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银锭铭文特征

合集下载

银锭的科学鉴定(二)

银锭的科学鉴定(二)

银锭的科学鉴定(二)银锭铭文辨伪中国古代银锭大多錾凿、戳印有铭文,偶尔也有底部或侧面铸造有铭文。

铭文内容往往记录银锭制作或使用的年份、地点、用途、重量、主管官员及职位、银匠姓名等信息。

对于银锭的辨伪,铭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字风格,有一个时代的制作工艺特点,铭文内容准确地反映着当时的时代信息和银锭特征。

1. 铭文内容辨伪赝品银锭铭文往往不能准确仿制出目标时代的铭文特征,铭文内容也容易与史实、银锭形制等不符,甚至铭文内容之间有矛盾,这些都可以成为辨伪的突破口。

如一枚仿清代江西方宝的赝品银锭,铭文“乡萍县”。

江西有“萍乡县”,却没有“乡萍县”,这是造伪者缺乏起码的历史知识,戳印假铭文时违反了古人从右往左读的习惯所致。

仿清代五十两“乡萍县”赝品方宝银锭再如一枚赝品砝码锭,铭文有横写和竖写的两方戳印,戳印内容却互相矛盾,露出了明显的造伪破绽。

横写的戳印按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往左读为“祥珍”,应是银炉铺户的名字;竖写的戳印是篆书体,一般也为相同银炉铺名,即“祥珍”,但此锭上的戳记却是“珍祥”,完全弄颠倒了。

仿清代“祥珍”赝品砝码锭清代“祥珍”砝码锭2. 银锭铭文制作工艺辨伪中国古代银锭铭文的制作工艺主要有:铸造铭文和后加工铭文。

铸造铭文在古代银锭中较少采用,铸铭内容也较简单。

大致说来,银锭铸铭主要集中在北宋、金代、元代部分大银锭的底部,内容一般为地名,如“铅山场”、宋辽时期五十两银铤,背面铸造“铅山场”铭文,内蒙古博物馆藏元代“至元十四年·扬州元宝四拾九两九钱”银铤,背铸阴文“元宝”铭文,中国钱币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归化城”五十两银锭,小侧面铸造铭文“兴”字,中国钱币博物馆藏银锭铭文的錾刻和戳印工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大致说来,唐代银锭铭文多系用刀凿一笔笔錾划而成。

北宋和金代银锭沿袭唐代做法,也采用錾凿;但北宋和金代银锭也偶有少量的押印戳记錾打在锭面上,如金代的“承安宝货”小银锭。

各时期银锭铭文特征

各时期银锭铭文特征

各时期银锭铭文特征收藏银锭,我们不仅要知晓它的形制是怎么样发展演变的,还要研究和认识、了解银锭上的文字,即铭文。

怎么样了解银锭上的铭文,首先要知道银锭铭文是怎么形成的,其次是要弄清楚银锭文字是怎么样排列的,三是要了解银锭铭文的内容,它讲了些什么。

对于银锭铭文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银锭的鉴藏。

在我国,使用白银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在先秦时期的楚国铸造的银块上,就钤印有文字“郢称”,可以说这是我国到目前为止知道的最早的银块文字了。

楚国银块上所钤印的郢称,排列的方式是一个紧挨着一个。

印上的郢称两字自右往左读,文字书体接近大篆,具有楚国文字风格特征。

西汉初,曾使用钤印“郢称”的金块。

“郢称”两字属小篆体,显得圆润。

虽然战国时期楚国使用过“郢称”银块,但是,它毕竟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银锭”,它刁;具有一定的形态。

对于今天来说,能够见到实物的最早银锭,可能是唐代的银锭了。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唐代银锭上的铭文,就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它上面的字并不像宋元时期在浇铸冷却过程中錾刻上去的,就像同时代的唐代金银器器皿上的文字一样,是用锐的金属工具在浇铸完全的冷却。

