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知识点:长度+质量+时间单位换算大全,超全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知识点:长度+质量+时间单位换算大全,超全

三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知识点:长度+质量+时间单位换算大全单位换算专项练习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100厘米=()分米=()米1米=()分米80分米=()米400厘米=()分米=()米60厘米=()分米2分米=()厘米1米- 4分米=()分米9米=()分米10厘米=()分米120米- 28米()米600厘米=()米6米=()分米35分米- 25分米=()分米3分米=()厘米10米=()分米1分米5厘米=()厘米12米=()厘米2400厘米=()米7米-2米=()米=()分米7分米=()厘米500厘米=()分米13厘米+17厘米=()分米40分米=()厘米3米=()分米6分米+44分米=()米80厘米=()分米2米=()厘米24米-4米=()米100厘米=()米2分米=()厘米2米=()厘米=()毫米4厘米=()毫米8分米=()厘米15分米+85分米=()米5米=()分米40厘米=()分米6米=()分米=()厘米60分米=()米5米=()分米1米-2分米=()分米7分米=()厘米7分米=()厘米46厘米-16厘米=()分米200分米=()米3米=()厘米3米+12米=()分米7分米=()厘米5分米=()毫米17厘米+23厘米=()分米100毫米=()厘米600分米=()米25分米-10分米=()分米90分米=()米30厘米=()毫米71分米+29分米=()米80分米=()米1分米=()厘米20米=()分米=()厘米300厘米=()米25分米=()厘米2300米-300米=()千米60分米=()厘米800厘米=()米28千米+42千米=()千米600毫米=()厘米50分米=()米84厘米+16厘米=()米40米=()分米150毫米=()厘米58分米-8分米=()分米90分米=()米7厘米=()毫米2千米+14千米=()千米10毫米=()厘米40分米=()厘米23分米+47分米=()分米11米=()分米20厘米=()毫米700米+1300米=()千米90厘米=()分米60毫米=()厘米4200米-200米=()千米1千米=()米2000米=()千米1米- 2分米=()分米30分米=()米8分米=()厘米450厘米+50厘米=()厘米6米=()分米300厘米=()米3千米+17千米=()千米80毫米=()厘米9000米=()千米1米-30厘米=()厘米10分米=()米20米=()分米21米-7米=()米4000米=()千米9分米=()毫米1米- 3分米=()分米5千米=()米400分米=()米1米=()分米=()厘米600厘米=()分米13分米=()毫米1吨-4000千克=()千克3米=()厘米6米=()毫米1千米-300米=()米15分米=()毫米7厘米=()毫米1300米+700米=()千米2米=()厘米8吨=()千克1米-9分米=()分米1吨=()千克6000千克=()吨1米+9分米=()分米10分米=()米8000米=()千米1米-2分米=()分米4千克=()克2000克=()千克2厘米+8毫米=()毫米10千克=( )克15分米=( )毫米14厘米+26厘米=( )厘米=( )分米6吨=( )千克4000千克=( )吨1厘米+2毫米=()毫米3千克=( )克5000克=( ) 千克8厘米+12厘米=( )厘米=( )分米6千克=( )克2000千克=( )吨23毫米+17毫米=( )毫米=( )厘米8千克=( )克40厘米=( )分米49厘米-39厘米=( )厘米=( )分米8千米=( )米9000千克=( )吨85毫米-45毫米=( )毫米=( )厘米3米=( )厘米7000米=( )千米17分米+13分米=( )分米=( )米2吨=( )千克3000米=( )千米5000米-2千米=( )米4千克=( )克800分米=( )米3000米+2千米=( )千米5千米=( )米5厘米=( )毫米63毫米-23毫米=()厘米8米=( )分米30厘米=( )分米5400克=( )千克( )克50分米=( )米10厘米=( ) 分米8分米+15分米=( )分米2米=( )厘米10毫米=( )厘米25厘米+35厘米=( )分米100厘米=( )米90毫米=( )厘米1米-70厘米=( )厘米9千米=( )米1000千米=( )米1米+30厘米=( )厘米4米=( )厘米8000米=( )千米35厘米-30厘米=( ) 毫米30分米==( )米500厘米=( )米2000米+1千米=( )米7千米=( )米4000克=( ) 千克5000米+7000米=( )千米3吨=( )千克( )千克=6吨7千米-3000米=( )米3千米=( )米2000千克=( )吨1千米-600米=( )米4米=( )分米( )千克=5000克2千米+1200米=( )米9米=( )分米70分米=( )米1200克-200克=( ) 千克1米=( )分米3千克250克=( )克1300千克+700千克=( )吨1米=( ) 厘米1分米-2厘米=( ) 厘米1千克-500克=( ) 克900厘米=( )米20米-15米=( )米2千米-800米=( )米80分米=( )米9090千克-9吨=( ) 千克2吨500千克=( ) 千克30分米=( )米200克+800克=( )千克8吨70千克=( ) 千克5分米=( )厘米1吨-100千克=( )千克1吨-300千克=( ) 千克7分米=( )厘米3毫米+17毫米=()厘米3500千克-500千克=( )吨2分米=( )厘米6400米-6千米=( )米5吨+40千克=( ) 千克3厘米=( )毫米75吨-50吨=( )吨75厘米=( ) 分米( )厘米6厘米=( )毫米20分米+30分米=( )米3200千克=( )吨( ) 千克8厘米=( )毫米1米5分米=( )米3500千克=( )吨( ) 千克90毫米=( )厘米3千克8克=( ) 克5040千克=( )吨( ) 千克20毫米=( )厘米6吨60千克=( ) 千克300千克+700千克=( )吨40毫米=( )厘米1千米900米=( )米10吨-9000千克=( ) 千克4厘米=( )毫米42吨-5000千克=( ) 吨500克+500克=( ) 千克3000千克=( )吨1800克-800克=( ) 千克46千克-26千克=( ) 千克170毫米=( )厘米300米+700米=( )千米2000米+8000米=( )千米15吨=( ) 千克8千米-5000米=( )米1千米-200米=( )米7000米=( )千米6千米-4000米=( )千米4千米+800米=( )米3厘米=( )分米600毫米=( ) 分米40厘米-35厘米=( ) 厘米15米=( ) 分米34厘米+56厘米=( ) 分米48厘米-15厘米=( ) 厘米8厘米=( ) 分米12分米+8分米=( )米28分米+47分米=( )分米()分()秒=450秒210秒=()分()秒300秒=()分()分()秒=270秒270秒=()分()秒60秒=()分()分()秒=150秒330秒=()分()秒120秒=()分()分()秒=330秒150秒=()分()秒6分=()秒()秒=4分90秒= ()分()秒2分=()秒()分=480秒()秒=1分30秒3分=()秒()分=60秒()秒=4分30秒8分=()秒480秒=()分120秒=()分9分30秒=()秒()秒=7分60秒= ()分540秒=()分1分30秒= ()秒()秒=6分3分30秒=()秒9分=()秒7分30秒=()秒()秒=5分()分=180秒()秒=1分30秒。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一、内容简述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构建了全面的数学基础知识体系。

