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类思想的意义和教学策略
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1.摘要:分类思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阶段、初高中阶段以及大学阶段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贯穿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本文将围绕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的原因以及分类思想的培养方法和策略这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分享分类思想的教学方法,重视分类思想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类思想;培养;方法和策略在小学阶段,从低年级开始就已经学习事物的分类,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相同和不同点对事物进行分类。
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让学生感受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不同,从中掌握分类的本质和分类的方法。
再在后面的学习中形成分类意识并不断地强化分类的意识,提高分类的能力。
分类思想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解题思想,也是数学中很基础的解题思想,学生根据题目通过有顺序有层次地整理题目中的条件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丰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的原因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事物或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会注重讲解题目中的知识点和考点而忽视了这些题目中隐藏的数学思想,在很多题目中都存在分类思想的影子,但可能由于不是本学期的考点或者觉得这一数学思想贯彻的时间比较久,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就忽视对它的分析和讲解。
其实,在教材中安排的例题,也体现出了分类思想。
比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五单元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安排例题就根据乘数的小数位数的不同将小数乘法分成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中小数位数不够时在前面填0这三类进行学习,尽管计算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三个例题所代表的题型还是不同的,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每个例题所代表的题型,当教学完三类题型后,还应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明确这是在分类学习,让学生在掌握题型之间的区别的同时牢记不管哪种题型所应用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类思想的意义和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类思想的意义和策略摘要: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类思想意义教学策略一、分类思想的概念。
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指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不同种类的数学思想。
分类思想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可以用分类思想引入新知识和新概念,归纳整理知识,解决问题,根据数学的量性特征进行分类其分类规则和解题步骤是:1、根据研究的需要确定同一分类标准。
2、恰当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分类后的所有子项之间既不能“交叉”也不能“从属”,而且所有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与被分类的对象的外延相等,通俗地说就是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3、逐类逐级进行讨论。
4、综合概括、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二、分类思想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思考,这种有条理性的思考就是一种有顺序的、有层次的、全面的、有逻辑性的思考,分类讨论就是具有这些特性的思考方法。
因此,分类讨论思想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无论是解决纯数学问题,还是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都要注意数学原理、公式和方法在一般条件下的适用性和特殊情况下的不适用性,注意分类讨论,从而做到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从知识的角度而言,把知识从宏观到微观不断地分类学习,既可以把握全局、又能够由表及里、细致入微,有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分类讨论思想与集合思想也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知识的分类无时不渗透着集合的思想。
另外,分类讨论思想还是概率与统计知识的重要基础。
三、分类思想的具体应用。
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有很多应用,例如从宏观方面,小学数学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
从比较具体的知识来说,几大领域的知识又有很多分支,例如小学数学中负数成为必学的内容以后,小学数学数的认识范围实际上是在有理数范围内,有理数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整数又可以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整数根据它的整除性又可以分为偶数和奇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类思想渗透的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类思想的策略荡湾小学汪少宝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小学生学习数学除了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以提高思维的积淀。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及数学能力。
分类就是按照事物间性质的异同,将相同性质的对象归于一类,不同性质的对象归于不同类别的思维方法。
数学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
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分类思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
一、注重内容挖掘,增强分类意识。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简单分类的生活经验,如玩具的分类,人群的分类等。
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将学生生活中的此类分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增强分类意识。
1、挖掘概念学习中的分类内容。
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是分类给出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区别概念的内涵。
如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
教学中可联系学生生活中认识的相关事物:教室中日光灯管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电灯照射的光线,激光发射的光束等;两边都看不见尽头的笔直马路,可以无限延长的拉直的毛线等。
通过将这些事物进行抽象、分类,使学生清晰认识不同概念的本质,从而掌握这三个概念。
2、挖掘规律学习中的分类内容。
小学数学中各种规律性的知识较多,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探索各种规律的本质属性,达到掌握规律的目的。
如探索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时,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一些相关的算式进行分类,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规律的本质属性: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是指乘法对加法或减法的分配。