后“写”上去的。

所以,它的文字带有书写的笔意,点画之间的粗细比较匀称,每个字之间的距离几乎等同。

银饼上的文字虽然保留了錾钊的痕迹,但是,依然让人感觉到它好像是刻写上去的,氵存安县开元十九年(731年)的庸调银饼上的文字就是这样。

而怀集县开元十年(722年)的庸调银饼,则更多地保留了錾刻的特征。

唐代银锭上的文字,都是阴文。

唐代船形银锭上的文字,就考古发现的来看,只有非常简单的“田”字,有阴文和阳文之分,说明船形银锭上的文字有的是錾刻的,有的却是在制范时就刻上去,然后浇铸成型的。

唐代文字比较多的是体现在银铤和银饼之上。

从铭文内容上分,有贡银、进奉银和税银三种。

进奉银作银铤状,正面一般刻进奉者的官职和姓名,背面则刻银铤的来源和纪年,比如1957年1月,陕西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一件杨国忠进奉银铤上的铭文:正面: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臣杨国忠进背面:中散大夫使持节信安郡诸军事检校信安郡太守上柱国尉迟岩信安郡专知山官丞议郎行录事参军智庭上天宝十载正月日税山银一铤五十两正银铤正面的铭文格式是:进奉者官职+进奉者姓名;背面格式是:上交者官职和姓名,纪年+税种+银铤重量。

鉴定快餐——银锭辨伪识真五步曲

鉴定快餐——银锭辨伪识真五步曲

鉴定快餐——银锭辨伪识真五步曲★什么是银锭古代银锭就是熔铸成锭的白银,用来作为政府储备金、民间大额交易使用。

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银锭,是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 所铸。

其后历代皆有铸造,因价值较高,民间流通不广,收藏价格也比较高。

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

宋以后改称“银锭”。

唐代“笏”形银铤唐代银饼唐代“船”形银铤元代总称“元宝”,形式变为马蹄形,故亦称“马蹄银”。

明清两代均沿用“元宝”一词。

元代“元宝”银铤清代“银元宝”银锭★银锭鉴定五步曲目前收藏市场上,银锭价格比较高,没有字的银锭,1克约15元左右,有字的银锭,克价25元左右。

清代一两约为35-38克,因此清代一两银锭目前市场价格中几百元到大几百元。

因此作伪者极多,藏友要十分小心。

那么如何鉴定银锭新老呢?下面五步曲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看银色常见的老银锭纯度在96%以上,个别在90%左右,高纯度银色温柔雪白,如纯度低会产生发青、发黑、发黄迹象。

老银锭因为成色好,所以包浆自然温润,散发出珠光宝气。

而现代仿制银锭,银色暗沉、光气不足,如下图。

▲二看器形和重量清代银锭的器形多为方形、碗形、槽形、牌坊形,出现其他形制的银锭,就要特别小心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银锭形制。

同时,清代银锭重量方面,清代一两为35-38克不等,这个时期银锭基本为五两、十两、五十两,以及五两以下为碎银锭,所以遇到一些不符重量的银锭,务必谨慎。

如遇到250克左右、500克、800克左右的银锭,藏友可以直接否掉。

▲三看蜂窝和滴珠银锭蜂窝是白银熔化过程中,吸收的氧气在冷凝过程中逸出后留下的空间,是古代银锭铸造中常出现的特征,这种铸造缺陷往往作为判断银锭真伪的重要标志。

真品银锭浇铸时,由于银液在冷却过程中迅速释放出来的氧气,被挤压在银液底部和锭模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气泡,气泡撑出的空腔即是所谓的“蜂窝”。

“蜂窝”一般呈圆球状空腔,内壁光洁。

古玩鉴定认识不同时期的银器特征

古玩鉴定认识不同时期的银器特征

古玩鉴定认识不同时期的银器特征古玩鉴定認識不同時期的銀器特徵古代銀器作為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想要準確鑒定並進一步了解古代銀器,就需要對不同時期的銀器特徵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

本文將介紹古玩鑒定中關於不同時期銀器的特點和辨識方法。

一、古代銀器的分期古代銀器的制作和使用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但在鑑定中,通常將古代銀器分為以下三個時期:1. 古代銀器(包括古代銀錢、器皿等):主要指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476年之間的銀器。

這個時期的銀器多為手工制作,形式簡單,圖案為幾何圖形或基本的紋飾,工藝粗糙,用材主要為純銀。

2. 中古銀器(指公元476年至16世紀末):這個時期的銀器在制作工藝上有了很大的進步,銀器制作更加精細,形式多樣,圖案紋飾變得豐富多彩。

同時也開始出現銀器的鑲嵌和鏤空技術,使得銀器更具裝飾性。

3. 近代銀器(指17世紀至20世紀初):這個時期的銀器制作工藝和設計更加精湛,同時也受到當時社會文化風尚的影響。

銀器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圖案設計更加精美,並且出現了一些新的裝飾技法和風格。

