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微粒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课件

自主探究环节三,先质疑:一加一 一定等于二吗?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和 药品,先将长玻璃管里注入半管滴有红 墨水的水,再注入半管酒精,堵住开口 一端,颠倒数次,观察到液体的总体积 变少,从而验证出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 空隙。
表达交流,总结归纳环节,各组分
别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探 究的问题是什么?(2)如何验证的? (3)结论是什么?
导入目标环节,建立 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是 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让学 生观看视频《从夸克到整 个宇宙》,导入物质是由 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构成 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化 抽象为形象,用视频动画 来演示微粒是如何聚集成 物质的,从而突破难点。
自主探究环节一,利用教师提供的 器材和药品,先将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 解少量水里,再加入大量水中观察其颜 色变浅,结合推理,若把这半烧杯高锰 酸钾溶液倒入大海里,构成高锰酸钾的 微粒还有吗?从而验证出物质是由极小 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教师提示: 实验时要注意控制高锰酸钾的用量,在 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返回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 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 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培养学生 运用有关物质的微粒知识进行想像 和推理,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 探究实验,培养同学间交流合作、 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是本节课的情 感目标 .
返回
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是我设计这节课的重点。 利用探究实验让学生大胆猜想 ,使每 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引导学 生对提出的猜想加以总结 ,分别进行 探究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中掌 握本节课重点。
象,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动手实验, 交流论证,归纳总结, 这节课的教学目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解读课件: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共45张PPT)

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难点)
运用十字交叉法书写化学式:
①把元素符号按正价前,负价后进行排列: 如: P O ②在元素符号上方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5 -2 如: P O
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难点) 运用十字交叉法书写化学式:
③如能约分,将元素符号上方的化合价按绝对值进行约分化 简。 ④把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下角: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下午8时48分21.11.920:48November 9, 2021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难点)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 化合物。
知识点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地壳中、人体中以及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氧元素,空气中 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人体中含量较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元素是钙元素。
知识点元素与人体健康
如果人体所需的元素从食物中摄取量不足时,可通过食品添加剂 和保健药剂来予以补充。如在食品中添加含钙、锌、硒、锗的 化合物,或制成补钙、补锌等的保健药剂或制成加碘食盐,来增 加对这些元素的摄入量。但要注意,即使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也 要注意适宜的摄入量,摄入量过高和过低对人体健康都有不良的 影响。
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要尽可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比方说,我 们站在地面上,不会觉得有什么危险;如果我们站在20层楼的顶上, 再往下看时会感到害怕。这是因为物体在越高处具有的势能越 大,物体总有从高处往低处运动的一种趋势,就像自由落体一样,我 们从来没有见过物体会自动从地面上升到空中,物体要从地面到 空中,必须要有外力的作用。电子本身就是一种物质,也具有同样 的性质。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新版)沪教版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新版)沪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化学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2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证据收集与评估、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基本微粒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疑问。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物质、元素、化合物等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定义和特性,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2课时:分子 原子)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分子原子卢荣毅【回忆】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而物质又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所构成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这些微粒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回答】1. 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体积、质量极其微小的。
2. 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3. 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引入】既然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这些微粒又都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微粒是否还能再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这些问题来探索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
【出示】(教材第64页图3-5)干冰、铜、食盐、金刚石图片及二氧化碳分子、铜、氯化钠、金刚石球棍模型或比例模型。
【启发思考】观察上述这些图示,比较一下,有何启迪?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大小、组合);微粒间的结构不同(间隙、堆积方式)【讲解】不同的物质,其构成的微粒不同。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阅读课本)【引入】本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分子、原子这两种微粒。
【问题】根据学过的微粒的基本性质,你能说出分子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吗?【回答】分子很小(阅读教材66页第1-2段。
质量小,体积小),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着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设疑】(教材第65页联想与启示)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
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的不同性质。
为什么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呢?【回答】(阅读教材65页第一段)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的微粒不同。
水发生电解时水分解得到氧气和氢气,而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教材65页图3-7、8),氢气是由大量的氢分子聚集而成的(教材65页图3-6、8),换句话说,大量分子聚集成物质。
既然,构成它们的微粒---分子已经不同,其性质也就不同,所以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了。
【归纳】(因此我们也可明白)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小结】二、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分子的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在不停的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汇总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一、微粒的性质1.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例如:1个水微粒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
用胶头滴管滴下的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7×1021个水微粒。
