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中学名师工作室三苏之《六国论》
课件4:第20课 六国论

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的? 【参考思路】 通过对比进行论证。先以秦“攻取” 获得土地与受赂所得土地进行对比,再以诸侯赂秦所 亡与“战败而亡”作对比,说明“赂秦”造成的严重 后果;接着以六国先祖创业的艰辛与子孙的无能作对 比,说明割地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同时也反映了诸 侯中以地事秦的情况;接着以“诸侯之地有限”与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二)
通过以上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我 们从中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
4.作者在本文中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思路】 这句古语形象地反映了割地事秦的 严重后果。作者引用古语,使自己的见解更有说服 力。
艺术鉴赏
议论精辟 气势磅礴 苏洵的这篇《六国论》,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 论精辟透彻,气势纵横磅礴,主要特色有: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分析这篇文章,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 文属于史论,目的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 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 立自己的论点,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本 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 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 要害,表明了作者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 宋“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 愈急”作对比,说明以地赂秦对国家安危没有什么 好处。这段论述,从情与理两个方面证明了赂秦是 不可取的。
3.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用 了哪些对比?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思路】 第二段从第一个方面即“赂秦而力 亏,破灭之道也”这个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一)
文学常识
文体知识——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 理。可分史论和政论两种,史论是在史书人物传 记结尾处的议论评价,政论是议论古今时世人物 或评价经史之言。“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 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 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古文】苏轼《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古文】苏轼《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古文】苏轼《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苏轼《六国论》六国论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六国论》苏洵PPT课件

战国时期与当今时 代的比较
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战 争频繁的时代,而当今时代则 是一个和平发展、经济繁荣的 时代。通过对两个时代的比较 ,可以深入思考历史的发展规 律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 历史观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历史有着不 同的看法和理解。通过对不同 时代背景下的历史观的比较, 可以深入思考历史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以及历史观的演变和发 展。
《六国论》与《左传》比较
两者都是历史散文,但《左传》更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和描写,而《六国论》则更多地关注对历史 事件的评论和分析。
《六国论》与《史记》比较
两者都是历史著作,但《史记》更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全面叙述和评价,而《六国论》则更多地关注对 历史事件的评论和分析。
跨时代背景下的思考
对比手法的运用
苏洵在《六国论》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六国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 事等方面的差异,凸显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和秦国的强大。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 整体的国家实力上,还深入到具体的政策、策略和人物性格等方面。
效果分析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观点更加鲜明,论证更加有力。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 加清晰地看到六国和秦国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论点和 思想。
PART 05
知识拓展:相关作品推荐 及比较阅读
REPORTING
《战国策》等其他相关作品介绍
《战国策》
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左传》
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史,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传文 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 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 并传于世。
六国论讲解(精品课件).ppt

兵器
好,(作战得法)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表承接
途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交互、相继
全、都、一概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
副词,表原因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
因为、由于(介)
在赂秦也。
连词,因此、所以
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第一小节在全文有何作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总领全文, 引发下文议论。
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弊在 “赂”秦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代眉山
作 人,北宋散文家。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
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者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简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
介
当世之要”,为 “施之于今”。其散文以议论见长, 气势雄壮,带有战国纵横家色彩。反对浮艳怪涩的时
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
“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
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解题: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 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 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 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 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 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六国论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苏轼所著的一篇政治论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之一。
本文将从六国论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背景1.1 战国时期政治乱象: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不休,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1.2 苏轼的政治抱负:苏轼是一位政治家兼文学家,对战国时期的政治乱象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反思和改变当时的政治状况。
1.3 著作动机:苏轼写作六国论的初衷是为了探讨六国之间的政治对比,以期启发当时的各国君主和政治家,促使他们改善国家政治。
二、内容2.1 六国之比:苏轼通过比较六国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指出秦国的强大是由于其集中统一的政治制度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2.2 政治改革建议:苏轼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建议,包括加强君主的权力、建立有效的军事制度、发展经济等,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3 预测未来:苏轼在六国论中也对未来的政治走向进行了预测,认为只有实行有效的政治改革,才能使国家在未来长治久安。
三、影响3.1 启发后人:六国论对后世的政治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他们反思政治现状,提出政治改革的建议。
3.2 历史地位:六国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之一,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 教育意义:六国论也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成为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重要教材。
四、现实意义4.1 指导国家治理:六国论中的政治改革建议对当代国家治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各国政府更好地解决现实政治问题。
4.2 增进国际交流:六国论的研究可以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帮助各国政治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4.3 促进社会进步:通过研究六国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五、结语六国论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六国论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独特魅力,指导我们更好地解决当代政治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自己预习,弄懂生僻字音、形、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
3.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论证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建议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积极抗战以维护国权。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六国破灭之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吸引人心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看来近几年穿越盛行哦。
上课之前咱们也来穿越一下,请大家回到北宋,与我一同赴一场满汉全席。
时间: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人物:苏轼(时年20岁)地点:北宋都城开封事件:苏轼进京赶考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席间大家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六国论》教学课件(41张PPT)