二、古玩鑒定中的銀器特徵1. 材質辨識:真正的古代銀器多采用純銀制作,質地潤澤,手感沉重。

在鑒定中可以使用一些專業工具(如磁性測試)進行材質測試,以區分純銀和其他材質。

2. 鏤空與鑲嵌:中古銀器和近代銀器經常會使用到鏤空和鑲嵌技術。

鑒定時需要仔細觀察銀器的紋飾是否鑲嵌有寶石或其他材料,鏤空部分是否細膩平整。

3. 圖案與紋飾:不同時期的銀器圖案和紋飾迥異。

古代銀器的圖案大多為幾何圖形或基本的紋飾,中古銀器和近代銀器多樣性更強,常見的有花鳥、人物、山水等各種藝術圖案。

4. 刻印和篆刻:古代銀器通常會在器身上刻上制作者的名字或篆刻,這可以作為鑒定的重要參考依據。

另外,刻印的位置和形式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

5. 錫含量:通常,真正的古代銀器中銀含量較高,而近代銀器中往往會添加一定比例的錫,以增加銀器的強度。

独具魅力的清代四川银锭

独具魅力的清代四川银锭

独具魅力的清代四川银锭四川银锭是清代中国银锭中最有特色的银锭,其只有一种形状,即圆碗形,有十两和五两二种,以十两为多见。

虽然形制单一,但银锭上的铭文却是丰富多彩,成为清代银锭中的亮点,深受收藏家们的珍爱。

清代政府调剂国家财政分配是采取解协饷制度,解款是地方政府上缴中央的款项;协款是省与省之间相互协调的款项。

四川是受协饷的省份,只需应付清政府的分派的各类协款而无需上解中央国库。

因而就无需铸造五十两的标准银锭,留下来的都是本省通用的银锭式样。

四川银锭数量很多,其用途不外乎是地方留存、上解省库和商业用银三种。

1、地方留存各地州县在每年征税完成后,随即上书申请上级机构前来核查,并指派专门官员监督拆封,然后将各种成色不一、形状各异的大小银锭,先销熔再铸成足色银锭,并砸上州县名、纪年和银匠名等。

接下来要做的是留存和起运。

留存,就是将一部分银两留储在本地的库房,作为各种军饷、官吏的供俸及地方办公费用。

各州县是将留存的部分存储在卫所库,这种银锭的特征非常明显,一般只在锭面砸有一个地名或地名加上银的成色,还有写明纪年的。

如"成都府"、"加定府足色纹银"、"同治十年"等。

四川各州县都有铸造,因而地名几乎遍布四川全省。

有一件砸有"越嶲"地名的地方留存锭相当少见,越西位于四川凉山州北部,是一个彝汉杂居的边陲小城,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清代越西写作越嶲。

2、上解省库每年各州县在完成当年的税银收缴后,除保留在本地的那部分,其余都需上解省库,这种解银的铸造是有具体要求的,一般必须在锭面上砸上地名、纪年、银炉或银匠名,缺一不可,主要是便于验收。

因而是上解税银的通用格式。

咸丰以后,各类税项层出不穷,为了有效地区别各类税种,于是又在银锭上砸上不同的税名,如地丁、捐输、津贴、盐课、厘金、关税银锭等,因而成为四川银锭的一大特色,也是四川银锭最具魅力的地方。

地丁是清代田赋收入,用银两征收的叫地丁银。

古代锭子文字

古代锭子文字

古代锭子文字指的是古代银锭上的铭文,这些铭文是用来标识银锭的重量、成色、制造时间等信息的重要标志。

下面是对古代锭子文字的详细介绍:
1.铭文的载体:古代银锭的铭文通常刻在银锭表面,采用阴刻或阳刻的手法。

阴刻是将文字凹刻下去,阳刻则是将文字凸起。

此外,也有在银锭上使用戳记的方式来标识银锭的信息。

2.铭文的内容:古代银锭的铭文主要包括重量、成色、制造时间等信息。

例如,“纹银五十两”、“足色纹银”、“乾隆年制”等。

其中,“纹银”是指纯度较高的银,“五十两”则是指重量。

3.铭文的书写风格:古代银锭的铭文书写风格各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制造者的书写风格都有所不同。