分类讨论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

分类讨论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对特定题型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分不同条件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结论的思想,即当题目不能在唯一的情况下进行讨论时,这时就要根据特定的标准将此题人为地划分为若干部分,然后再对各个部分分别求解,最后综合部分解题过程得到答案。
在一些题目中,特别是涉及函数、数列、几何等的题型,只针对一方面进行思考无法得出完整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们进行分类讨论。
其实质是一种逻辑划分的思想,是一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数学策略,属于思维的范畴,体现出的是一种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的能力。
分类讨论的具体步骤:1.准确识别出所要讨论的对象,同时明确它的范围;2.确定分类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分类,使之不重复也不遗漏;3.逐个攻坚,获取阶段性的结论;4.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完整答案。
一、分类讨论的基本原则能得出完整答案的前提条件是要能准确地利用分类讨论方法,在运用此法分析题目的思考过程中,应确保分类依据的统一性、互斥性、代表性,做到不重、不漏,然后再考虑如何使分类变得更精简,更易于我们下一步的操作。
为了确保分类的准确性,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1.分类标准的统一性。
分类讨论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好把握开始讨论的时机,即心中不清楚为何讨论、又从哪方面开始进行,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完全理解吃透所用的概念、定理、定义,全面地考虑题目给的条件。
通常情况下,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判别式、项的系数、根的大小等,常常是分类讨论划分的依据,学生们也要善于总结这些划分的关键点。
举个例子,根据角的特点把三角形分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是完全符合要求的。
但是假如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划分在一起,此种分类方法同时用了按边、按角分类两种方法。
要不就按边分,要不就按角分,应该只用一种标准,因此这种分类方法是不正确的。
2.分类标准的互斥性。
各个分类的集合应该彼此互相排斥,即避免各个分类中出现相重合的部分,要不然会造成重复讨论,违背分类讨论的原则。
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

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1. 引言1.1 引言研究意义方面,探讨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
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分类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将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目前对于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分类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和总结,有助于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面发展。
【研究背景结束】.1.3 研究意义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分类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将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各种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分类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
分类思想在数学知识系统化学习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分类思想也可以在数学思维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研究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2. 正文2.1 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介绍分类思想是一种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属性或规则进行分组和归类,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类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的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的策略探讨
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将复杂的问题划分成不同的子问题,从而更容易理解和解决。
以下是渗透分类思想的几种策略:
1. 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使用分类思想来理解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解决加减法问题时,可以要求学生将数字按照位数分类,然后再进行运算。
2. 提供分类思维模型: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供各种分类模型和图表,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分类思想的应用。
例如,在讲授分数时,可以使用分数线进行分类。
3.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通过练习和演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分类能力。
例如,在数学竞赛中,可以设置多个分类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分类能力。
4. 将分类思想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可以将分类思想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帮助学生发掘实际问题中的分类规律,例如,在讲授数据分析时,可以让学生分类统计数据。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渗透分类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类思想。
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浅 谈低年级识字教学
一
、
的注意 ,令他们产生浓厚 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 过程中 , 不知不觉的去体验识字的乐趣。
我在对一 、 二年级学生识字教学中, 我常创设 “ 闯关”、 “ 走迷宫” 、 “ 摘 苹果” 、 “ 送字宝宝回家” 等多种情景式教学 , 让学生参与识字的全过程 。 如 “ 闯关”游戏设计 ,我先让学生读好带拼音的词 , 然后去掉拼音 ,读词。 再去掉匹配的词读单个字 ,最后 ,再 自主识记汉字 。 二、自主识 字,渗透学法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 中指出 “ 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中进行 , 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 习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 新课标还明确指 出: “ 应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 识字方法 , 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 , 创设 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 了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寻找和 自由选择适合 自己 的汉字识字方法 ,采用 “ 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理念 , 让学生主动的探索 、学习汉字的识记方法 ,培养学生敢 陕 想、敢说、敢干、敢创新 的精神 。 在教学过程中 , 有的同学会根据 自己方法 自主识字, 如 “ 编字谜”、 “ 猜字谜”等识字法不但调动学生兴趣 ,