课文分析
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的中心意思? “以地事?运用了什么论 证方法?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 的哪句话?
对
小邑 得百倍 大欲 得难 有限 奉繁 不尽
大城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数量上 程度上
比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破 灭 之 道
学科网
时代背景
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大军压境,直逼澶 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 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辽大量 的钱物。北宋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 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 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 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 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 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对此痛心疾首, 撰写《六国论》,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 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 国力,与敌斗争。
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 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终:最终。继:随着。 何:疑问代词。 哉: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呢”。 与:结交,交好。 既:…… 之后。 免:幸免。守:坚守。 义:行正义,动词。
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不能满足的,送给他的东西 越多,他侵犯六国就越厉害。所以,不用交战, 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落到颠 覆的结局,从道理上看本来就应该这样。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此言得之。 事:侍奉。 犹:如同。
译:古人说:“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
着木柴去救火,木柴不断,火就不灭。”这 句话讲得很对。
《六国论(苏洵)》教学课件(共32张PPT)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 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 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 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 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积威:蓄积的力量
劫:胁制 从:跟随
故事:旧事
六 国 论 (宋 苏洵)
四、课文分析
第一段(1):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 , 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2):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正论)
第三段(3):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反论)
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 借古讽今。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 C、义不赂秦
奉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 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 草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 猛,昆虫之有毒螫(shì )也。区处条别(分别加于处理安置),使各 安其处,则有(有用)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 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 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 恶衣食(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失业),则民 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从同一途径中出 身):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 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 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虐待)其民,不减(不亚于)始皇二世, 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因为)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愚蠢)无能为者,虽欲怨 叛,而莫为之先(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 亡也。
பைடு நூலகம்
《六国论》苏洵
•
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 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 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 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 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 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 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 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特点 是以论点作为写作的中心),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 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 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 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 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 训,以免重蹈覆辙。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 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 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 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 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 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 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 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 可慨也夫。”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跟着)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 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 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 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 燕赵处秦革灭殆(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日削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后)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原因)也。或曰:“六国互丧(先后灭亡), 率(全、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承上 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 思厥(其)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 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
苏 轼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 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 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 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 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 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 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 (犯罪之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 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 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杂役人等)皆天下俊杰,而田横 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估计不 见传记的养士)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 者(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人),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 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偷袭)之于 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 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 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 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屈服)而入于秦哉?韩、魏 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 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 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 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 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 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挺身而出)以当秦兵;以二 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 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 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 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明·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 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 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 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认为有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 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 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占有)形 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 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 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重用)之, 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 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 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 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 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 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 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 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 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 相佐助,岂可得哉!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过几个家庭人才链现象,汉朝时期, 出了班彪、班固、班昭三个史学大家;曹魏时代,出了曹操、曹 丕、曹植三个诗词大家;宋朝,出了苏洵、苏轼、苏辙三个时政 散文大家;明朝时期、出了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个文学大 家。 这几个家庭人才链中,应该说,宋朝三苏父子是最为出色 的,他们不仅仅是杰出的诗文辞赋家,同时,他们还是易学理论 家,还是政治评论家和史学评论家;特别是他们三父子的许多时 政评论文章,纵横古今,视野开阔,认识深刻,观点独特,立论 的标准选择得非常符合时代的和平发展要求,充分表现了他们十 分深厚的学养,这些文章,至今都还对中国的现实有极大的启发 和指导意义。 苏氏三父子以《六国论》的同样的命题去作文,且父子三人 各自的《六国论》都长期被后人所传诵,这,在世界文论历史中, 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他们父子三人也和贾谊一样,是在讨论 战国历史和秦朝的兴衰,但是,由于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功底深厚 的易学家,所以,他们的评论分析和观点,与贾谊是完全不同的。 应该说,三苏父子的《六国论》,当属苏洵的《六国论》最为老 辣(老练刚劲),该文的立论标准,在所有的经书中都几乎是寻找 不到的,笔者认为,他的《六国论》立论理论标准模型,应该是 他从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直接总结出来的社会人生经验!
《六国论》
苏
辙
(本文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 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 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 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 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 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 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 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边境);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 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 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 (蔽,掩护)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 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征服)韩,商鞅用于秦而收 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臣服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 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 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 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 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xù面 色苍黄)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 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 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 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老百姓几乎完了),豪杰宜无几;而 代相陈豨xī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 武之世,法令至密(非常严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 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 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这难道是由于秦代祸乱的教训, 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羁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 使他们有的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 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做得到)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