但一般来说,银锭上的铭文都比较工整、清晰,字迹大小适中,易于辨认。

4.铭文的材质和工艺:古代银锭的铭文材质和工艺也有多种,常见的有铜质、铁质、铅质等。

其中,铜质铭文比较常见,工艺也较为简单。

铁质和铅质铭文的工艺则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5.铭文的保护:由于古代银锭的铭文是重要的历史信息,因此需要对铭文进行保护。

在收藏和保管古代银锭时,应该
注意防止铭文受到磨损、腐蚀和污染。

同时,也需要注意防止银锭受到物理损伤和化学腐蚀,以免影响铭文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总之,古代锭子文字是研究古代银锭的重要历史信息之一,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银锭的制造技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对于收藏和投资古代银锭的人来说,铭文也是判断银锭真伪和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国清代银锭的种类-四川、江西、云南、上海、广西

中国清代银锭的种类-四川、江西、云南、上海、广西

中国清代银锭的种类-四川、江西、云南、上海、广西四川银锭四川银锭锭体呈椭圆的半球状,徒面内凹,中心一圆点凸起,正面砸盖铭文,底部蜂窝孔密布,因形状像碗,又称碗锭、圆锭。

四川圆锭有十两和五两两种,以十两锭为主,主要有成都地区的川白锭、川票色银,重庆的足色票银,泸州的新票银、老票银等。

盐课银是四川银两货币的一大特色。

按用途大体可分为商锭、地方存留银、上缴省库税课锭等几种。

商锭是民间商业用银,由民间商号委托银号、银炉铸造,其特征主要是键面有一两个戳记,内容是银号名或银匠名,或者二者皆有,存世量大。

地方存留银一般是指铭文单一为地名的银锭,即每年各州县的赋税收入除去上缴省府以外,留存地方财政开支的银两,一般只在徒面砸一个地名或地名加上银的成色。

上缴省库税课锭一般必须在锭面上砸上地名、纪年、银炉或银匠名,藏家俗称“三排字”。

这种官锭银有的还带具体税课名,如地丁、津帖、捐输、厘金、盐课等,存世量较少。

平码标准有库平、盐平、沙平、关平、公码平和钱平等。

四川“捐输二年匠裕通厚”十两圆锭,2003年拍卖底价:1 800 ?2000元江西银锭江西银锭主要通用镜面锭、圆碗锭、砝码锭和马蹄锭等几种,器形有方形、圆形、元宝形、法码形等数种,其中在清道光年间已经出现的方锭是江西特有的银锭种类,铸造地分散在全省各个州府。

同治时期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方锭的铸造地点相对集中在万安、万年、万载三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立江西官钱局,稍后又设立官银号,代各县铸造银锭。

次年官钱局并入官银号,改为官银钱总号,这时铸造的方徒都錾有“江西官银号” 字样。

镜面锭,一般重六两,呈半球状,上平下圆,因锭面平滑如镜而得名,是江西布政使司衙门铸造的小型官锭,因而有库镜、官镜、厘镜之称。

圆碗锭,形状类似四川圆锭,重十两,也是由江西布政使司衙门铸造的官锭。

南昌、九江、抚州等府还流通十两砝码锭,是由公估局批定的官锭。

此外,江西还有常关锭和海关锭。

各朝代银锭的形状及特点

各朝代银锭的形状及特点

各朝代银锭的形状及特点
古代中国各朝代银锭的形状及特点如下:
1. 商代银锭:为方形或长方形,边缘有齿形纹路。

2. 西周银锭:为鼎形或方形,边缘有齿形纹路,有“鼎”、“云纹”等图案。

3. 春秋战国时期银锭: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有“车”、“鸟”等图案。

4. 秦汉银锭:为长方形或圆形,有“龟”、“鱼”、“天子”等图案。

5. 魏晋南北朝银锭:为虎形或其他动物形状,有“虎”、“猫”、“麒麟”等图案。

6. 唐代银锭:有长方形、圆形、泪滴形等,多为饰有“龙”、“凤”等图案,画工精致。

7. 宋代银锭:形状和图案更为多样,有“龙凤钱”、“四季花卉钱”、“楼阁人物钱”等不同类型。

8. 元代银锭:大小不一,形状多为长方形或圆形,有“龙”、“麒麟”、“宝瓶”等图案。

9. 明代银锭:为方形或长方形,有“龙”、“凤”、“五福临门”等
图案,对称美观。

10. 清代银锭:形状和图案更为多样,有“龙凤钱”、“四季花卉钱”、“美人钱”、“孔庙钱”等不同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时期银锭铭文特征收藏银锭,我们不仅要知晓它的形制是怎么样发展演变的,还要研究和认识、了解银锭上的文字,即铭文。

