族是侗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侗族人民追求家族的兴旺和繁荣,崇尚家族的团结和和睦。

2. 宗族制度:侗族有着严格的宗族制度,家族成员间维系着紧密的血缘关系。

宗族长辈的言行举止在侗族文化中担任着重要的引领和榜样作用,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生产方式:侗族历来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粮食、棉花、烟叶等是侗族人民的主要农作物。

侗族人民勤劳勇敢,以种田养家,以此谋生。

4. 独特的风俗习惯:侗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丰富的饮食文化,侗族人民喜爱米酒、猪肉等美食;崇拜自然、尊重祖先等传统观念,侗族人民重视礼仪,祭祀活动非常隆重。

5. 宗教信仰:侗族信仰多神,崇拜山神、水神,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

侗族人民在农耕、求雨等重大活动中,都会举行祭祀仪式,以此祈求神灵的护佑和福祉。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参考资料一:侗族风俗婚姻采桑:“采桑”又叫“吃细鱼”。

事前,由男女青年于“晾月”时商议决定,人数不拘,除年轻者外,童男童女也参加。

但其中务必有几对自寻成双的男女,作为主要成员,其余皆作陪者。

进行时,首先于四月四日或四月八日方集资买糕点糖果,打包成封,由几位青年挑到寨中桥庆等候,其余大多数人成群地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中,高声疾呼,催促女方到场。

是时,对方身着盛装,列队出寨,与男方登山“采桑”,借此为乐。

直到太阳偏西才归至桥头,挑着礼品,鸣放鞭炮同往女家。

在女家先吃甜酒后设便宴招待。

桌上摆满鱼肉,细鱼是席中的主要标志,必不可少。

女方以同房兄弟作陪。

席间众女拥至,举杯敬酒,吟歌盘问“采桑”根源,由男方答对,一向玩到天晓才散。

隔两三天,男方复又鸣炮到女家,退回装礼品的箩筐,对方设“夜宴”款待,对唱情歌,通宵达旦才依依而别。

女方则赠与布匹、花带表示答谢。

以六月六日,男方挑着黄瓜、糖果,往女家同席品尝。

名曰“吃黄瓜”。

七月,择定日期,男方送梨子、糖果到女家,谓之“吃梨”。

这两次活动,基本上与“采桑”情节相同,只但是是不上山和规模略小而已。

且由年轻人从事,其他的童男童女均不参加,时刻不定,男方筹资买一头花黄牛,还有炮竹、糖果,汇聚桥头,邀约女方上山采集葛藤,同到水边将藤洗净,再牵牛、鸣炮,一齐到女家。

先是大家围牛而歌,怀念“采桑”鼻祖,随后杀牛。

用牛的内脏作“夜宵”菜肴,留下四腿由女方均分。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家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以麦类、薯类、玉米、小米为辅。炊具简单而适用,一般是在火炉上放个三角撑架,用鼎罐烧饭,用铁锅炒菜、炖菜。上山做工,用瓜葫芦装甜酒,竹筒注泉水,篾饭盒带饭或饭耙。侗家人爱吃糍耙。肉食以猪肉为主,羊、鱼、鸡、鸭等为副。每年杀一头200—300斤重的肥猪过年,做成腊肉。侗家人常说:“三天不吃酸,不病也要癫。”这指的是侗家有嗜好酸食的习惯。几乎家家有酸坛,四季不断酸。
?搜索更多'节假日网:侗族春节习俗'的信息�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 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正屋前有槽门,进门为堂屋,是迎宾摆席的地方。后间置火炉,四季不断烟火。火炉三方摆木团,保留着“坐皆蹲踞”的古习。两旁是住房。村寨布局和谐统一,房屋样式美观适用,体现了侗民族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芷江传统的侗家服饰,独具一格。布料多系家织布,染青蓝色。男的穿挽襟衣,胸前佩银牙签,头上包大头帕,帕长 1.2丈至1.8丈,腰间系斜纹板带,腿上捆绑带。青年人头戴马尾斗笠,腰系花荷包,英俊,剽悍。妇女头包丝帕或侗帕,身穿挽襟衣,着大统裤,领边、袖口和裤脚处缀眉边,绣花锦;系围腰,穿花鞋。年老妇女穿攀尖鞋。前沿上翘,两帮绣花。姑娘们外出,梳长辫,前面留一排整齐的“莲蓬盖”,饰月形银梳,围梳,插莲蓬、颤花、八方针、簪花,挂耳环;胸佩银针筒;于上戴钏子、戒指,朴实雅致,光艳照人。儿童头戴银花帽,帽前沿嵌十八罗汉像,下配18朵梅花,意为罗汉护身,易养成人。帽后沿有1 0多余银链,系着’响铃、四方印、仙桃、荷包、葫芦、鹰爪、鳌鱼等。帽两边各钉一“狮子望月”。孩子一动,银光闪闪,叮当作响,逗人喜爱。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不仅丰富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也展示了侗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侗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是“侗族三月三”和“侗族芦笙节”。

侗族三月三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饰,举行盛大的活动和庆祝仪式。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舞蹈表演、歌唱比赛和传统体育竞技等各种活动。

此外,侗族人还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祈求丰收和幸福。

侗族芦笙节是侗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芦笙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乐器,被誉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

在侗族芦笙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芦笙比赛、表演和展览等各种活动。

参赛选手们会用芦笙演奏各种曲目,展示他们的技艺和才华。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传统舞蹈表演、歌唱比赛和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

侗族芦笙节不仅吸引了侗族人民,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侗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风俗。