2.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1)现象: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中酚酞溶液不变色。
(2)解释: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证明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证明C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微粒运动到了A烧杯中,所以A中的溶液变红,由于大烧杯的遮挡作用,氨气微粒不能运动到B烧杯中,所以B中的溶液不变色。
其他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湿衣服晾干、打开酒精试剂瓶瓶塞能闻到酒精气味、闻到花园里的花香……都能证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着。
3.微粒之间有间隔实验一: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提示:水中含有红墨水)现象: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
结论:实验证明微粒之间有间隔。
实验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1)水和空气都可以被压缩,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探究方法,通过上图对比发现,空气要比水更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微粒间的间隔。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水、酒精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铁、金刚石等。
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第2课时分子原子一、分子1.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均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如:氧气和液氧均能支持燃烧是因为二者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及分类(1)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间隔可能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授课人:徐州三十一中常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的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学习重难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设计]§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可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是() ①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构成物质的微粒图象 ②把蔗糖溶于水,其溶液具有甜味 ③把高锰酸钾溶于水,其溶液呈紫红色 ④煎过中药的厨房中充满了浓重的草药味 A 、仅①②③B 、仅①②④C 、仅①③④D 、全部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微粒运动论解释的是( )A 、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 、等质量的水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C 、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D 、化工厂附近气味难闻3.下列不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的是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D 、海绵能吸水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5.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4)( )D.微粒本身发生了变化4)白糖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 (3)( )C.微粒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 (3)一滴水中含有1.67×1027个水的微粒 (2)( ) B.微粒之间有间隙 (2)水通电分解 (1)( ) A.微粒很小 (1)50mL 水和5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答 案解 释实 验 现 象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微粒运动的是()A、八月桂花香B、酒香不怕巷子深C、湿衣服凉干D、北京地区发生的沙尘暴7.已知,碘单质和淀粉反应会变蓝。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_1

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
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并用这个观点来解释上述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带大家走入微粒的世界。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更小的物质来构成。
本节课
现象:甲溶液为无色。
滴加浓氨水后,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人蒸馏水中,仅仅对酚酞实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酚酞又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有一个性质:遇到碱性物质变红色。
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无色酚酞遇到浓氨水颜色由无(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重新配制甲溶液。
在烧杯B中加入3mL
杯把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下图),观察实验现象。
你如何解释产生的现
现象:甲溶液变红。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烧杯中的氨气微粒运动到了装有蒸馏水和酚酞试液的烧杯中。
所以甲溶液变为红色。
说明氨气微粒是运动的。
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是持续运动的。
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板书:二、微粒是持续运动的
吸取浓氨水,滴在试管口的脱脂棉上,其用途是
现象:吸有空气的那支注射器容易被压缩。
这现象说明什么?
因为气体中微粒间空隙大,所以容易被压缩。
气体压缩前和压缩后,哪一情况下的气体微粒间的空隙大?压缩气体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压缩前的气体微粒间的空隙比压缩后的大,该过程说明气体微粒之间的空隙与压强相关。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联想并体验
1、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 表明微粒在__不__停__地__运_动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 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___有__空__隙;在上述的 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没__有,仍变然是 原来的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物_变理化。
2、 假如你是烧杯中的一颗水的小微粒, 在你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 热,你又会怎样?
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 空隙。
4.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本 身没有改变;但发生化学变化时,原来 物质的微粒变成其他物质的微粒了
5.物质发生“三态”变化时,构成物质 的微粒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微粒之间的 空隙发生了改变
讨论一下
▪ 我们已经知道,氧气具有助燃性,氢气具 有可燃性,你能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它们化 学性质为什么不同吗?
▪ 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 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练一练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2)、为什么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容易干?
2、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说明受 热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速率__味,表 明微粒在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___;在上述的 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填有 或没有)变化, 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变化。
1.为什么用打气筒可以将空气打进自 行车的轮胎?
因为气体分子间隙大,易压缩
2.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底下干的更快?
因为太阳底下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3.为什么水烧开后能顶开壶盖?
因为水从液体变成气体,分子间隙 变大,体积膨胀
4.为什么空气是均匀的?
因为分子不断运动,使空气变的均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绚丽多姿的物质
实验探究1: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研碎
高锰酸钾粉末
加入
10mL水
振荡
象现
50mL水
实验探究1: 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高锰酸钾的颗粒是否可以再 分? 高锰酸钾溶液颜色由深变浅, 说明了什么?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 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2:探究微粒运动实验
你能解释下列实验中的现象吗?