怎么样了解银锭上的铭文,首先要知道银锭铭文是怎么形成的,其次是要弄清楚银锭文字是怎么样排列的,三是要了解银锭铭文的内容,它讲了些什么。

对于银锭铭文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银锭的鉴藏。

在我国,使用XX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在先秦时期的楚国铸造的银块上,就钤印有文字“郢称”,可以说这是我国到目前为止知道的最早的银块文字了。

楚国银块上所钤印的郢称,排列的方式是一个紧挨着一个。

印上的郢称两字自右往左读,文字书体接近大篆,具有楚国文字风格特征。

西汉初,曾使用钤印“郢称”的金块。

“郢称”两字属小篆体,显得圆润。

虽然战国时期楚国使用过“郢称”银块,但是,它毕竟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银锭”,它刁;具有一定的形态。

对于今天来说,能够见到实物的最早银锭,可能是唐代的银锭了。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唐代银锭上的铭文,就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它上面的字并不像宋元时期在浇铸冷却过程中錾刻上去的,就像同时代的唐代金银器器皿上的文字一样,是用锐的金属工具在浇铸完全的冷却。

后“写”上去的。

所以,它的文字带有书写的笔意,点画之间的粗细比较匀称,每个字之间的距离几乎等同。

银饼上的文字虽然保留了錾钊的痕迹,但是,依然让人感觉到它好像是刻写上去的,氵存安县开元十九年(731年)的庸调银饼上的文字就是这样。

而怀集县开元十年(722年)的庸调银饼,则更多地保留了錾刻的特征。

唐代银锭上的文字,都是阴文。

唐代船形银锭上的文字,就考古发现的来看,只有非常简单的“田”字,有阴文和阳文之分,说明船形银锭上的文字有的是錾刻的,有的却是在制X时就刻上去,然后浇铸成型的。

唐代文字比较多的是体现在银铤和银饼之上。

从铭文内容上分,有贡银、进奉银和税银三种。

进奉银作银铤状,正面一般刻进奉者的官职和XX,背面则刻银铤的来源和纪年,比如1957年1月,XXXX大明宫遗址出土的一件杨国忠进奉银铤上的铭文:正面: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臣杨国忠进背面:中散大夫使持节信安郡诸军事检校信安郡太守上柱国尉迟岩信安郡专知山官丞议郎行录事参军智庭上天宝十载正月日税山银一铤五十两正银铤正面的铭文格式是:进奉者官职+进奉者XX;背面格式是:上交者官职和XX,纪年+税种+银铤重量。

背面说的是这件银铤在什么时候、用什么税银、由谁上交的,即表明这件银铤的来历。

同地出土的另一件杨国忠进奉银铤的铭文是这样的:正面: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知度支事臣杨国忠进背面:XX郡和市银一铤五十两专知官大中大夫使持节XX郡诸军事XX郡太守上柱国臣苗奉倩银铤正面铭文的格式与上一件相同,背面铭文格式是:地名+税种+银铤重量,上交者官职与XX。

因为进奉者往往是用税银和市银来充当的,所以,银铤铭文保留了它们的名称。

1977年4月,XXXX发现的一件银铤铭文为:岭南道税商银五十两官秤匠黄泰1970年春XXXX隋唐宫城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银饼铭文是:通州税口银纳官朱义云二十三两1970年10月XXXX何家村出土的两件庸调银饼铭文为:怀集县开十庸凋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交丘(匠)高童氵存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十两专知官令彭崇司典梁海匠王定从上面四件唐代税银锭铭文中,我们基本上可以列出的铭文格式为:地名十纪年+税名+重量+官职与XX+匠名所以,无论是进奉银铤,还是税银,其铭文中基本上包括了这样一些内容:官职、、纪年、税名、重量、匠名。

唐代铭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长,最多的铭文字数达80多个。

宋元时期的银锭铭文与唐代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增加了与保证银锭质量相关的内容。