例如,侗族人民有着独特的结婚仪式。

在侗族的婚礼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以证明自己的勇气和能力。

新娘则要在婚礼上展示她的美丽和才艺。

此外,侗族人民还有一种特殊的葬礼仪式,称为“侗族天葬”。

在这一仪式中,死者的尸体会被放置在高高的山上,供给野兽食用,以达到回归大自然的目的。

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反映了侗族人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节日和风俗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侗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它们是侗族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

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将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传承下去,让世界共同分享侗族文化的魅力。

侗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侗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侗族风俗习惯有哪些侗族风俗习惯有哪些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

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侗族风俗习惯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的风俗习惯导读: 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简介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

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

林业以产杉木着称。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

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历史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

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

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

“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侗族:节庆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

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

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侗家斗牛节的来历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住贵州从江、黎平等地的侗家人是不兴斗牛的。

后来记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个叫爱牛的老者兴起斗牛活动后,从此,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都要举行斗牛节。

传说,爱牛老者住在牛王寨。

他从会走路的时候起,就跟着牛屁股转,对牛感情很深。

后来,他以放牛为生。

一晃眼,已经年过四十。

不知道养了多少头牛,但没有一条是他满意的。

他决心走村串寨买一条好牛。

也不知他走过多少村,串过多少户,花了多少年,牛王寨的人们只记得他回到家的那年,两鬓已经斑白了。

他跟牛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牛的好坏他一眼就可以辨别出来。

从牛眼到牛鼻,从牛毛到牛蹄,他都能看出优劣。

你若同他摆牛的事情,他三天三夜也摆不完。

他来到一个叫做沟洞的地方,发现了一条宝牛,高兴极了。

“嘎老,你这牛卖不卖?”他这样问养牛的人。

养牛的老者早听说爱牛老者是个认牛的能手。

“他既然想买,我这头牛一定不差。

”养牛老者心里这样想。

的确,养牛老者这头牛的来历是不平凡的。

它的祖宗原住在白水洞。

一天,牛祖宗突然失踪了。

养牛老者的祖宗找了好久也找不到。

后来顺着牛的蹄印,找到沟洞,才把牛找到。

牛主人见沟洞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就在这儿定居下来。

这以后,那老牛死了,又有牛崽,又有牛孙……养牛老者一家三兄弟。

如今也有一寨人了。

自从他祖宗跟牛祖宗来到沟洞,他家喂猪猪长得肥,养鸭鸭不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是人发千口,粮发万担。

由于这牛有这样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养牛老者有意把牛价抬得高高的。

谁知爱牛老者一声不响就把牛买下了。

爱牛老者刚把牛牵出门,有个好心人劝他道:“嘎老,你买亏了!”“你晓得个屁!”爱牛老者捋捋胡子,像得胜似的,笑眯眯地对那个人说:“这是条保家牛,得了它,火旺家发,是个无价之宝嘞!”“何以见得?”那人不解地问。

“你看,它额凸,角翅,腰直(俗称三翅)。

腿粗,蹄甲坚硬;那蹄壳的花纹织成五个大字;天下我为王。

”因为这是已经到手的货,爱牛老者毫无顾忌地夸者。

那个人看了看,果然有那么几个大字,连忙点头称赞。

爱牛老者见那人如痴如醉,又神秘地说:“还有哩!你看,它右耳内还有一根卷须。

这是根龙须,最能打架。

”那人扯住牛耳朵,理出一根红长毛,用手一量,足足有七尺五寸,可以从牛头扯到牛尾巴上去。

爱牛老者高高兴兴地赶着保家牛往家走。

保家牛翻过着牛场,走过放牛坡,很快就到了清水江畔的犀牛潭了。

爱牛老者虽然身骨报硬朗,走起路来能跟小伙子比,可他哪里赶得上力大无比的保家牛?一转眼,保家牛昂头甩尾,挣脱了他手中的索子,把他扔了一大截路。

当他气喘吁吁赶到犀牛潭边时,突然有一头犀牛跃出水面。

它喷着鼻,甩着尾,走上岸来与保家牛角斗。

保家牛见犀牛个儿虽然比自己长大,角却没有自己的长,而且又是独角,就用蹄抓了两下地皮,瞪着红通通的大眼睛,一直朝犀牛碰过去。

保家牛与犀牛在岸上斗了好一会,就转入水中去了。

它们在水中继续角斗,激起千层浊浪,掀起万朵银花,把个犀牛潭的水搅浑了,把个红彤彤的太阳斗暗了。

它们几沉几浮,左抵右触,斗了三天三夜。

难分输赢。

看的人越来越多,扶老携幼,提米带肉,热闹极了。

大家看得高兴,爱牛老者却心事重重。

他正在考虑如何把他的保家牛救出来。

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即用牵子套牛脚杆。

他到附近的村子去找来两根大粗索,听他一声号令,许多水性好的小伙子使潜入水底,很快就把犀牛和保家牛的腿拴住了。

两头牛正斗得难分难解,都没有注意后面来人。

犀牛虽然希奇,但爱牛老者并没有要它。

他叫大伙把它宰杀了。

让众乡亲欢欢喜喜地饱餐了一顿。

这一天,正是夏历九月初九。

得了保家牛,侗寨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为了纪念保家牛斗犀牛的胜利,每年夏历九月九日,爱牛老者都领着乡亲们来到犀牛潭边放牛打架,欢庆丰收。

这就是斗牛节的来历。

侗族: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饮食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

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

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

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

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

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建筑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侗寨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

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

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

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

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族:禁忌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

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

否则,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

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

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侗族:宗教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

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

相信灵魂不死。

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

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