本课程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与计算,图形的初步认识与测量,以及简单的统计概念和数据整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详细解析每个部分的知识点。

1. 介绍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概况和重要性。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是一本面向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它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工具。

该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知识框架。

该教材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对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2. 提醒读者在阅读本文前了解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基本内容。

在阅读本文之前,为了更好地理解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建议读者先对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

了解数学课程的基本框架和核心知识点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清晰地掌握本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和解题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涵盖了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方面的知识,其中涉及到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简单的几何图形认知、图形的测量与计算等基本概念。

通过提前了解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者还可以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巩固,提高学习效果。

二、数与代数认识整数及大小比较:学习掌握整数的概念,包括正整数和零,能够正确读写整数。

学习比较整数的大小,理解大小关系的表示方法。

数的组成与分解:了解数的组成,知道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掌握整整百数的读写。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三年及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中的大数1.认识万以内的数(1)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用“0”占位。

(2)万以内数的组成: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是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注:填空题---问是一个数是()位数的时候括号里的答案必须大写,问一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千组成的时候括号里的答案必须小写。

】2.认识一万(1)万是比千大的计数单位,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

(2)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100个一百是一万。

(3)从右往左数,第五位是(万位)。

(4)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5)最小的五位数与最大的四位数差(1)。

(6)一个数最高位是百位,是(三位数)。

最高为上是千位,这个数是(四位数)。

最高位是万位,那么这个数是(五位数)。

【注意:问几位数必须要大写。

】(7)100张纸大约(1厘米)厚,1万张同样的纸大约是(100厘米),也就是大约(1米)厚。

(8)最小的四位数至少加上(9)个千才能成为五位数。

3.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先看位数,位数不同则位数越多这个数就越大,位数越少这个数就越小。