纵观北宋铭文,比较注重银锭的用途,比如1958年春,在XX巴林左旗出土的一件进奉银锭铭文是:1.XX进奉同天节铤五十两专副陈□等监匠2.XX都税院买发转运衙大观远年郊祀银一千两每铤五十两专秤魏中应等监匠作3.虔州瑞金先纳到政和四年分奉进天宁节□□□本县典书袁丰银行汤□□验行银田六田五专副梁开□等1959年5月,XX巴林左旗出土的一件进奉银锭铭文为:荆南军资库元祜四年兴龙节每铤□十两司录参军监扬XXXX市辽上京汉城址出土的两件银锭铭文为:1.京西北路提举学事司进奉崇宁四年天宁节银每铤五十两2.潭州酒务抵当所准提举司指挥支常平坊场积剩钱买到银一铤(五十)两专秤库蔚明等行人李经官从上面所举的银锭铭文来看,北宋时期的银锭铭文包括的内容有:官衔名、地名、纪年、重量和保证银锭质量的官职名和XX。

北宋的进奉银锭不再以个人名义,而是改为以地方或官衙名义,这是与唐代所不同的地方。

南宋时期的银锭铭文中不仅记载了银锭的用途,而且包括了银锭成色的内容。

南宋银锭铭文中,往往会出现“京销细渗”、“燕销花铤银”、“真花银”、“六花银”、“京销铤银”、“渗银”、“肥花银”、“真花录银”、“京销渗银”等戳记,一般来说,出现上面这些表示银锭成色名的银锭,它的时代大多不会早于南宋。

南宋银锭铭文中包括地名、有关职官、工匠名、年号及成色名称。

这时期有一种上面有“出门税”戳记的银锭,这种具有“出门税”字样的银锭,是南宋所独有的。

两宋时期的银锭铭文,通常来说,北宋时大多为錾刻,南宋则有两种,一种是錾刻,另一种是砸刻的戳记,特别要注意的是錾刻。

錾刻的文字往往是不连笔的,笔画一般是一头尖,一头宽,呈锲形。

由于錾刻的时候,银锭还没有完全、彻底的冷却。

所以,待银锭完全冷却之后,我们看到的文字笔画由面往深处瞧,也是呈锲形的,这是银锭冷却收缩造成的一种现象。

戳记是在银锭成型并完全冷却后敲击上去的,它所形成的文字如果是阴文,笔画里面是平整的;如果文字是阳文,它的周围底章是平整的。

南宋时期的戳记今天所能够见到的都是阴文。

出现了阳文,则要考虑一下它的时代性了,要么是假的,要么是后代的。

金代银锭的用途较之以前,更加广泛。

1974年12月XX临潼出土的金代银锭铭文可以分为四种:税银、盐使司银、使司银和地金银。

除了这四种,金代银锭还有进奉银和承安宝货银锭。

为了保证锒锭的质量,金代银锭铭文中不仅记录了铸造工匠的XX、检验成色的行人XX,而且记录了收纳银锭者的官职和XX。

金代银锭的戳记反映出,为了保证银锭成色和重量,金代银锭有复验的情况存在。

1974年12月,XX临潼出土的一件税银铭文为:泰和尹六秋税银五十两三□秤子许彦行人钱(?)谦戳记有:“田家记”、“任理验”、“又二钱”。

从这件银锭铭文中,我们知道金代税银锭的铭文内容包括:纪年+税名十重量,+秤子+行人。

戳记“任理验”、“又二钱”,表明这件银锭经过任理复验之后,确认它的实际重量要比银锭上标明的重量重二钱。

1987年XX发现的金代两件盐司银锭铭文为:1.提举解盐司大定廿一年个一月廿三日店户薛新客人王义忠上等银五十两每两七十九陌钱二贯二百九十行人王□秤子宋士显勾当官昭信王大任昭信萧豫之2.提举解盐司大定廿三年正月二五日店户马鸣客人□□□上等银四十九两九钱每两七十□陌钱二□□一百九十五文行人郭智秤子宋士显勾当官昭信王大任昭信萧豫之八十年代初,XX出土了三件盐司银锭,其中两件铭文是:1.分司泰四五廿六日店户王思氵内(?)四十九两四钱半行人尹弥等秤子李沂盐判苑□2.莱五十二分治使司泰和七年五月初九日店户陈彦四十九两三钱银行人师王尔秤子钱林每两钱二贯文承直郎盐判X从上面所引盐司银锭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铭文具有的特点是:①均有纪年;②均有盐司名号:③均有勾当官或盐判;④标明自重;⑤均有担任行人或银行人、秤子宫职的XX;⑥有的有店户、客人XX,有的有引领、店户XX,有的仅有店户的XX;⑦有的还标明XX每两价格和铜钱省陌。