实验探究3:酒精与水混合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实验操作
1、10mL水与10mL水混合
2、10mL酒精与10mL酒精混合 3、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
想一想: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 明 了:
构成物质的微粒 之间有空隙;
实验探究4:水和空气的压缩
取一支针筒,抽取一定量的空气, 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 慢推入,观察现象; 在刚才的这支针筒内抽取相同量 的水,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 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思考: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帮你总结:小结:
1、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 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间隙。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你知道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移动原子画出来
比例尺为 l∶10
13
学习新内容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最2)
(7)
纯净物: (1) (3) (4)(5) (2)
同步训练:
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 间有空 隙的是( D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2、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同步训练:
3、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
物理变化
物质状态的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
固态
固态
液态
液态
气态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
空隙; 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际上就是 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比较大;气体容易被压缩。 。
小结:
1、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 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 小, 为什么?
(3)、湿衣服晾在日光下容易干,为什么?
3、下列商品,你认为是纯净物的是 ( B )
A、“旺旺”雪饼 净水 B、“乐百氏”矿泉水 B、“娃哈哈”纯 D、AD钙奶
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1)、空气是由空气的分子构成的。
(2)、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 性质都已改变。 (3)、空气里的氮气、氧气等的分子均匀地混合 在一起。
(1) ( B) (2) ( C) (3) ( A) (4) ( D)
(1)50水mL和 50mL酒精混合体积 A.微粒很小 小于100mL B.微粒之间有间 (2)水电解分解 隙 (3)一滴水中含有 C.微粒本身发生 27个水的 1.67×10 了变化 微粒 (4)氧气和液氧都 能支持可燃物燃烧 D.微粒能保持物 质的化学性质
请 记 笔 记
纯净物
一种物质组成
同种分子构成
具有固定的成分,具 有固定的化学性质
2、用分子的观点重新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请记笔 记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
微观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分子没有改变,分子 间隔改变
生成了其他物质
分子本身改变,变成其 他分子或原子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1)、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小, (2)、原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 物质 的原子性质不同,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结论:1、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必然
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因此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产生新的分 子。 而物理变化分子不会破裂,只是相互的 间隔变化,因此分子种类不变。 2、人们把化学变化中产生的 最小微粒叫原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 中的最小粒子。
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速率 温度越高,微粒之间的空隙
快; 大;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
化学变化
分离
水 分 子 +
氢原子 氧原子
分离
+
氢原子 氧原子
+
氧原子 氧原子
+
氢原子 氢原子
重新 组合
氧分子
氢分子
帮你总结
分子的特征(性质):
(1)、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 的分子性质不同, (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为原子。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
概念 构成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
子
原
子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
概念
子
原
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 最小粒子 小粒子 构成 由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 由质子、中子、电 子构成 子构成 相同点 质量小、体积小,有间隔,在运动,同种分 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 性质不同,分子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不同点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 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 不可再分,没有变 合形成新的分子。 成其他原子。
滴入2~3滴酚酞
20mL水 蒸馏水 和酚酞 浓氨水
滴加浓氨水
猜想与假设:
1、水使酚酞变红色; 2、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3、空气使酚酞变红色; 4、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过一会儿才会变色,与 B(浓氨水)无关; 5、B烧杯中浓氨水的微粒跑到A杯中去了,使A 烧中的酚酞变色; ……
1、氨水能使无色 酚酞变红 氨水中的微粒(氨 分子)从一 只烧杯跑进另一烧杯中(发生化学 变化)使 酚酞变红。 2、微粒总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的运动。
看演示,做练习
结束
联想并体验
假如你是烧杯中的一滴水中的小 微粒,在你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 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 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物质
构成 构成
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成
构成
原子
分子观点的运用
1、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 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混合物
宏观 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不同种分子构成
没有固定的成分,各 性质 组分保持各自的化学 性质
不停地运动 表明微粒在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 有空隙 _;在上述的 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 没有变化 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__仍然
物理 是原来的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变化。
同步训练:
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 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实 验 现 象 解 释 答 案
答案: (1)、空气是混合物,是由氧分子、氮分 子等多种分子构成。 (2)、它们只是简单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 应,因此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3)、正确。
1、指出下列物质里,哪些属于混合物,哪些 属于纯净物? (1) 氧化镁, (2) 空气, (3) 氧气, (4)液态氧, (5)硫粉, (2)二氧化硫, (7)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 气后的剩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