位数相同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最高位上大的那个数字就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依次类推。

4.近似数(1)定义: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者(整千)的数就是准确数的近似数。

【注:与实际完全相符合的数称为准确数,与实际数字比较接近,但不完全符合的数称之为近似数】(2)“≈”叫做(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个,近似的标准不同,近似的结果也就不同。

(4)近似数可能比准确数大,也可能比准确数小。

5.估算(1)先把算式中的数看成近似数,再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大估、中估或者小估。

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专项知识点冀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专项知识点冀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专项知识点冀教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1. 乐乐家养兔子和鸡共86只,卖掉30只鸡后,鸡和兔子的只数相等。

他家原来养兔子多少只?养鸡多少只?2. 一辆卡车自重4吨,运载4台机床,每台机床重2吨。

这辆卡车能否通过一座限载15吨的桥梁?3. 小明买了5只乒乓球拍,付出100元,营业员找回他15元。

请你帮他算一算,每只球拍多少元。

4. 食堂买回3袋大米,每袋50千克。

每千克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5. 甲乙两城相距285千米,一辆汽车上午9时从甲城出发,下午2时到达乙城。

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6. 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上午9:00出发,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行驶,下午1:00达到。

返回时用了5小时,这辆汽车返回时每小时行多少千米?7. 刘林家离学校750米,他每天上学往返两次,一共要走多少米?8. 乐器队人数是篮球队人数的4倍,乐器队人数比篮球队人数多36人。

乐器队和篮球队各有多少人?9. 学校买来5个保温杯和10个茶杯,共用90元钱,每个保温杯是每个茶杯价格的4倍,每个保温杯和每个茶杯各多少元?10. 在一张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呢?11. 六一儿童节,学校操场插了8面黄旗,红旗的数量是黄旗的6倍。

一共插了多少面旗?12. 一列火车5小时行驶了650千米,一辆货车4小时行驶了480千米,比一比,谁的速度快些?13. 用这些卡车4次运完这堆沙子,平均每辆卡车每次运多少吨?14. 李阿姨订购了4盒巧克力,每盒50元,如果加快递费2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15. 甲数是30,乙数是甲数的11倍,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16. 小红5岁时,爸爸的年龄正好是小红的7倍;爸爸今年44岁,小红今年多少岁?17. 花坛里有9株牡丹花,玫瑰花的数量是牡丹花的4倍,月季花的数量是牡丹花的9倍。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总结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总结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内容,以帮助学生
们快速回顾和复所学知识。

一、数量
1. 熟练掌握1-100以内的数字及其读法。

2. 能够用中文概念表示1-100以内的数字,如十、百等。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的比较与排序,理解大小关系。

二、算法
1. 能够灵活应用加法与减法的算法,解决一步一步的简单计算题。

2. 对于带有括号的算式,能够正确地使用加法与减法进行计算。

3. 理解加法与减法的逆运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算。

三、形状与空间
1. 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名称,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能够观察分辨常见的平面图形,并能正确命名和描绘。

3. 理解左右、上下、前后等基本方位概念,能够根据指示进行
简单的方位判断。

四、实际应用
1. 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单位,如长、重、容积等。

2.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重量和容积的估算和比较。

3. 能够将已知的单位换算成另一种单位,并能够将单位换算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数学思维
1.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寻找问题的规律和解
决方法。

2. 锻炼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耐心和坚持的品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怕困难。

以上就是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内容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学生们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祝各位同学学业进步!。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一、数的认识
1. 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多少的概念。

2. 数的分类:自然数、序数、整数、分数等。

3. 数的比较:可以通过比较大小符号(大于、小于、等于)来判断数的大小关系。

二、数的运算
1. 加法:加法是指把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它们的总和。

2. 减法:减法是指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它们的差。

3. 乘法:乘法是指把一个数复制若干次,得到它的倍数。

4. 除法:除法是指把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求每份的大小。

5. 运算法则: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运算法则。

三、数的应用
1. 解决问题:数学可以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购物、计算时间、计算长度等。