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构成了盐司银锭的铭文格式。

XX临潼出土的银锭中,还有一部分银锭尽管没有錾刻盐司之类的名号,但有“使司”的戳记,所以,称之为“使司银锭”。

这种“使司银锭”实际上是一种税银,它的铭文格式与同时发现的“地金银锭”是一样的。

地金银锭的铭文有:1.重五十两五钱秤子周真□2.重五十两五钱行人王仲秤子X□□这种银锭铭文的构成比较简单,具有的内容:①银锭重量;②行人、秤子的XX,有的铭文中干脆就是××秤。

在金代银锭中,还有一种银锭铭文,如果按照顺序读,应该是:“郭用章四十九两八钱行人X禄宋□秤”,银锭上还有“使司”戳记(1964年秋XX巴林左旗出土)。

有的人认为,铭文中“郭用章”是该银锭的主人。

要判断是否属于金代银锭,我们可以依据这么几点:一、银锭铭文标重是否精确到钱,并且往往还有复验的文字符号;二、银锭表面是否有“使司”戳记;三、银锭铭文中是否同时出现行人和秤子;四、银锭铭文中是否有表明XX每两可兑换铜钱的数目。

如果银锭铭文中出现惟有金代银锭铭文中才出现的“分治司”、“分治使司”、“盐判”、“店户”和“客人”、“引领”等词,则更无可置疑确定该件银锭是金代时期铸造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代银锭铭文正文,一般都是錾刻的,只有“承安宝货”银锭是例外。

元代银锭铭文分早、晚两期。

早期铭文都是戳记,晚期铭文则是錾刻文字。

早期银锭铭文又可分纪年和无纪年两种。

有纪年的银锭铭文如:1.平准至元十四年银五十两铸银官提领大使副使库子提举司银匠彭兴祖X庆秤子韩益2.行中书省XX库官孟销银官王琪验银库子吴武至元十四年重五十两银匠侯君用3.XX监铸官□库官孟秤验银库□主官□至元十四年销银官王琪银匠何三重五十两4.XX行中书省重五十两监铸官□至元十三年库官孟□□官王□银库子其成银匠侯苍明从上面所引铭文看,银锭铭文排列顺序较乱,尽管这样,我们仍看得出,铭文中出现了宋金时期所没有的官职,这是我们鉴定银锭时的一个有力证据。

元代早期纪年银锭背面都铸有阴文“元宝”两字。

元代早期无纪年的银锭又可分背素与背铸地名两种。

除了XX 博物馆所藏的一件真定路银锭文字漫漶,不知它的性质外,其他早期无纪年银锭都是税课银。

1987年,XX发现的一件XX路银锭铭文为:XX路宣课官库使副X覃库子侯□X连匠人□□……XX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东平路银锭铭文能看清的文字如下:东平路宣课五十两库副□□库使贾□秤子X□匠人邵全1969年,XX武清县出土的一件平阳路银锭铭文是:课税所平阳路五十两X海从上面所举的元代早期无纪年银锭,我们发现,铭文中包括了铸造机构、参与银锭铸造和收纳的官职与XX,以及银锭的铸地、重量和用途,它要比早期纪年铭文少一个纪年。

元代晚期银锭铭文排列整齐,具有的内容与早期差不多。

目前仅知道三件、都是课税银,铭文如:1.威楚路差开南州吏目胡德解本州泰定二年差发十分银一锭重五十两提调官督事那廪承库子李师生于泰定三年五月日2.蒙山银课元提调官瑞州路总管府官催办官新昌州判官拜住将仕收银库官X自明炉户□瑞夫库子周世荣消银匠易志周元统三年月日造明代的铭文多涉及税务,内容一般包括地点、时间、用途、重量、工匠、监铸、押运官员等,如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代解锭铭文:1.XXXX府解万历四十七年征完解京库银五十两正计一定银匠沈文其2.正德十六年仓粮银五十两正收头何齐银匠何三明代银锭铭文大多数是錾刻的,金花银锭却是例外,因为“金花银”三字有用戳记的,也有錾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