教 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 出来 ,在教 学中 关注学生识字过程 中识字兴趣 的培养。只有对生字产 生 “ 兴趣 ”孩子才 会 自主 的 识 字 ,乐 此不 疲 。
【 关键词 】 识字教 学; 识 字兴趣;情景教 学
识字教学是学生识字 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下面就谈一谈我在识 字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及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 中, 单纯 的识字会使孩子感到枯燥无味。因此 , 对于低 年级学生。应根据其心理,创设新奇有趣 的识字情景 ,激发他们 的识字 兴趣。同时,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声音 、颜 色、 ・ 动作等都会引起他们
分类思想

数学分类思想1.定义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
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2.运用范围①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②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③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④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结果的。
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分类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以及学生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3.分类思想的思维过程第一,要明确是否需要分类讨论;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①概念本身是分类定义的,如绝对值、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两圆相切等概念的分类;②某些公式、定理、性质、法则的条件和范围有限制;③含有字母系数的问题,需要对该字母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④题设的数量大小或关系确定,而图形的位置或形状不确定;⑤题目条件和结论不唯一第二,确定分类的对象;第三,确定分类的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厘清分类的界限,选择分类标准,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四,逐类逐级分类讨论;第五,综合、归纳结论.4. 小学数学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5.教学中对于学生分类思想的培养①逐步,逐年级渗透分类思想,养成分类的意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所具有的分类意识,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
一方面是一般物体的分类,如柜台上的商品、文具等;另一方面要注意从数学的角度分类,如立体图形、平面图形、数的认识和运算等。
同时注意渗透集合的思想,就是说当把某些属性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集合。
在三大领导知识的教学中注意经常性地渗透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如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数的分类。
注意从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渗透分类思想,如排列组合、概率的计算、抽屉原理等问题经常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
在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教学中,渗透分类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分类思想的意义和教学策略
摘要: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指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不同种类的数学思想。
分类思想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可以用分类思想引入新知识和新概念,归纳整理知识,解决问题;根据数学的量性特征进行分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类思想意义教学策略
一、相关研究综述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
关于分类思想的具体作用,强振宇、杨磊认为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运用分类、归纳的思想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以及能够增强思维的缜密性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郑毓信认为分类能够为相应的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为如何逐步深入地去开展认识指明可能的途径。
关于如何渗透分类思想,强振宇、杨磊认为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应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分类思想的契机;通过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来理清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顾争光认为应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应把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迁移到数学中来;分类思想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运用,才会被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形成数学方法;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分类思想,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促进分类思想方法的形成。
吴振金认为重点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郑毓信教授认为应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的量性特征进行分类。
二、小学数学分类思想的意义
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
它既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为数学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
分类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
具体来说,儿童需先具体地判断对象的相同
与不同之处,将某些对象看成同类或将一些东西看成同类(归类),即主要集中于对象的某个(些)特征,并认为是这些事物的共性所在,而对其他一些属性暂不考虑。
也就是说分类思想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相应的数学抽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为深入认识指明可能的途径。
如果说归类主要突出了事物的共同点,那么,不同类别的分类的作用就是为如何逐步深入地去开展认识指明了可能的途径,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重新来理解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意义,即为什么将三角形区分为直角三角形和非直角三角形(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非等腰三角形。
因为这就为我们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地深入研究三角形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3.为达到高级思维奠定基础。
加涅的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和条件的层级关系是:辨别→(以辨别为条件)具体概念→(以具体性概念为条件)概念→(以定义性概念为条件)规则→(以规则为条件)高级规则,由于分类活动往往涉及到辨别,因此学习往往可以从分类开始,然后在基础上抽象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最后为形成规则和高级规则奠定思维基础。
4.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