2. 计算面积:可以通过数学知识计算图形的面积,如长方形、正方形等。

3. 计算周长:可以通过数学知识计算图形的周长,如长方形、正方形等。

以上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识的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数的概念、进行数的运算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祝学习愉快!。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认识一万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认识一万
100张纸快1厘 米厚了……
数出10000张复印 纸,量一量有多厚。
100张纸1厘米厚, 10000里有100个100, 所以10000张复印纸的 厚度是100厘米
如果把一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厚?
一万张就是 100个100张。
啊!到我这儿了
一万张复印纸的厚 度大约是90厘米。
课堂练习
填一填 1.一个盒子里能装100个玻璃球,每箱装十盒
个五千等于一万
十个十等于一百,一百 个十等于一千,十个一 千等于一万
我每月的工资是 2500元,几个月是 一万元呢?
我每月的工资是2000元。
妈妈5个月的工 资是一万元。
2500元有25个一百, 100个一百是10000元, 100里有4个25,所以 爸爸的工资4个月的工 资是一万元
测量10000张纸的厚度
冀教版 数学 三年级 上册
1 生活中的大数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课前导入
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 十个一百是一千,多少个一千 是一万呢?
一 10个一是 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 一千
探究新知
你知道一万有 多大吗?
一个一个的数,从一数 到一万,大约要用3小时。
下面每个小正方体都是由1000个九折小正方体组八五成折 的。 一共是一万个小正方体
一千一千地 数一数
一千、两千、三 千……八千、九 千、一万。
一万个小正 方体好多呀!
十个一千是 一万
一万写作 10000
是一个五位数
10000是个五 位数。
认识一万元人民币
哇!每种面值的人 民币都是一万元
十个一百等于一千,一 十个五十等于五百,一
百个一百等于十个一千, 百个五十等于五千,两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Knowledge Summary of Unit 1: Large Numbers in Daily Life1.Reading and Writing XXX: When reading numbers。

a single zero een digits or two consecutive zeros should be read as one zero。

The zeros at the end of a number should not be read。

When writing numbers。

a place holder should be used when thereis no XXX.2.XXX: XXX there are。

the digit in the hundreds place represents how many hundreds there are。

the digit in the tens place represents how many tens there are。

and the digit in theones place XXX is equal to ten one thousands.paring XXX: To compare two numbers。

first compare their digit places。

If the numbers have the same number of digits。

compare the digit in the thousands place。

If the digit in the thousands place is the same。

compare the digit in the hundreds place。

and so on.4.Estimating with n and n: To estimate the sum or differenceof two number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

哪一位上乘得的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5、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

6、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不少于几个0。

7、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只要是求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注意应用题中如果有大约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

(如:3005 = 60)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不一定就有0。

(如:1055 = 21)4、笔算除法:(1)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除法验算:用乘法①没余数:商除数=被除数;②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验算时别忘了加余数,横式上结果要写准。

(3)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不能做除数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一)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大、中、小括号的计算顺序为小→中→大。

括号里面的计算顺序遵循以上1、2、3条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0的运算(背诵)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无,a÷0是错误的表达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4、一个数减去它本身,差是0;字母表示:a-a=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0(a≠0)知识点三:运算定律(背诵并灵活运用)1、加法交换律:在两个数的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另一个加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另一个加数,和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的乘法运算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字母表示:a×b=b×a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减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相减),得数不变。

字母表示:①(a+b)×c=a×c+b×c;a×c+b×c=(a+b)×c;②a×(b—c)=a×b—a×c;a ×b—a×c=a×(b—c)6、连减定律:①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后两个数的和,得数不变;字母表示:a—b—c=a—(b+c);a—(b+c)=a—b—c;②在三个数的加减法运算中,交换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字母表示:a—b—c=a—c—b;a —b+c=a+c—b7、连除定律:①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得数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a÷(b×c)=a÷b÷c;②在三个数的乘除法运算中,交换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字母表示:a÷b÷c=a÷c ÷b;a÷b×c=a×c÷b知识点四:简便计算例题一、常见乘法计算:1、整数:25×4=100125×8=10002、小数:0.25×4=10.125×8=1二、加法交换律简算例题:50+98+50=50+50+98=100+98=198三、加法结合律简算例题:488+40+60=488+(40+60)=488+100=588四、乘法交换律简算例题:0.25×56×4=0.25×4×56=1×56=56五、乘法结合律简算例题:99×0.125×8=99×(0.125×8)=99×1=99六、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算例题:65+28.6+35+71.4=(65+35)+(28.6+71.4)=100+100=200七、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算例题:25×0.125×4×8=(25×4)×(0.125×8)=100×1=100八、乘法分配律简算例题:1、分解式25×(40+4)=25×40+25×4=1000+100=11002、合并式135×12.3—135×2.3=135×(12.3—2.3)=135×10=13503、特殊例题199×25.6+25.6=99×25.6+25.6×1=25.6×(99+1)=25.6×100=25604、特殊例题245×102=45×(100+2)=45×100+45×2=4500+90=45905、特殊例题399×26=(100—1)×26=100×26—1×26=2600—26=25746、特殊例题45.3×8+35.3×6—4×35.3=35.3×(8+6—4)=35.3×10=353九、连减简便运算例子:①528—6.5—3.5=528—(6.5+3.5)=528—10=518②528—89—128=528—128—89=400—89=311③52.8—(40+12.8)=52.8—12.8—150=40—40=0十、连除简便运算例子:3200÷25÷4=3200÷(25×4)=3200÷100=32十一、其它简便运算例子:①256—58+44=256+44—58=300—58=242②250÷8×4=250×4÷8=1000÷8=125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四部分:周长的定义、周长公式、题型和方法汇总、练习,进行解析。

