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合集下载

“尽善尽美”浅谈孔子音乐思想

“尽善尽美”浅谈孔子音乐思想

“尽善尽美”浅谈孔子音乐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教育家[1]。

“真正的音乐艺术是物质(乐音运动)与精神(心灵运动)的动态对映过程。

”这是中国特殊的感物、体物方式决定的“音心对映论”的中国音乐美学对音乐的经典性定义。

具体来说,不同的思想家对音乐的内涵所指不同。

孔子的“乐”是尚有原始歌舞的痕迹并被赋子新的文化阐释的“人籁”。

孔子一方面主张给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具有“仁爱”(仁者爱人)的精神;另一方面他认为音乐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个人修身立世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策。

另外,他还提出了“尽善尽美”说,第一次把音乐的审美标准提到了美、善统一的高度。

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他认为音乐的任务和功能应该是教化人民,安定社会秩序的工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强调了音乐作为教育手段的作用,将音乐置于了突出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2]。

一、乐与仁的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把“仁”作为了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

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孔子提倡的“爱人”,是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谓武则尽美而未尽善:以美善合一为标准,则文学作品尚美而不主于善,固亦宜其为世所废弃了。

此种极端的主张,盖均出于孔子思想之暗示,而加以推阐而已。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作品要产生良好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内容和形式。

孔子论诗乐,对内容、形式都很注意。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朱熹注说:“《韶》,舜乐。

《武》,武王乐。

美者,声容之声。

善者,美之实也。

”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

孔子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

(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人类的早期意识中,美于善是混沌未分的。

以后,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逐渐同善区分开来了。

但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美与善,从中国美学史来说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不是排斥美去要善,而是主张既要“尽美”,又要“尽善”,使美与善完满地统一起来。

孔子避免了由于看到美与善的矛盾而用善去否定美的狭隘功利主义(如墨家),也没有企图脱离现实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和美(如老庄),这就是孔子在解决美善矛盾这个重大问题上的杰出之处。

《论语》记载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旧注认为孔子之所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两种不同的评价,是因为《韶》乐表现了尧、舜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乐则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看来,这种解释大致是合理的。

但从美学上看,重要的并不在于孔子何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的孔子对于美与善的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未“尽善”的东西,也可以是“尽美”的,明确地说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区别于善的特征,它同善并不是一回事。

从善的观点看来并不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看来却可以是完满的,从而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价值。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 33]这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音乐审美观,同时也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审美理想。

这种美善统一的审美理想与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美与善关系的认识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康德的研究,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

1 善:道德的力量孔子与康德都把善定义为一种道德的教化力量。

他们都认为,所谓善是在文艺作品中体现的伦理与道德情感的导向作用。

故此,尽善的文学作品其终极价值是一种囊括社会伦理道德及价值的人文关怀。

《论语》中虽然没有对于善的完整的定义,但是从孔子对于《韶》、《武》两种音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眼中歌颂大舜美德的《韶》乐是尽善的,而《武》乐中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可见孔子赞美的是一种体现伦理道德美的文艺作品。

所以,孔子所说的善即文学作品中关乎道德伦理的内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善的定义是根据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满意的[2: 43].这就表明,康德也认为善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满足。

康德所说的善的愉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道德的愉悦。

由此可知,对于善的理解孔子和康德是一样的。

这种善统指一种美好的德行,表现在人身上就是文质彬彬君子品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对于道德伦理的歌颂。

正因如此,孔子非常重视发挥文学作品中善的道德教化功能。

《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 183].这里的兴,即感发意志,说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可以有一种撼动心灵,激发意志的作用;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这表明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活动还是对现实社会缩影式的展现;群,即群居相切磋,指的是文学作品可以让不同的人看到后有不同的感受,之后共同交流,从而达到对文学作品新的认识;怨,即怨刺上政,是就文学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可以说,兴和怨是立足于个体情感而言的,而观和群则是立足于社会作用而言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就是协调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尽善尽美的意思是什么

尽善尽美的意思是什么

尽善尽美的意思是什么尽善尽美的意思:尽:达到极限。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英文解释reach the acme of perfection;be perfect;be perfection itself;leave nothing to be desired;perfect;【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

◎唐·韩愈《与崔群书》【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

--唐朝·韩愈《与崔群书》〖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含褒义)〖反义词〗一无是处、一无可取、一塌糊涂、美中不足、瑕瑜互见〖近义词〗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白玉无瑕、无懈可击、精美绝伦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

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英例句艾比知道你并非尽善尽美么?Does abby know thatyou're not perfect?不过,尽善尽美是数学家的事,与经济学家无关。

Still, perfection is for mathematicians, not economists.那你为什么不能让事情尽善尽美呢?Why aren't you getting things done?。

何谓“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尽善尽美”

何谓“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尽善尽美”

一、“文质彬彬”说。

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的话,虽然是论人,但也间接而明显地表达了孔子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者关系的看法。

“思无邪”的思想,是在评价《诗经》的思想内容,也是阐明思想内容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但孔子并不一味强调思想内容,而是认为形式也很重要,也决不可少。

有了好的内容,假若没有好的形式来表现它,那也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所以他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为成人矣。

”(《宪问》)要求好的内容(仁义智勇等)应当配以好的形式(礼乐)。

至于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的名言,就更直接地表明文学的形式对于文学的内容的重要性及其自身的价值,表明孔子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论者。