分类往往是为了建立一定的序,因此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运用分类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地归纳整理知识,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识网络图。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知识结构对于提取知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5.发展儿童的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可见学会分类是发展组织策略的重要前提。
研究表明,小学中低段儿童虽然不能自发地产生和运用组织策略,却能通过一段策略训练后学会使用组织策略。
通过数学学习渗透分类思想后,可以发展儿童的组织策略,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三、小学数学分类思想的教学策略
分类思想贯穿整个小学数学阶段,教师要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分类思想,向学生渗透分类思想。
例如,教材在一年级通常安排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结果不同;认识物体时,将长方体、正
方体、圆柱和球进行分类……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用分类活动引入新知识。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低年段往往通过设置具体的分类活动,使学生通过概念形成,达到不严格的具体性概念阶段。
如在“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时,可以出示点子图,根据图形是否为封闭图形分为封闭和不封闭图形;在封闭图形中,根据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三类。
到了中高年段,则可以适时地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来逐渐地通过概念同化形成定义性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水平。
如在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时,不少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介绍,再经抽象概括形成“平行线”的概念。
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将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的关系进行分类,得到有交点和没有交点的两种情况,从而认识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只有有交点
和没有交点的两种位置关系,这就为通过概念同化来定义平行线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另外在引入概念时,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的分类,怎样分类更合理。
例如“三角形分类”的教学,应该将重点集中于“为什么要这样的分类”“怎样分类较为合理”,而不应在“角的度量”等实践活动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可首先对角的分类情况作出回顾,特别是提醒:在各种角中直角是较为特殊的,而后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如何分类,并引导学生对这一种分类方法的合理性作出具体分析,特别是,第一,是否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即如一个三角形既是直角三角形,同时又是锐角三角形?第二,分类是否有遗漏,也就是说,是否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三角形,它既不是直角,也不是锐角活钝角三角形?
2.用分类思想归纳整理知识。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往往需要用分类来归纳所学的知识,到了中高年级尤其如此,因此需要学生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满足互斥、无遗漏、最简便的原则,以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识网络。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根据数学分类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1)根据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类。
如整数、小数、分数的分类,运算法则的分类,等等。
(2)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如三角形按角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根据解决问题的探索方向进行分类。
如:直线行程问题和环形行程问题,,可以看出来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相似性。
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用分类归纳整理时,往往需要同时借助比较、对比、举例等方法来突出各个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补缺查漏,消除错误的知识印象。
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也往往借助表格、图表等表示,如“韦恩图”就是个很好的工具。
另外,在运用分类思想整理归纳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3. 用分类思想解决问题。
利用分类思想解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且有效的解题方法。
它的关键在于正确分类,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并能有效纠正学生的无序性甚至盲目拼凑的毛病,培养学生慎密的思维。
例如,用 1、2、3 三个数字卡片可以排成几个三位数,让学生做一做,排一排。
有的学生很快排出来了,但有些学生却排不完整。
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讨论,首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是1时,有哪几个三位数?(123、132),百位上的数字是2时,有哪几个三位数?(213、231),百位上的数字是3时,有哪几个三位数?(312、321)。
4.根据数学的量性特征进行分类。
郑毓信教授认为,因为数学抽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数学分类中我们所关注的只是对象的量性特征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而完全不去考虑它们质的内容。
举例来说,在有关分类教学时,教师往往首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模块,其中不仅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而且也被涂成了各种不同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绿色等,并且它们是用一些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包括木制的、硬纸片的、塑料的等,教师要求学生对这些模块进行分类。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会给出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教师对此往往也会普遍地加以肯定,甚至还会积极地鼓励学生去提出新的、更多的分类方法。
然而在数学抽象中,我们所关注的是对象的量性特征(包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而完全舍弃了“非数学
成分”(质的内容),因此只有将所有三角形的模块归成一类、所有四边形的模块归成另一类,才可以看成是与数学直接相关的,而其他的一些分类方法,如按照颜色、材料去进行分类等,就都不是数学所主要关注的分类。
因此我们不应同样地去肯定各种可能的分类方法,而应对学生所给出的各种方法作出必要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强振宇,杨磊. 分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研究,2006(12)
[2]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 顾争光. 初探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类思想方法孕育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2010(6)
[4] 吴振金.小学数学分类思想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6)
[5]郑毓信.数学中的分类[J].小学数学教学版,2008(6)
[6]王凯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类思想研究[J],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