第一部分:周长的定义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周长的定义,需要理解性掌握,其中有两个出题点:“封闭”和“一周”。

下面以图为例。

以上五个图形,学生可以轻易找出第一行中两个图的周长,出题点在第二行三个图。

最后一个图,没有周长。

原因,不是封闭图形。

第二行第一个图,周长不包含图形里面的两条边,周长,只是外围一周的长度。

这点,可以让学生用彩笔把图形的周长描出来,看是否灵活掌握周长的定义。

同2,第二行第二个图,周长只指树叶外围一周的长度,不包括里面的线条。

第二部分: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以上五个公式,可以总结为两个公式,即两个紫色公式,其余三个公式,是两个公式的变形。

但是,考试稍加难度,就会不止让求周长,更多的是灵活运用公式,已知周长求长、宽或边长。

如果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上面五个公式,可直接看本文第三部分。

若还没有掌握,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推导周长公式。

过程如下:正方形周长公式比较简单,不妨从正方形公式入手。

正方形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引导,四个边长相加,可以用简便方法记作:边长×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若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出边长呢?边长=?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根据乘除法关系,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或者根据2×4=8,那么2=8÷4,由简到难,得出求边长的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这点只要周长公式掌握,便可轻易得出)观察,有两个长和两个宽,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鉴于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所以这里不能用提取公因数的方法。

应该提示学生,长需要乘2,宽也需要乘2,不如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以2。

然后用一道题验证,让学生接受:长×2+宽×2=(长+宽)×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第三部分:题型和方法汇总本单元出题有四种易错题型:铁丝围成图形求铁丝长度、篱笆一边靠墙求篱笆长度、多个小图形拼成大图形求周长(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周长变化)、楼梯形状(凹凸图形)求周长。

下面详细解析:(一)铁丝围成图形求铁丝长度需要铁丝长度即图形的周长,这种题型,就是求周长,不再解释。

增加难度,已知铁丝长度,围成正方形,求边长,利用长方形边长公式即可求出。

再增加难度,已知铁丝长度,围成长方形,求长方形长和宽。

需要知道长方形形状不唯一,有多种解法。

也可作为判断题,正确答案是长方形形状不唯一。

(围成正方形,则正方形形状唯一)(二)篱笆一边靠墙求篱笆长度不管是课本,练习册,还是试卷,哪里都有这种题型,出题人就是考察学生是否细心,不能直接利用周长公式求答。

此题关键——一面靠墙,所以靠墙那面,不需要用篱笆,求篱笆长,就是求其余三面的长度:15+8+8=31(米)若没有画出图,只告诉一面靠墙,则有两种方法:长靠墙和宽靠墙长靠墙,只计算一条长15+8+8=31(米)宽靠墙,只计算一条宽 8+15+15=38(米)(三)多个小图形拼成大图形求周长(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周长变化)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并分清,多个小图形拼成大图形,周长变小;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周长变大。

以题为例此题已经画出图,所以降低了难度。

做这种拼图和切割图的方法,第一步——画图。

不难看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那么周长=2×4=8(厘米)切不可这样做:一个小正方形周长=1×4=4(厘米)四个小正方形周长=4×4=16(厘米)不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原来四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等于16厘米,拼成大正方形后,周长变为8厘米,周长减少16-8=8(厘米)所以,切记,此类题,第一步画图,求出新图形的边长,再求出周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