孔子还曾提出过“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引)的看法,这不仅是要求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且是要求“真”与“美”的统一。

二、“中和之美”说。

孔子在《八佾》篇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

”这就是提倡、赞扬中和之美。

孔子的“中和之美”,并不是单指文艺的思想内容而言。

而是要求构成一个艺术品的诸因素和谐地统一在这个艺术品的整体内,任何一个因素不要有“过”与“不及”的毛病。

这是孔子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过犹不及”《先进》等),在他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上的反映。

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中和之美”说,可以视为“文质彬彬”说的具体化。

从美学思想上说,“文质彬彬”说,又可以说是“中和之美”说的一种美学要求。

三、“尽美尽善”说。

据《八佾》篇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说文》说:“美,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可知美、善二词,古为同意。

但孔子这里使用的美、善二词,显然不是同一个意思。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很多时候,中国哲学思想重视艺术在德性方面的感染作用,所以在美学方面便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而且,中国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善”作为至高追求,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善”与“美”,尤其是在《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待音乐乃至对待艺术审美的态度与观点,同时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概念用在不同的审美维度。

可见,虽然“美”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的思想中,“美”与“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统一,而是既有相通又有独立之处,同时还能共同营造一种“尽善尽美”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想。

一、“善”的含义“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

”“善”在《辞源》中,有如下含义:1、美好,与恶相反;2、亲善、友好;3、喜好;4、爱惜;5、大、多;6、擅长、善于;7、改善;8、揩拭;9、熟悉。

在《论语》中,“善”字一共出现了42 次。

其中,“善”可以指好人,如“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

也可以指善于做某事,如“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篇》)。

还可以指好处和优点,如“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篇》)。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善”还可以表示好好地去做事,如“善为我辞焉”(《雍也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

“善”又可以指善良和善意,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篇》)。

“善”还能表示完整、全面,或者保全、使完整。

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

另外,“善”还表达出一种良好的道德取向的意义,“善”表达的“好”主要在于内在德性的好。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第一篇: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的“尽善尽美”说《论语》有两段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这要从一个典故说起:《韶》乐是远古氏族首领舜那个时代的一种乐舞,其内容是歌颂舜能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前辈尧的功德。

传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孔子为《韶》乐感动,一是因为它美妙无比;二是他对古代贤君舜有无尽的向往。

说《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是美与善的统一。

而听到周武王时的《武》乐时,孔子就认为它“尽美也,未尽善也”,因为宣扬的是武力,所以在孔子看来,就不那么符合“善”的道德理念了。

第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享受。

1韶乐为什么能使孔子产生这么大的美感呢?第二段文字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

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

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孔子就“美”与“善”的统一也进行了阐述,“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也可以进一步表明这一点。

《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这是讲人的修养。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名词解释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名词解释

1、(孔子的)“思无邪”说答:《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答: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论语》有两段记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这要从一个典故说起:《韶》乐是远古氏族首领舜那个时代的一种乐舞,其内容是歌颂舜能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前辈尧的功德。

传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孔子为《韶》乐感动,一是因为它美妙无比;二是他对古代贤君舜有无尽的向往。

说《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是美与善的统一。

而听到周武王时的《武》乐时,孔子就认为它“尽美也,未尽善也”,因为宣扬的是武力,所以在孔子看来,就不那么符合“善”的道德理念了。

第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享受。

1韶乐为什么能使孔子产生这么大的美感呢?第二段文字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

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

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孔子就“美”与“善”的统一也进行了阐述,“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也可以进一步表明这一点。

《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讲人的修养。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

孔子认为,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成为一个“君子”“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的“善”的统一。

2孔子认为《韶》乐达到了“尽善”与“尽美”的统一,但《武》乐却没有,虽然“尽美”却未“尽善”。

《武》乐是歌颂周武王战功的古乐,为什么孔子说它“未尽善”呢?
杨伯峻《论语译注》对其的解释是说,舜的天子之位是尧禅让而来,故孔子认为“尽善”,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尽管是正义之战,依孔子意,却认为“未尽善”。

这种解释更切合了孔子的学说。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所以他把尧舜时代的揖让传位当作自己政治上的理想国,这从《论语》中孔子对泰伯的极度称赞可以看出来。

这种尧、舜的揖让政治符合孔子的关于“仁”的学说,所以孔子认为歌颂舜德的《韶》乐达到了“尽善”的境地。

相反地。

《武》乐是歌颂周武王以武力打败殷纣王而夺取天下的,没有体现孔子所谓的“仁德”之爱,所以孔子认为它没有达到“尽善”的境地。

孔子要求“美”与“善”的统一,就是要求“美”以“善”为它的内容,“善”以“美”为它的形式,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完美的事物。

他在《论语〃八佾》中解释《诗经〃硕人》对美人的描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美人笑起来之所以美,她的眼神流盼之所以美,是因为美人有好的素质,又有美丽的外形,二者达到了统一,即所谓“素以为绚”。

孔子用“绘事后素”作比方,进一步加以说明:绘画先要打好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描出美丽的色彩。

“仁义”好比一个人的本质,美丽的外形打扮(“绚”)是以内在的善的本质(“素”)为基础的。

他虽然以此来比喻“礼”与“仁义”的关系,但其中却包含着内在美(“善”)与外在美(“美”)统一的思想: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的阐述,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